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夜郎人、滇人和悬棺僰人都属于古代的“百濮”,他们说南亚语

文/万物君
僰人悬棺举世知名,然而关于僰人的族属,则很难说清楚。通常认为他们是氐羌,其实,他们与夜郎、滇人、邛人一样,都是濮人,为百濮之一。濮人的存在感很低,因为他们一部分融入了汉族,一部分融入了百越,一部分融入藏缅语族人群,一部分融入了苗瑶人群。在国内说南亚语的百濮仅剩下三个了。

1

关于僰人的最早记录见于秦始皇时代成书的《吕氏春秋》:
“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龙、突人之乡,多无君。”
僰人生活于“篇笮之川”,“篇笮”也许是“邛筰”,在雅安到汉源一带。其东为岷江,其南和西为大渡河。《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邛僰山在雅州荣经县界”。可知,秦始皇时期,僰人生活在乐山以西到雅安一带。

《华阳国志·蜀志》说:“帝攻青衣,雄僚僰。”帝即保子帝,为开明帝的孙子。开明帝的儿子曾攻秦,至雍,可知保子帝生活于春秋末期。进而可知,春秋时期,僰人生活在青衣一带(雅安西芦山县、天全县)。
《华阳国志·蜀志》又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邛筰为沈黎郡,合置二十余县,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罢沈黎郡,置两都尉,一治旄牛,主外羌,一治青衣,主汉民。”可知,到了汉初,青衣之民已是汉人,这意味着僰人已经搬走一空。

2

僰人在宜宾(古称僰道)建立僰侯国。《珙县志》说:“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灭开明氏,僰人居此,号曰僰国。”换言之,公元前316年,秦灭开明氏(蜀国),僰人趁机在僰道建立僰国。

根据《庆符县志·武功记》,“秦时,僰道王据守横江,李冰破之,追北于汉阳山。”汉阳山在庆符县,庆符今属高县。据此可知,公元前256年—前251年间,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为蜀郡太守时,僰国灭国,僰王南迁到高县一带。

《华阳国志·蜀志》说,高后六年(前182),“城僰道”。《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汉武帝时,“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又云“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邛、筰、西僰之与中国并也,历年兹多”。
这里需要明确下“僰中”和“西僰”是何意。
对比巴中、蜀中、资中、阆中、湟中、南中等词,可知“僰中”为僰人聚居的区域,位于“夜郎西”,在今四川宜宾珙县一带。

至于“西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邛、筰、西僰之与中国并也,历年兹多”。如果“西僰”位于“僰中”,则不会说“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因为“僰中”属于“南夷”。而且,《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通夜郎之涂,三年於兹,而功不竟,士卒劳倦,万民不赡,今又接以西夷”,可见“开通西夷”是紧着“打通夜郎”之后。接着又说,“邛、筰、西僰之与中国并也”,可知“西僰”与“邛、筰”同为西夷。
综上所述,汉武帝时代至少有“三僰”:僰道、僰中和西僰。其中“僰道”为汉朝统治区,汉朝在那里筑城治民。“僰中”为李冰消灭僰国后,僰人的聚居区,其位置在“僰道”之南,夜郎之西,属于南夷。“西僰”位于邛筰一带,那里也是僰人的聚居地,秦灭蜀国后,部分僰人迁走了,大部分则留了下来。到了汉武帝时,发展成与“邛、筰”并列的强大势力。

3

“僰中”在哪,人人皆知。
“西僰”在哪,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一般是通过文献推理,得出邛筰一带为西僰,有僰人。又因为邛筰西边有羌人,所以一些文献中通常羌僰相连。相关文献如下:
《 史记· 平准书》:散币于邛僰以集之。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欲招南夷,朝夜郎,降羌僰。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南越宾服,羌僰入献,东瓯入降。
扬雄《长杨赋》:夫天兵四临,幽都先加,回戈邪指,南越相夷,靡节西征,羌僰东驰。
僰人靠近羌人居地,因此也会沿河北上,进入河湟和氐人居住区: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湟中羌僰,霆奋席卷。
《盐铁论·备胡篇》:氐僰人、冉駹、巂唐、昆明之属,扰陇西巴蜀。
《后汉书·杜笃传》:捶驱氐僰。
邛筰南边靠近滇地,所以文献中也有“滇僰”相连者:
《史记·货殖列传》:南御滇僰。

