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坚持每天背点《伤寒》,我已经背诵53天啦!?????????????????????????????...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02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三百枚(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十六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去皮)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柏六两(苦寒)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译文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①,非蛔厥②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③,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注释:

①脏厥:内脏真陽极虚而引起的四肢厥冷。

②蛔厥:因蛔虫窜扰而引起的四肢厥冷。

③脏寒:这里指肠中虚寒。

 

译文:

外感病,脉象微而四肢厥冷,时至七八天,出现周身肌肤都冰冷,病人躁扰不安,没有片刻安静,这是内脏陽气极虚所致的脏厥症,并非蛔厥症。蛔厥症的症候,是病人有发作性的心烦腹痛,让病人安静却又时而发作心烦腹痛,这是肠中有寒,蛔虫不安其位向上钻入膈内(胆道)所致,过一会儿烦痛就会缓解。进食后,又出现呕吐、腹痛而烦的,是蛔虫闻到食物气味上扰而致。此外,病人常有呕吐蛔虫的表现。蛔厥症,可用乌梅丸主治,乌梅丸还可主治久泻。

 

评析:

本条讲脏厥与蛔厥的辨症以及蛔厥的治法。


脏厥与蛔厥,都可见到脉微肢厥,但预后迥然不同,脏厥的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蛔厥则预后较好,必须明确区分。脏厥的厥冷程度严重,不但肢冷,而且周身肌肤俱冷,良由真陽极虚,脏气垂绝,病人躁扰而无一刻安宁;蛔厥的厥冷程度较轻,虽然脉微肢厥,却无肤冷,由于肠寒而胃热,蛔虫不安而向上窜扰,病人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并且有吐蛔的病史,足资鉴别。这种蛔厥属于上热下寒,所以治宜苦酸辛寒热并用的乌梅丸,此方功能清泄上热温 脏安蛔,所以能主治蛔厥。


乌梅丸方


乌梅二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两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译文:

外感并邪热郁遏较轻,四肢厥冷轻微,病人仅指头发凉,神情沉默,不想进食,烦躁不安。经过几天,出现小便通畅、颜色清亮的,这是里热已经解除的征象,此时,病人如想进食,表明胃气已和,其病即将痊愈。若热邪加重出现四肢厥冷并见呕吐、胸胁满闷而烦躁的,此后则会出现便血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热厥轻症的转归与辨证。


厥有轻重,热少厥微,当是热微厥亦微的热厥轻症,所以仅仅是指头寒。由于陽热内郁,胃气不苏,故精神默默,不欲进食;陽郁必求伸,所以又烦躁不安。


病经数日之后,有转愈和转剧两种转归;见到小便利,色白,表明里热已除,陰液恢复,欲得食,则胃气亦和,因此知为转愈;如果厥冷的程度加重,并且呕而胸胁烦满,这是因陽郁更甚,而木火犯胃,胃气上逆,形成热深厥亦深,则为病势转剧。若再久延未解,势必损伤陰络,因而推断其后可能发生大便下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①也。

 

注释:

①膀胱关元:关元,在脐下三寸,属任脉经穴。膀胱关元并举,指小腹部位。

 

译文:

病人手足厥冷,自己说胸部不觉痞痛,只是小腹胀满,用手按之疼痛的,这是寒气结在下焦的缘故。

 

评析:

本条讲冷结关元而致的手足厥冷症。


手足厥冷之因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就寒厥来说,除陰盛陽虚与血虚寒凝以外,还有属于寒邪内结、陽气不得外温 四肢而致。本条就是寒邪内结的厥逆症,但是寒结部位有在上在下之异,必须进一步辨证。


本症是通过问诊与腹诊结合而作出诊断的,“言我不结胸”与“小腹满”,是从问诊而得,按之痛则属腹诊,前者知病位在下,后者知病情属实,于是得出“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既然是下焦冷结,还应伴有小腹喜温 怕寒、小便清长、苔白脉迟等症。原文虽未出治法,但根据病机,当不外温 陽祛寒,如外灸关元、气海等穴,内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一类方剂。


小腹满按之痛,并不止此一病,而原文叙症简略,所以在辨证上,还须进一步比较鉴别,如小腹满,按之痛,小便利,是膀胱蓄血症,病在血分,必有如狂之象;小腹不痛,小便不利者,是膀胱蓄水症。病在气分,津不敷布,必有口渴;手足热,小便赤涩,是热结膀胱症;唯见手足冷、小便清白,才是冷结膀胱关元的症候。总之,临床 上必须参合脉象、舌苔等多方面情况,才可确实诊断,绝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个症状。

 

石花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译文:

外感病,发热四天,四肢厥冷仅只三天,又发热四天,四肢厥冷的时间少而发热的时间多,疾病理应痊愈。若到了第四天至第七天,发热仍不退的,是陽复太过,热伤血络的缘故,必致下利脓血。

 

评析:

本条讲厥陰病陽复与陽复太过的病势推断。


根据陰陽胜复之理,厥陰病热多于厥,为陽复陰退,陽能胜陰,故预断为其病当愈。但是,当愈不等于必愈,必须是热不久自罢,方是向愈之征;假使热持续不除,则属陽复太过而偏亢,这时不仅病不会愈,还会出现其他病变,如内伤陰络,即有发生便脓血的变症。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陽气退,故为进也。

 

译文:

伤寒先厥冷四日,而发热仅有三日,接着又厥冷五日,这是病势在进展。因为寒多热少,表示陽气衰退,所以说是病情进展。

 

