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靠谱中医说:从物理学角度,看中医的先进性!


近些年来,在科学界,甚至医学界普遍有一种论调,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中医阴阳理论没有科学依据。那么中医的阴阳理论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呢?中医上讲的是阴阳,物理学上有正反粒子,化学上有酸碱平衡,数学上有正负数,哲学上有矛盾的对立统一。在这里只从物理学的角度和中医的阴阳理论作一下对比。

阴阳的对立统一

现代物理学发现,所有的粒子都有一个对应的反粒子:有带负电的电子,就有一个带正电的反电子;有带正电的质子,就有带负电的反质子;同样的有中子反中子、缪子反缪子等。总之,任何一种粒子,都有一个对应的反粒子。所有这些在哲学上都叫做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他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依存又会相互转化。而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万物都有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同时又可以相互转化的。应该说,现代科学的发现是完全遵从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的。

1、阴阳的对立斗争

阴阳两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物理学上的正反粒子、化学上的酸碱、数学上的正负都是相互对立的、相互斗争的,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的。在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总是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运动,他们出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由电子脱离原子核成为自由电子,这个时候的原子就不是一个稳定的原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盛则阳病,阳励则阴病”。就是指出了阴阳的胜负、失调,就要导致疾病的发生。而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着方面,也不是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着的。

2、阴阳的依存互根

阴阳的两个方面,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面,都无法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在物质世界里,没有正电荷,就无所谓负电荷;没有正粒子,就没有所谓的反粒子;他们总是相互依存。在中医上认为,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无所谓下;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无所谓寒;没有寒,也无所谓热。阴阳两方面都是这样,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又称为“互根”。

3、阴阳的消长转化

阴阳消长,是指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变化之中。物理学上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在发现的基本粒子中,绝大多数都是不稳定的,即使是号称稳定的质子,也会和中微子作用放出一个正电子而变成一个中子;中微子会发生震荡,在传播过程中有一种中微子变成另一种中微子。也就是说,各种粒子都会通过释放能量或者粒子交换而变成另一种粒子,而且现在大家都知道,质量和能量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是不管怎么变化,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平衡,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那么就会发生原子的衰变,由一种原子衰变成另一种原子,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成为一种稳定的原子。中医学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阴阳处于平衡状态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这种“阴阳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偏盛偏衰,也就是疾病的发生。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还可以各自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以上阴阳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几方面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阳;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都属于阴。

不对称性

从数学和物理学来说,对称是最完美的,所以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总是希望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物质世界、描述宇宙,但是最终发现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不对称、不完美的地方。例如为什么现实世界中只有正物质而没有反物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等。那么不对称性在中医上有什么意义呢?

“不对称”是相对于“一分为二”的“对称”而提出来的。自从“一分为二”领哲学学术潮流之首以来,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中医学也不能例外。几乎中医学所有的教课书,都将“一分为二”列为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之一。明人张景岳《类经图翼.医易》中的“然易道无穷,万生于一,一分为二”一语,亦被奉为先哲大智慧之典范,而被广为引诵。

不可否认,“一分为二”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形象地说明了阴阳的形成及其性质,对于深入浅出地讲解阴阳学说的某些内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医的阴阳学说并不能沿着“一分为二”的线索继续演绎。不加说明、不加限制地使用“一分为二”来诠释全部的中医阴阳学说,妨碍对中医阴阳学说实质的正确理解。因为,如果说“一分为二”标志着哲学上及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对称性的话,那么,物理学上所具有的不对称性的特征在中医阴阳学说则也同样具有,而且这种不对称性,具有重要的学术内涵,是中医阴阳学说重要的标志性特征,抽掉了它,也就抽掉了中医阴阳学说的精髓。

1 阴阳自和

虽然中医学以中华民族文化为背景,与古代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从本质上讲它仍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医学学说。

