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鍼取法之三 鍼 鍉

鍉 针 取 法


        鍉针的取法,不同于前两针,不再局限于针的领域,而是取法自农作物——黍和粟。《灵枢·九针论》载:“三曰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而《灵枢·九针十二原》还记载道:“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根据《九针十二原》的原文可以看出:鍉针的针锋(也就是针尾部的外形如同黍粟之锐,这是理解《九针论》关于鍉针取法一条的重要参考基础。

        九针条文中出现锐字的,有镵、鍉和员利三针,且都是对于针尾部形制的描述。其中对镵针和员利针均以直接描述其外形,分别为“去末寸半卒锐之”和“且员且锐”,而用于鍉针,则出现于《九针论》九针取法的体例中。因此,要了解鍉针取法的黍粟之锐,则还要从黍、粟、锐这三个字入手。

谷 之 黍 粟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们的饮食谱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巨变,米面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主食,而过去的主食谷类,业已经悄然地变成了偶尔调剂口味的杂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谷杂粮。想当年,买精粉蒸白馒头吃,曾几何时是多少人的一种奢望,而现在富含谷壳纤维的粗粮杂粮,似乎又成为了追求健康饮食的新风尚。现在,尤其是对于城市里的人们,五谷杂粮变成了一种“新生事物,而对于这些农作物的古代名称,则更加显得陌生起来。就比如说,这里的黍和粟吧。

        简单地说,下图中间的就是黍,右面的是粟,左面的是稻。

        黍,又称糜子,去皮后的籽粒叫黄米;粟,又称谷子,去皮后的籽粒叫小米。黍和粟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常见的两种农作物,两者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黍为散穗,粟为攒穗,脱壳后的籽粒黍比粟要大一些,颜色要浅一些。当然对于农民伯伯而言这两种显而易见的作物的概念,却在后世的各位文学大牛的笔下,被搞得模棱两可起来:黍与稷,稷与粟,稷与穄等等一系列的论述,直接能把人看迷瞪喽。

        我国历来公认的黍粟起源中心。1972年在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发现的新石器遗址中有堆积大量粮食的窖穴,经过碳14年代学测定,发现这些粮食“化石”中的黍类,存在于距今约10000—8700年间,其中还有少量的粟类,距今约8700—7500年间。磁山遗址黍粟的出土,为我国是黍粟最早起源地提供了目前已知最早的证据。

        然而,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历史悠久有时也是容易起争端的诱因——其间事物名称的新旧更迭,加之多个地域的称呼有异,就造成了我们现在对于农作物各个古称之间认识理解的模糊,进而形成了争议。这其中的一个焦点,就是稷是属于黍,还是属于粟的问题。

        关于黍、稷、粟三者之间的千年瓜葛,本先儿看得也是云里雾里的晕,大致总结起来就是:黍字出现的比较早,在甲骨文中就比较多见了。稷,在周代被奉为百谷之长,五谷之神,称祖先为后稷,直到现在我们还把君王的政务大事称作江山社稷。而粟则是我们至今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尝到的小米,黄河流域的新时期时期的遗址中可以找到这样谷物大量储留。在两汉时期,认为稷即是粟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而在南朝之后出现了稷同黍类的观点,似乎是较集中于本草医家们的观点,最典型也是影响比较巨大的当属《本草纲目》了,然后在宋明以晚稷本粟类的观点又得到了一些注家的重申。至今而言,认为稷与粟类相近的意见,是比较主流的看法。

        因此,我就大胆地认为《灵枢》中的“黍粟,就是更古老的“黍稷”了。值得注意的是:稷和黍在五谷概念中都有出现,尽管不同的注家对具体的五谷有不同认识,但是其中的包含黍稷总是不变的。在早期诗歌集的《诗经》中“黍稷”共同出现之处竟有三十余次之多(而《诗经》中出现“粟”的比较少,见于《小雅》中的《黄鸟》和《小宛》两篇,都是出现在描述鸟儿啄食谷物的文中),这说明黍稷同称的现象,在《诗经》时代,是比较普遍的,那么在九针条文中出现的“黍粟”一词,是否可以看做是“黍稷”的另一版本呢?进而凭之,对考察作者的年代、地域、文化、职业等因素,是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呢?

锐 而 不 利

        提到锐字,多半会使我们产生“尖锐”、“锐利”的印象,进而形成“尖利”的概念来。直到着手这篇鍉针取法的作文,我似乎对“锐”的形态,又有了新的体会:也可能古人有时说的锐——鍉针取法黍粟之锐的“锐”——并不像我们通常印象中的那么尖利。

        首先是九针中的“锐”。锐在九针条文中的出现,共涉鍉、员利三针。针之锐,锐在去末寸半之际,在拙作(

《灵枢》镵针形制考辨)一文中有详细探讨。镵针镵刺,其针尾锋芒锐利,自是毋庸置疑的,可问题出在后两针的条文中。无论是《九针十二原》的“锋如黍粟之锐”还是《九针论》的“取法于黍粟之锐”,鍉针之锐是确实的,但是《九针论》中还提到鍉针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这里的“员末”(
 
