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法总比问题多》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 第19节: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是一种看似十分矛盾的现象。人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性,这可以理解,因为人人都不愿意正视自己低能的一面。但是,人们还会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性,这很难理解。但这的确是存在的事实:人们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尤其害怕争取成功的路上要遇到的失败,害怕成功到来的瞬间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害怕取得成功所要付出的极其艰巨的劳动,也害怕成功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压力……

    "约拿情结",说透了就是不敢向自己的最高峰挑战。但如果我们逼迫自己勇攀最高峰,总有一天就会发现:所有我们以往畏惧的东西,都会被我们踩在脚下!别害怕拒绝,不试哪知行不行

    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值得你去试一试。

    许多潜能被压抑,许多应有的业绩没做出来,都是由于没有尝试之前就先行否定了!

    勇敢地去尝试吧,不试哪知行不行!

    别害怕拒绝,也许别人期待着你的出现!

    在当今社会,不仅"适者生存",更是"试者生存"。

    电话中传来一个十分激动的声音:"我要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这笔业务真的谈成了!您说得太对了,任何好的想法,如果没试,就没资格否定!"

    打电话的是IT行业的一个部门经理,他打电话给我时,正是他参加我们"超级潜能与积极心态"研讨班之后的第三天。

    (一)"别害怕拒绝,也许别人正期望你的出现!"

    在这个班上,不少的学员都讲述了他们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他们开始做业务的时候,总是有很多的顾虑。尤其要将一个新产品、新想法推销给人时,总是怕受到别人的拒绝,甚至因此最终放弃。

    听完他们的困惑之后,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美国有一个年轻人,刚刚毕业就遇到了美国空前的经济萧条。他天天为找不到工作机会而苦恼。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来自各地的失业大军,汇集在一起向首都华盛顿进军,要求政府给自己的工作机会。于是,他也决定加入这个大军。

    就在乘火车赶往失业大军所在地的途中,他透过车窗看到路边有一个地方正在热火朝天的施工,看样子可能是在盖工厂。于是他想:既然是盖工厂,肯定也很需要新员工吧?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中途下了车,往施工工地走去。到那一问,才知道那儿正在建新一个钢铁厂。于是小伙子找到主管,询问他们是否需要人。

    主管问了问他的情况,说他学的知识在这里应该用得上,但工厂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开工,让他把电话留下,回去等消息。"如果我们需要你,到时我会打电话通知你来上班。"

    于是小伙子留下电话回去了,满怀期望地在家等待通知。可是左等右等,电话却一直没有来。

    故事讲到这里,我向学员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位主管明明说了-如果我们需要你,到时我会打电话通知你-",却偏偏一直没来电话呢?"

    参加这次研讨班的人,有不少是年轻白领。他们根据自己找工作中的经验,各抒己见。

    "需要你才打电话,没打电话自然就是不需要你了。"

    "那仅仅是客套话,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聘用他。"

    "找到了更好的人。"

    "工厂没有开工。"

    其中最有意思的回答,就是给我打电话的那位部门经理说的:"也许这个主管也被炒掉了!经济危机嘛,谁能说他就能够摆脱?"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

    其实,像各位刚才所说的种种原因,那位年轻人可能也都想过了。照一般人的思路:肯定是没有机会了。但是他认为:也许还有别的可能。不管怎样,他还是决定再去一次工厂。一到那个地方,发现工厂已经开工了,到处机器欢鸣,很多人都已经在那上班了。

    他找到了当初那位与他交谈的主管,那人已经是工厂的厂长了。厂长一见到他,立即给他来了一个美国式的热情拥抱,然后说:"小伙子,你知道吗,上次一见到你,就觉得你是个人才,所以一开工我就准备通知你上班。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你的电话号码了,因为我不小心将它弄丢了!"

    年轻人就这样进入了钢铁行业。后来,他不断发展,成为了US钢铁公司的董事长。公司在他的管理下,业务有很大发展。1953年,公司一年的产钢量,就相当于前苏联一个国家的总和。这位年轻人,就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费尔莱斯。

    看得出来,费尔莱斯的故事,给了大家很大的震撼。事情的结局出乎他们的意料,而费尔莱斯的成功,更让大家看到面对挫折和拒绝,拥有积极心态的意义。

    "只有你对机会当真,机会才会对你当真。别害怕拒绝,也许别人正期待着你的出现!"