首先,概念的抽象程度不同。作为哲学学说,“一分为二”的双方,都是高度抽象了的、失去具体属性的概念。而中医的阴阳无论其抽象的程度有多么高,仍然具有各自特定的属性。例如:一切积极的、向上的、温热的都属于阳;一切消极的、向下的、寒冷的都属于阴等。这些基本属性,对于阴阳概念来说是绝对的,阳就是阳,阴就是阴,在运用中绝不能互换。

其次,阴阳的演化形式不同。作为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以易经为代表),其演化形式是一、二、四、八、六十四……,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为六十四卦;而中医的阴阳学说,则是沿着一、二、三、六、十二……的形式演化的。如太极生两仪,两仪化生为三,继而生成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再分为表里等。在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中,低一层概念只有太阳、少阳、太阴、少阴4个(四象)。中医的阴阳学说,则又加入了阳明与厥阴,因而具有6个(三阴三阳)低一层概念,由此而构成了中医阴阳学说独特的形式。而在自然界,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人,天有阴晴,地有山川河流,人有男女,也是三阴三阳。我发现在粒子物理世界里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在粒子物理中,轻子有三代,即:电子(electron,e)、缪子(muon,μ)、涛子(τ),而每一种又都有和其对应的反粒子,成为三阴三阳。同时每一种粒子又有和其对应的中微子,也就是说有六演化为十二。再往深处讲,现在发现有六种夸克:上夸克(up,u)、奇异夸克(strange,s)、下夸克(down,d)、顶夸克(top,t)、粲夸克(charm,c)、底夸克(Bottom,b),同样的,每一种夸克也都有其对应的反夸克,所以同样是有三演化为六,由六演化为十二种夸克。

此外,五行学说在与中医阴阳学说结合时,为了与“六”相印合,也由“五”化为“六”。即一火变为二火,或为君火与相火,或为暑与热。“五”与“六”在中医学中,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

这些都说明,中医阴阳学说是自然科学学说、医学学说,与哲学学说有着根本的区别。

2 逆则生

《内经》认为,世间万事万物以及生命活动,都是由阴阳变化而产生的。如《生气通天论》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但这并不意味着,有阴阳就有生命。阴与阳也不是简单地一比一地混合在一起,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化过程的结果。《内经》描述的这一过程大致是:先由阴与阳分别凝结成地与天;天气与地气相合产生“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木、火、土、金、水”五运;再由六气与五运相互化合,产生万物以至生命活动。概括起来,这是一个气与形的产生以及相互化合的过程,即“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天元纪大论)的过程。但是,气与形两侧的作用不是均衡的,不是相互对称的,两者之中,气的作用更为重要。如《五常政大论》中明确提出了一切以气为主宰的思想,其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

中医学以天之阳气为万物化生之主宰的思想,在《周易》中被概括为:“逆则生”三个字。众所周知,《周易》以生为本,所谓:“生生之谓易”(系辞)。并在谈到阴阳的进退变化时指出:“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说卦)。这是说:先天卦的排列顺序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依次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其中以乾卦的阳气最盛,以坤卦的阴气最盛。按数字的顺序,从一到八为顺,从八到一为逆。很显然,顺则阳气渐消,逆则阳气渐生。往者为顺为逝,来者为逆为生。可见,周易的生生不息,是以阳气在诸卦之间的逆向运动来实现的。对此,张景岳释之曰:“凡此一顺一逆,其变无穷,唯从逆者,从阳得生;从顺者,从阴得死。”邵雍亦曰:“阴对阳为二,然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天地万物生死主于阳”。“逆则生”是现象,注重阳气则是其本质。

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宇宙从它产生之日起,就犹如一条不停流淌着的大江,朝着熵值不断增加的方向流逝着。最终达到与最大熵值对应的“热寂”,而归于灭亡。面对着宇宙的这一基本规律,生命活动却由于能够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负熵”物质,以对抗体内自然增长的熵值,而处于熵值不断向下减少的低谷之中。在这不停流淌着的大江中,就象一条逆流而上的小舟,顽强地保持着生命的存在与活力。其间,负熵物质的获得,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我们知道:地球上所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负熵物质,几乎全部来自太阳。太阳以光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地球输送着负熵物质。这种负熵流也就是中医学所说的阳气,所以张景岳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此言天之运,人之命,元元根本,总在太阳无两矣(类经图翼.大宝论)。”

