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枢穴的热议

 


 1980年代  中枢穴归经 


彭静山

        中枢应属经外奇穴,用张景岳的话说“此穴诸书皆失之”,失就失在此穴系督脉别络,不入经穴之内。

壮  健

        中枢穴早在汉唐时代即为经穴,绝非督脉别络和经外奇穴,当是毋容置疑。

冯禾昌

        中枢未被归入经穴,只能认为是历代医家根据当时的考证和实践,就如同滑氏认为是“督脉别络,与少阳会”一样,不能归入督脉经穴。江、壮二位既然“也谈”“考证”,但在这里却既不考、也无证,光凭臆想作出判断,显然是有失“考证”的。

胡明灿

        中枢穴早在秦汉时代即被视为督脉经穴了。正因于此,至清代《御纂医宗金鉴·针灸门》内获得了公认的“正名”。

冯禾昌

        中枢穴非但没有资料能证明“在秦汉时代”已“被视为”是个有位有名、有主治证的“督脉经穴”,即使到唐初孙思邈时代也只是个有位无名的经外奇穴。

        王冰次注中,中枢穴有位有名了,但无主治证,而且又是《气府论》所云“十五穴”之外的,所以还不能被公认为是个经穴,直到《类经图翼》中的记载,中枢才正式归入督脉的经穴了。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管见,如按胡同志的观点,则应当推迟到清·《御纂医宗金鉴》问世时,中枢才正式归入“督脉经穴”了。


 1980年代  王冰的次注 


彭静山

        第十椎下的中枢穴,首先见于《内经》王冰注及《甲乙经》原文下夹注。

        宋林亿等新校正本云:“按今甲乙经,经脉流注孔穴图经,当脊十椎下并无穴目,恐是七椎也。此则督脉气所主之上纪之处”又在“……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王氏注之后新校正云:“详自背与心相控而至此,疑是骨空论文简误於此。”

        王氏之注解,已为林亿等所驳正“十椎下并无穴目”。

壮  健

        王冰在注“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时指明“中枢穴在十椎节下间,俯而取之”,而彭氏引宋·林亿新校正本云:“按《甲乙经》经脉流注孔穴图经,当脊十椎下并无穴目,恐是七椎也”,并指出:“王氏之注解,已为林亿等所驳正‘十椎下并无穴目’”。

        然而,我们在检阅宋·林亿新校正《甲乙经》时,见该书卷三“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条下,林亿在夹注中注明:“第六椎下有灵台,十椎下有中枢,十六椎下有阳关。”这就证明林亿亦认为中枢应是督脉气穴。因此,王冰关于“中枢在十椎节下间”的注释是正确的。

冯禾昌

        问题是出在王冰在下一篇《气府论》:“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的次注上。明明在《气穴论》已注:“脊十椎下并无穴目。这里又注:“中枢,在第十椎节下间。”制造了矛盾与混乱。

胡明灿

        以这一问题归罪于王冰,似可不必。有关《内经》王冰注中出现矛盾的地方,并非仅此一处,有些内容十后人附加语,混为王冰注文的,并非王氏本意,有待进一步考证。


冯禾昌

        王冰次注时参考了《甲乙经》、《经脉流注孔穴图经》,得出的结论是:“脊十椎下并无穴目,恐是七椎也。”

        事实上比林亿早三、四百年的孙思邈、王冰所见的《甲乙经》古本及同时代的其它古籍,也是无中枢穴的。所以仅据新校正本的小字注,而断定是《甲乙经》“原删”而“失载”了中枢穴的推论,显然是缺乏考证的。


 1980年代  景岳的全书 


彭静山

        张景岳于明天启四年甲子(公元1624年)著《类经图翼》:“中枢在第十椎节下间,俯而取之。此穴诸书皆失之。惟气府论督脉下王氏注中有此穴。及考之气穴论曰,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十椎者,其穴即此。刺五分,禁灸,灸之令人腰脊傴偻。一传云,此穴能退热进饮食,可灸三壮,常用常数,未见傴偻。”

        张氏引用气府论王氏注为据,又考之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十椎及上纪”张氏指“其穴即此”。


彭静山

        张景岳即引《内经》王氏注主张十椎下应有中枢穴,但对于禁灸之说,尚不敢下定论,以“传云”为据,仍未肯定是否禁灸。因张氏非针灸家,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张氏说,“此穴诸书皆失之”,是指明朝著名的针灸三书即徐风著《针灸大全》,高武著《针灸聚英》。靳贤、杨继洲 著《针灸大成》三种针灸专著,作者都是著名针灸家,有理论,有实践,对经穴考正皆精心研究,而中枢一穴,均未收载。徐氏、高氏杨氏等人都比张景岳的针灸经验多,不以中枢为经穴氏有道理的。

冯禾昌

        张氏所论:“《气府论》督脉下王氏注中有此穴”,这是事实,但接下来“考之《气穴论》……”他就不参考王氏注的“脊十椎下并无穴目”了,就《气穴论》这一句经文的注解来说,张氏不免显得有些武断。

