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篇关于传统针灸和西方干针的综述,不再让我们傻傻分不清区别。

讲到传统针灸和西方针刺在执业资质和执业范围上的争论,各自都能摆出自家的理由。但在没有真正了解这两个技术之前,患者甚至从业者自身都还是傻傻分不清之间的区别。这期让我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深入了解传统针灸和西方针刺(或者说干针,这是西方物理治疗师的专用叫法)。


干针的历史

干针(Dry Needling, DN),属于肌肉内刺激技术或者激痛点针刺技术的一种,是指使用实心细针或者中空皮下针治疗肌肉疼痛的治疗技术。虽然有些PT师认为干针技术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由Janet Travell率先使用,但是,这种说法的证据尚不充分4,10


在《肌筋膜疼痛和功能不良:激痛点手册》一书中,Travell和Simons认为干针治疗的关键要素有以下两点:1)无需考虑细针的直径(从0.3-3.4mm不等),但需有足够的长度达到激痛点或痉挛点。2)使用无菌技术(通常是酒精擦拭)仔细擦拭细针。当Travell和Simons11观察到干针在缓解激痛点疼痛方面具有和注射利多卡因注射同样的效果时,并未提及使用的是哪一种特定的细针。


但是,他们提到干针可能会导致针刺后酸痛,疼痛程度甚至超过原有疼痛,且该疼痛的持续时间长于利多卡因注射后疼痛。因此,他们所提及的干针更像是一种皮下针而不是针灸针。


在进一步探究干针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干针起源的进一步证据包括使用皮下针治疗肌筋膜疼痛。根据Legge10的研究,最早涉及DN的参考文献是1947年Paulett12关于使用干针和注射生理盐水均能减轻腰背痛的报道。


在1952年,Travell和Rinzler13揭示了肌筋膜痛的起源,并提及治疗肌筋膜痛的有效方法可能包括DN。在这些关于DN的早期报道中,使用的细针可能是中空皮下针,因为有提到注射盐水和麻醉剂并进行比较11-13


此外,在Pubmed上直接使用“Dry needling“字眼,可查到的文献最早出现在1947年,由Lewit率先报道。他在临床实践中尝试使用针灸针。他发现对于肌筋膜痛患者,DN能即刻在疼痛部位产生完全的镇痛效果而无任何感觉过敏。


基于上述结果,Lewit14指出DN治疗肌筋膜痛的效果来源于干针自身的机械性刺激,而不是麻醉性液体或者硬化性液体等原因。1980年,Gunn15等人建议使用针灸针,并使得在有激痛点疼痛的病人身上产生抓握感。Gunn等人15报道受到传统针灸疗法(TA)启发的DN技术对于慢性腰背痛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可惜的是,在1980年至1990年期间关于DN的研究非常有限(文献少于30篇),因而也限制了DN的发展10。不过,自从2000年以后,医疗专业人员,特别是物理治疗师对于干针的兴趣开始复苏,他们意识到干针技术给疼痛治疗带来的巨大益处2-4,10。当前,在欧洲,澳大利亚,超过一半的美国各州以及许多其它国家,专业人员都已纷纷使用干针技术2-4,10


干针原理

干针的使用主要基于人们对肌筋膜痛和激痛点相关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理解4。涉及干针的理论包括各种神经生理学机制1,4,并已经间接得到大量临床研究的支持。如果你在Pubmed使用“Dry needling“进行搜索,可以搜到1980年至2015年期间发表的大约200余篇报道。大部分的文献都是运用实心细针治疗各种肌骨疼痛16-18


从已有的荟萃分析中可以看到,有一个研究证明运用DN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痛,是对传统腰背痛治疗方法的有益补充17。另一个研究证实DN治疗上1/4象限的肌筋膜痛效果明显,疼痛在治疗后即刻减轻且在4周后随访时疼痛仍有明显减轻18


到2015年4月为止,新近发表的荟萃分析中,就有近20余篇文献冠以DN抬头。几乎所有文献均表明DN对于特定类型的肌骨疼痛效果明显。


干针使用

一般来说,干针技术分为浅表干针技术以及深部干针技术3,4。浅表干针进针深度大约在潜在激痛点之上的浅层组织(大约皮下5-10mm)4。进针后停留很短时间(30秒至3分钟),然后拔除,此时疼痛会有很大减轻。如果仍有疼痛,则重复进针2-3次。


