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三評王光祈《翻譯琴譜之研究》——(二)定絃
琴上共有七絃。接近琴邊徽位者,為第一絃;接近奏者胸前者,為第七絃。其式如下:(圖略)
第六、第七兩絃之音,恰(當是一般)比第一第二兩絃之音,高一個“音級”(Octave)。但定絃之法,各家學說不同。依照宋.姜夔(白石)、元.趙孟頫(子昂)、清.張鶴(靜薌)所述,則有如下式:
(按表中c、d、e……等等字母,係德國音名,其解釋詳見下面第(三)徽位篇內。至於ut、re、mi、so、la,則係法國音階名稱,即吾國簡譜所謂1、2、3、5、6,是也。)
(甲)黃鐘均(表中符號一,係表示“短三階Terz”之意;無符號者為“整音”。)
絃法
均名
音名
C
bD
D
bE
E
F
bB
G
bA
A
bB
B
c
bD
d
bE
律名
黃鐘
大呂
太簇
夾鐘
姑洗
仲呂
蕤賓
林鐘
夷則
南呂
無射
應鐘
清黃
清大
清太
清夾
角調
(甲)黃
音名
黃鐘
太簇
姑洗
林鐘
南呂
清黃
清太
絃序
一絃
二絃
三絃
四絃
五絃
六絃
七絃
階名
Do
Re
Mi
So
La
Do
Re
宮調
(乙)
音名
黃鐘
太簇
仲呂
林鐘
南呂
清黃
清太
絃序
一絃
二絃
三絃
四絃
五絃
六絃
七絃
階名
So
La
Do
Re
Mi
So
La
徵調
(丙)
音名
黃鐘
太簇
仲呂
林鐘
無射
清黃
清太
絃序
一絃
二絃
三絃
四絃
五絃
六絃
七絃
階名
Re
Mi
So
La
Do
Re
Mi
商調
(丁)
音名
黃鐘
夾鐘
仲呂
林鐘
無射
清黃
絃序
一絃
二絃
三絃
四絃
五絃
六絃
七絃
階名
La
Do
Re
Mi
So
La
do
羽調
(戊)
音名
黃鐘
夾鐘
仲呂
夷則
無射
清黃
絃序
一絃
二絃
三絃
四絃
五絃
六絃
七絃
階名
Mi
So
La
Do
Re
Mi
So
本來姜夔、趙孟頫所列定絃之法,尚有大呂以下七均,總計十二均。但通行之均,似以上述五種為限。張鶴於其所撰《琴學入門》之中;亦只列上述五均。
由(甲)黃鐘均,變為(乙)仲呂均,只須將第三絃升高“半音”(#Mi)即足;
(由(甲)黃鐘均,)變為(丙)無射均,則須將第三絃、第五絃各升高“半音”(#Mi、La);
(由(甲)黃鐘均,)變為(丁)夾鐘均,則須將第三絃、第五絃、第二(/七)絃各升高“半音”;(#Mi、La、Re)
(由(甲)黃鐘均,)變為(戊)夷則均,則須將第三絃、第五絃、第二/七絃、第四絃各升高“半音”。(#Mi、La、Re、So)
所有五均之中,第一級(黃鐘)及第六級(清黃,)皆始終如,並不升高。
但若往下變去,則到了(己)大呂均之時,第一第六兩絃,亦須各升“半音”。(#Mi、La、Re、So、Do)
到了(辛)應鐘均(如姜夔所列,)或林鐘均(如趙孟頫所列)之時,第三絃竟須升高“短三階Terz”(按即三個“半音”。)
一方面,既使奏者定絃之時,多感不便,他方面,絲絃因物理上之關係,每根絲絃皆有一定發音限度,升降、半音”尚無不可,若升降至三個”半音”之多。則其所發之音,便不能恰到好處。此所以張鶴於其著作中所列定絃之法,只有上述五均,似最適當。
