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鍼形制之七 鍼 毫
userphoto

2023.04.22 浙江

关注



毫针之形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

        《灵枢·九针论》曰:“七者,星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

        毫针的外形,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其沿用至今,是目前临床针刺使用最多最广泛的针具。关于毫针的外形,似乎是没有异义了,然而当我们追溯原文,仍然可以看到《灵枢》以两种不同事物来描述毫针的外形。
        首先是针的尾部,《九针十二原》与《九针论》均曰:“(令)尖如蚊虻喙”,并且这也是唯一对毫针描述性的条文。“蚊虻”一词见于《后汉书·孔融传》,文曰:“性既迟缓,与人无伤,虽出胯下之负,榆次之辱,不知贬毁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蚊和虻都是会飞、吸血的昆虫,同样是吸血,与Vampire相比,蚊虻借助吸管吸血的姿势显然要优雅的多;而与虻的咬吸相较而言,蚊子的刺吸则又明显技高一筹。当然,这都要归功于它们进化出以利此道的口器,古人对于飞虫飞鸟的口器称之为喙,所谓的“尖如蚊虻喙”,就是说毫针的尾部,或者说尖端的样子类似蚊虻的口器。


        然后是针身,《九针论》言:“取法于毫毛”。比子还老的老子曾经写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可见毫最细的部分是位于其末端的毫末;而比子还年轻的孟子又曾说过:“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因此毫毛,就是指细长而末端尖锐的毛,而犹以秋天新生长出来的秋毫最为纤细。中国古代最令人骄傲的发明之一,就是把动物的箭毛攒簇起来匝成毛笔,这种毛笔,按照不同的动物来源再加上“毫”来命名,常见的如:狼毫、羊毫、兔毫等等。


        毫针,其形取法于毫毛,是九针中最纤细的一针。这种细,不是软弱的细,而是柔韧的细。以这种细针来刺脉,油然使人联想到蚊虻刺喙饮血。所以,有毫针取法毫毛,尖如蚊虻喙的说法。


毫针之制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

        《灵枢·九针论》:“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

        关于毫针的长度,出现了《九针十二原》“三寸六分”与《九针论》“一寸六分”的两种说法。九针之中的其余八针,在这两篇中均记录为一致的长度,而唯有毫针是不同的。“三”、“一”之区别,首先可以排除传抄错误的情况;然后,《灵枢经》的注释亦未给出辨析。那么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假说:即毫针的长度是具有深浅二制的。
        我们说,九针之制的短制是一寸六分,这个深度的极限设置是为了保护深部的经脉受到锋刃的意外损伤;而三寸六分的中制,则能够使针具的尾端抵达深部层次,这个位置,通常是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的层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毫针的中短二制分别对应了人体深浅的两个层次。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但经文中又未提及的,就是毫针的直径问题。毫针的“毫”,不但是取法毫毛的比拟,而这个毫本身也是传统市制长度单位里的一员。元人朱世杰在《算学启蒙总括》中记载:“端匹起率:度起于忽。十忽谓之一丝,十丝谓之一毫,十毫谓之一厘,十厘谓之一分,十分谓之一寸,十寸谓之一尺,十尺谓之一丈。”这很有可能是现代公制长度翻译为分、厘、毫米的进位来源。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换算秦汉时期的长度的话,一毫大致相当于0.023毫米,也算是超级细了。
        那么毫针到底,或者按照条文上的说法,应该有多细呢?有三个外在的指标可以参考:
①人体毛发的直径通常在0.02至0.12毫米之间,一般来说,直径低于0.06毫米的头发称为细发,而国人的毛发直径一般在0.05~0.08毫米之间,这个对应了毫毛的粗细;
②昆虫的口器直径在0.08~0.16毫米之间,这个对应了蚊虻之喙的粗细;
③常人的明视距离为25cm,这时眼睛可分辨明视距处的最小线距离为约为0.1mm。
则毫针取法毫毛,要达到尖如蚊虻喙的程度,直径应接近0.1mm。当然实际上,在古代的制造技术水平下,要把临床用针打造到这种纤细的程度几乎是不现实的——过细的针不但难于进针,而且容易发生折断。
        那么我们来参考以下实际的针具情况,下图为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金针,直径1.2~1.8毫米。

        现在一般使用的银针直径在1~3毫米,和上述西汉金针的直径接近。按照秦制的尺寸来换算,一分大致对应2.31毫米,半分则约为1.16毫米,则综上推测古代毫针的直径应该在1.5毫米左右,也就是半分水平。
        目前我国临床上使用的不锈钢针,直径多为0.25、0.30、0.35毫米。从古至今,随着金属锻造工艺的提升,针灸针直径逐渐变细,目前已经有直径0.16毫米的针,真的如同蚊虻之喙那样纤细了。

临床各种长度的毫针

形制小考


        《灵枢·九针论》:“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合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

        古代的毫针,是否真的能够细如蚊虻之喙呢?这个对于我们实际临证施治用针,其实并不重要。然而考察条文提到的每一个细节,对于我们对古针具的理解,乃至是对新针具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这是2013年8月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拍摄到的蚊子口器刺入毛细血管的过程,能够清晰地看到蚊子的口器刺入后,血管因血液分流而变细。由此使我不由得想到,古人制毫针的初衷,“取法于毫毛”、“(令)尖如蚊虻喙”,是不是有把如此“微细”的针置入脉内的打算呢?根据现代解剖学发现,人体的肌皮穿支血管的直径平均约为0.7毫米,我们临床常用的7号针头的外径也是0.7毫米,那么古人能否制造出直径低于这个值的毫针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如蚊虻之喙呢?
        以毫针的纤细,并且是“静以徐往,微以久留”,则在局部产生的刺激量是非常有限的,也可能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后世使用毫针才会出现“提插捻转”等诸多手法来强化局部的刺激,以使产生远近经络的治疗效应。然而无论能不能刺入脉中,或者留于脉外,毫针长度的定制的用意还是很明确的,就是针对深浅不同的经络而用治,也正是《九针论》中所说的:“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合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立新说》什么是九针07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回归经典识'九针'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九针所象
从远古而来的针灸故事——锋针、毫针
内经文本|己、九针形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