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及其注解(五)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21)。真常应物(22),真常得性(23);常应常静,常清静矣(24)。如此清静,渐入真道(25);既入真道,名为得道(26),虽名得道,实无所得(27);为化众生,名为得道(28);能悟之者,可传圣道(29)。

[注释]

       (21)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自然无欲。求静必须先遣欲,有欲则患生,无欲则无忧,无忧则可进入真静。

  (22)真常应物:真,体无增减谓之真。常者,法也。常能法则叫真常之法。法则真常应物,随机而化导众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旧“寂然不动”。才能真常应物。

  (23)真常得性:凡欲得成真性,须修常性而为道性。得者动也。动其本性,谓其得性。

  (24)常应常静,常清静矣:“事来则应”,常应则无所不应。常者道体也,应者灵机也。言道体可以随机而应万变。“事去则忘”如浮云过空,云过则天又清又静。可知,不管天之有云无云,而天体本净,不管心之有事无事,皆可常若无心,无心之心,是为道心,是为真心,真心乃清静无染之心,也即可应万境万变而永恒不变之心。

  (25)如此清静,渐入真道:真道,指清静之性。真,即为道。此句言经中不言,令人须假性修,渐进而成真。

  (26)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此句接上句,言既入真道,名悟修真。炼凡成真,炼真成神。

  (27)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虽然从名目上说,似乎是得到了道,但其实道为天地之本源,宇宙之原动力,大自然之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上无极大道,本无得无失,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曰实无所得。

  (28)为化众生,名为得道:化,返以守真谓之化。化,迁变之义。逐换应见之名,化别种种,应见容仪。有无莫测,透化时人。透化者,指事为喻。恒劝开悟教道之名。普令后学之人。舍恶从善,惜身保命。故要归于圣教。只有太上西化流沙,八十一国,亦法视相,或见大人,身千丈;或见小人,身长丈八。变见无方,易形改号。或曰金仙,或曰梵仙。随方设化,同体异名。教人修道,去妄成真。乃立清静之教,是为得道。

  (29)能悟之者,可传圣道:悟,觉,犹通。此句言凡学仙之人,若悟真理,则不以西竺东土为名,分别六合之内,天上地下,道化一也。若悟解之者也不以至道为尊,也不以众教为异,也不以儒宗为别。能悟本性,非分别所得。但能体似虚无,常得至道。归身内修清静,则顺天从也,名合人事,可以救苦拔衰。以此修持,自然清静。人能清静,至道自来,不求自得,不学而成。清静自然,圣道归身,所以说可传圣道。

此段总的是讲了要“遣欲”、“澄心”,在做到“无心”、“无形”、“无物”的境界后,还要把“空”、“无”及湛然之“寂”也当做有名之物,遣而忘之,以达到“真常”、“清静”,从而“得道”。所谓得道,并不是指有形有象之道,而是得证虚灵本性圆满无缺之道,得了此道之后,可以应物应事,玄同万物。妙合先天之炁,而运化于万物内外,绵绵无尽。



如需深入了解,请致电010-85771833,联系时请说明是从“微信平台”上得到消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涵虚-《清静经约解》
得道歌
为什么要达到清静境界呢
修道就是修心,修的只不过是心的原始本性——清静
UC头条:参悟《清静经》, 可得道教修真大法门!
修真入手法得道(簡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