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汪声远仿古小品选

近代以来,力主“中国画之美就美在笔墨”者,前有黄宾虹,后又汪声远。

北野山樵汪声远(1899—-1969)名铎,安徽歙县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间,执教于上海新华艺专和上海美专,任两校国画系主任,我的启蒙老师。潘韵、于希宁、管锄非、程十发等亦先后受教,对于各自绘画风格的形成,咸能遵循“随时代而不忘笔墨”。

汪声远初从姚叔平习山水,旋与同乡黄宾虹相从过,他中锋为主的笔墨观和黄宾虹的“五笔七墨”之说悉归综在“骨法用笔”上,半个世纪以来,此呼彼应,晴雨同声,足挽画坛颓风。

对中国画重视“笔墨”,要到唐代才出现强烈的敏感。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总结出“夫像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是唐代“笔墨观”经典之说,发展到五代、北宋,山水画蔚为大科,笔墨精神形成大气,归纳出一整套的规范和程式,深化了艺术发展的规律。时北宋有荊浩、关同,南有巨然、董源,前者硬笔方俊,尚钢主骨,后者软笔圆浑,尚柔主气,而发展中则常常南北交融,阴阳互补,迭出新意。荊浩提出“筋、肉、骨、气”四说,强调“生死刚正谓之骨”,为后世立了“笔墨”准则。元画从宫廷走向山林,崇自然,重天籁,开敞了胸臆,活跃了灵府,松灵了笔墨,深化了意念,伸展了画境。洎乎进入明、清两代,发展见缓见弱,多少还是在重气、重理、重情、重趣上有所拓展。进入近现代,中国画遇到外来艺术碰撞,步入多元化时代,中国画的发展正在面临一场错综复杂的时代考验。我个人坚信“中国画应该姓中”与“中国画之美,就美笔墨”,并具体归纳成二十四字诀:“源不可忘,流不可断继承有绪,发展有律,借鉴有度,出新有据。”我今天能有上述的画学见解,乃是得益于黄宾虹、汪声远两前辈。

溯顾汪声远老师上山水课,往往是在批改同学作业时按照情况边改边讲,通过笔墨实践来阐述画道技巧,学生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理论联系实际,画技不虚幻,画理不玄妙。他举起左手捏拳示意,说:中锋圆浑稳健,着纸最有力,只有中锋能力透纸背。中国画运线布阵,中锋是脊梁骨,碰到画大画,没有几根有分量的中锋线条,画是站不起来的。他运笔施墨一起下,勾、勒、皴、擦、染一起哈成,多半是笔无复笔,墨无重墨,一笔即一个判断,即呈“形质成而性情现”。汪声远的山水画是“清水货”,笔性、笔势,墨韵墨趣,仰扬顿挫,极见性格。

十二副小画,作于1937年(丁丑),汪声远先生48岁,正是他鼎盛时期。说是仿荊浩、关同、范宽、李成、董源、巨然、李公麟、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五代诸家,略具各家笔墨特点,实际上却是汪氏本人笔墨展示,他的雄健劲辣,他的简约清逸、他的洒脱自如,显示出汪声远的笔墨灵寄,实可代表他五十岁左右时的山水画面貌。

汪声远先生品高性淡,一生出入烟云,耕耘他的青山绿水。生活简朴绝不以为苦,有首五绝诗可见襟怀

世事慨沧桑,

画境即净土。

衡破无量劫,

善保我灵府。

邵洛羊22年七月廿八日十年八十有六

仿李成

仿关同

仿范宽

仿董源

仿巨然

仿李公麟

仿赵孟頫

仿黄公望

仿倪瓒

仿吴仲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傅抱石的散锋笔法
谈中国画笔法墨法的运用问题
如何领略山水画真正魅力
王墨涛:初论山水画的点法
大土三阳:?五代宋元中国山水画论(之三)
何加林:从中国画笔墨之精妙谈开去——中国国家画院何加林工作室高研班课堂教学实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