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胃之圣药”丨“陈皮”的前世与今生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
本草考证丨“一名橘皮”
陈皮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名为橘柚,列为木部上品,因以果皮入药,故曰:“橘柚...下气通神,一名橘皮,生南山川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将其合入果部,说“《本经》合入果部,宜加实字,入木部非也”。隋唐后才有关于橘皮、橘叶、橘络等分别作药用的记载。陈皮之名,首见于唐代孟诜(621~713年)的《食疗本草》,云∶“桔,止泄痢。食之下食,开胸膈痰实结气。下气不如皮。穣不可多食,止气。性虽温,止渴”。在《汤液本草》(元代王好古撰于1238~1248年)中开始独立作为一种药材出现。橘柚是橘皮的正品药材来源,陈皮则是橘皮中质量最优的药材品种。陈皮,橘皮之陈久者也。《汤液本草》说:“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本草备要》(1694年,汪昂)说:“广中陈久者良,故名陈皮。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陈汤”。历版中国药典皆以陈皮为正名。
汉以前的文献对橘的植物性状描述记载不多,《周礼·考工记》说:“橘逾淮而北为枳”,与橘的植物生长特性相符,故《神农本草经》中的橘应该就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且以橘皮药用为主,柚皮不复入药。至唐代,《新修本草》(苏敬等著)对橘皮的性味描述如下:“柚皮浓,味甘,不如桔皮味辛而苦。其肉亦如桔,有甘有酸,酸者名胡甘。今俗人或谓橙为柚,非也”。橘皮较柚皮味辛而苦,有甘有酸,且橘皮较柚皮薄,这与今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的性味性状相符。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对橘的植物性状描述更为详尽:“桔、柚,生南山川谷及江南,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与枳无辨,刺出于茎间。夏初生白花,六月、七月而成实,至冬而黄熟,乃可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橘实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本草崇原》(张志聪)说:“橘生江南及山南山谷,今江浙荆襄湖岺皆有。枝多坚刺,叶色青翠,经冬不凋,结实青圆,秋冬始熟,或黄或赤,其臭辛香,肉味酸甜,皮兼辛苦。橘实形圆色黄,臭香肉甘,脾之果也。”由此可见,在历代本草中所提到的关于陈皮的植物来源品种确确实实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广陈皮来源芸香科植物茶枝柑行柑的干燥成熟果皮,广陈皮中又以新会陈皮最为道地,并在保护区域范围内陈放三年以上的干皮,是广陈柑农在700余年栽培、种植中,从芸香科柑橘属茶枝柑品种筛选出来的。

