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坛点将——吴贤军篆刻作品展(高质量回帖赠签名版图书)


許雄志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賢軍是當下湖南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二○○九年至二○一○年,他曾在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我的書法篆刻導師工作室學習進修了兩年。賢軍個頭不高,原來上唇留有一抹鬍鬚,故班上的同學都戲稱他“太君”,有時候我也這樣戲稱,憨厚的賢軍並不太在意而且樂於接受。賢軍平時說話不多,但學習很刻苦,且勤於思考勤於臨習,所以進步很快,近年他在國展中頻頻入展獲獎,真是可喜可賀!

  篆刻藝術源遠流長,雖是方寸世界,但大有乾坤。賢軍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就開始接觸書法篆刻,因謀生之需,賢軍從老家平江遷至長沙,並開一間雕刻作坊,竹木牙角、金屬玉石、牌匾楹聯,雕刻製作無不逰刃有餘,手上的功夫自然沒得說。賢軍篆刻初學兩漢,旁及明清流派,其間也偶涉足齊白石風格。而近幾年來他又轉向對戰國古璽印風格的探研與創作,賢軍對古璽印的學習與創作可以說是他篆刻藝術的一次飛躍與提昇。這次彙集出版的八十六方印,是其近三年最新創作的作品,受賢軍之托為這本集子的作品把把關,每方印我都仔細讀過了。總體感覺賢軍的這批新作品見刀見筆,章法開合有度,常有巧思,印面多左右呼應,上下連貫,整體章法氣息貫通,隨機生變,蒼莽古穆,深得古璽神韻,印風高古而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任何一種藝術的發展自始至終是繼承與創新的雙重組合體,篆刻亦然。當代篆刻創作在繼承古代優秀傳統的前提下,如何做到既有古人淵源又有自我個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一點賢軍自然也有他的體會。賢軍曾大量摹刻先秦古璽,經過幾年的創作與探索,在古璽章法構成和刻字用刀諸方面頗有心得,作品風格與以往相比較,已有了質的提昇。如在其創作的朱文大印《花態柳情山容水意》的邊款中說:“是印用古璽章法參入當代篆刻理念,強化筆意刀痕,見精神有視覺效果,印宗秦漢迺不二法門,然時有別,印亦各異,出得秦漢方入當代,余勉強而為,佳者以刀刻石與鑄印大不同矣。”又如在另一方白文印《江動月移石》的邊款中刻有“治印章法安排如水入器”的理念。如在朱文印《萬里放歸舟》邊款中說:“秦漢時以鑄印為主,明清以來直接用刀刻石,今人治印追求見筆見刀與視覺效果,相互之間有質之別。”其創作的白文印《秋聲雁一行》邊款中說:“此印迺古璽式,章法參差錯落,而線條與氣格有漢印雄渾之感,得兩者之所長乎”等等等等。從這數則邊款文字中可見他對篆刻是有感悟有心得的。據其表述,他把中國傳統文化中太極觀念的睿智哲思用到篆刻創作實踐中來了。太,即大;極,指盡頭,極點,物極則變,變則化,所以變化之源是太極。書法篆刻創作最講變化,因字生形,因形造勢,因勢得法,因法出神,因神入道,道法自然。篆刻的章法、印文及線條的開合、虛實、疏密、動靜、奇正、潤燥、方圓、長短、連斷等一系列的陰陽關係在印面上自然呈現,見其匠心,可謂法無定法,變幻莫測。“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也正是對太極的詮釋。藝術創作貴有淵源,貴有時代感,貴有作者個人的藝術語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常言道“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賢軍除寫字刻印外,還染指國畫、詩詞、現代刻字藝術,觸類旁通,博學雜涉。這些對賢軍的篆刻藝術創作是有裨益的。任何藝術都強調作者自身整體素質修養,單從治印本身難有突破。從其它藝術門類借鑒,汲取營養,來豐富篆刻的表現語言毋庸置疑,賢軍近幾年所展示出的創作水準和取得的成績,正是從中受益的。

  藝無止境,有夢想就會有動力。賢軍謹記:戒驕戒躁,堅持多讀書、多習字、多研究、多實踐,參悟印外求印之道。今賢軍列入《印壇點將》,欣然提筆,略贅數言以為序。



▲与恩师许雄志先生合影

高质量回复评论赠书

1、不论是独特见解,还是个人感想,只要是原创的评论文字通通都可以,如发现抄袭将立即取消资格并在本帖中公示;
2、由中国篆刻网组织人员共遴选出10位优秀回帖评论的网友,赠送签名本《印坛点将·吴贤军》一本;
3、本活动同时在中国篆刻网进行(查看网页版“印坛点将·吴贤军篆刻作品展”),两个平台各10个名额,您可以同时回复,但不能同时获奖。遴选时由中国篆刻网取舍。
4、评论请在2015年12月30日前回复,过期无效;
5、成功获得赠书的网友须提供地址、姓名及邮编、电话等资料。活动截止一个月内未提供地址等信息,视同放弃;
6、奖品由吴贤军先生包邮寄出,如有其他要求请告知工作人员。


