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筋膜学分析脊柱骨骼支架的作用

一、骨骼——筋膜网的支架

从筋膜学角度研究人体的结构,人体是由尚未分化的筋膜支架所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和已经分化的功能系统两部分组成,作为这一遍布全是各个部位并组成各种器官构造的结缔组织筋膜网,其核心结构均附着在人体的硬性支架骨骼上。因此,骨骼支架与筋膜网的关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识。

(一)骨骼的起源

与生物起源的34亿年的漫长历史相比,生物的骨骼起源并不长,大约在5-6亿年前。最早的骨骼化动物为外骨骼,在软体动物的表面形成钙化的外壳,起到对生物自身的保持和屏蔽作用。随后在脊索类动物的间充质内伴随着胶原纤维的增生和间充质或成纤维细胞的钙化,出现了内骨骼,内骨骼的出现使生物能够通过骨骼内的力学支撑使构成机体的各个器官的位置有了更加合理的空间布局。在生物个体的生长过程中,有更大的空间和效率,不必像昆虫那样不断地脱壳。在组织构成上,内骨骼从最初的软骨构成最终进化为骨组织。在整个骨的进化中,我们认为其主导因素源自生物本身面对生存的压力逐渐进化而成的,其力学因素占主要成分,间充质在应力的作用下产生更多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又在应力作用下钙盐沉积在细胞和组织间。现代高等动物的骨质呈蜂窝状力学框架,有很高的强度又能相对重量较轻(如鸟翼)。

        整个生物的进化是沿着外骨骼——内骨骼——软骨——骨的方向逐渐完善的。通过比较解剖学观察,我们发现另有两种趋势:1.在进化的过程中骨骼的数量由多变少。像哺乳类、鸟类的骨数量明显少于鱼类。2.一个物种的骨的数目在其生存过程中数目也在不断地变化。如婴儿的颅骨和脊椎骨要比成人多,出生后一些骨之间相互融合,数目逐渐减少,而另一些部位又逐渐出现新的骨(如肌腱的籽骨)。3.骨的结构和形态也在发生变化。骨髓腔的出现,在骨皮质深面出现网格状布局。网眼中充填有具有造血功能的骨髓,在长骨的干部出现腔隙,冲填有脂肪组织,即黄骨髓。生物的另一项重要机制,造血功能由遍布于肝、脾和其他网状结缔组织中逐渐向骨髓转变,同时沉积于骨组织内的各种矿物质作为人体硬物质的“库”,参与机体游离钙、磷、钾等矿物质的代谢和调节。在这些代谢和条件过程中,除了机体本身的生物化学因素外,力学因素始终贯穿着整个骨的形成、发生、代谢、修复等一系列生命活动。


      (二)骨骼与筋膜网

      诞生于中胚层间充质,即其后的结缔组织筋膜中的骨骼,对于整个筋膜网状结构来说,是为该软性支架树立了一个硬性支架,骨骼的出现为机体提供了保护、支持和力学传导的作用,对于筋膜软性支架相当于给这面网状旗帜增加了一个具有传送应力的旗杆。筋膜软性支架在骨骼的牵动下进行形变。形变的应力牵动筋膜组织到筋膜内组织:细胞的活动发生改变其运动的幅度和部位不同导致不同部位筋膜组织的活性状态发生变化。

       1.筋膜对骨骼的作用

      我们说骨骼本身起源于筋膜。生物内的筋膜组织在生物进化中得力于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为基础,通过分化为软骨细胞和钙盐沉积形成骨细胞,最终形成生物个体的硬性支架。在物种的生命过程中筋膜中的成纤维细胞还在不断地分化出成骨细胞,同时老化的骨细胞和骨组织也不断地被筋膜中的另一类具有吞噬和清除功能的细胞所清除,我们称为破骨细胞。因此,筋膜组织对骨的再生修复和重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一种循环过程:

在这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骨的形成、发育、修复,严重者就会出现不同的病理改变。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众多,有物理因素,如温度、磁力、电场;化学因素:酸碱度。生化因素:各种生长因子,神经体液因素:交感与副交感;力学因素:张力和应力等。在临床治疗中,现代医学界对如何促进骨的再生关注较多,而对如何促进老化骨组织细胞的清除关注不够,因而遇到这种病例就显得干预无方了,如常见的股骨头坏死,就是一个典型病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筋膜支架—骨骼和人体的中轴—脊柱
肌筋膜链认知篇①
足跟痛一定就是足跟骨刺吗?看好了,还有可能就是跖筋膜炎
【第一医讯】3D打印器官新突破,打印活组织不是梦!
什么是脊椎的生物力学平衡?
推荐阅读: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与筋膜的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