产地产粤东新会
橘最早出现于长江下游的江淮地区。文献记载可见于《禹贡》(属于《尚书》):“淮、海惟扬州,⋯⋯厥包橘柚锡贡。”《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江淮一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橘的生长。到了汉代,长江中游一带开始有了橘的种植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南山川谷”指的应是今秦岭地区,属于长江中游流域。到陶弘景开始提及橘皮药材的道地产区,《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著):“以东桔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其皮小冷,疗气,乃言胜桔。北人亦用之,并以陈者为良。”陶弘景说的东橘是现在的江浙一带,而西江则是现在的江西。到了宋代江浙地区名副其实的成为橘皮的道地产区。如《本草图经》(宋·苏颂等编撰):“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至明代,橘皮道地产区南移到广东,一直持续到现在。《本草纲目》说:“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本草品汇精要》(明·刘文泰领衔,撰成于明弘治十八年即1505年)说“道地广东”。《本草害利》(清代凌奂编撰)说“广东新会皮为胜,陈久者良,故名陈皮。福建产者名建皮,力薄。浙江衢州出者名衢皮,更次矣”。清《本经逢原》(清代张璐著)说“产粤东新会”。
功效丨“泻脾胃痰浊、肺中滞气
关于陈皮的功效,主要记载及历代变迁如下:
《神农本草经》:“橘柚,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名医别录》:“主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下停水,五淋,利小便,治脾不消谷,气行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久服轻身长年”。唐甄权《药性论》:“治胸中膈间气,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开胃”。五代《蜀本草》(五代后蜀明德2年~广政23年间韩保升等人编著):“暖,味甘、酸”;功效记载:“消痰止嗽,破癥瘕痃癖”。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首次将橘皮以陈皮之名独立记载,并新增利肺气功效:“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滞气,推陈致新。若补脾胃不去白,若调理胸中肺气,须去白”;又引《珍珠囊》(金·张元素著)云“益气利肺”,同时有解酒毒的用法。
《本草发挥》(元·徐彦纯辑):洁古云:红橘皮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滞气,推陈致新。若补脾胃,不可去白;若理胸中滞气,去白。《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辛,气薄味厚,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三:去胸中寒邪,破滞气,少用;同白术则益脾胃,多用;独用则损脾胃。又云:益肺利气。有甘草则补脾胃,无则泻脾。
《本草纲目》: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仓,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浴古老人云:陈皮、枳壳利气而痰自下,盖此义也。同杏仁治肠胃气秘,同桃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
《景岳全书》:味苦辛,性温散,气实痰滞必用。留白者,微甘而性缓;去白者,用辛而性速。泻脾胃痰浊、肺中滞气,消食开胃,利水通便,吞酸嗳腐,反胃曹杂。呃逆胀满堪除,呕吐恶心皆效。通达上下,解酒除虫,表里俱宜,痈疽亦用。尤消妇人乳痈,并解鱼肉诸毒。
《本草备要》:能燥能宣,有补有泻,可升可降。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泻药则泻,升药则升,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脾为气母,肺为气籥。凡补药涩药,必佐陈皮以利气。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大法治痰,以健脾顺气为主,洁古曰: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利水破癥,宣通五脏,统治百病,皆取其理气燥湿之功。人身以气为主,气顺湿除,则百病散。《金匮》云:能解鱼毒、食毒。多服久服,损人元气。入补养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圣济》云:不去白,反生痰。去白名橘红,兼能除寒发表。皮能发散皮肤。核治疝痛,叶散乳痈。皆能入厥阴,行肝气,消肿散毒。腰肾痛,橘核炒,酒服良。《十剂》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白宅编》曰:莫强中,食已辄胸满不下,百治不效。偶家人合橘皮汤,尝之似有味,连日饮之。一日坐厅事,觉胸中有物坠下,目瞪汗濡,大惊扶归,腹疼痛下数块如铁弹,臭不可闻,自此胸次廓然。盖脾之冷积也,半年服药不知,功乃在橘皮。方用橘红一斤,甘草、盐各四两,煮干点服,名二贤散,蒸饼丸名润下丸,治痰特有验。世医惟知半夏、南星、枳壳、茯苓之属,何足语此哉!丹溪曰:治痰,利药过多则脾虚,痰易生而反多。又曰:胃气亦赖痰以养,不可攻尽,攻尽则虚而愈剧。广中陈久者良,故名陈皮。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陈汤。治痰咳童便浸晒,治痰积姜汁炒,治下焦盐水炒。

《本经逢原》:橘禀东南阳气而生,故以闽粤者最胜。其逾淮而北,则变为枳,此地气使然,与人之乡音习俗无异。橘之文采,焕发于外,故其功用都在于皮,专行脾、肺二经气分。《本经》主治胸中痰热逆气,为消痰运食之要药。留白则补脾胃,去白则理肺气。同人参、白术则补脾胃,同人参、甘草则补肺,独用则泻肺损脾。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沴,故为二经气分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同生姜则止呕,同半夏则豁痰,同杏仁治大肠气秘,同桃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

《本草崇原》(张志聪):橘实形圆色黄,臭香肉甘,脾之果也。其皮气味苦辛,性主温散,筋膜似络脉,皮形若肌肉,宗眼如毛孔,乃从脾脉之大络而外出于肌肉毛孔之药也。胸中瘕热逆气者,谓胃上郛郭之间,浊气留聚,则假气成形,而为瘕热逆气之病。橘皮能达胃络之气,出于肌腠,故胸中之瘕热逆气可治也。利水谷者,水谷入胃,藉脾气之散精,橘皮能达脾络之气,上通于胃,故水谷可利也。久服去臭者,去中焦腐秽之臭气,而肃清脾胃也。下气通神者,下肺主之气,通心主之神,橘皮气味辛苦,辛入肺,而苦入心也。