    这些观点,对学员们都有不小的触动。这位IT行业的学员,对"别害怕拒绝,也许别人正期待着你的出现"感受尤其深。他向大家谈了自己的体会:

    他们公司专门针对政府部门,研发了一种很好的软件。他认识不少政府部门的人,但却一直不敢开口推销这种软件,因为害怕一开口就受到拒绝,弄得以后朋友都没法做。他说,费尔莱斯的故事对他触动很大,他决定回去后立即试一下。

    后来的结果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他回去向朋友一推销,对方立即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提出马上要试试,试过之后当即决定购买,还说了这么一句话:"哎呀,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直在找这种软件,就是没找到。本来认为你们是一家小公司,开发不出这样的软件,没想到竟然在你这里找到了!"

第四部分: 第20节:适者生存

    后来,有记者将这个故事写出来,并且评价道,这其实就像两个暗恋已久的人,但谁都不敢表白,一旦一方鼓起勇气表白后,另一方就会大叫一声:"其实,我也早在爱你啊!"

    这个故事是否使你心动?当你害怕拒绝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有勇气去试一把?

    (二)没试之前绝不否定

    不自信,害怕拒绝,这是人共同的特性。但是,不管自己行不行,不管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这些都不重要,关键的是你得去试——

    在没试之前绝对不要否定!

    1852年,俄国著名作家、《现代人》杂志主编涅克拉索夫,收到了一部名为《童年》的手稿。但是,不知何故,作者在手稿末页和信中,只署上自己的姓名缩写"π·H"。

    涅克拉索夫在看完手稿后,觉得写得十分出色,于是决定发表。由于不知作者的全名,所以作品发表时,只能按姓名缩写署名。

    这是文学巨人托尔斯泰的第一部作品。尽管作品写得很好,但是由于缺乏信心,他却不敢署真名。幸好,涅克拉索夫是一个真正的"伯乐"。在发表这一作品的同时,他还向屠格涅夫等著名作家推荐,说:"留神一下《童年》这部中篇小说吧!看来,作者是一个新的、大有希望的天才。"

    很多著名作家看后,都对这部作品交口赞誉。当时,年轻的托尔斯泰正在高加索山地服役。一天,他偶尔读到了一篇对他的作品的评论文章,作者是位著名的评论家。

    托尔斯泰读着那些赞美的言词,狂喜和眼泪几乎使他窒息。处女作的巨大成功,使这位本来胆怯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了的希望。从此开始,世界文坛上多了一颗夺目的明星。

    一位天才在写出杰出作品时,居然不敢署名!这个故事,或许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原来,天才也曾不自信!尽管不自信,但托尔斯泰还是勇敢地将稿件投给了权威刊物。如果没有这样"勇试一把"的举动,他还会因此而获得巨大的成功吗?

    许多人的潜能都是被压抑的。许多生命中应有的光芒,都是因为我们自行掩盖,最终使得它消失了!许多应有的业绩,都是由于我们自行打击和否定,而胎死腹中!

    (三)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值得去试一试

    微波通讯电话公司是美国一家很有名的公司,因鼓励员工尝试和创新而著名,他们的文化理念是:"在微波通讯电话公司被-枪毙-的员工,不是那些做错事的员工,而是那些不敢冒险的人。"

    洛克菲勒说:"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值得去试一试。"此语成了流行全美、体现美国人开拓精神创业精神的名言。

    很多时候,事情到底行不行?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有多大的机会与风险?自己的潜能到底有多大?不去尝试是不知道的。

    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去南方视察,当地人预先设陷阱捕捉到一只幼熊,计划在总统打猎时,偷偷把它放出,这样,总统就可一发即中。但总统察觉了他们的计划,拒绝朝幼熊开枪。

    这件事件立即被广泛报道,一家有名的报纸还登载了一位著名漫画家的漫画。画中,西奥多·罗斯福手握枪,背对幼熊站立着。

    一位小糖果店的老板莫里斯·米切顿,立即注意到了报纸上的漫画。他想,或许可以借此渲染一番,招揽顾客。于是,他把一个毛绒熊放在商店的橱窗里,上面贴了一块标签:"西奥多的熊"。这招很灵,吸引了不少顾客,但他没料到有很多人要求买下它。

    米切顿临机一动,给总统去了一封信,请求允许将玩具熊命名为"西奥多的熊"。在许多人看来,这实在太荒谬了,堂堂总统哪会答应一个小老板的要求?但没想到的是,总统支持他的这个想法,于是很快回了信,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一来,玩具熊的销路猛增。米切顿随即创办了理想玩具公司,接着公司售出了成百上千万只动物玩具。