名家题签

▲赵熊先生题签

▲刘一闻先生题签

▲鄢福初先生题词

▲龙开胜先生题词

▲许雄志先生题词


這一重境界——吳賢軍篆刻漫談

趙熊

  二○一五年五月,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作品評選工作在北京舉行。面對一千六百多件篆刻投稿作品,評委們按中國書協的要求,嚴格把關,層層篩選,最終有六十件作品人選。在這種幾乎三十比一的激烈競爭中,吳賢軍的作品堅持到了最後,成為六十件中的一件,這也使他栽培了二十多年的藝術之樹上,新添了一枚飽滿的果實。

  在吳賢軍的藝術經歷中,最初有兩個驅動力,其一是從小生成的對藝術的敏感與熱愛;其二是為生計所迫。如此,頗有些像同是湖南籍的白石老人。對藝術的敏感與熱愛不妨稱作原動力,為生計所迫自然是被動力了。兩種動力看似不同,卻實在有著內在的聯繫和相互間的促進與轉換。如果沒有前者,後者或落腳匠人之途;如果沒有後者作壓力,前者可能渙散中輟。再往後看,當生計漸近無虞時,如若還能堅守藝術之道,便進入了另一層境界。而吳賢軍眼下就在這層境界之中。正如其所說:“原來書畫篆刻是為了生活,現在生活是書畫篆刻。”

  古人謂天有九霄、九重之說,一重自有一重的景觀和境界。從藝如登天,須層層嚮上,或至極致。在這一層層的攀昇過程中,自省、自修最為關鍵。吳賢軍自述其方法和過程是“遠觀、圓識與活參”,內中既包含有對“釋”與“道”的感悟,同時也基於他在眼下這重境界中對傳統文化如何繼承的認識。篆刻藝術始於技而歸於道,在由技進道的過程中,除了深入而全面地掌握諸種技法技巧,更在於綜合修養的積累和提高。於是,在書法篆刻之外,吳賢軍讀書、寫詩、作文、研究印章發展史、總結學習創作中的得與失,使腳下的基礎不斷夯實、堅固起來。

  在學習篆刻二十年後,吳賢軍將創作的方向確定在古璽印式上。其內在原因不能說沒有當代印風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多年來藝術經驗積累及深入思考的結果,是由漸進而突變的一種必然。這種帶有“質”變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自二○○九迄今短短六、七年間,他的篆刻作品十多次入選全國性展覽,其中又有多次獲獎。

  與習見的漢印形式相比,古璽印章法的構成形式有著明顯的難度。由於所採用的文字結構方式不同,漢印形式就像是在平地上打太極,是靜中求動;古璽形式構成則像是在蕩橋上打太極,需要在動態與動態之間尋求平衡——即印式的整體性。於此,吳賢軍通過研究與實踐,頗得認識。他在《我說我印》中表述其創作理念:“篆法、章法、刀法,內容與形式,以及其內涵的有機融合,從而在作品的整體上顯示出一個有來路的、有時代感的、活的藝術生命來……”這樣的認識非有深入思考、大量實踐不能獲得。自然,在他的一些體會中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如對一方自刻作品進行分析時,概括出了“字法三動一靜”的章法特點。這種類如口訣式的方法論或者可以從表面上描述某種章法樣式,但並未直抵篆刻藝術的精神實質。就此而言,前人所謂的“法無定法”,始是跳出形式表像,繼而實現自由創作的不二法門。

  緣於借助古璽形式創作寫意印才僅僅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印壇對古璽的學習和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尚遠未能深刻揭示其內在的構成原理和文化涵義,故而一些創作作品往往停留在對形式的簡單摹仿層面上。當這種方法在一定範圍有所普及時,便有了多人一格、多印一面的雷同景觀,難以產生獨特的作品語言和藝術個性。

  包括吳賢軍在內的當代印人,已經在古璽形式的學習創作中取得了廣泛的收穫,且因為其不同於前代的寫意樣式,裝扮著今天的篆刻藝苑。“山不言高自極天”,我們的腳步不能停下來——從這一重境界嚮上、再嚮上。

