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拳理】太极始祖张三丰——张、三、丰三字的功夫(下)

丰——上下安轴坤六断

丰,本义是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人体丰满之情态。

如果说三是乾三连之象的话,丰就是坤六断之象,一竖从中间将三分为六段。“三”是左右横开的平衡状态,“丰”则体现了上下贯穿的平衡状态,使人体成为一个上下左右平衡运行的整体。

太极拳运动讲究“中正安舒”,人体的中心其实并不是脊柱,而是从头顶百会穴到会阴穴的虚拟轴线——“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如果说脊柱是“实轴”的话,百会到会阴的轴线就是”虚轴“,这条轴线并不存在却十分重要,可以说太极拳的一切拳势变化都是围绕着这个中轴来运转的。

虚轴形态的维持首先要注意脊柱的正直竖立,在某些太极拳流派当中又有背后三关的说法,即玉枕关、夹脊关和尾闾关。玉枕关在后枕部颈椎最上节和颅骨底面交会之处,夹脊穴在脊柱24节椎骨之正中,尾闾关则在脊柱最下面。玉枕关掌管头部的位置及眼神变化,从解剖学可以观察到后枕部的肌肉可以调节头部的位置让人在运动过程当中保证视线和头部的相对稳定;夹脊关则位于脊柱左右旋转的枢纽部位统管脊柱的运动,关节运动学也认为夹脊一段胸腰椎交界的部位是脊柱最为灵活的部分;尾闾关则是腰骶骨盆部位上承载上半身的重量下连髋关节,臀部肌肉的发达程度往往决定人的平衡能力,尾闾关是保证身体稳定的关隘。

这“三关”是人体运动的关键部位,前辈虽然没有现代的医学知识但却通过练习太极拳了解了身体的运行机制。在躯干部脊柱的前面是胸腹腔,胸腹腔是两个由肌肉、骨骼组成的腔室,一般认为胸腔的压力是负压(小于大气压力),腹腔是正压(大于大气压力)。如果胸部受伤被刺穿胸腔就会形成气胸,腹腔受伤则会使腹腔内的脏器(比如小肠)流出,许多战争小说或者影视作品都描述过这种情节,胸腹腔之间被膈肌所隔开。胸腹腔的压力和膈肌的运动会影响脊柱的形态,太极拳除了注重实体存在的脊柱、骨盆位置之外,对胸腹腔压力这种“气”的感觉也十分注重,“含胸拔背”“往来气贴于背”“气沉丹田”“腹内松净气腾然”就是形容胸腹腔压力调衡适当,与脊柱运动匹配使周身运转灵活圆润的状态。

“丰”字之坤六断形态与三之乾三连相对,还引申出太极拳运动“静之则合,动之则分”的运动特点。我在工作当中曾接触过许多脑中风的患者,中风之后许多患者的运动方式发生改变,就是他们的大脑分辨不出不同的躯体部位而是将整个患部的肢体认定为一个部位,在运动时只能整体移动这一个部位而不能分别移动这个部位当中的不同肢体。这种现象其实在许多正常人当中也有存在,就是我们的大脑不能随意运动的我们的肢体——大家不妨做这样一个实验:双脚平放在地上,此时双脚的大拇指抬起离开地面,其余脚趾不动。许多平时有过下肢疼痛的朋友可能就无法完成这个动作,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大脑与身体的联结出现了问题,不能细致地掌控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了。

对于许多发现自己出现姿势不正或者体态异常的人而言,来就诊时经常问我:“大夫,我脊柱是向右侧弯了吗?那我向左侧弯回去是不是就能正过来?”通常而言,这种“矫枉过正”的训练往往没有什么实际用途,我们的大脑在完成动作时往往仅仅是为了“完成动作”,通常不会管这个动作“怎么完成”。太极拳的运动则要求“聚精会神”“提起精神”地完成,就是在练拳过程当中将注意力集中到动作本身上,感受动作给身体带来的变化和感觉,确保自己的动作在运动的整个过程当中符合太极拳的要领。

太极拳动作要领之一是“节节贯串”,我早年练习的杨禹廷传吴式太极要求“端引放松”,就是移动肢体时以肢体末端导引,如龙蛇涌动一般,一节一节地运动肢体,又好像拨算盘珠。长此以往的训练身体对每个关节的位置和运动都可以很好地控制和感知,可以增强大脑和身体的“联结”,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太极拳作为内家拳法的代表许多练习者对“整劲”“完整一气”念念不忘,殊不知“整体”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局部调配合理之后的自然显现。

马国兴先生经常以“造车”比喻拳术修炼,“造车”之前需要分别制作车轮、车轴、车身等等零部件,然后把相应的部件安装在合适的部位才能成为一部质量合格的成品车。太极拳也是如此,早年练习太极拳大多是一招一式的学习,单式反复训练并且进行针对性的功法训练,然后进入二人相对推手和散手的训练,推手和散手训练也都是从单一招式开始逐步增加变化和内容。组合成套路往往是最后的环节,即便学会了套路针对演练套路当中的薄弱之处,也是要加强针对性的单式或功法训练,套路往往是结业时的“备忘录”而已。太极拳不仅仅要“整练”更重要的是分练!

“丰”字本义是草木丰盛之情态,太极拳家也经常用根深叶茂之树木比喻人体的功夫。太极拳是训练人体稳定性的拳术,有许多训练下肢的方法的主要目的增强下肢的肌肉力量和运动控制能力,就好像一颗大树一样,根深才能叶茂树冠蓬松张开可以随风飘舞,树根部却深扎于地下牢牢不动,甚至树根部伸展的范围远比树冠部为大。

 刘路遥,中医师,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中医导引康复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医按跷术复原者及应用者,擅长一指禅正骨推拿、峨眉天罡指穴法。同时为峨眉丹道医学传人,师承廖厚泽、傅伟中先生。

在校期间随翁福麒先生习杨禹廷传吴式太极拳,后偶遇车大福及王文全二老,见三位老先生所传拳架不同,开始思索及探寻太极拳不限于形之核心内容;随马国兴先生习传统拳术攻防技法,初窥“拳本一家”之精义,后随乳山秦文清先生习“辨识自身明拳学本源,完善自我证武道真义”之“秦文清拳学”及“秦氏颐生学”,明了所谓“拳术”无非是人身自然本能的随缘显现。后经秦文清先生介绍,随杨树藩先生习道门九宫八卦拳及门内古传导引术,开始对中医导引术有了新的认识,尝试以中西医理论和自身练习经验为指导,将古传中医导引术改编为适合当前社会环境及训练习惯的导引疗愈方法并用于临床实践,成效显著。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发劲如“甩鞭”
太极拳脚跟劲的根本作用及巧妙运化
看斗牛|悟透太极内功修炼关键部位
【伏羲太极武馆】无极体之秘与其对于人身作用
(转)太极拳尾闾正中的内涵与精义
太极之秘:脊柱行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