    一封信改变了命运,当机会出现在你面前时,你是否也愿意试一试?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机会包围着,但是机会只在它们被看见时才存在,而且机会只有在寻找时才会被看见。思维学家德德·波诺说得好:"机会,只有主动进取的人才最容易找到。他们不会被动等待事情发生,而总是主动探寻。"

    那些决心为自己找出道路的人,总是能够找到机会;即便他们找不到机会,他们也会创造出机会。因为,他们不害怕拒绝,总是勇敢地去探索,勇敢地去尝试!

    众所周知,进化论提出者达尔文有个理念"适者生存"。现在我觉得应该再提一个新理念了,那就是——

    "试者生存!"分解问题和压力

    向难题挑战,实际就是向压力挑战。

    战胜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善于把大难题化作小难题,将大的压力,分解为小压力。

    一个人肯定一次吃不了一匹骆驼,但如果一次吃一点,不要太久也会消灭光。

    学会分阶段和分层次处理,"不可能"就成为了可能。

    我有一位朋友当部门经理不到两个月,就被提拔为副总经理了。他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成长型的公司,发展很快。他主管的业务特别繁杂。3个月下来,他瘦了很多斤,还因劳累过度住过一次院。

    他每天加班加点,可是,工作压力并没有减少,反倒越来越大。他十分痛苦,于是向我求助:

    "我实在干不了啦。每天一上班,脑袋里就塞满了各种信息与想法,无法理清。回到家,又睡不着,还是一团乱麻。再这样下去,我非疯不可。"他甚至想:要不,干脆就辞职算了。

第四部分: 第21节:一次只爱一个

    这位朋友的问题,很多职场中的人都碰到过,尤其对于那些刚刚担任新岗位领导的人,感受更为明显。

    朋友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把事业当成使命来做。但是,假如照他这样下去,非垮掉不可。于是,我给他提了几个建议,或许对你也能有所帮助。

    (一)"一次只爱一个"

    这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丽莎修女的理念。

    特丽莎本是欧洲人,后来由于想"以爱心治疗贫困",毅然来到贫穷落后的印度。她救助了4 2万多个被人遗弃的人,其中不少是很多人不敢接触的麻疯病患者。这个数字,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谈到如何能创造这一奇迹时,特丽莎说了"一次只爱一个":

    "我从来不觉得这一大群人是我的负担。我看着某个人,一次只爱一个,因为我一次只能喂饱一个人,只能一个、一个、一个……就这样,我从收留一个人开始。

    如果我不收留第一个人,就不会收留4 2万个人,这整个工作,只是海洋中的一个小水滴。但是如果我不把这滴水滴进大海,大海就会少了一滴水。

    你也是这样,你的家庭也是一样,只要你肯开始……一滴一滴。"

    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特丽莎却达到了。只因为她学会了将问题和压力分解,"一次只爱一个"地去做!

    许多人就是由于恐惧压力,所以向难题投降。战胜难题和压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善于把大难题化作小难题;将大的压力,分解为小的压力。

    (二)有一个好的"上座之心"

    "上座之心"是禅宗的概念,上座是为了要"悟"。要"悟"必须有一颗好的上座之心——"屏绝万缘之心"。这是我针对朋友无法集中精力思考而提出的建议。

    在开始阶段,思考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杂念纷飞,难以让心沉静下来。但思维要进入境界,首先就得让心"沉下"。

    飞行员是最需要集中精力的现代职业之一。他们都说:在起飞和下降的时候,要保持精神的集中是最必要也最困难的。要集中精神,就得使心先安静下来。一旦心沉得下来,就做到了一半的高度集中。

    在中国古典兵法中,有这样一条:"兵静乃胜",连用兵都要保持"静"的原则,平常思维如何能不沉静?