《内经》中的“员”字岂不是和“尖锐”相矛盾了吗?如果鍉针条文中的员锐矛盾可以视为间接的话,那么在员利针的条文中,这一矛盾可谓直接爆发了,因为《九针十二原》和《九针论》的员利针条文中都有“且员且锐”的说法,这几乎是让人抓狂的:请问针尾又圆又尖是个怎么样的解法 

        其次,关于“锐”的理解,我觉得还是出自中医科本身的相关资料,更加有说服力一些的。我们中医的人体结构体系中,在周身各部骨名中,有一些骨就叫做“锐骨”,如《素问·骨空论》中的“颅际锐骨”,系指西医解剖的枕外隆突;《素问·缪刺论》中的“少阴锐骨”、《灵枢·经脉》《灵枢·邪客》中的“掌后锐骨”,系指腕骨中的豌豆骨;《灵枢·本输》定位阳谷的“锐骨”,系指尺骨茎突;《灵枢·经筋》论述手太阳、少阴经筋时的“肘内锐骨”,系指肱骨内上髁。当然其它古籍版本上亦有记作“兌骨”的,如《难经》《甲乙经》中的相关记载,这是汉语的古今字现象,在这里的“锐”和“”是指的同一个意思。当我们亲自用手去触碰一下这些“锐骨”的时候,我想大家一定会此情此景下古人的“锐骨之锐”有一个新的感受。

        于是,再查阅字书,在《史记·天官书》里多次使用“”来描述一组星的形状,如“前方而后高者,”;在“三星隨北端”一文中,《索隐》案曰:“兌作锐。锐谓星形尖锐也”。《汉书·天文志》中亦有同样记载,如在西宫白虎曰三星直者,是为衡石。下有三星,曰罚”,曹魏孟康注曰:“间,上小下大,故曰锐”。由是,我们再仰观星空,在星象的组合中,是否也能感受到彼时彼刻,古人眼中的星官之锐()呢?

黍 粟 的 锐

        解读过“黍”、“粟”、“锐()”之后,我们再看鍉针的“锋如黍粟之锐”,就会比较贴切地理解这是在描述一个什么样的形制。从直译的角度说,鍉针的锋端(针尾)的形状就像黍米或粟米那样的由大变小。至此方能将其与《九针论》中“必大其身而员其末”的条文吻合起来,并相互参照。读懂了这一层,也就能够明了鍉针取法的含义,其取法于黍粟之锐,包含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鍉针整体的形状,从针身到针尾,是一个由大渐小的改变;二是在针尾的末端形成圆末,其大小如同黍粟之状。

        根据测量可知:大黄米的籽粒直径约在制2毫米,小米的在公制1毫米上下。由此《灵枢》鍉针针尾的制针规格,可以得到确定。根据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陵出土的金银针具中,有一支金针针尖略成钝圆,其直径约1.8毫米,长6.9毫米,被推测为鍉针。参考这个实际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金针,我们能够大致揣测出《灵枢》鍉针的样貌来。这是鍉针取法的第一层含义。

        进一步考虑:鍉针取法与谷物黍粟的相关,便是联想到《灵枢》中的谷气三刺,分别见于《官针》曰:“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和《终始》曰:“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

        基于对九针的前述考证 

 基于《灵枢》原文的九针形制概说 ,我得出了九针定制与五体层次对应的关联。那么仅就前三针而言,依据《官针》谷气三次的条文,总结于下:

一、镵针,用部长半寸,应皮,去泻阳气,对应“浅刺绝皮,以出阳邪”;

二、员针,用部长一寸六分,应肉,以泻分气,对应“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

三、鍉针,用部长三寸五分,应脉,致脉气出邪气,对应三刺“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

        如果,这是巧合……

       又如果这不是巧合…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赞叹古人的智慧,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把对人体对疾病的认识和相关的诊疗操作,发挥到极致的水平!





鍉针取法的启示

      九针的取法,充分说明了什么叫做法无定法,九针中的针,不但取法于其它的针类,还有用来吃的谷物,用来战斗的兵器,居然还有吸血的昆虫嘴巴!

      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当有形似于黍粟,亦当有立意于黍粟。人之所禀有四气:父母之精气,天之真气,饮之水气,食之谷气。鍉针按脉致气,以出邪气,想必与谷气三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从“”字来看其形制特点,反观镵针之锐和员利之锐,则立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鍉针的针形,到其针刺层次,到其用法特点、主治功效,再推究其对应的病机特点,最后还原到作者对于正邪交争的认识,以及对人体结构认识的独具匠心。不得不感叹,先辈医家体察之入微,构思之精妙,方得九针九制,浑然一体而又各具千秋。这种难以企及的灵动,如何能应用于今日之临证,当是医者之大幸,患者之大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针家精要丨郑毓琳、郑魁山---郑氏针法经验介绍及30例独家验方(精编)
中国古代九针,你知道几个(上)?|每日一读
我们听听舒老师讲解:三才取法。以气针引导...
本草从新 卷十二谷部 稷粟类稷
针灸大成四策白话译文
《伤寒论》每日一条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