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画研究 | “六法”不彰,画坛乱生(下)


       二、评判标准缺失下的画坛乱象

       虽然谢赫在一千多年前就为我们建立了一整套关于中国画创作与发展及作品优劣评判的“六法论”体系,然而当今画坛似乎已忘却了这个影响了千余年的评判标准,但又无能力构建出一个新的评判体系。这使得当下画坛就像一个人失去了应有的道德标准、艺术良知,没有了正与反、白与黑、高尚与低俗的辨别能力,致使真诚的艺术创造与欺世盗名的艺术骗子难以区分,作品的艺术水平、学术水平、艺术价值和市场价格高低的认定跟官位、地位挂钩等歪风邪气弥漫画坛。这种画坛乱象的滋生,不能不说与当下国画评判标准的缺位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评判标准的缺位,使得不少画家忘记了从事艺术创作的目的,丢弃了作为一个艺术家本应秉承的人格与品德。什么是艺术创造?如何去攀登艺术高峰?如何去推动中国画发展?对于很多画家来说,这些都变得无关紧要。他们整日里关注的是能否当上美协主席、理事以及画院院长等。在评判标准畸形的现实环境中,作品的优劣、价值的高低由画家地位来定。在一些人看来,艺术身份高代表画家水平高、作品价值高。所以收藏界出现了“赌主席”“赌博士”等现象。甚至一些人的作品根本谈不上有多大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但通过市场的炒作,可以卖到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一幅,其混乱程度可想而知。

       评判标准的缺位,使得作为引领标杆的画展评比也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甚至会误导创作,将绘画引向错误的发展方向。从众多媒体反映的情况看,人们对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历届全国美展意见纷纷,很多人认为评选不公、作品优劣不分。产生这种舆论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不少获奖作品乍看起来丰富华丽,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却不能长久地留住观众的目光,不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空间。其原因归根结底是作品缺乏应有的精神内涵,达不到“气韵生动”的要求。确实,当今画坛,重形式、轻内涵的创作有种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些抄袭古人、前人的作品,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却能够大行其道,甚至被一些人称为“学院派”“正统派”,从而备受追捧。然而,一些真正有创造性的作品却受到排挤,不能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并起到引领创作的作用。对于类似这种缺乏现实生活体验、缺乏真情实感的“假大空”作品或“画照片”的作品在全国大展中获奖,挤进绘画展览最高殿堂的怪现象,不能不说是当下评判标准出现了重大问题所引起的后果。

       评判标准的缺位也使得艺术出现庸俗化、社会文化出现低俗化的现象,绘画创作动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视绘画作品为商品。在一些画家看来,艺术创作不需要深入生活,不必经历艰难的思索和痛苦的经验体验,只需凭借名人效应,通过流水线、快餐式制作,也能在市场上热炒热卖。有此为“榜样”,艺术趋向于通俗化、平庸化,不追求长远价值,不重视严肃性、学术性,逐渐成为当今不少急功近利的画家的“理性”选择。长此以往,艺术追求将难免陷入浅薄化和娱乐化,像古典诗词那样有意味、有深度的绘画恐怕将淡出人们的视线。一旦作为社会大众精神食粮的绘画作品走向庸俗化,那么它将整个社会文化推向低俗化将不是危言耸听,而民族文化精神的滑坡也就不是耸人听闻了。

       评判标准的缺位,也使得学术讨论与研究陷入混乱。近年画坛出现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争论,如不少人提出“回归传统”“慎提创新”“不提创新好”,还有多年前的“笔墨是否等于零”“笔墨就是中国画的精神”等言论。这些本来并不十分复杂的问题,如今变得越来越辩不清、道不明。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如何认识中国画的道与技、精神与笔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其实在“六法论”及之后历代画坛大家的论述和艺术实践里都有明确论断和验证。传统与创新、中国画的精神与笔墨之间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相辅相成,既独立又统一。这原本就是中国画艺术理论的应有之义。

       总之,评判标准的缺位或模糊已严重影响了当今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这是画坛内外都需要正视并加以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任由不正常的现象发展成为“习以为常”,那将是中国画坛的真正悲哀。

       三、“六法论”匡正画坛乱象的现实意义

       画坛出现的这些匪夷所思的乱象,究其源头,与当前画坛缺乏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直接相关,因为不能明确评判作品的创新与模仿、优与劣,就不能作出正面的学术评判导向,也就不能真正地引导画家走正路,营造一种人人为中国画发展作贡献的氛围。

       有些业内人士提出“当代中国画评判标准难有共识”的观点。的确,在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文化艺术价值观是多元的,创作方法与样式是多样化的。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东方的、西方的,民族的、世界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民族,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艺术样式,不同风格特征的绘画作品,确实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标准来评判。但是人类的艺术是相通的,艺术评判的根本原则是可以跨越古今、超越中外的。

       首先,在文化多元环境下,越具有民族性的,才越有世界性。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不少人以西方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的标准来评判中华民族艺术,贬低中国画的价值。这种评判标准与西方政治、资本的介入相互配合,在画坛内外已形成一种不小的力量,直接影响着对中国画的评判,也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方向。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深远的民族特征,有自己的独立性。历史的实践已充分证明,越保持独立性、民族性,才越有世界性。中国画艺术的评判标准必须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同时汲取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而形成并得到确立。

       其次,评判标准应该引导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和创作观。我们搞艺术创作归根结底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了什么才画画?从儒家文化来讲,绘画的目的是成教化、助人伦,陶冶人的性情;拿儒、道、释共同的哲学观来说,是为了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沟通,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归根到底,同其他艺术一样,中国画原本就是一门以精神思想表达为目的的艺术,其中的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画科无不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情感意蕴。中国画艺术形式可以多元,可以有不同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人的精神思想的艺术化传达。它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中国画创作发展的规律与评判的核心。

       另外,评判标准要体现系统性,既要注重核心要素的评判,也要关注其他要素的价值。“六法论”指明了中国画道与技的关系,表明精神是绘画作品的灵魂,任何笔墨技巧和创作形式都是围绕精神思想而发挥的。因此,评判作品是否真正具有推动创新与发展的价值,就要看它在旧有形式基础上有无突破、有无超越,在精神境界、内容意境上有无拓展,在艺术形式、笔墨语言的提炼上有无提高、有无创造出新的技法、能不能为中国画的发展增添新的因素。只有树立起这个标准,作品的优劣、有否创造与提高才明显可分。而且只有以高标准为指引,才能促使有志于创新的画家坚定艺术理想与奋斗目标,真正地敬畏艺术、投身艺术,为民族艺术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六法论”穿越一千多年的时空,使我们至今读来还倍感亲切,觉得并没有过时。它建立的中国画创作与评判的标准体系以及它所蕴含的学术高度既适用于古代绘画,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继续发挥巨大作用。在拿不出超越“六法论”评判体系的今天,重新解读、理解它的精神内涵,挖掘其精华,融入古今中外绘画巨匠的经验与思考,以发展的眼光来公正地评判当下中国画的创作、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事求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特别是对于深入剖析画坛乱象之根源,匡正当今画坛五花八门的乱象,凸显中国画创新的价值,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引导画家走真正的创造之路来说,发掘“六法论”的当代意义既非常及时与必要,也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
国画研究 | 以什么样的角度去评判时代经典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研究述评
宋、元山水画的审美和艺术特点有哪些?
文化之光——当代中国画评判体系的思考
文人画的美学特质与中国画的评判标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