    为让心沉下来,就必须:

    (1)一开始思考(上座),就斩断与思考之外的任何关联,只考虑与主题有关的事。

    "上座之心,乃为屏绝万缘之心",要抑制被各种杂事诱惑或压力"拉动"而离开的冲动。

    (2)抑制一感到困难就立即想摆脱的想法。当一有"去它的",要起身走开或者想干别的事时,逼自己好好坐下,再集中到自己的问题上来。

    (3)用重要感和紧迫感来强化思维集中。设想一下,如果你必须在3分钟内作一个重大决定,这个决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未来的命运。即使你再马虎,此时是不是也该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不多,仅仅3分钟,你得把握这至关重要的3分钟。

    (4)学会放松。实验证明:过于紧张也会造成思想的不集中。因此,不妨给自己暗示,如"不过是想想问题而已,不会杀头,也不会有什么其他损失!"而当思考太紧时,也不妨先放一放,松一口气,再重新开始(但注意不要隔太长时间)。

    (三)分阶段处理问题

    分阶段,实际上就是把问题在过程中逐步量化进行处理解决。

    一个人肯定一次吃不了一头骆驼,但是如果一天吃一点,不要多久也会消灭光。

    相当一段时期内,科学家们认为火箭肯定到不了月亮。因为经过计算,一枚宇宙火箭要到达月亮,自重至少要达到100万吨。按这种重量火箭是不可能上天的。但后来,有人提出"分级火箭"的概念,即将火箭分成几级,当第一级的火箭将其他火箭送到大气层外,即自行脱落,减少重量,其他火箭可以轻松地向月亮逼近。由于分阶段处理,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四)分层次

    问题无法局限在某一个层次处理,但分成不同层次就好解决了。

    1872年,"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来到美国。当地有关团体立即来访,请求他在波士顿指挥音乐会,施特劳斯答应了。但谈演出计划的时候,他被这个惊人规模的音乐会吓了一跳。

    原来美国人想创造一个世界之最:由施特劳斯指挥一场有2万人参加演出的音乐会。而一个指挥家一次指挥几百人的乐队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何况是2万人?

    施特劳斯想了想,居然答应了。到了演出那天,音乐厅里座满了观众。施特劳斯指挥得非常出色,2万件乐器奏起了优美的乐曲,观众听得如醉如痴。

    原来,施特劳斯任的是总指挥,下面有100名助理指挥。总指挥的指挥棒一挥,助理指挥紧跟着相应指挥起来,两万件乐器齐鸣,合唱队的和声响起。

    因此可见,"分"是一种大的智慧: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除心理上的压力,也能帮助我们将难解决的问题,顺利解决。越想放弃越不能放弃

    许多历经挫败而最终成功的人,感受"熬不下去"的时候比任何人都要多。但是,他们总能树立"成功就在下一次"的信念,并坚持到底。

    不要抱怨播下去种子不发芽,只要你精心呵护,总会有收获的一天。

    人和竹子一样,往往也是"一节一节成长"。在你最想放弃的时候,恰恰是你最不能放弃的时候!

第四部分: 第22节:进取心是成功的根本

    进取心是成功的根本,没有一种向上向前的进取态度,任何成功都无从谈起。但进取既要有即知即行的"道根善骨",也要有坚持到底的坚忍力。

    什么是坚忍力呢?"坚"是坚持,"忍"是忍受,即在前进中遇到各种问题与困难时,能咬牙关忍受,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爱迪生说得好:"失败者往往是那些不晓得自己已接触到成功,就放弃尝试的人。"

    人生总会遇到关口,这时候,会感觉到加倍的软弱和无力,认为自己不行了,便放弃,于是功亏一篑。

    (一)"成功就在下一次"

    一位出版社的著名编辑,对工作十分负责。有一次,她组织编辑了一本畅销书,为了达到最好的发行效果,她决心找人设计出最好的封面。

    她采取招标的方式,找了很多人设计封面。封面一个个拿上来了,又一个个被她否定了。按一般出版社的惯例,一本书的封面设计,有3到5个样稿就可以做选择了。但是她这次格外精益求精,竟然选了10多个样本。

    她的这种做法,连最挑剔的同行都觉得过分了:不就一个封面吗?干嘛这样较真呢?

    她一共看了15个样本,都觉得不满意,无法作出最后的选择。这时书籍出版的时间越来越紧了,不能够再等了。她对自己说:看来只能放弃了,就从这15个中选一个吧。

    但是,这时心中有个声音告诉她:即使有这么多的封面,可是真正需要的还是没有找到。不能放弃!于是,她决定再坚持一次!

    当第16个封面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喜出望外——不错,就是它!果然,这本书有了这个封面,宛如锦上添花,很快畅销全国。

    事后,她感慨说:

    "不管干任何事情,最关键的是不要轻易放弃——越想放弃的时候越不能够放弃。当你觉得再也无法突破的时候,你一定要逼迫自己更向前走一步,成功就在下一次!"

