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与毛笔书法运笔的联系


作者/黄燕萍编辑/张宏婉


导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太极拳的缠丝劲和毛笔书法的运笔这两种看似不相关联的事物有着必然和内在的联系:他们同是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方式。文章主要以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与毛笔书法运笔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抓住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分析二者在本质上的一致,并互通联系,最后找出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进行描述并给予充分肯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与毛笔书法运笔的联系

现代武术和许多体育项目、种类繁多的健身活动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与书法这个历史悠久传承经典的文化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着求实创新的精神,本文将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与毛笔书法运笔联系起来,初步探讨两者存在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太极拳的缠丝劲,即太极拳的运动如缠丝,或者说运劲如抽丝,比喻太极拳运动犹如螺旋,同时螺旋中又有弧线。毛笔的柔软特性,书写出来的点、画可以随意变化,正适应了汉字结构复杂、变化多端的特点,从而使汉字的形态美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以致成为一门艺术。在运笔上它同样传承了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和太极拳有着本质的一致,它入笔的笔毛就像太极的以柔克刚,走笔的路线就像太极缠丝,走转灵活。

1、陈式太极拳及它的缠丝劲

陈王廷创立的陈式太极拳具有阴阳相变、虚实兼备、开合相系、刚柔相济,男女老幼皆宜的特点。拳术总结了《易经》中“太极中分———气旋”的阴阳善变之理,并结合《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生成变化之道,寓太极之理于其中,由无极而生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聚阴而生阳。拳套中的每—个拳式都需在阴阳转换、阴阳渗透中旋转运功,其中每一个动作都是以弧形、曲线和画圆为基础,体内劲路则按奇数和偶数的阴阳之数寓于心腹之内,使身体内部气息和外形气势开之其大无外、合之其小无内,形体则按螺旋缠丝劲法则。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术,这种螺旋式的运动具有独特的中国式的运动方式,为世界所罕有。

顺逆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该拳的精华所在。陈鑫讲:“拳者,缠法也”,“不懂缠丝劲,即不懂拳”。现将太极拳的缠丝劲作以下解说。

手的顺缠:以小指领劲(依次带动无名、中指、食指)向手心方向反转,同时,大指与小指相合(相呼应)形成瓦拢掌,即为顺缠。

手的逆缠:以大指领劲,向掌心方向旋转,同时小指与大指相合形成瓦拢掌,即为逆缠。

腿的顺缠:不论向任何方位出腿或收腿,如以脚掌外缘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外方向旋转,即为顺缠。

腿的逆缠:不论向任何方位出腿或收腿,加以脚跟里侧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荡内方向旋转,即为逆缠。

不论手或腿运行到什么方位、不论走圈大小,它的缠丝劲都以顺逆为主要区别。所以,陈照奎先生说:“以顺缠与逆缠为基本缠丝劲。”

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注重天人合一和整体观的表现,所以缠丝之所以表现在四肢方面更重要的还有腰背的发力,传到四肢使其达到最好的效果。胸腰折叠是腰背发力传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陈式太极拳锻炼要领之一。其要旨,在于强调以丹田为枢纽的躯干部位的松柔、灵活而有力的运化功能。古拳论云:打拳“紧要处全在胸中腰间运化。”而胸腰运化的特征,即表现在胸腰折叠,就是指胸腰开合、屈伸、缩放、旋转。

2、阐述毛笔书法及它的运笔方式

中国书法是关于中国汉字书写的一门艺术。先民为了把语言记录下来并传之久远,创造了汉字。书法是一门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渊深的学问。由于毛笔书写的使用,使汉字的形态美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以致成为一门艺术。一幅书写文字,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使人们不单欣赏到文字所表达的汉语内容,同时也欣赏到文字形态所表现的气质和形势———有的字幅使你感到如静日赏菏,有的字幅使你感到似临千丈怒涛。

运笔:因为笔头肚粗锋尖、柔软而略带弹性,这就决定了它的运动轨迹的特点。只有掌握了它的特点,才能运笔自如。当笔锋朝前露锋落笔时,如果写横画,笔向右行,笔锋在后,笔尖朝左前方,呈横扫状。当向左上方跪锋落笔写横画时,笔尖朝正后方。写竖划时,不论怎样落笔,向下运行时,笔尖都在上方,呈下拖状。