至於明末.朱載堉所列五均定絃之法,則係以第三絃為黃鐘。其式如下:
絃法
均名
音名
G
bA
A
bB
B
C
bD
D
bE
E
F
bB
G
bA
A
bB
律名
黃鐘
大呂
太簇
夾鐘
姑洗
仲呂
蕤賓
林鐘
夷則
南呂
無射
調
(甲)黃
音名
林鐘
南呂
黃鐘
太簇
姑洗
林鐘
南呂
絃序
一絃
二絃
三絃
四絃
五絃
六絃
七絃
階名
So
La
Do
Re
Mi
So
La
徵調
(乙)
音名
黃鐘
太簇
仲呂
林鐘
南呂
絃序
一絃
二絃
三絃
四絃
五絃
六絃
七絃
階名
Re
Mi
So
La
Do
Re
Mi
商調
(丙)
音名
黃鐘
太簇
仲呂
林鐘
無射
絃序
一絃
二絃
三絃
四絃
五絃
六絃
七絃
階名
La
Do
Re
Mi
So
La
Do
羽調
(丁)
音名
黃鐘
夾鐘
仲呂
林鐘
無射
絃序
一絃
二絃
三絃
四絃
五絃
六絃
七絃
階名
Mi
So
La
Do
Re
Mi
So
角調
(戊)
音名
黃鐘
夾鐘
仲呂
夷則
無射
絃序
一絃
二絃
三絃
四絃
五絃
六絃
七絃
階名
Do
Re
Mi
So
La
Do
Re
(姜夔、張鶴,以一絃為黃鐘,三弦為仲呂。
朱載堉,以一絃為林鐘,三弦為黃鐘。
故同為黃鐘,張鶴為角調定絃法、朱載堉為宮調定絃法。
同為正調(宮調),張鶴為仲呂、朱載堉為黃鐘。
如下:
調
調
調
調
調
調
調
調
調
調
調
調
調
黃鐘均
仲呂均
林鐘均
黃鐘均
此外清末唐彝銘於其所編《天聞閣琴譜集成》(1876)之中,關於定絃之法,即又與上述各種不同。彼5係永遠以第三絃為宮,而且稱「均」為「調」,其式如下:
絃法
均名
絃序
一絃
二絃
三絃
四絃
五絃
六絃
七絃
階名
So
La
Do
Re
Mi
So
La
宮調?
(丁)蕤賓調
變徵調
大呂
夾鐘
蕤賓
夷則
無射
清大
清夾
宮調?
應鐘調
變宮調
宮調?
(丙)姑洗調
角調
濁應
大呂
姑洗
蕤賓
夷則
應鐘
清大
宮調?
(庚)南呂調
羽調
姑洗
蕤賓
南呂
應鐘
清大
清姑
清蕤
宮調?
(乙)太簇調
商調
濁南
濁應
太簇
姑洗
蕤賓
南呂
應鐘
宮調?
(戊)林鐘調
徵調
太簇
姑洗
林鐘
南呂
應鐘
清太
清姑
宮調?
(甲)黃鐘調
宮調
濁林
濁南
黃鐘
太簇
姑洗
林鐘
南呂
宮調?
仲呂調
清角調
宮調?
(辛)無射調
清羽調
仲呂
林鐘
無射
清黃
清太
清仲
清林
宮調?
夾鐘調
清商調
宮調?
(已)夷則調
清徵調
夾鐘
仲呂
夷則
無射
清黃
清夾
清仲
宮調?
大呂調
清宮調
(按上列各調,係以唐氏集中所收各譜為限。若集中只存調名未有樂譜,(如應鐘調(變宮調)、仲呂調(清角調)、夾鐘調(清商調)、大呂調
(清宮調)等四調)則不錄。(若然,何以在卷一至卷十的128曲中,卻只有五聲調?)請參閱該集首卷“旋宮本義”。
吾人翻閱上列唐氏八調,除(甲)黃鐘調,與朱載堉之(甲)黃鐘均,完全相同外;其餘七調則均與朱載堉或姜夔等,所述者不同。倘照唐氏此種定絃之法,則由(甲)黃鐘調,改為(辛)無射調;須將第一絃升高“短七階Septime”,換言之,即是升高十個“半音”;若不另自換弦,實為物理原則所不許。(既然如此,作者何以不另舉它書為例,而舉此書之錯論為例呢?)
