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国中草药汇编》:栗

【拼音名】Lì

【别名】板栗、毛栗壳栗子树、大栗

【来源】壳斗科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C. bungeana Blume],以果实、花序、壳斗、树皮、根皮、叶入药。

【生境分布】辽宁、陕西、河北、山东、江西、四川、湖南、广西。

【化学成份】果实含有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等。

树皮含有鞣质。

【性味】果实:甘,温。

花序:涩。

根皮:甘、淡,平。

【功能主治】果实滋阴补肾。主治肾虚腰痛。每服2~4两。

花序:止泻。主治腹泻红白痢疾久泻不止小儿消化不良瘰疬瘿瘤

壳斗:治丹毒、红肿。

树皮:主治疮毒漆疮

根皮:主治疝气

叶:主治百日咳。用量3~5钱,水煎冲糖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经逢原》栗

咸温无毒。

发明 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风干者食之。若脾肾虚寒暴注,须煨熟食之。栗楔一球三颗,中扁者,疗筋骨风痛,又能破冷 癖。生嚼罨恶刺出箭头,栗 肉上薄皮也。烧存性,治骨鲠在喉,吹入即下。栗壳煮汁治反胃消渴。毛球外刺包也,煮汁洗火丹毒肿。栗治瘰。栗树皮煮汁洗沙虱溪毒并丹毒疮毒,根治偏坠肾气,酒煎服之。

引用:《本经逢原》栗

《本草易读》栗

甘,温,无毒。益气浓肠,补肾耐饥。治腰脚不遂,疗筋骨断碎。嚼涂肿痛,兼敷血瘀。

小儿疳疮,生嚼敷之。(验方第一。)

苇刺入肉。同上。(第二。)

咬成疮,烧研敷之。(第三。)

小儿口疮,煮熟常食。(第四。)

金刃斧伤,研敷或嚼敷。(第五。)

骨鲠在咽,栗内薄皮烧末吹入。(第六。)

引用:《本草易读》栗

下载:《本草易读》chm电子书

《本草蒙筌》栗

味咸,气温。属水与土。无毒。濮阳范阳者最奇,兖州宣州者尤胜。他处虽产,总味不佳。秋采收藏,干生任意。

欲干收日曝,水气全消;(袋盛,风处吹干尤美。)欲生收藏,新鲜常在。蒸熟食滞气恋膈,生者食气生。曝干食之,下气补益。小儿多食,令齿不生。专走肾经,堪治肾病。健腰足助力,浓肠胃耐饥。生嚼涂筋骨碎痛,(折伤断者。)消肿去瘀血神效。患风水气,切忌沾唇。栗榍系内三颗者为然,劈开取中一粒子才是。敷瘰肿散血,理筋骨风止疼。

毛壳疗肿毒火丹,烧敷;赤壳止反胃消渴,煮汁饮。研近肉薄皮和冷急缩亦奇。树白皮煮浓,主沙虱溪毒。数种小者,亦附其名。 真栗江湖多,子圆似豌豆粒。 莘栗阳出,实大如杏子仁。(《诗》云∶树之莘栗是也。) 茅栗遍生江南,似栗圆细。

旋栗惟产江北,顶圆末尖。 钩栗俗以甜槠呼,(又名巢子,)浓肠胃肥体。

槠栗人每苦槠唤,止泻痢健行。造亦佳,凉心益胃。皮叶入水煎汁,产血不止可尝。

引用:《本草蒙筌》栗

下载:《本草蒙筌》chm电子书

「气味」(实)咸、温、无毒

「主治」

1、腰脚无力。取风干的生栗,每晨吃十多粒,再吃猪肾煮粥,必渐转健。

2、小儿干疮。生嚼栗子敷涂。

3、小儿口疮。每日吃煮熟大栗,甚效。

4、鼻血不止。用大栗七枚,刺破,连皮烧存性,待火毒出尽,加麝香少许,研匀。每服二钱,温水送下。

5、刀斧伤。用大栗研烂敷上。

《中药大辞典》:栗毛球

【出处】《纲目》

【拼音名】Lì Máo Qiú

【别名】栗毛壳(《唐本草》),栗刺壳(《日用本草》),栗壳(《广东中药》Ⅱ),板栗壳斗(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总苞。

