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欣赏《桃源春晓》古琴演奏:成公亮 -- 宁静自然的高雅中散发着乡村世俗的淳朴气息



简介

  曲谱的特别之处


  《桃源春晓》曲谱的特别之处有三:


  一、泛音占全曲篇幅的五份之三。使用这么多泛音,在古曲中我还没见过。


  二、频频使用许多古指法,如“”即“蠲”,不仅使用一根弦的“蠲”和两根弦的“蠲”,还使用三根弦和四根弦的“蠲”,虽同是“蠲”,不同弦数的弹法却不一样,三根弦和四根弦的“蠲”我未在其它古谱中见到过,其弹法也无据可查,现在的弹法是我根据两根弦的“蠲”弹法推演出来的。另外频频使用的古指法还有“”,即“全扶”,这些古指法《桃源春晓》中几乎通篇使用而非偶尔为之,其特别的弹法和因之形成特别的节奏型给《桃源春晓》带来某种特色和“新意”,(其实反而是“古意”)。就“蠲”和“全扶”等古指法的应用情况正好和几年前打的《遁世操》(《神奇秘谱》上卷“太古神品”第一首)十分相似。既然《遁世操》被认为是一首“此曲最为高古”的古老琴曲,那么仅从指法体系上看,《桃源春晓》也可能和《遁世操》产生的时代相近,当然我们还需要多方面的理由才能证实它。


  三、谱字记录随意,不甚严谨。


  ⒈“”即“打圆”,和它意义相同的“”同时出现在曲谱中,“”应是减字谱早期曾经出现过的“打圆”谱字,“”为打,“厶”为圆字的另一种写法“圆”的减笔(圆——员——厶),“”在各琴谱指法解释中已找不到,但在《太音大全集》的手势图中有“打员贠谱作丁员或作”,那么将“”识别为“打圆”应无疑问;在两个音(通常是同度或八度)的后面标“三作”的弹法实际效果也同“打圆”。同是“打圆”指法,在《桃源春晓》中有三种不同的写法。


  ⒉多处意义相同的徽位标记“七八”和“八上”在谱中同时使用。


  ⒊“勾”或“踢”的使用、“勾”或“打”的使用在相同的乐句中记录随意,按谱弹奏会有记忆不便之虞,有时也存弹奏动作的不顺手欠合理处。


  ⒋第一段曲谱记有点句号“。”,而第二段至第七段曲终均未点句。在存见的琴谱中,明初《神奇秘谱》上卷中刊载的大部分曲谱便无点句,《神奇秘谱》的撰辑者朱权在序文中对此专有说明:“上卷太古神品一十六曲乃太古之操,昔人不传之操,故无点句”;“是以琴道之来,传曲不传谱,传谱不传句”。可见无点句曾是减字谱历史中一种传统的使用方式,因为加点句使曲谱更明白清楚,又不费事,无点句的方式后来没有继续下去。我在《桃源春晓》后六段的打谱过程中,感到“通读”曲谱时音乐的气息、句逗很清晰,断句处均可以从感觉中判断,或是说断句处均有规律可循,并未因无点句而为之迷惑,为之多费思量。由此我意识到早期减字谱无点句的可能和可行——无点句的曲谱实际上仍然具备表达断句的能力,犹如无点句的古文一般。从这一侧面看,《桃源春晓》的无点句正可推断其曲谱的渊源久远。我猜想,《桃源春晓》曲谱本无点句,在《西麓堂琴统》之前的传抄或是《西麓堂琴统》的编辑过程中,有人为之添加点句号,添加第一段之后又不知何故作罢了。


  《桃源春晓》的意境


  听《桃源春晓》的音乐有什么样的感受?曲谱的曲名、后记先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指向:乐曲题材取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文《桃花源记》,曲谱的后记也摘其序文大概:


  “晋太康中,武陵渔者操舟溪行迷失道,见桃花夹岸,落英缤纷,遂沿溪而入,得异境,桑麻村落,男女怡然。争来问讯,云是秦人避乱居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如日送归,他日觅之不可得矣,故有是曲。”


  刚完成的《桃源春晓》的打谱初稿,给我们这样的初步感受:宁静和谐的田园、怡然快乐的人群;音乐形象明晰显然、音乐语言质朴古老。


  酷爱自然的陶渊明对田园、对生息在田园的人们怀有一种天然的情感,《桃花源记》是诗人最高的理想境界。借助琴曲曲题和诗文的启示,我们可以在其导引下自由自在地想象:田野的春风、小溪的清流、近处的茅屋、远处的炊烟、暮归的飞鸟、淳朴的田父、天真的村童……通过想象表达琴曲宁静、自然、淳朴的精神境界,并借此抒发弹琴人的胸怀情操……。


  陶渊明的隐逸不同于古代高士许由那样离群索居、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就象《遁世操》小标题中“独步烟霞”、“日照岩扃”、“麋鹿为友”那样,独自住在山洞中,与日月风云交流,和猿猴麋鹿为友;也不是在朝为官权贵们的“朝隐”,既保有为官者的物质享受,又不失隐者的高情雅韵;陶渊明隐逸生活的理想在《桃花源记》中得以高度概括,他生活在政治舞台犹如走马灯一样变化的时代,而这里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到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儿童和老人“并怡然自乐”,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象,也充满着人情美感。陶渊明的隐逸,是亲近自然、充满亲情友情、热爱生活的隐逸。


  因而《桃源春晓》的音乐也不同于《遁世操》的孤高奇志,而是宁静自然的高雅中散发着乡村世俗的淳朴气息。诚然,这首琴曲创作的出发点在于给人以某种境界的印象和感觉,而非立足于深层的哲理思考。它的旋律优美流畅,表达的意境又那么明晰,使人在聆听整个琴曲时感到音乐是那么通俗易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桃源何处”话图文(图)
【申江诗潮・第703期】《读书闲吟》第三十六卷:读《陶渊明》
#古琴#古琴操 晨起,听一首完整版古琴曲《遁世操》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请欣赏成公亮弹奏《遁世操》
一曲《遁世操》静坐山中,物我两忘
琴意 |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赏琴曲《遁世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