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在桩架中体悟“轻、重、浮、沉”

“轻重浮沉”一词见于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太极轻重浮沉解》拳论中,全文如下:
双重为病,干於塡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同也。
双浮为病,衹如飘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同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半浮半沉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过也。
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
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
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蓋内之虚灵不昧,能致於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
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裹精粗无不到,则已及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从上述《太极轻重浮沉解》这篇拳论中,我们大致可以弄懂几层含义。
一是可以把太极拳的功态分为十二种类型即(1)双重、(2)双沉、(3)双浮、(4)双轻、(5)半轻半重、(6)偏轻偏重、(7)半浮半沉、(8)偏浮偏沉、(9)半重偏重、(10)半轻偏轻、(11)半沉偏沉和(12)半浮偏浮这十二类。
二是根据是否符合拳理和内劲运化的规律把这十二类功态分成了三种类型即“上手”、“平手”和“病手”。即双沉和双轻为“上手”。半轻半重为“平手”,因为半轻半重是半有着落,是未出方圆、不离中土。而余者九类皆为“病手”。何谓“上手”?因为双沉是自然腾虚的功夫手,双轻是天然轻灵的功夫手,这两种功夫手是上乘意境的功夫手法故为“上手”。何谓“平手?乃是平常的功夫手法故为“平手”。那么,不言而喻,剩下的双重、双浮------等其他的九种手法中,要么重滞塡实处于上无根的状态;要么飘渺处于下无根的状态。要么处于滞而不正、灵而不圆或虚而不正、茫而不圆的状态。要么处于太过或不及的状态。这些手法中的弊病导致方圆必失、中土离位,当然就是带有拳病的“病手”了。
三是强调太极拳修炼要穷研轻重浮沉,要由内而外,内应外合,这是唯一正确途径,否则难免南辕北辙,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
四是强调在中土不离位下精心修炼轻重沉浮,可以使掤捋挤按四正手表里精粗皆达上乘意境,功夫大成矣!如此,采挒肘靠四隅手亦是随机顺势,水到渠成的事情,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这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我们说轻重浮沉的本质和规律就是形体和内劲的“阴阳互逆”关系即形体上浮内劲下沉或形体下沉内劲上浮。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就是这样的,比如说一只小舢板船在海上遇到风浪,为求安全就近抛锚。我们拽住缆绳慢慢的往水下放船锚,此时船锚的状态就叫“双沉”,因为虽然船锚在下沉但手上缆绳的“拽劲”是往上浮的。继续往下放船锚,当船锚触底勾住岩石时,手上缆绳的“拽劲”顿失,此时船锚的状态就叫“双重”,因为上边失根了。让我们换个角度看,小船被锚定后,随着波浪的起伏而稳稳的浮在水面上,此时小船的状态就是“双轻”,因为下边有船锚的下沉劲在拽住它。如果风浪很大,缆绳断掉了。小船就漂走了,此时小船的状态就是“双浮”,因为下边失根了。
让我们再回到太极拳桩架的角度来讨论和体悟这种轻重浮沉的本质和规律,还是从构成拳架的基本元素桩架入手。关于桩架,拙文《变“步”为“桩”,拳艺修为更上一层楼》(点击蓝字可查阅)有过较详细的讨论,现将有关要点摘录出来,以便进行讨论。
根据两腿承担身体重量及形式不同,可以把杨拳85式整套拳架中的桩架结构归纳为如下四类(开立步桩、弓步桩、坐步桩和独立步桩)九种:
1、开立步桩:两腿开立,间距与肩同宽,两腿平均承担身体重量,例如预备式,也称无极桩。
2、马步桩:两腿开立,间距大于肩宽,两腿平均承担身体重量,例如云手式。马步桩也可以看成是开立步桩,两腿间距较大而已。
3、正弓步桩:两腿前后分立,前腿实后腿虚,两肩与前腿呈正十字交叉(正身),两腿之间保持一定横距,例如搂膝拗步式。
4、侧弓步桩:两腿前后分立,前腿实后腿虚,两肩与前腿呈斜十字交叉(侧身),两腿之间没有或微有横距,例如单鞭式。
5、坐步桩(前脚掌虚贴地):两腿前后分立,前腿虚后腿实,两腿之间保持一定横距,例如肘底看捶式。
6、坐步桩(前脚跟虚提):两腿前后分立,前腿虚后腿实,两腿之间保持一定横距。例如白鹤亮翅式。
7、坐步桩(前脚掌虚提):两腿前后分立,前腿虚后腿实,两腿之间保持一定横距。例如手挥琵琶式。
8、仆步桩(前脚掌虚贴地):两腿前后分立,身架低,前腿虚后腿实,两腿前后之间保持较大步幅,两腿之间没有或微有横距,例如下势。仆步桩也可以看成是坐步桩,不过是两腿步幅较大,架势较低而已。
9、独立步桩:单腿支撑身体重量,站立竖桩。例如左右分脚式。