除此方法外,还有其他浅表干针技术。例如,Fu氏浅表干针以20-30度角刺入皮下,但并不刺穿肌肉。新近发展出来的腕部和踝部干针,几乎水平进针至肌肉和皮肤之间的结缔组织4。因为干针仅进入人体组织的浅表层,所以不会出现肌肉痉挛4。而深部干针为了到达激痛点则直接刺入深层组织4


雀啄针手法(Sparrow Pecking)就是凭借实心细针在激痛点处的进进出出引起局部痉挛反应,该手法通常与其他治疗方案一起使用,并持续3周以上的疗程,每周1次17


尽管Dunning等声称干针可以留置10到30分钟,但PT师通常喜欢“快进快出“,也称之为”活塞式“手法,因此很少留置干针2。大部分研究并没有对进针角度进行详细说明,但是传统的针刺技术通常是垂直进针,刺穿皮肤17


针灸历史

针灸(Acupuncture)来源于2000年前的中国,作为一种补充与替代疗法,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使用16-18。传统针灸基于经络理论,是一种在身体特定位点的进行针刺刺激的技术5。最初的针灸针用一种叫做bian的石头制成。


随着铁制针灸针的出现和普及,原始的石制针逐渐被医用金属针所取代。针灸理论和技术因为数千年来无以计数的针灸师的应用和优化而得到广泛的传播。针灸起自中国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进行疾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5


19世纪后叶,随着大量中国劳工前往美国西海岸修筑铁路,针灸便出现在美国。但针灸的首次官方登台亮相则已是1971,当时的记者JReston19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描述了他接受针灸治疗的个人经验和体会,随后的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


在英国,早在19世纪初,就有临床医生在肌肉疼痛部位进行针刺,以期减轻疼痛,但对针灸兴趣的激增则出现在20世纪的70年代1。从那以后,针灸在主要的西方国家中越来越流行1,20


由于广泛的流行以及越来越多研究证据的累积,针灸,特别是西方医用针刺(western medical acupuncture,WMA),在各主要西方国家中,已经广泛融入进西方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20


针灸理论

传统针灸针刺位点的选择基于经典的阴阳概念和经络理论。这是区分传统针灸和西方针刺的重要标志。当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在针灸的培训体系中,传统的经典理论和现代生物医学理论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除传统针灸外,西方医生或针灸从业者将当代人们对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病理学的理解整合进西方针刺1,15。比如,他们认为西方针刺的作用机理是一种外周神经调节机制,可通过刺激躯体神经来影响自主神经(通过躯体内脏反射)21,22


针灸穴位的一个特殊类别是ah shi点,该点通常有触痛或压痛,类似于激痛点。Dorsher23曾报道,在疼痛疾病治疗中,激痛点分布与针灸穴位分布有95%的重叠。因此,在疼痛类疾病中,激痛点可能表现出与针灸穴位相类似的生理现象。


针灸使用

根据疾病以及穴位的不同,可使用不同长度的针灸针以及不同的技巧。治疗肌骨疾病的常见穴位为ah shi穴位,和干针的治疗原则基本相似,只是前者需要留置。传统针灸的穴位选择,先要进行望闻问切,然后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案。


针灸师在治疗过程中通常强调“de qi”的感觉。这种感觉表现为局部肌肉痉挛和针刺时感觉的扩散25,而此种感觉也被认为是起效的重要判断方法25。研究表明,刺激与“de qi”感觉相关的delta传入神经对于调节针灸的临床效果至关重要27


大多数针灸治疗需要20-45分钟,采用垂直进针。北京体育大学的Dinghou Lu教授则建议在ah shi点的进针应该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这在治疗肌筋膜疼痛方面能取得比垂直进针更好的疗效28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激痛点与传统穴位的比较
我眼中的浮针疗法
(8)[转载]激痛点针刺疗法概说
治疗疼痛中西医的异同,激痛点(肌筋膜触发点)针灸疗法
(同道分享)申立国: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
杨氏3A 疗法“损五针”埋线针刀治疗腰肌劳损疼痛临床观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