【功能主治】丹毒瘰疬痰核百日咳

①《补缺肘后方》:"治丹。"

②《唐本草》:"疗丹火、毒肿。"

③《滇南本草》:"烧灰吹鼻中,治中风不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附方】①治痰火头疬:风栗壳一两,蜜枣三枚。同煎服。(《广东中药》Ⅱ)

②治痰火核:风栗壳配夏枯草煎服。(《广东中药》Ⅱ)

③治丹毒红肿:板栗壳斗水煎洗患部。(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小儿百日咳:风粟壳三钱,加糖冬瓜五钱煎服。(《广东中药》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栗毛球

【别名】栗毛壳、栗刺壳、风栗壳、板栗壳斗

【性味】甘;涩;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散结化痰止血。主丹毒;瘰疬痰核;百日咳;中风不语;便血鼻衄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附方】①治痰火头疬:风栗壳一两,蜜枣三枚。同煎服。(《广东中药》Ⅱ)②治痰火核:风栗壳配夏枯草煎服。(《广东中药》Ⅱ)③治丹毒红肿:板栗壳斗水煎洗患部。(江西《草药手册》)④治小儿百日咳:风栗壳三钱,加糖冬瓜五钱煎服。(《广东中药》)

【各家论述】1.《补缺肘后方》:治丹。

2.《唐本草》:疗丹火、毒肿。

3.《滇南本草》:烧灰吹鼻中,治中风不语

【摘录】《中华本草》

《中华本草》:栗壳

【出处】出自《食疗本草》。《纲目拾遗》:栗壳《纲目》载其治反胃消渴、泻血,此外无他,不知其能解参之力,胜于莱菔。《杨春涯经验方》解人参栗子壳煎汤服之。

【拼音名】Lì Ké

【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板栗的外果皮

【性味】甘;涩;性平

【功能主治】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止血。主反;呕哕;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煅炭研末,每次3-6g。外用:适量,研未调敷。

【附方】①治膈气:栗子黑壳煅,同春米槌上糠等分,蜜丸桐子大。每空心下三十丸。(姚可成《食物本草》)②治鼻累医不止:栗壳五两,烧灰,研为末。每服二钱,以粥饮调服。(《圣惠方》)③治痰火瘰疬:栗壳和猪精肉煎汤服。(《岭南采药录》)

【各家论述】1. 孟诜: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

2.《日华子本草》:治泻血。


《中华本草》:栗叶

【性味】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解毒消肿。主百日咳肺结核;咽喉肿病;肿毒;漆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烧存性研末敷。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治喉火毒,煎服(二至三钱)。

2.《现代实用中药》:为收敛剂。外用涂漆疮

《中华本草》:栗树皮

【别名】栗树白皮

【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板栗的树皮。

【性味】微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收敛止血。主癞;丹毒;口;漆疮;便血鼻衄创伤出血;跌仆伤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烧灰调敷。

【附方】治漆疮:栗树皮或根半斤至一斤。水煎,冲铁锈一至二两洗患处,一日二至三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各家论述】1.《唐本草》:水煮汁,主溪毒。

2. 孟诜:主疸疮毒

3.《本草图经》:主疮毒。

4.《滇南本草》:敷打伤,烧灰治癞疮。

5.《医林纂要》:煎水洗口疳、口烂。

6.《现代实用中药》:治丹毒,煎汤洗。

《中华本草》:栗树根

【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板栗的树根或根皮

【性味】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活血调经。主疝气偏坠;牙痛风湿关节痛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附方】治红肿牙痛:板栗根、棕树根。煎水煮蛋吃。(江西《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1. 汪颖《食物本草》:治偏肾(疝)气,酒煎服之。

2.《四川中药志》:治血痹。

【摘录】《中华本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栗壳
美味的栗子,在诗经中竟然是象征情爱的果实?
无标题
板栗
枣、栗、李,与桃、杏并称五果,中医讲五果为助,治未病离不了
栗| 中黄比玉质,外刺同芡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