通常每篇琴譜之首,均設有“黃鐘均”等等字樣;(譬如:張鶴之《琴學入門》(1864))或“黃鐘調”等等字樣。(如:唐彝銘之《天聞閣琴譜集成》(1876))因此,我們便立刻知道該譜所用定絃之法。係顯於何種。而且我們翻譯《琴學入門》諸譜,則須按照張氏定絃之法、翻譯《天聞閣琴譜》則須按照唐氏定絃之法,始與本人意旨相適。
除“均”或“調”之外;尚有所認“音”者,例如:“宮音”、“商音”之類。
吾國古時(當是清時之琴譜中)所謂“音”,是即等於西洋近代所謂“基音、”(英人稱為Tonic,德人稱為Tonika,法人稱為Tonique。)換言之,即是一篇樂譜的“基音”。由此以定該調組織形式,(這個“調”字,與上述唐氏所謂“調”者,截然不同,請注意。)(由《自遠堂琴譜》有「商調.徵音」這樣的琴調可知:琴調中的“音”與”調”,本就是截然不同的兩事。作者既知如此,在下文中,為何卻還把「宮音」,稱為「宮調」呢?作者甚至把琴樂中的「五音(調)」,對等於燕樂中的「五聲(調音階)」,此始作俑就更是誤上加誤。遺害非淺了!)或稱為“陽調”,(中國舊譯為“長音階”)或稱為“陰調”。(中國舊譯為“短音階”。)
(否!西洋的大小調,固然是「調式」,但也是「音階」。而琴譜中的「五音」,卻只是「調式」,而非「音階」。故兩者不宜相提並論!)
至於吾國五音調子,共有五種組織形式其式如下:(表中符號⌒係表示“短三階”之意;無符號者為“整音”。)
1
宮音
(余稱為宮調)
4
徵音
(余稱為徵調)
2
商音
(余稱為商調)
5
羽音
(余稱為羽調)
3
角音
(余稱為角調)
每個“音”之分別,即在其“短三階”位置,每次不同之故。(上表所謂之五音(調),其“短三階位置”不是皆在角/徵、羽/宮之間麼!有何「不同」呀?作者實已把「調式」與「音階」兩者,混為一事了!)
無論西洋與中國,每篇樂譜之結尾一音,必須用“基音”。因此,我們若欲確定該篇琴譜,係屬於何”音”;則只看該譜結尾一音,便知:
結尾一音為宮,則稱為“宮音”;
(結尾一音)為商,則稱為“商音”;……
在《琴學入門》(20曲)中,就“均”而論,則屬於:
黃鐘均者(──角調定絃法)五篇,(古琴吟、秋江夜泊、莊周夢蝶、岳陽三醉、風雲際會。)
無射均者(──徵調定絃法)一篇。(陽關三疊。)
中呂均者(──正(宮)調定絃法)十篇,(石上流泉、平沙落雁、靜觀吟、高山、圯橋進履、梧葉舞秋風、歸去來辭、鷗鷺望機、漁樵問答、釋談章。)
夾鐘均者(──商調定絃法)二篇,(搗衣、春山聽杜鵑。)
夷則均者(──羽調定絃法)二篇,(樵歌、夾仙游。)
換言之,定絃之法;以中呂均(正調定絃法)為最多。
就“音”而論,則屬於:
宮音者十四(+1=15)篇,(平沙落雁、高山、圯橋進履、梧葉舞秋風、歸去來辭、鷗鷺望機、夾仙游、樵歌、春山聽杜鵑、搗衣、岳陽三醉、風雲際會、古琴吟(宮?)、秋江夜泊(宮?)、莊周夢蝶(商角→宮))
徵音者三篇(靜觀吟、漁樵問答、釋談章。──全屬正調定絃法)
商音者二篇,(石上流泉(仲呂均)、陽關三疊(無射均)──全屬正調定絃法)
(此外一篇,原書標為“商角”二字,但就余觀察,似應屬於宮音。)
(《琴學入門》20曲如下:
00
曲名
轉絃法
01
夾仙游
夷則
慢三一六
08
樵歌
夷則
慢三一六
03
古琴吟
黃鐘
宮?
慢三
06
秋江夜泊
黃鐘
宮?