胡明灿

        张介宾据《内经》文义及王冰次注,对中枢穴归属督脉经进行认真考证,其方法无可非议。《冯文》也承认张氏所论“《气府论》督脉下王氏注中有此穴”是事实,但张氏为什么不参考王冰注的“脊十椎下并无穴目”却未加推究,如果仅仅因为没有参考它,就将“有些武断”之罪加于张介宾,未免显得太苛求于前贤了。

冯禾昌

        张景岳氏根据了《气府论》的王冰次注认为应是中枢穴的,张氏为了有别于其他住家的解释,所以还加了“可无疑也”四字。但张氏据《气府论》王冰次注认为《气穴论》的“十椎”是中枢穴,却并不能反过来就证明,《气府论》的“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中应包括中枢穴。这一点张氏也不得不予以承认的。

冯禾昌

        《类经·七卷·经络类》:“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句下注:“今多一穴。”又于“大椎以下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句下注:“……共十六穴。本经连会阳则二十九穴也”。“十五穴”、“二十八穴”注成了“十六穴”、“二十九穴”,“多”注了“一穴”,就《气府论》“督脉气所发……”这一节经文来说,张氏将这“多”出的中枢穴注入“十五穴”中,显然是不最妥当的了。

        既然在“经络类”中中枢穴作为督脉经穴的存在,从《素问·气府论》的角度来看还存在疑问,由此就肯定“针刺类”《气穴论》中的“十椎”就是中枢穴,就“不免显得有些武断”了。

冯禾昌

        尽管张氏为了着重说明自己的观点,力排各家注释,而用了“可无疑也”的文字,但由于其对《气府论》的注解不能自圆其说,所以这“可无疑也”之话,既不能充分说明《气穴论》的“十椎”就是中枢穴,更不能证明在《素问》中已将中枢列入经穴了。



1980年代  滑寿的发挥 


彭静山

       元至正元年辛巳(公元1341年)滑寿注《十四经发挥》对督脉穴云:“按内经督脉所发者二十八穴,据法,十椎下一穴名中枢。阴尾骨两傍二穴名长强,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龈交一穴,少中枢一穴,会阳二穴,则系督脉别络,与少阳会,故止二十七穴。”注:“阴尾骨两傍二穴名长强”疑系会阳之误。

壮  健

        我们同意彭氏在附注中“‘长强’疑系会阳之误”的解释。但我们还认为“少中枢一穴”后应是句号,语气应断。下文应是“会阳二穴则系督脉别络,与太阳会,故止载二十七穴。”如此则文义前后贯通。若以“少中枢一穴,会阳二穴,则系督脉别络”来理解,则有失前贤本意。况且按照经络循行路线,长强与足太阳会,故文中“少阳”应是“太阳”之误。

冯禾昌

        笔者认为滑氏这段论述的某些文字与标点符号有误,恐是传抄断句者之咎。“长强”,彭氏已指出“疑系会阳之误”。这里的“据法”,因前句讲了“按《内经》”,下面又谈诸书所不载的中枢穴,看来滑氏“据”的就是《气府论》王冰次注。

冯禾昌

        从滑氏对王冰注的考证来看,将中枢穴与会阳穴从督脉的经穴中另外列出相提并论,说明滑氏的观点氏不降中枢穴归属督脉经穴的。

胡明灿

@冯禾昌  您在考证这段文字时,将“龈交”改成了“兑端”。

        《素问·气穴论》云:“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险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龂交一。”根据上述经文,龈交穴在任脉经内,而王冰次注督脉气所发二十八穴,却又将该穴归入督脉(见“面中三”注),故滑氏有“今多龈交一穴”之句。

        您在此处不按《内经》中的“有关文字”来考证,将“龈交”篡改为“兑端”后还说“合乎滑氏本意”,由此而得出的“滑氏的观点是不降中枢穴归属督脉经穴”的结论,显然就难于令人信服了。

冯禾昌

        《十四经发挥·卷中·任脉》:“龈交:见督脉,任督二脉之会。”在“卷下·任脉”又云:“内龈交一穴,属督脉,承泣二穴属足阳明蹻脉。”所以这“目下各一”的承泣穴与龈交穴,是任脉与他经的交会穴,

        学习《内经》时,切不可不细察经文的记述特点与正确含意,而误认为“龈交穴在任脉经内”。滑氏是深知这一点的,而其“据法(注)”的《素问》王冰注,已将龈交穴注入“面中三”句中,再从《十四经发挥·卷中》督脉、任脉经穴的论述来看,就不难看出滑氏的“本意”,“今多”的不可能是龈交穴,而应是王冰次注中所不见的兑端穴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气穴
【穴位】气穴
师生穴位侃读录(十一)
古典针法 (己)2  ,针绝骨穴出血,其痛可以立止
究竟是脏腑,还是藏象?
腧穴归经源流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