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的短处

三国群雄角逐,诸葛亮出场比较晚,名声却极大。他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身长八尺,容貌伟岸,年轻时就显露出超群才华和英雄气概。汉末遭遇动乱,他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耕种田地。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以“隆中对”一举成名,从此把一生献给了刘备追求的光复汉室事业。“刘备托孤”是诸葛亮一生的转折点。此前,他只是刘备的辅佐;此后,他成了蜀汉事业的主角。 务实与变通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有一座武侯祠,殿门前有一副对联细数诸葛亮的功绩: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一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多的成就。除了足智多谋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务实与变通。   诸葛亮为刘备立下的第一份大功,是促成了孙刘联盟。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势单力薄,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就在曹军压境之际,年仅27岁的诸葛亮出使东吴,求孙权发兵救援。孙权本来就景仰刘备,又见诸葛亮卓尔不凡,当即派出3万人马。刘备最终借援军平定了江南地区。

  此后,诸葛亮一直务实地坚持孙刘联盟这个策略。公元221年7月,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出兵东吴。诸葛亮、赵云等都坚决反对,但意见没有被采纳,最后蜀军兵败。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逝,当年9月,诸葛亮就迅速遣使者到东吴修复关系,两国再次联盟。   公元229年4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吴王孙权派使者到蜀国通告自己已称帝,提议两国“并尊二帝”(即互相承认对方为皇帝)。蜀汉朝野不少人反对,认为名号体制不顺,应该显明正义,与吴国断绝友好盟约。但诸葛亮没有意气用事,而是务实地分析了蜀国的处境。“首先,孙权称帝之心由来已久,蜀汉之所以容忍不计,是为了取得犄角为援。如果双方关系恶化,蜀汉必须移兵东戍,若两国交战,只有并吞其疆土,才能完成讨伐中原大业。但是东吴人才济济,将相和睦,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取胜。双方斗得难解难分,将士疲惫,反而使北边的曹氏政权得便宜。所以应该与吴结盟,不可逞匹夫之忿。”于是,诸葛亮派人出使东吴,“贺称尊号”,吴蜀联盟再一次经受住了考验。   公元222年,为平定南中地区的反叛,诸葛亮亲自出征。临行前问计于马谡。马谡说,南蛮之人以攻心为上,若仅靠武力征服,则反复叛乱,不可收拾;若要斩尽杀绝,不仅伤害天理,而且不是朝夕可致。诸葛亮大为赞同,后来七擒孟获,终至心悦诚服。   南中平定后,有人曾劝谏诸葛亮留兵镇守,但他分析说,这个政策会导致三个不易:如果留外地人在此为官,就要派遣驻军,有驻军就得供应粮草,这是第一个不易;这些夷族刚刚经受了战争之苦,父兄多有死伤,怨气未消,任用外地人而不留驻军队,定有祸患,这是第二个不易;夷族叛乱分子屡次三番杀死和废掉官吏,自知有罪,与我们隔阂很深,若留下外地人为官,终究难以被他们信任,这是第三个不易。最后,诸葛亮决定不派官员管理,用区域自治的制度,灵活地解决了民族地区治理问题,稳定了后方,还获得了许多战略物资。   《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网罗孟获等当地名人,任命为地方官,在其有生之年,这一地区再没有发生叛乱。 并非全才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入川前,诸葛亮已为他做了三件重要的事:第一,用“隆中对”给刘备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此为战略谋划;第二,在赤壁之战前出使东吴,向孙权剖析利害,双方达成联合抗曹联盟,此为外交策划;第三,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江南之地,任命诸葛亮为军师。派他督守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三郡的赋税以之补充军需,此为行政治理。公元211年,刘备平定成都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并代理左将军府的事权。刘备领兵外出期间,诸葛亮留守成都,以保证兵充粮足,这时诸葛亮承担着后勤保障的任务。   在政治上,诸葛亮“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但承担了全国军政大计的决策和推动,还亲自监督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组织养蚕、织锦、煮盐、冶铁、铸钱等重要工作。在实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奖励农桑,与民生息”等正确政策后,蜀汉逐渐恢复了元气。   然而,人无完人,诸葛亮并不是在所有领域都有很好的成绩。陈寿在《三国志》中指出他在奇谋制敌方面有所短缺,且没有发现、培养将才。陈寿分析说:“昔日萧何举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都是因为考虑到了自己的才能长于治国,缺少军事指挥的才干。诸葛亮的治国才干或许不亚于二人,可惜他当时找不到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致使自己的功业难成,统一的理想不能实现。”   此外,诸葛亮的属僚对他也是有微词的。他们说诸葛亮事必躬亲。查核文书档案这样的事也亲自去办。主簿杨颥劝谏说:“治国理政有一定的分工体制。以家事打比方,家奴主耕,家婢主炊,鸡司晨,狗吠盗,牛载重,马涉远,作为一家之主人,可以坐享其成。这并不是主人的智慧不如奴婢鸡犬,而是因为一家之主自有家法。汉代的名相丙吉、陈平都明白什么事最重要,什么事要交给主管部门去做。您如今主持政务,竟然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诸葛亮听到这些话,什么也没说,唯“谢之”而已。 执着与忠诚  除了上述问题,很多人也质疑诸葛亮为何执着于北伐。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6次。是蜀汉受到了曹魏的威胁吗?并非如此。而且,两国兵力确实有不小的差距。   据《通典》记载,蜀汉灭亡时全国人口94万,曹魏人口443万。蜀汉人口几乎只有曹魏的1/5。人口多则兵力强,而且对手曹真、司马懿都是人中之杰,诸葛亮想战胜曹魏,难度可想而知。   也有人说,诸葛亮北伐的主要意图并非一举收复中原,而是想把陇右作为基地,进攻关中。这种推测有一定合理性,但是由于军力、人才、物资等实力对比悬殊,也是没有成功希望的。结果6次北伐都是劳民伤财、无功而返。其实诸葛亮也是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在《后出师表》中说:“我只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得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究其原因,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是刘备的知遇之恩、托付之重感动和激励了诸葛亮。