这是现代科学中“逆则生”的现象,与中医学中“逆则生”的现象何其相似,其负熵又和中医学的阳气是多么的一致。可见中医阴阳学说的不对称性,即使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也同样具有其合理的内涵。

3 冲气以为和

中医学认为:仅有阴与阳,还不能够使生命活动产生与存在。如《生气通天论》曰:“其生五,其气三,此寿命之本也。”《六节藏象论》亦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这就是说:生命的产生与维持,仅仅有“一分为二”的“二”是不够的,还要有“三”,即除阴阳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的参与。

什么是“三”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三”就是《内经》所说的“三”,也就是“冲气”。杨上善进一步解释道:“一分为二,谓天地也,从二生三,谓阴阳和气也。”,“天地九州等物,其生皆在阴阳及和三气。阴阳分为四时和气,人之纵志不顺四时和气摄生,为风寒雨湿邪气伤也。顺此三气养生,寿之本也(黄帝内经太素)。”,可见,冲气就是阴阳和气。冲气有着与阴阳之气同样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中有冲气,冲气之谓道。”,“其冲气至虚而为一,在天则为天五,在地则为地六(王安石)。”。将冲气称之为“道”,足以见得冲气的重要了。用今天的话讲,冲气就是“阴阳平衡”的某种状态,也就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正因为冲气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内经》将其与阴阳并列,称之为“三”。

现代物理学认为,力的传递一定要有一个中间的媒体,只有通过一个中间介质,才能把力有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在粒子物理学上,目前已知的四种作用力都是通过某一种粒子来传递的:电磁相互作用是靠γ光子传递;强相互作用是靠π介子来传递的等。这个传递力的媒介就是“三”,也就是“冲气”。

现代科学的“人择原理”认为:生命与人类必须等宇宙演化到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产生,太早的话,恒星还都很年轻,没有准备好生命所必需的原料——重元素;如果太晚的话,当然也不行,因为那时多数恒星已经成了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因此,生命与人类的存在,是同自然界的一些基本常数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当这些自然常数具有一组恰到好处的数值时,才保证了我们这样的人类得以出现。这也许可以看作是对冲气的一种现代的解释吧。“三”与“二”相比,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对称的。

4 “阴阳之要,阳秘乃固”

中医学不仅指出了阴阳平衡(冲气)是生命产生与存在的基本保证,同时又通过神机气立学说,对阴阳平衡的具体状态作了具体的描述(详见《神机气立学说述要》一文)。简言之,这就是神机、气立自身,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或者说,这就是内环境(脏腑、精气神等),外环境(天气、地气、五运、六气、四时等),以及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神机就相当于内环境,气立就相当于外环境。

在这里,神机与气立固然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两相比较,气立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从根本上讲,如果不具备适合的外环境,神机就不可能产生与存在。因此可以说,生命活动赖以产生及存在的动力,主要来自气立。例如:《内经》将气立之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称之为“六元”,赋予了“生命本元”的含义。又如,由于六气来源于天,属于阳,所以《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等,都明确地指出了气立所具有的主导与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神机与气立的作用也同样是不对称的。由此而实现的阴阳平衡,也绝不会是一分为二的阴阳均等,而是以阳气为主导的,阴随阳转的平衡,即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应象大论)的阴阳平衡。

5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

在中医学看来,阴阳平衡的实现,也有其内在的动力。如果将阴阳平衡看作是一个总系统的话,由于其内在子系统之间各自阴阳状态的不平衡,自发地产生了为达到总体阴阳平衡状态的运动,这就是其内在的动力。