二○一五年六月九日於風過耳堂  



▲在西安問學于趙熊先生



善行者窮其難——吳賢軍及其篆刻藝術印象

劉澤榮

  夫人生之境況,概而有者三:曰身殘智弱者,窮一生之辛勞亦未脫其貧困也;曰紈絝子弟,雖聰明伶俐,然胸無鴻志,勿思進取,極盡享樂之能事,其必碌碌之無為也;曰城鄉寒士,或食粗糧果蔬,或臥茅舍繩床,家固清貧,然其天資勝人,志向高遠,“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終“魚”變之為“龍”“蛹”化之為“蝶”者。

賢軍當屬後者。其祖居湖南平江,世代躬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風淳樸。其少,或因家貧而失“摘桂”之機,或緣艱辛而立圖強之志。深居簡出,刻苦自學,十數年寒暑之無間也。於詩詞書畫,咸有心得,鄉賢里士莫不贊之。然“龍”困淺水,興波作浪曷其難之哉!

  甲申(二○○四年)秋,賢軍攜家眷居省會,欲展宏圖。初,見其居也陋、食也儉、服也樸;然“君子不為困窮而改節”。伉儷同心,籍以竹雕木刻、琢玉仿古、製硯治印等技藝養家糊口。逾數載,置房產,遷新居,穩立星城。

  賢軍神交心儀吾之久矣,甚而尊吾為老師者也。嘗以書印習作示予點評。吾見其誠篤執著,天資過人,故美言寡陳,直述闕如。

  賢軍之篆刻,初法漢印,諸製雜呈,淺嘗輒止,惜逾數載,亦未見有可觀者也。入吾門,遂以法璽印、習古篆、讀詩書、廣涉獵為之督。其朝於斯,暮於斯,寒暑不輟,漸入佳境矣。俟得其漢印渾厚之質、華麗之表,繼而督之工古璽、參悟當代寫意印風,廣采博取。於漢印之端莊、靜穆;璽印之恣肆、靈動;寫意之跌宕、豪放,諸旨合一,取精用宏,為其所用也。屢見有佳構示吾批評,吾甚樂之矣。

  細品近作,印文多有通變;甲骨、鐘鼎、簡牘、虎殳、錢幣、權量、封泥諸篆體皆印化於一。造型恣肆浪漫,奇正相生,各臻其妙;章法寬可跑馬,密不透風。於大開大合中見蒼莽雄渾之勢;運刀亦不拘陳法,沖、切並舉,削、披雜陳,斬釘截鐵,有如庖丁之運斤者也,得其心而逰刃之有餘。

  尤能可貴者,其將生活之感悟與時代審美之意趣,融匯其創作之中。其布局之疏宕、線質之渾厚、印邊之斷連、修飾之斑斓,諸般形跡,皆匠心獨運,見性見智。可謂“一印一世界”,刀石見真性是也。其倔強、其靈慧、其精氣神者,悉躍然於方寸之間,令人咀嚼回味也。

  觀其印款創作,亦別有佳境也。凡篆、隸、楷、行、草諸體,皆揮灑自如;結構嚴謹,刀法犀利,神采飛揚。款文內容亦多雋永,或詩詞、或文賦、或隨記;文體或白話、或文言、或俚語,格調清新而和諧,足見其文筆之不俗矣。

  概覽其作,巨者見豪放、質樸、宏闊之大氣;細者有含斂、淡宕、清雅之天趣。質樸中寓自然率真之豪情,雄強中見正大陽剛之氣象;靈動而不失沉穩,爽麗而不失俊雄。彰顯質樸、古雅、爽健、率性之美,若言藝術之高境乃自由精神之表達,倒不如曰藝術之高境,乃真實生活之提純者也。蓋內心之精神,常因時過境遷而有變易者;然真實之生活,乃率性適己而為之。為人率性,可得自在之樂;為藝率性,方臻“逍遙”之境界。

  莊子曰:“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夫垂首躬行,目光必短淺,荊棘易害其軀,前景定然渺茫矣。鯤鵬展翅,扶搖雲天,千壑納懷,萬象過眼,其千難萬險,如履之平川者也!

  蓋扶搖者,羽必豐、翼必健、膽必大者也。吾謂之詩書文賦,乃其羽翼;德高藝精,乃之膽識也。是故,學者必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博學篤行,究竟涅槃,方能修成正果也。

  賢軍立志雲霄,殷勤理翯,騰躍“超驤”,不畏險阻。近歷經載,斥資數萬,遠赴京華,轉益多師。授許雄志先生之宏旨,復得結篆、“布陣”之妙哉。嘗以鐘鼎、楚簡、古籀為日課,渺渺乎“曦暉朗耀”,孜孜乎“謹敕密勿”。目視廣宇,思接千域,書印、刻字、繪畫諸藝精進,德藝雙修。近年其印作於全國展、蘭亭獎、西泠印社諸展賽中屢次入展或獲獎,吾甚為欣之哉!