炮  制
陈皮传统的炮制方法有盐制、炒制、醋制、麸制等20多种。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的炮制方法为: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阴干
广陈皮、新会陈皮特色加工炮制方法:三瓣开皮是特有的标志,①开皮。正三刀法:果蒂朝下,从果顶正三刀开三瓣,留果蒂部相连。对称二刀法:果蒂朝上,从两侧肩弧两刀开三瓣,留果脐部相连。②反皮。晴朗的北风天,开好的鲜广陈皮晾于当阳处,使其自然失水,质地变软,再翻皮,使其橘白向外。③干皮。自然晒干法。当年加工要趁冬至前干燥天气晒皮,选择晴朗的北风天,并将已翻好的果皮置于专用晒皮容器、自然晒干。好的开皮刀法,才具有它的收藏价值。广陈皮另一特色炮制是岭南“粤帮”炮制:取广陈皮,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润,润透后,蒸至3~4 h左右,焖一夜。取出,切丝,阴干或低温干燥。蒸后内表面棕红褐色,气清香。这一特色蒸法与岭南地域特点气候湿热、岭南人体质湿热偏盛气阴两虚有关。治疗上以清热养阴、祛湿为主。2009 年3 月“岭南传统陈皮炮制工艺”,被广东省岭南中药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评审委员会认定为“广东省岭南中药文化遗产”。

对称二刀法

正三刀法

对于大规模加工陈皮都是使用烘干法完成,晒干法与烘干法炮制的陈皮温度不超过80℃,挥发油含量无明显变化,如川陈皮及建陈皮主要采用炕干法,所以又称“炕皮”。饮片炮制后置于阴凉干燥处,有“陈久者良”之说。以水提物中有效成分为指标时的最优工艺是广陈皮丝状,在80℃烘烤温度下,恒温2h。陈皮蒸制后挥发油含量有所减少,由生品的1.13%减少到1.06%,这与加热炮制成分挥发有关,结果与炮制后缓和辛燥性的传统炮制理论吻合。在已鉴定化合物中,蒸制前后共有的有15种,蒸制后未检出的有9种,新检出的有9种。炮制前后共有的化学成分主要有α-侧柏烯、α-蒎烯、β-月桂烯、柠檬烯、α-松油烯、4-松油醇等。经炮制后消失的化合物有4-蒈烯、壬醛、橙花醇、香茅醇、麝香草酚等,经过炮制后新增的化合物有桧烯、α-水芹烯、γ-松油烯、3-蒈烯、香茅醇、古巴烯等,炮制前后共有的15种物质中,有4种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10种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其中最突出的是:生制品陈皮挥发油中均以柠檬烯为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炮制后相对含量明显增高(68.8%→76.9%),陈皮生品中相对含量第二的α-松油烯(9.3%),炮制后几乎损失殆尽,制品中新检出的γ-松油烯(10.8%)成为制陈皮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仅次以柠檬烯的化合物,是炮制后又一个明显的变化特征。