具体说,内在的阴阳(神机)又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六种具体状态,即六个子系统。由于三阴三阳各自阴阳属性的差异,而产生了相互关联的内在运动。这种运动,又被概括为“开合枢”三种形式,即《阴阳离合论》所说的:“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开合枢所具有的不同功用,是以其各自不同的阴阳状态为基础的。如王冰所说:“开合枢者,亦气之不等也(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一般认为:枢就是“转动”之意,如杨上善曰:“三者门枢,主动转者也(黄帝内经太素)。”但笔者认为,枢并不仅仅具有动转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根本、中心、要冲等含义。如《周易.系辞》的“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庄子.齐物论》的“枢,始得环中,以应无穷”等。因此,在开合枢之中,枢是中枢,是开合的根本。

六气与三阴三阳一一对应,即:风属厥阴,寒属太阳,暑是少阴,湿属太阴、燥属阳明,火属少阳。以“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天元纪大论)为原则来衡量,六气中以火与暑的阳气最盛。而且“火”又是六气的原始动力,即所谓:“寒暑六人,火游行其间”(五运行大论)。少阴为枢,少阳为枢,实际上是阳气最盛的暑与火为枢。在与脏腑的关系上,少阴统摄心与肾,少阳统摄胆与三焦。心为阳中之阳,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宅;胆为初生之阳,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也都是脏腑枢要以及阳气聚集与生发之所在。总之,无论是气立或是神机,都以枢的阳气最盛,因而支配着开合的运动。张仲景的《伤寒论》正是基于此,而对病机及证治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例如:一旦邪入少阳,病情就处于阴阳转化的关键阶段;若邪入少阴,则生命就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也因之而成为传世名言。

可见,即使分别从气立、神机的各自角度来看,阴阳同样也是不对称的。

总之,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不仅阴阳是不对称的,而且阴阳平衡也是不对称的;不仅神机与气立之间是不对称的,而且神机、气立自身也是不对称的。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就在于“重阳”二字,贯穿于中医阴阳学说的始终,构成了中医学重要的学术特征。这绝不是简单地运用“一分为二”,而将阴与阳等量齐观所能解释清楚的。

所有这些都和中医中的阴阳相对应,这难道说仅仅是巧合吗?自然界是神秘的,宇宙是神秘的,人们在生活斗争中不断地分析、发现自然界、宇宙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地了解人自身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的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了很多的自然规律,并将这些规律用于生产生活、用于防病治病。现代科学的发现与我国古代的发现何其相似!

通过多年的研究中西医理论,以及集合物理学,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坚持中医整体观为主,通过不断的拜访名师,并且反复的临床试验,我将总结出来的这套纯中医彻底根治糖尿病方案,命名为“六脉神剑——糖康模式”。其在各种非1型糖尿病的治疗中,作用显著,效果绝佳。


  彻底康复糖尿病的中医整体方案:


一、辟谷

二、饮食调节

三、睡眠调节

四、药浴

五、运动配合

六、纯中药恢复


    感谢中医前辈们的严谨与真诚,感谢在我前进道路上给我指点的每一位老师、患者与朋友们,更感谢这个伟大的开明的时代,因为信息的无障碍沟通,我可以在第一时间和全世界优秀的医生与患者交流,正是这种交流、修正、临床和各位前辈们的指教,才有我今天的成熟的对糖尿病的确切认识和诊疗水平。


作者简介:民间中医,擅长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和静脉曲张,胃肠癌症等的诊治。诊疗特色注重整体健康管理,注重全面调理人体综合健康状态,以饮食、睡眠、运动、生活指导、药物调理、情志疏通等多方面改善人体不良习惯,从而恢复人体自身功能,摆脱任何药物的依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阳学,预测术的原则在于阴阳平衡
从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谈五运六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04.11.21中医药报第4版)
阴阳/阳虚者,昼轻夜重;昼重夜轻说 /论阴阳
臆解阴阳五行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