  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李云中/绘)   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干胜过曹丕十倍,定能安邦定国,完成统一大业。如果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确实无能,你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泪说:“臣下怎敢不竭尽全力辅佐太子,忠贞不二地为国效命,至死不渝!”受命以后,他日夜忧虑叹息,唯恐辜负重托。为什么要事事躬亲?他不是不明白杨颙所说的道理。但只能用鞠躬尽瘁来实现自己的承诺。   公元234年7月,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孙权也响应蜀汉,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睿率军打败。魏、蜀两军相峙百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就是按兵不动。因为寻战不得,又失去了东吴的策应,诸葛亮一病不起,最后病死于军中。

  在留给后主的表文中,他写道:“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余。臣在外任职期间,没有额外的花费,随身衣服饮食全由国家供应,也没有再洽其他产业。待臣离开人世,不能让家里有多余衣物,外面有多余钱财,使自己辜负陛下的恩宠和信任。”   其治家之严,由此可见。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为抗击魏军战死疆场。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不是为了个人的高官厚禄。而是为了自己所做出的承诺,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追求的理想。他的一生演绎了君臣际遇的最佳范本。感动后世君王的,是诸葛亮的才能与忠诚;激励后世士大夫的,是诸葛亮获明主重用一显身手的际遇。忠诚、勤勉、公平、廉洁,有担当,有理想,正是这些高贵的品质。使诸葛亮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丰碑之一,成为中华民族最喜爱的政治家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什么曹叡在诸葛亮死后变得颓废且不再像以前那样像个明君了?
中国古代-三国历史事件( 公元220~280年)
关于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先生
蜀汉和东吴塑料兄弟般的结盟史,诠释了一句什么真理?
如果落凤坡被射死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庞统,蜀汉能一统天吗?
《三国演义》中有三人活得比较久,真正从开头活到结尾的只有一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