4

“僰中”僰人靠近夜郎,“西僰”僰人与羌氐混居。那么他们到底是濮人还是羌氐?
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僰为羌氐,是从羌氐中分化出来的族群。主要理由有两个。其一是,经常见到羌僰连用。其二是,南朝时期的徐广曾说过,僰,“羌之别种也”。
关于第一个理由,我们也常见滇僰连用。而且羌僰连用也可能是并列关系。关于第二个理由,徐广是在注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时说的。然而,西汉时的《淮南子·齐俗训》说:“羌、氐、僰、翟,婴儿生皆同声,及其长也,虽重象、狄(马是),不能通其言,教俗殊也。”“羌、氐、僰、翟”并称,恰恰说明他们不是同一种族的。
我们认为,僰人是濮人。
《汉书·王莽传》说,“及北狄胡虏逆舆,洎南僰虏若豆、孟迁,不用此书”。《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说,“及王莽政乱,益州郡夷栋蚕、若豆等起兵杀郡守”。南僰虏首领的名字叫“若豆”,益州郡夷的首领也叫若豆”,可知,南僰即益州郡夷。

《汉书·王莽传》中又说,“更始将军廉丹击益州不能克,征还。更遣复位后大司马护军郭兴、庸部牧李晔击蛮夷若豆等”,“遣太师牺仲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将兵击青、徐,国师和仲曹放助郭兴击句町。”一方面说郭兴击蛮夷,另一方面说郭兴击句町,可知,益州蛮夷即句町。
关于句町,《华阳国志》说,“句町,故句町王国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毋。汉时受封,迄今。”句町的位置,大约在今广西的西林县。
综上,建立句町的濮人,被王莽称为“南僰”,可证,濮人即僰人。前引《吕氏春秋》“僰”字,汉高诱注云:“僰,读如匍匐之匐。”可知僰、濮二字相通。顾颉刚也曾指出,“凡是晋代所称的濮,就是汉代所称的僰。”

5

《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夜郎竹王死后,“夷濮阻城,咸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为嗣……”《后汉书》写作“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可知,夜郎也是濮人,且“濮”即是“僚”。事实上,“僚”为自称,“濮”为他称。
《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夜郎、滇和邛都拥有相同的发型习俗、都耕田,且邑聚,可推知他们属于同一类人。王莽曾把益州郡的胜休县改为胜僰县,胜休在今昆明晋宁区,说明滇人为僰人。就此而言,夜郎、滇人和邛人都是濮人。
《华阳国志·蜀志》:“会无县路通宁州,渡泸得堂狼县。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会无县即今四川会理县,在邛筰之地,那里为“西僰”。“西僰”有濮人冢,则“僰”即是“濮”了。
因此不难发现,贵州夜郎、云南昆明、广西西林、四川宜宾、会理、雅安、汉源、西昌等地,分布着大量的濮人或僰人。《三国志》说:“南中之赋出叟、濮。”这也间接证明,濮人分布极广。

6

从墓葬方面,也可证明,邛都地区的邛人为濮人。
近年来,在西昌地区的冕宁、西昌、米易、德昌,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的越西、喜德等县发现了大量的大石墓。

从墓葬的密集和每墓入葬的人数来看,无疑是以村社为单位的,亦即古代所谓的“邑聚”。
大石墓民族的玦形耳环、扁薄圈状手镯、铜铃和珠饰均与云南晋宁石寨山的滇族文化相似。各墓出土的装饰品中,以青铜钗形发饰最多,由此可知这种民族的发式可能也属于“椎髻”的范围。

梳椎髻的滇族妇女(云南晋宁石寨山二十号墓出土铜俑)
在大石墓分布的范围以内,现在居住的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彝族,但彝族自古即行火葬,且不使用陶器,故大石墓与彝族无关。
同时,彝族自己也否认大石墓是他们的祖先所留,而认为这是“濮苏乌乌”住的石头房子。据老彝文经典所载,“濮苏”是一种民族,意即濮人。