笔画的粗细,由笔体在纸上的落迹宽窄决定。而落迹的宽窄,又由手对笔按提的程度决定。但是,当笔尖被按下去后,再提起来时,笔锋一般不会恢复到原来挺直的样子,而呈弯曲状。这种性状,使你再接着写第二笔画时,就必须顺应这一性状,调整运笔方式和提按程度。运笔的根本技巧就在这里。要让笔走中峰,除了保持笔杆垂直于纸面外,主要的就是按笔锋的运行性状特点,因势利导地调整运笔方式,使笔峰处在笔迹的中间。

运笔方式:主要有按笔、提笔、露锋、藏(跪)锋、中锋、偏锋、横拓、竖勒、左扭锋转、右扭锋转、回锋收笔、拖锋收笔、左顿笔、右顿笔、左挫笔、右挫笔、上撑笔、下撑笔、左撑笔、右撑笔、游丝连笔等等。这些运笔方式,只有在书写实践中才能体会和掌握起来。笔锋运动的空间形式包括如下内容:方圆、中侧、转折、提按及平动。

3、浅谈陈式太极拳缠丝劲与毛笔书法之间的内在关系

书法也好,太极拳也好,两者都会给人们带来身心的健康。同样,这两者之间,都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某种力量的传达。在这个命题上,两者有着很大的共通之处。以太极拳的缠丝劲来比书法之力,练拳时不可须臾离开“翻转掌心”,“旋腕转膀”;作书时也要时时“翻转笔锋”,“旋腕转膀”,希望能借此得到一种特殊的筋肉感觉来助笔力,得到一种特殊的感觉来增进书法的神韵和气势。由此一来,在我们挥毫运斤时,这些感觉便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使它,左右它。或许单从作品的表面上看,不必看出这些意向的痕迹,但是一笔一划之中都潜寓着的那些神韵和气息,这是可以用心去感觉和感知的。中国书法同中国太极拳一样,博大精深。

3.1力

在发力上陈式太极拳的发力和毛笔书法的发力有着几乎相同的原理,在此以陈式太极拳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掩手肱捶”作为陈式太极拳发力的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及探讨。“掩手肱捶”技术动作基本结构:从运动学角度,“掩手肱捶”由发力前的预备动作、发力动作、发力后的结束动作三个基本环节构成。发力前预备动作:左小腿屈收,左脚落于右脚内侧,两臂外旋,掌心向内,收于头前;上体稍右转,脚跟擦地向左开步;两臂上下交叉相叠于小腹右侧,掌心向下;上体转正,两掌向两侧分开,高与肩平,掌心向外。发力动作:重心右移,左掌摆至体前,掌心向上,高与肩平,右掌变拳屈臂合于胸前,拳心向上;重心左移,上体左转成弓步,右拳旋转向前冲打。发力后结束动作:发力后的神经和肌肉的放松即为发力后结束动作(在动作外型上则无明显变化)。

通过上述的发力分析,说明这样做出的太极拳能够表现出太极拳实在而成熟的内力,而就书法而言,“力”的表现,至少有两个方面,一为其结体,即作品的章法、字的结构;再有就是点画中蕴含的力,因为我们要“把动作的某一顷刻呈现到眼前”,即常说的笔力。清代书家吴让之的《吴均诗帖》,线条圆厚而内敛,滋润而锋利;行笔赋予线条以流动感,爽快而富有弹性,如玉似钢。恰似太极拳缠丝之“捋”劲,以吸气,蓄放之势居多。这种圆厚而内敛的力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内劲,其不张扬,不显露,但却蕴含着动人心魄的力量。太极拳缠丝之“捋”劲的微妙处就在于它的表现于内,既要“微微拿住”,“随化随发”。即在中锋用笔的情况下,以毛笔“拿”住纸面,此为“蓄力”的过程,与此同时,不断的将蓄积之力化于纸上。这样同时交替行进,力量则源源不断且无所不注。