    说得太对了。在工作中,一些人之所以没成功,并非他们没有努力,而是他们在遭遇到困难之后,在快成功的前夕放弃努力了。而最后成功的人,总是抱着"成功就在下一次"的信念,继续努力,最终柳暗花明。

    (二)守得云开,守得雾散

    著名作家歌德说过:

    "不苟且地坚持下去,严厉地驱策自己继续下去,就是我们之中最微小的人这样去做,也很少不会达到目标。因为坚持的无声力量会随着时间而增长到没有人能抗拒的程度。"

    一般说"毅力","坚忍"是容易的。但"坚忍"的强度是否足够,只有一个指标——最后的效果。正如中国古语所言:"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废井。"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只隔着一层薄纸——是否有足够的韧性与耐性。

    事实上,每遇到一次挫败,就动摇一次信心,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伟人与凡人的不同,就在其动摇信心的同时,会说服自己再次树立信心。

    许多历经挫败而最终成功的人,他们感受"熬不下去"的时候,比任何人都要多。但是,即使感到"已经熬不下去"时,也"咬咬牙再熬一次",虽然是愈战愈败,但依然愈败愈战,终于在最后一刻,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孙中山号召大家推翻满清帝国,在全国多次发动起义,屡屡失败,最后别人讥笑其为"孙大炮"。但他还是号召同志坚持。最后,武昌城头一声炮响,终于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坚持到底的力量,体现在方方面面。很多时候,坚持就是取得最后成功的根本:

    哈维并非第一个提出血液循环理论的人,达尔文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进化论的人,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人,洛克菲勒并不是最先开发石油的人。

    但他们都是最能拓进、最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所以惟有他们获得特别的成功。

    (三)闯过去,外面是一片天

    人和竹子一样,往往也是"一节一节成长":每过一道"坎"时,都充满颤抖般的战栗和紧张感,你会深深感到那种自我失去保护的痛苦,那种类似母亲分娩的痛苦,你必须将力量集中到一点上来。闯得过去就意味着你上了一个台阶,闯不过去,就意味着成长的失败。

    因此,人生的"关键"时刻,往往是生命的紧张和痛苦汇集到一起来的时候,你必然会比平时感到加倍难受。但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如果缺少生命颤抖般的战栗和挣扎感,那就意味着你还没有触及成长的关键点,最终难以有所成就。所以,你要勇于承担那种"建设性痛苦"。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成功秘诀"讲座,邀请邱吉尔前来演讲。当时,他刚刚带领英国人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是在英国人最绝望的时期上任的。赢得了这样的胜利,他此时的声誉可谓登峰造极。

    新闻媒体早在3个月前就开始炒作,大家都对他翘首以盼。这天终于到来了,会场上人山人海。大家都准备洗耳恭听这位伟人的成功秘诀。

    不料,邱吉尔的演讲只有短短的几句话:

    "我成功的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我的讲演结束了。"

    说完就走下了讲台。会场上鸦雀无声。一分钟后,会场上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一个何等震撼人心的总结啊!

    不要抱怨播下去的种子不发芽,只要你精心呵护,总会有收获的一天。在你最想放弃的时候,恰恰是你最不能放弃的时候!把问题想透彻

第四部分: 第23节:更上一层楼

    把问题想透彻,是一种很好的思维品质。只有想透彻了,才能找到问题到底是什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手段。

    只有想透彻了,才有可能发现所谓的"危机",不过是某一方面问题的表现,它不仅可以克服,而且可以"翻转一面是天堂",变成更大的机会。

    思考的浅尝辄止,很容易让人将解决问题的难度无限放大,最后向问题投降。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就如一个下棋高手:看透三步,才可落子,而绝不会像一个新手,懵懵懂懂就将棋子落下去,以致"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国内著名的希望集团的创办人刘氏兄弟,当年仅以1000元起家,几年之内,通过养鹌鹑赚到了第一笔钱。正当他们准备进一步扩大鹌鹑养殖规模时,周围很多农民因为受他们的影响,纷纷开始养殖鹌鹑,结果导致产品过剩,价格大幅度下跌。很多人都亏了本,纷纷关闭养殖场或转行。

    这时候,公司的决策层也开始动摇,有人提议见好就收,赶快转行。但是,刘氏兄弟却坚持做下去。他们认为,只要将规模做大,就不会亏本。因此他们不仅没有转行,而且加大投资力度扩大规模。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在四川新津县古家村建成了中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并很快赚了他们的第一个1000万元。