7

众所周知,川南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僰人悬棺。1974年,四川省博物馆曾在兴文等地进行调查,并取下数棺进行研究,发现其口腔皆为凿齿。

元李京《云南志略》:“土僚蛮”,叙州南乌蒙北皆是,男子十四、五则左右击去两齿,然后婚娶。……人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颠崖之上,以先堕者为吉。……常以采荔枝贩茶为业。
明田汝成《行边纪闻》:“仡佬,一曰僚,其种有五。……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益(疑为“盖”字之误)……父母死,则子妇各拆其二齿投之棺中,云以赠永诀也。”
通过凿齿习俗可知,悬棺墓的主人为僚人,也就是濮人。考虑到悬棺墓位于“僰中”地区,则可认为僰即是濮。

关于悬棺葬,它最早出现于3600年前的福建武夷山。此后,从该地区传播到了华南其它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
关于悬棺葬俗的最早记载,见于三国时期东吴沈莹的《临海水土志》。沈莹对浙江南部至福建北部沿海地区的“安家之民”和台湾土著“夷州民”的悬棺葬俗进行了描述:
“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居处、饮食、衣服、被饰与惠州民相似。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函盛尸,饮酒歌舞毕,乃悬著高山岩石间,不埋土中作冢椁也。”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张晓明团队对云南、广西和泰国等地悬棺葬遗址共41个人类遗骸样品开展了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证实了南部种群与悬棺葬人群的密切关系。既然如此,则“僰中”的悬棺葬人群不应是羌人。

8

川南的僰人、邛人、筰人,起源于哪里?都是怎么到达邛筰和宜宾地区的?
根据《尚书·牧誓》,参加牧野之战的西南民族有庸、蜀、卢、彭、濮等。可知3000年前,他们居住在中原西南地区。具体而言,他们居住在广大的江汉流域。

西周初年,楚人从中原地区来到了江汉地区。于是,二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国语·郑语》:“荆子熊严(前837-前828年在位)生子四人......叔熊逃难于濮而蛮......楚蚡冒(前757-前741年在位)于是乎始启濮。”
《史记·楚世家》:“乃自立为(楚)武王(前740—前689年),与随人盟而去。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失败的楚王子逃到濮人那里避难,而一旦楚国强盛,他们就开始开辟并占有濮地了。
而失败的濮人,只好向西南地区发展。
倪蜕《滇云历年传》说:“百濮者,犹夫百粤也。言其多,非一迹之可循,一隅之足指,故谓之百。今百粤即合浙、闽、两广而并称之,则濮亦合楚、蜀、黔、滇而以百名,想复同之耳。”
倪蜕称百濮分布在“楚、蜀、黔、滇”,可谓至理。

9
做个小结:
一、中国南方分布着百越和百濮。百越主要分布在浙、闽和两广,百濮主要分布在楚、蜀、滇、闽等地。
二、春秋早期,楚地之濮受到楚人的挤压,而川南的僰人在战国末期才受到秦人的打击,即李冰消灭僰国。
三、西汉之时,夜郎、滇国、邛国等濮人国家内属汉朝。朝廷在那里建立越巂、犍为等郡。
四、汉代之后,夜郎、邛都等地的濮人发展成僚人,如南齐时改越嶲郡为越嶲僚郡。滇王国的故地则发展为西爨白蛮,后来演变成白族。
五、濮人说的是南亚语。中世纪之后的僚人,与侗傣语族的民族关系密切,其语言也就转向侗台语。而白蛮的语言,则转向藏缅语。也有部分人融入了说苗瑶语的人群。当然,更多的是融入了说汉语的人群中。
六、并非所有濮人后裔的语言都变了,没变的有佤族、德昂族和布朗族等群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超民 秦树才:秦汉西南夷新论
西南夷与百越百濮 夜郎滇僰邛都嶲昆明哀牢滇越掸 氐羌藏缅语族 百越壮侗语族百濮孟高棉语族 羁縻南越俚僚濮
古代“僰国”地区的僰人及其“消亡”
僰人族属源流
僰人悬棺
“僰人悬棺”的僰人为什么突然消失?僰人现在还有没有后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