前边我们说过,轻重浮沉的本质和规律就是形体和内劲的“阴阳互逆”关系即形体上浮内劲下沉或形体下沉内劲上浮。下边,让我们在四类基本桩架中对此进行体悟和体证。
开立步桩和独立步桩中的轻重沉浮
我们说拳架中的预备式就是最典型的开立步桩亦称无极桩。其运化就是内劲的先蓄后发,一蓄一发两势。
无极桩蓄势的运化(蓄劲):
1.   神意及眼神内收。
2.   肚脐找命门,腹肌收隔肌降,四梢(血梢,肉
梢,筋梢和骨梢)之内炁收聚(纳)于丹田。舌砥上颚,外气由鼻吸入心肺系统。
3.   下颌微收顶头悬,五趾抓地呈虚提脚跟之意,含胸拔背,命门后撑,松腰落胯使骨盆逐渐偏沉,臀部由泛变敛屈髋屈膝(腘窝的角度可弯至135度),有尾骨拄地如坐高凳之感觉。双臂及双掌也略呈内蓄之意。
无极桩发势的运化(发劲):
 1.神意及眼神外放。
 2.肚脐离命门,腹肌放隔肌升,丹田之内炁发
(吐)至四梢(血梢,肉梢,筋梢和骨梢),舌离上颚,心肺之气由嘴鼻呼出体外。
3.下颌微松大椎领劲,五趾松开脚跟踏实。命门前送使骨盆偏沉,臀部由敛变泛,尾闾上托,腰顶竖脊,提胯直膝。双臂及双掌也略呈外放之意。
可以看出,在上述无极桩蓄势的运化过程中,表达的是形体下沉内劲上浮;在发势的运化过程中,表达的是形体上浮内劲下沉。这当中,“双沉”和“双轻”是“上手”,因为上或下都不失根。“双重”是病手,因为上失根。“双浮”是病手,因为下失根。半轻半重在蓄发势中的表达是下有半根或上有半根的状态,故为“平手”。
在讨论了开立步桩的基础上,就比较好理解独立步桩的轻重浮沉状态了,和开立步桩一样,独立步桩中也存在“双沉”,“双轻”,“双重”、“双浮”和“半轻半重”这五种状态。其不同之处只是开立步桩是两腿竖桩,而独立步桩是单腿竖桩,仅此而已。 
弓步桩和坐步桩中的轻重沉浮
我们说,开立步桩是两腿平均承担身体的重量,而弓步桩和坐步桩的两腿承重不同,要么前实后虚或前虚后实;要么左虚右实或左实右虚。这样的话,其内劲就复杂的多,不但有上下走的内劲,还有左右走的内劲和前后走的内劲。换句话说,因虚实把握拿捏不到位,就会失方圆,就会中土离位,自然就会产生各种拳病。所以,在弓步桩和坐步桩中,除了“双沉”和“双轻”这两种“上手”,还有“半轻半重”这种“平手”,也有“双重”、“双浮”、“偏轻偏重”、“半浮半沉”、“偏浮偏沉”、“半重偏重”、“半轻偏轻”、“半沉偏沉”和“半浮偏浮”这九种病手。
 
要把握和拿捏好各类桩架的虚实状态,就要正确分清身体的阴阳、静动和实虚状态,其原则和规律是:阴阳脚下分,阴静实,阳动虚。相邻者相反(如双腿或双臂或同侧腿臂),交叉着相同(如左腿和右臂或右腿和左臂)。
我们以左右搂膝拗步式的相互转换为例进行说明:左搂膝拗步定势时,其阴阳、静动、实虚的分布状态为:左腿为阴静实,右腿为阳动虚:左臂为阳动虚,右臂为阴静实。当我们欲从左搂膝拗步式的定势开始转做右搂膝拗步式时,左腿和右臂就变成了阳动虚;右腿和左臂就变成了阴静实。所以到右搂膝拗步的定势时,四肢的阴阳、静动、实虚属性恰与左搂膝拗步定势时的相反。正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实整套拳架自始至终都是处在这种阴长阳消、阳长阴消或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或实尽而虚、虚尽而实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而行拳走架的每招每势的攻防动意总是在阳上。所以分清阴阳、静动和实虚并能转换自如就可以有效的把握轻重沉浮的状态,变“病手”为“上手”。正如拳论所云:“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我们说,体悟体证轻重浮沉的过程就是一个弄懂内劲,感知内劲、运化内劲和培养内劲的过程,就是所谓修炼太极拳的内功。王宗岳《太极拳论》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是修炼内劲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虽然是拾级而上,但并不是孤立的。不是说待到招式练熟后再去懂劲,而是在盘练拳架招式的同时就要去体悟内劲,就要去体悟轻重浮沉的功态。所以,修炼内劲要先从桩架做起,要先修炼无极桩这种静桩,继而修炼熊桩,熊桩是郑蔓青门内介绍的一种动桩,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两臂环抱于胸腹前,两腿的重心互相转换的同时,交替将腰胯左右旋转至60度左右。然后过渡到推手的单操训练,可以运用太极推揉器,也可以双人揉手训练。站桩,推手,盘练拳架可以交叉进行,但太极拳理惟一贯,这些训练手段都是围绕培养内劲而进行的。当你真正懂劲且体悟感知到了自己的身上后,你会发现平常人们常挂在嘴边上的什么骨升肉降了。什么节节贯穿节节拔开了,什么欲左还右欲右还左了,什么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了-----,这些描述其实都是内劲的意气势运化的感觉而已。所以我认为,太极拳的修炼先要讲究“对与错”,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讲究“好与差”。否则虚有一套空架子而内里空空,终究不是太极拳耳,修炼多年却不知所错,终会落入“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境地,诚可惜也。

作者:万玉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轻重浮沉解
《太极轻重浮沉解》释义
猴蹲式
选杰夫子谈大成拳语录(一)
老程学员对筋骨之力的练功感悟及阿福的点评
李老内家拳修炼脉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