    从刘氏兄弟的故事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好的智慧?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想问题一定要想到底、想透彻。只有想透彻了,才会发现所谓"危机",只是某一方面问题的表现,不仅可以克服,而且可以"翻转一面是天堂",变成更大的机会。

    (一)找到问题到底是什么

    如果不找准问题,所有的手段,都会是无的放矢。

    多年前,美国华盛顿的杰斐逊纪念堂前的石头腐蚀得厉害,使得维护人员大伤脑筋,而且也引起了游客们的纷纷抱怨。照一般的思路,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更换石头。但这样需要花费一大笔钱。

    这时有管理人员开始不断思考:石头为什么会腐蚀?原因是维护人员过于频繁地清洁石头。

    为什么需要这样频繁地清洁石头?是因为那些经常光临纪念堂的鸽子们留下了太多的粪便。

    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鸽子来这里?因为这里有大量的蜘蛛可供它们觅食。

    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的蜘蛛?因为蜘蛛是被大量的飞蛾吸引过来的。

    那么,为什么这里会有大量的飞蛾?大群飞蛾是黄昏时被纪念堂的灯光吸引过来的。

    通过这不断地发问,真正的原因才被找到了。之后,管理人员采取了推迟开灯时间的方法。这一来,没有了灯光,飞蛾就不会来;没有了飞蛾,就没有蜘蛛;没有了蜘蛛,就没有鸽子;没有了鸽子,就没有了粪便。

    小小的一个举措,不但解决了问题,还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二)"不完善"不是否定的理由,而恰恰是如何去完善的理由

    人的思维弱点之一,是容易将阶段性问题与本质性问题混淆。由于看到某一事物还不完善,就对它全部否定,结果是为倒脏水而泼掉了孩子。

    其实,只要你看到某一问题不过是一个可以完善的问题,就不会轻易将有价值的东西放弃。

    1837年,莫尔斯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发报机,能在500米内工作。当他去找企业家投资时,受到了很多嘲笑,有人挖苦他说:

    "电线也能传递消息,那空气也能变成面包吃了。"

    当他进行了操作试验时,终于有人表示有兴趣,但了解后却对他说:

    "我知道了,这是一种玩具——遗憾的是一种枯燥乏味的玩具。"

    也有人意识到发报机很有价值,但当得知消息只能发"500米"时,立刻就放弃了投资的想法:"500米,这也用不着发电报啊!"

    电报只能发500米,在一段时期内是莫尔斯发明的"死结"。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需要完善的问题。后来,莫尔斯终于通过改进发报和收报装置,并在传播线路上添加了一种能起接力作用的继电器,解决了电流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弱的问题。最后他赢得了美国国会的支持,使得自己的宏大理想得到了彻底实现。

    当火枪刚刚发明时,也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所以,对创造性事业而言,不完善不应该成为被否定的理由,而只能成为进一步完善的理由。

    (三)只有想透,才会更上一层楼

    开拓精神是人类最可贵的精神之一。那么,什么是开拓精神呢?

    所谓开拓,就是除了开辟还要拓进。而且,拓进的意志和能力,有时比开辟更为重要。我们将这种不断拓进的力称为拓力。这是一种思维绝对不可缺少的力,是一种穷尽可能的力。

    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他与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爱因斯坦回答说:"如果让一个普通人在一个干草垛里寻找一根针,那个人在找到一根针后就会停下来;而我则会把整个草垛掀开,把可能散落在草里的针全部找出来。"

    这一表述,正是对这种拓力的生动说明。

    那么,拓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深层拓力——拓进:对本质的探寻;

    ◆广度拓力——拓大:从现有领域拓大到其他领域;

    ◆阶段拓力——拓展:除初创外还有继创,不断超越。

    在这方面,德布罗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众所周知,爱因斯坦发现了光具有波粒二重性,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发现。德布罗意在研究物质粒子的特性时,在一段时期内被很多问题所困扰。最后,他大胆地想:既然波粒二重性适合于光,那么,是否适合所有物质呢?经过大胆的实验和小心求证,他终于发现物质粒子也具有波粒二重性。他的这一发现,成为了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动是成功的保证,只有行动才会产生结果
译言网 | 看看你的压力应对模式是哪个?
爱情,让人幸福让人痛苦
三言两语(五十七)
职场五条总结,有深度,很实用
每天超越自我 时刻追求卓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