评析:

本条讲厥多于热,为病进。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陰①,厥不还者,死。

 

注释:

①灸厥陰:灸厥陰经的孔穴。张令韶谓可灸厥陰经的行间和章门穴。

 

译文:

外感病六七天时,脉微,手足厥冷,烦躁不安,应当急灸厥陰的经穴。若灸后四肢厥冷仍不转温 的,属死症。

 

评析:

本条讲寒厥治以灸法而厥不回者为死候。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为陰盛陽衰,烦躁乃虚陽勉与邪争。症势相当严重,是时恐汤药缓不济急,所以用灸法急救回陽,以散陰邪而复陽气。灸后手足转温 ,表明陽气来复,尚有生机;若手足仍不温 暖,则是陽气已经断绝,故为死候。


此条只出灸法,未及汤剂,若论药物治疗,当不外温 经回陽,如四逆汤之类。在用灸法的同时,加服汤药,更有助于陽气的回复。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译文:

伤寒病,发热,腹泻,手足厥冷,假使再见到躁扰不能安卧的,是死候。

 

评析:

本条讲陰极陽越的死候。

厥陰虚寒症,见到发热,一般为陽复之征,但也有属于虚陽浮越之象,必须具体分析。陽复发热,则厥回利止。本症虽发热而厥利依然,可见不是陽复而是陰盛陽浮,加之躁不得卧,表明陽气将绝,所以为死候。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译文:

外感病发热,腹泻十分严重,四肢厥冷一直不回复的,为陽气脱绝的征象,属死候。

 

评析:

本条讲陰竭陽绝的死候。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无陽①故也。

 

注释:

①有陰无陽:只有陰邪而无陽气。

 

译文:

伤寒病六七日,本来并不腹泻,以后忽然发热腹泻,同时汗出不止的,属于死候,因为陰邪独盛,陽气亡越,所谓有陰无陽故也。

 

评析:

伤寒六七日,不利,指手足虽厥冷而不下利,说明原来病情不甚严重。从忽发热来看,可知六七日间也没有发热,六七日后,忽然发热,而又下利,且汗出不止,是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根据发热,似为陽复之象,但是陽复不应有下利与汗出不止,足证病势不是减轻而是趋于严重。


凡先有厥逆下利,后见发热,而利自止的,多为陽气回复,寒邪渐散的欲愈之候。现发热与下利,同时并见,这种发热,就不是陽气来复,而是陰邪太甚,真陽外亡的表现。由于陽虚不能卫外,腠理失却固密,所以汗出不止。因为汗出不止,则陽气尽脱,故为死候,所谓有陰无陽,即是病机特点的概括。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①,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②,下之死。

 

注释:

①腹濡:腹部按之柔软。

②亡血:陰血亏虚。

 

译文:

外感病五六天,无结胸症的表现,腹部柔软,脉象虚软而又四肢厥冷的,这是血虚所致,不能用攻下法治疗,若误用攻下,其血则更伤,可导致死亡。

 

评析:

本条讲血虚致厥的辨证及其治禁。


伤寒五六日,如邪热传里,与痰水结于胸膈,则成结胸,其人必心下坚满石硬,或连及少腹,痛不可近,其脉亦当沉紧。若热邪结聚于肠胃而成里实,其脐腹必当胀满而疼痛拒按。今胸部无结胸见症,腹部亦按之柔软,加之脉见虚弱,可知里无实邪结聚,其脉虚肢厥,是由于陰血亏虚,不能荣养于四肢的缘故。此种厥冷与陽气被郁,热深厥深的肢厥,判若天壤。里实的厥逆,须用攻下,其脉必沉实有力,同时必有潮热、腹满痛等见症;本症的厥逆,虽亦可能有大便秘结,但非燥屎壅滞,而是因肠中枯燥,失却濡润所致,所以没有腹满硬痛、潮热等症象,而脉虚无力,腹部柔软,故不可用攻下治疗。本症与陽微陰盛的厥逆亦有不同,陽微陰盛的厥逆,每兼下利,其治疗着重于回陽救逆。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译文:

发热而四肢厥冷,到第七日又发生腹泻的,为难治。

 

评析:

本条讲邪盛里虚者,难治。

本条为陰寒内盛,陽气外浮而呈现的发热厥利。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译文:

外感病,脉象促而四肢厥冷,治疗可用温 灸法。

 

评析:

本条讲陰盛陽虚厥逆而脉促的,可用灸法。


本症的脉促与手足厥冷同时并见,乍看起来脉症似乎不相符合。如谓脉促属于陽盛火亢,则手足厥冷,当是热厥的症候。既是热厥,则不能采用灸法治疗。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译文:

伤寒病,脉象滑利而手足厥冷的,是为里热所致,应当用白虎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热厥的脉象与治法。


厥有寒厥和热厥之分,症状亦有先厥后热与先热后厥之异。“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即为寒厥,其具体症状除文中所述外,必兼有脉微细、小便清长、苔白、口和等脉症,故当以温 药治疗。本条厥冷而见脉滑,可以断定厥的性质不属虚寒而属实热,因为热邪深伏于里,陽气反而不达四肢,故手足厥冷,与“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的机转是一致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伤寒第三十六讲
坚持每天背点《伤寒》,我已经背诵60天啦!
100 郭生白伤寒六经求真 第八编 第四章 厥利
《医学纲目》少阴病
《医学纲目》
《伤寒悬解》厥阴病——阴盛发厥,阴阳不交之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