“陈 久 者 良”
关于陈皮“陈久者良”,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本草图经》说“黄橘以陈久者入药良”;《汤液本草》说:“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本草纲目》则说:“它药贵新,唯此贵陈”。陈嘉谟认为陈皮久藏,能使气味更加的辛烈,对治疗痰阻气壅效果更佳(“新采者名橘红,气味稍缓,胃虚气弱者宜;久藏者名陈皮,气味辛烈,痰实气壅服妙”)。《药品化义》说:“用广产者佳,取其陈久,燥气全消,温中而不燥,行气而不峻,故名陈皮”。吴仪洛、林玉友等认为:“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名二陈汤”。《广州府志》说:“柑……具未熟而落者青皮,年久而芳烈入腦者陈皮踰嶺得雪霜气益发香”;《新会县志》记载:“柑如橙……陈者尤良,四五月落实不堪食,然曝乾可为線香料”。关于陈皮陈化时限的界定,说法不一,有一年、二年、三年至数十年、几十年不等,也有“陈久”、“陈年”、“多年”、“经年”等不能明确具体时间的说法。如《药鉴》载有“陈皮须用隔年陈”;明代《本草要略》云“陈皮隔年者方可用”;《怡堂散记》“(陈皮)新者气烈,须备广产,二三年者为上”;《食鉴本草》云橘皮以“多年者尤好”;元代《日用本草》“陈皮多年者更妙”等论述。运用红外光谱和高分辨的二阶导数谱进行醇提物的分析鉴别, 可清楚地看到不同年限陈皮醇提物随时间改变成分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说明在陈皮醇提物中, 其主要成分橙皮苷在逐年增多, 验证了古人“ 陈久者良”的说法。红外谱图还显示, 陈皮在久置过程中产生了有机酸或有机酯类物质, 这可能是提高年久陈皮药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用  量 及 配 伍 禁 忌
陈皮常用量为5~20g。《本草新编》说“橘皮,味辛、苦, 气温,沉也,阴中之阳,无毒。”《开宝本草》说:“味辛,温,无毒。下气,止呕吐...”。但仍有报道其过敏反应,如服陈皮后喷嚏不止、流涕溢泪、胸闷不适;或腹胀肠鸣、腹痛、腹泻、大便溏薄、眼睑轻度水肿;或皮肤奇痒、出现粟粒状红色丘疹;临床应用注意配伍禁忌,《本草经疏》认为橘皮味辛气温,能耗散真气,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与耗气药同用。胃虚有火呕吐,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用。阴虚咳嗽生痰,不宜与半夏、南星等同用。疟非寒甚者,亦勿施。《本经疏证》认为陈皮用之补,则佐补以健脾;用之攻,则尚攻以损肺。宜于补药同行,忌于攻剂共用。

药 理 作 用
陈皮具有调节平滑肌运动、抗胃溃疡、保肝利胆作用,多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痛等疾病的治疗。陈皮挥发油具有平喘、镇咳、抗变应性炎症作用,用于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老年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陈皮具有抗肿瘤、抗菌、免疫调节等作用,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老人夜尿频多症等。陈皮能增强心肌收缩力, 增加心输出量, 扩张冠脉, 升高血压, 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并能显著降低高脂家兔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 显著减轻肝细胞的脂化程度, 有明显的降脂、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陈皮提取物多氧甲基黄酮类对人肺癌细胞、直肠癌细胞、肾癌细胞有显著性的抑制作用。广陈皮还可用于预防术后腹胀。陈皮对肠肌表现为即兴奋又抑制的双向作用, 而补虚药白术、党参等有类似的药理活性, 从而产生协同的功能。对因风寒引起的感冒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魏莹,杨安金,骆利平,李正红,龚千锋,杨武亮.陈皮本草考证[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04):74-77.
[2]宋叶,张斌,梅全喜,赵志敏,梁京伟,杨得坡,胡莹.陈皮、广陈皮、新会陈皮的考证[J].中药材,2019,42(02):453-458.
[3]王智磊,张鑫,刘素娟,陈鸿平,刘友平.陈皮“陈久者良”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10):2580-2584.
[4]周欣,孙素琴,黄庆华.陈皮储存年限的分析与鉴定[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01):72-74. 
[5]吴霞,叶勇树,王国才,李药兰.广陈皮炮制工艺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04):126-127. 
[6]高明,徐小飞,陈康,汪金玉,黄佩宣.陈皮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J].中药材,2012,35(07):1046-1048.
[7]邸莎,马媛媛,赵林华.陈皮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医药,2019,39(06):733-736.
[8]宋叶,梅全喜,赵志敏,张斌,梁京伟,杨得坡.广陈皮的古今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07):1726-1729.
[9]高学敏主编.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288.
[10]张华,徐凌川.陈皮药理及炮制研究进展[J].基层中药杂志,2000(06):44-45.
[11]钱士辉,王佾先,亢寿海,杨念云,袁丽红.陈皮提取物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中药材,2003(10):744-745.
[12]沈映君主编.中药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40
[13]解兆龙.陈皮与广陈皮之比较[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19,29(06):80-8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陈皮理气和胃化痰湿
第七章理气类--陈皮《本经》
小小果皮,为何价比黄金?
陈皮的功效与作用
《本草精荟》:橘皮、青皮的功效与应用
橘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