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中用”之道在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上)
userphoto

2023.02.07 山西

关注

作者:龍雲之子

中庸,为历代儒家推崇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于人性。《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成书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普遍认为是孔子之孙孔伋所作,即子思著《中庸》。在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后儒对中庸推崇至极,将《中庸》、《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朱熹的中庸序:“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朱熹认为,“中庸”是道学经典,子思担忧道学失传而作《中庸》,“中庸”源于五帝时期尧传舜、舜传禹的“允执厥中”。

“中”本意为测天时和风向的检测工具

甲骨文的“中”为测日影的“建木”,上面飘着测风向的“飘带”,既可以测太阳的日影而知天时,又可以测不同季节的风向,而知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以指导部落民众的农耕活动。远古中华部落首领掌握了这个天道的认知,而制定相应的历法,这是“中”的起源。

测日影的日晷有“中”的模样,中间的圆盘是计时刻度的“表”。今天的“钟表”包含有“中”的时间概念。甲骨文“中”字中间有个圆盘,这个圆盘是最原始的“表”。

“中”为立杆测影的科技检测仪器,为检验证伪的方法,上古为正历法之“中”,后来衍生为检验证伪的实践之“中”。这才是上古“允执厥中”之“中”的本意,可惜的是在后儒“中庸”思想中,看不到任何科技和检验的概念,这是中华文化思想史上的一大乌龙事件。

一、伏羲创“中用”之道

《史记》:太皞庖牺氏“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上古三皇时期的伏羲是中华民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以“中”画八卦。

1.伏羲氏用“中”测日影,创“先天八卦”太阳历法

午时用“中”测日影,而有二至和二分,伏羲氏传承女娲氏的洛书后,则之,“用九”计数,“五九”四十五天为一卦象,一年共八个卦象而创立先天八卦。八卦共一年360天,缺失的5或6天女娲用五色石来补,“女娲补天”不是神话,是人类最原始的闰年方法。用八个卦象代表一年,周而复始而形成二至二分四立共八节的先天八卦历法。这是“乾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开天辟地之举,所以《易经》给予高度评价:“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罗万有者,悉在此一画开天,人文肇始之。”乾卦中的“用九”是用九计数,解读乾卦的文人们不懂啊,都在误导民众。《中庸》所讲“中节谓之和”,就是人要“中”太阳历法的八个节气,按节气规律指导农耕生产。

2.伏羲氏用“中”测季风,创“后天八卦”风历

《太平御览》:“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太皞庖牺氏,风姓,女娲氏亦风姓”。伏羲来自善于观测季风的“风部落”,女娲的祖先也是观测季风的高手。候鸟和季风有密切的关系,候鸟的回归和远去都要借助季风,借风的力量才能远行。古人听季风,观候鸟归去,而知四时的循环变化。把这些自然现象按照四方四隅八个方位,用书契刻画记录下来,形成后天八卦(风候)。后世文人认为文王创“后天八卦”,其实是不懂天文地理之故。用“中”上面的飘带观测风向,中华先祖有了“方位”的空间概念,飘带指向不同的方向,即“东南西北”四面与四隅,共有八方或八风。

中华民族的时空观源自于这个“中”,“中用”是用“中”来测日影定天时,而成先天八卦太阳历法,用“中”测风向方位,形成后天八卦风候历法,这是人类最早的时空观念,是爱因斯坦时空观的老祖宗。伏羲氏是有文献记载以来,第一个以“中用”之道,创立八卦(八节)太阳和季风历法的。伏羲是“中用”的开创者,是中华民族的科技和人文之祖。

二、五帝时代的中用之道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孔子在传述尧以“中”传命于舜的场景。

《尚书·大禹谟》:)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舜同样也以“中”传命于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后来的“中华十六字心法”,舜命禹时补充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十二个字。

《保训》记载,文王在传命于武王时,传述舜的故事:“昔舜久作小人,亲耕於鬲茅,恐求中。自诣厥志,不讳於庶万眚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远埶,乃易立埶诣,测阴阳之物,咸川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保训》同时记载周文王传述商微子的故事:“昔微矵中於河,以复有易,有易伓厥罪。微亡害,乃追中於河。微寺弗忘,传贻子孙,至於成康,祗备不懈,用受大命。”