3.2刚柔

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的典范,对于太极拳一般来讲,所谓“刚”主要指的是坚硬、干脆、果断的意思;所谓“柔”主要讲的是柔韧、缠绵、不丢不顶、不及不离。柔劲偏于韧性,主于封固(原为“顾”)与克化;刚劲偏于弹性,主于进攻和反击。陈式太极拳的“刚”是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以丹田内转为核心,借助脚踏地的反弹力,在一瞬间发放出来的一种螺旋振荡式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力,如“掩手肱拳”等动作。“柔”是通过太极拳的长期练习,逐渐产生的一种轻灵而又沉着的富于韧性的力量,如“云手”、“倒卷肱”等表现出来的劲。毛笔书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以柔克刚,在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笔画犹如刀刻一般,由此还产生了一种说法叫“杀纸”,就是让人在看字时有种刀子在拉纸的感觉,而充当“杀手”的就是毛笔这一柔软的物体。

3.3转

太极拳的转主要体现在缠丝旋转上,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对书法中的线条力量而言,它与太极拳缠丝劲中的顺逆缠丝有异曲同工之妙。太极拳中的缠丝劲可以分为顺缠和逆缠,这是两种缠绕运力的方法。顺缠,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力量,掌心由内向外翻,手臂外旋,顺缠属于呼气,力量属发放;逆缠则相反,是由外而内的一种劲,掌心由外向内,手臂内旋,逆缠属于吸气,力量属蓄放。这两种缠丝存在于太极拳运动的一切过程中,并贯穿始终。书法讲用笔,也就是如何使力达于笔端,达于纸上;而太极拳讲缠丝,也就是如何产生出可以“四两拨千斤”的缠丝劲。顺逆缠丝若细分,就有左右、上下、里外、进退的方位缠丝,这正好是“八面出劲”,似与书法中的“八面出锋”相合。如果说,缠丝劲要“八面出劲”是为了发力以求制敌的话,那么书法中的“八面出锋”则是穷尽书家用笔的“发力”技巧。

3.4神形结合

书法取象自然,要求和谐统一,以有生气为贵。同理,太极拳道法自然,亦以有生气为贵。行拳时要生机勃勃,气韵流畅,有轻灵飞动之势,无泥人木偶呆板之死象,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所谓“精神需提得起,方无迟重之弊。重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中”。书法要求动态多于静态,要静中有动,虽静犹动;特别是草书、行书,要龙蛇飞动,即所谓“字字欲仙,笔笔欲飞”;若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有欲断还连之势,无松懈散漫之病。这些和太极拳所要求的“柔运化,刚落点”,行拳时“不撇,不断,不流水”,也完全是理为一贯,彼此相通。书法以神气为主,无神气即无美可言。而宇宙万物,各具神气,故书法欲求其美,必有所象。此点也与太极拳同,太极拳以神为主帅,尚取象。然取象是取意象:神似为上,形似为下;立象以尽意,意会为宗;取类比象,唯意是从。是一种象外之象,味外之首的意境,气韵。所谓“气足神完”。非斤斤计较,拘泥于擒拿格斗,一式一招,末技之为用也。“无往不复,首尾相连”的圆道观念,太极拳与书法也都是一致的。如书法中有“无垂不缩,无往不收”,“逆入平出,回锋转向”;太极拳中有“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有前即有后,意要向上,即寓下意”等等。书法与太极拳理均相一致。

4、结论

(1)陈式太极拳缠丝的发力特点以腰背领全身上肢转动发力,浑身散发一种暗劲。毛笔书法运笔发力以腰腿带肘运用手腕发力,处处渗透内力。两者存在着相同的特点,联系密切。(2)陈式太极拳缠丝的刚柔结合,呈一种螺旋振荡式的爆发力。毛笔书法运笔在方点要表现出刚劲,而刚过后则要求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极其柔软的行气。二者表现相近,体现着联系。(3)陈式太极拳缠丝的旋转是其主旨,太极拳的运劲如抽丝和书法运笔的通过“挤”、“折”等动作,传递出书写者的内劲,把二者的密切关系一语道破。(4)形神结合主要要从中国文化的陈式太极拳和毛笔书法谈二者阐丝和运笔的相同之处,但终归还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整体统一原理。

[本文摘自《搏击·武术科学》2010年8月第8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

[本文摘自《搏击·武术科学》2010年8月第8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学习,毛笔用笔运笔教学总结
钢笔书法的运笔方法
毛笔书法中的中锋运笔
横画书法运笔
毛笔书法微课,运笔方法——中锋与侧锋,方笔与圆笔,收藏练习
书法练习中的手指手腕和毛笔的配合,运笔的动作过程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