慢三
16
莊周夢蝶
黃鐘
宮?→
商角
慢三
02
石上流泉
中呂
正調
04
平沙落雁
中呂
正調
07
靜觀吟
中呂
正調
09
高山
中呂
正調
10
圯橋進履
中呂
正調
11
梧葉舞秋風
中呂
正調
12
歸去來辭
中呂
正調
13
岳陽三醉
黃鐘
正調
15
鷗鷺望機
中呂
正調
17
風雲際會
黃鐘
正調
18
漁樵問答
中呂
正調
20
釋談章
中呂
正調
14
春山聽杜鵑
夾鐘
緊五二七
19
搗衣
夾鐘
緊五二七
05
陽關三疊
無射
緊五
換言之,調子組織形式,以宮音為最多。該書之中,每篇之首,皆書有“某均.某音”字樣,如:中呂均.宮音”之類。(但其中亦有一二篇,忘將“某音”字樣印入者,須由吾人自己將他補上。)(如:古琴吟、秋江夜泊。)所以我們一望而知,究竟該篇屬於何均?何音?
至於《天聞閣學譜集成》,則:
自第一卷至第十卷,係以“音’為分類標準;
自第十一卷至第十六卷,係以“均”為分類標準。其式如下:
結音
卷數
曲數
宮音
(卷一、卷二)
21曲
商音
(卷三、卷四)
25曲
角音
(卷五、卷六)
31曲
徵音
(卷七、卷八)
27曲
羽音
(卷九、卷十)
24曲
128曲
以上係以“音”為分類標準。
(其中,有註聲調者,50曲:
絃法
曲數
宮調
6曲
徵調
12曲
商調
13曲
羽調
11曲
角調
8曲
未註
78曲
未註聲調者,78曲,如上表:)
均別
又稱?
卷別
曲數
蕤賓(調)
變徵調
(卷十四)
9曲
姑洗(調)
角調
(卷十三)
3曲
太簇(調)
商調
(卷十二)
5曲
黃鐘(調)
宮調
(卷十一)
3曲
無射(調)
清羽調
(卷十六)
3曲
夷則(調)
清徵調
(卷十五)
4曲
27曲
以上係以“均”(唐氏自稱為“調”)為分類標準。
每卷之中,包括琴譜數篇,以至於十餘篇不等。自卷一至卷十,每篇之首,間或註有“均”名,如:”宮音羽調”、“商音徵調”之類(按唐氏:
所謂“羽調”,即係“南呂均”;
所謂“徵調”,即係“林鐘均”;
其說已見前。
不過其中錯處似乎甚多。分明是“徵音商調”而簣上卻是“商音徵調”。此事餘曾費數日工夫,逐篇審查,始將其錯誤證出。)但不寄“均”名者,亦復甚多。
(唐氏之說,既根本不可能正確!則其”本人意旨為何?”實毫無任何「參考價值」可言。《天聞閣琴譜》之曲譜,且雜湊自:
《琴苑》(1670)、《大還閣》(1673)、《松風閣》(1677)、《德音堂》(1691)、《蓼懷堂》(1702)、《誠一堂》(1705)、《五知齋》(1722)、《春草堂》(1744)、《冶心齋》(1739)、《自遠堂》(1802)、……
翻譯《天聞閣琴譜》時,若按照唐氏定絃之法,則必全盤皆錯,面目全非。)
自卷十一至卷十六,則又只有“均’名,未將“音”名附入。
唐氏所以如此分類之原因,大約係由於當時搜集各種琴譜之時:
凡篇首書有“某音”者,彼即納諸該“音”卷中;
若只書有”某均”者,彼即納諸該“均”卷中。
至於每篇琴譜,究竟應用何“均”?何“音”?去彈,彼固末遑一一詳註也。
餘之所以採用唐氏此書者,係因此書,收集宏富;(共155曲)(計有四大布套,)可供吾人採擇。
此外,余並採用張氏《琴學入門》者,因張氏書中,曾有若干篇,註有工尺及板眼,以便翻譯時對證,故也。
而且張、唐二氏之書,皆係清末同、光時代產物,此刻購求,當不甚難。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  第一百六卷
《律呂新書》中之五音與變徵、變宮律數
简谈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与调式
《詞源》[元]張炎(1248-1320)
[郑州古琴&绿绮室]古琴的调都有哪些?
用正音堂古琴调音器简单给古琴调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