五帝时代的尧、舜、禹在禅让帝位时,在传授“中”;周文王传命于武王时,也在传授“中”。可见中华之“中”的意义极其重大,“中用”之道是帝王们必须拥有的知识和能力。

故宫:乾隆御笔“允执厥中”

清乾隆帝:“盖道者何?中之谓也”,乾隆帝亲笔在故宫的中和殿上题匾“允执厥中”,这个“中用”之道原是帝王之道。

三、先秦时期的中用之道

《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之间就像是个大气皮囊,虚而不空,里面充满无形阴阳之“气”,所以“不屈”;“无形”之气是“动而愈出”。天地间万物生长都依赖于天地之“气”,“气”是如此重要,圣人如何掌握天地之间“无形”之气的变化规律,而指导民众农耕生产?“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多闻”(指听一群“专家权威”们的建议),“数穷”,指用数理推算历法是有严重误差的,《史记》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圣人“守”什么,“守中”啊。“不如守中”,不如用“中”来检测和验证历法,而知天地间无形的阴阳之气变化。

《老子》:“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古人对“用”和“利”是有明确区别的,无形的“能量和信息”可以作为“用”,有形的工具可以作为“利”,用“中”测无形的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这是“中用”的核心意义。

道家鼻祖老子所言“守中”,就是对无形要素的中用之道,可惜后人解老都已不知“中”的科技检测验证的本意了,不知“中”何以测天地间无形的“能量”,当然也就读不懂《老子》了。

帛书《老子》:“中有情呵,中有物呵,中有精呵,中有信呵”,在强调这个科技检测的“中用”之道,而汉后传世本《道德经》却把“中”理解为位置之“中”,说明汉后文人已经不懂“中用”的本意了,这个文化大乌龙居然持续了2000多年。感激长沙出土的帛书《老子》,让我们后人还能看到上古中华之道的本意。

《管子》:“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破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窖,谓之圣人。”

管子开始讲的“中得”,还在强调“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却没讲“科技检测”之“中”。然后讲人体内之精气与人体外形的关系,主观推断“无惑意,无邪灾”,把“中”和“外”硬生生扯在一起了,这是误导后人的悖论,是管子本人已不知“中”的本意,还是后人添油加醋所为,就无从考证了。“正心在中”,非常明确“心”和“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东,用人心正“人心”必然陷入教条和本本主义的陷阱?用人体内的“精气”正“人形”,与“中”八竿子打不着,这是主观臆断的悖论,已不是原本的“中用”概念了。而西方的实证主义哲学就是“中用”之道。

《墨子·天志》:“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圜。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墨子是中华道统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墨子以“规矩”为“中”用来检测验证,以“法”为“用”,“规矩之法”即墨子的“中用”之道。墨子曰: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圣王之道”,说明墨子是懂这个“中用”圣王之道的。“规矩之法”是中用之道的延续,这是中华法家和科技思想之源。墨子当尊为先秦中华科技和法家思想的奠基人,墨家弟子是其忠实的践行者。今人对《墨子》的研究太肤浅了,墨子思想亟待回归。

子思《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到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子思知道“中用”是上古之大道,需要传承下来,但子思已不知其原由了。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孔子知道“中庸”非常重要,来自于上古帝王之道,但孔子已不知“中用”的本意了。儒家的“中庸”思想还有中华上古之大道痕迹,但完全没有科技和实践检验的概念,坠入了人文观念,以人文之“礼”来解读科技和实践之“中用”,偏离了正道。

致使汉后儒者的“中庸”思想中,已看不到这个时空科技和实践之“中”了。后儒以圣人之言为尊,把“子曰”等网红大咖的话当成圣旨,而忽视科技的证伪和实践的检验,必然造成社会的动乱。

本文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经典名句100句
在日常生活中涵养道德——炼功生活化之通衢
夏商周时代的文化正脉之一“中用”
王阳明心学讲座
浅谈“道”的来历——《道德经》中的“道”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