  賢軍正值盛年,尚有《善行者窮其難》之決意也,復篤《晝耕夜讀》《不知東方既白》(引用賢軍自刻印作內容)之苦行,其“山登絕頂我為峰”者,非遠之矣。

歲次乙未夏至於“無閑齋”之東窗  



▲與恩師劉澤榮先生合影



篆刻學習淺談

吳賢軍

  篆刻藝術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中國的國粹之一。在中國傳統藝術的大家庭裏雖然是個小品種,但絕不簡單。我認為篆刻的學習,可分為篆刻發展史與篆刻技法的學習兩大部分,篆刻發展史主要包括印章的用途、名稱、文字、材質、形式、制度的演變以及印學的研究;篆刻技法主要包括刻印中的篆法、章法、刀法及其創作過程。大多數人只重視學習篆刻技法,而忽略學習篆刻發展史。瞭解篆刻發展的來龍去脈,理清篆刻的發展脈絡,對學習傳統、研究傳統,借古開今是必不可少的功課。印有印道,學習篆刻藝術,我們必須敬道從而入道。

  我們中國人講一個“根”字,篆刻也不例外,刻的印要有淵源,就得深入傳統學習與研究。怎樣從傳統中吸取營養元素是一個大的課題,篆刻的學習與書畫一樣,臨摹是我們的敲門磚。古人有言:“有學而不能者,未有不學而能者也”。選擇經典篆刻作品臨摹是學習篆刻的必經之路,篆刻技法實踐非常重要,是必過的關。臨摹的目的就是學習篆刻藝術表現語言,通過臨摹來學習篆法法則,掌握章法構成原理,訓練刀法技能,熟悉各個時期的篆刻形式。篆刻技法功課、篆刻藝術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要同時開展。

  印章是權力的象徵,篆刻發展史離不開中國的歷史。印章的發展階段可以按歷史朝代來劃分,如商、周、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每一時期都有其自己的風格特點;也可以按印章風格形式來劃分,如璽印時代、漢印時代、明清流派印時代等。先秦古璽印是篆刻藝術發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同時也是篆刻藝術的鼻祖;漢印是第二座高峰;明清流派印是第三座高峰。篆刻在發展中有一個插曲,那就是“元押”,也叫“花押”,是元代少數民族統治中國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為什麼叫“插曲”,因為押印是唯一完全脫離篆書規範而自成體系的特殊形式。

  學習篆刻發展史可以開闊我們的篆刻視野,根據個人喜好,從而確定學習方向,選擇自己喜歡的印章圖式,找到適合自己的篆刻藝術表現語言。像找物件一樣,要有眼緣,要選自己喜歡的。有人獨鍾情於璽印形式的創作、有人愛好漢印、有人愛玩味於隋唐官印、有人選擇明清流派印形式創作,這就是自己選擇的主攻方向,與審美觀有關。既然是學習,什麼風格、形式都要涉及。

  最近網絡流傳書畫篆刻的學習,說什麼自學是“自殺”,跟不明白的老師學是“他殺”,也不無道理。學習篆刻有“明”師指導是幸運的,可以少走彎路,做到事半功倍。現代是互聯網時代,資訊特別發達,我們刻的印馬上就可以發到網上與人交流,這肯定是好事,但也有弊端,就怕被別人忽悠,特別是剛入門的,會直接影響今後正確的篆刻學習進程與方向,因為沒人對我們負責。

  篆刻雖是小技,但涵蓋了三千年的中國文字衍變史,方寸之間凝聚著書法、美術、雕刻諸多藝術元素。學習篆刻是不容易的,詩書畫印,印排最後也就最難。原因是印的文字內容詞句要雅,要有詩句般的優雅之美就離不開文學修養;印刻的基本都是文字,就得學習書法,特別是篆書,所謂印從書出,但絕不是把字典裏的篆字往印裏搬,都得印化成自己重新組合的篆刻構成形式和所需要的篆字形態;印有章法構成,離不開美學原理,在當代學習篆刻,用平面構成的方法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些我們都得學,雖然難了些。印章本身還有其獨特的元素,除鑄印外刀法語言不容忽視,古人對刀法有大量的論述,核心是切刀法與沖刀法,我自己把切刀視為沖刀的起點來豐富刀法的表現力,書法中的線條講究起、行、止,篆刻也不例外。印面線條需要什麼樣的效果就用什麼刀法,或切或沖、或切連沖,或嚮線下刀等等。

  與篆刻有緣的同道、真想學習篆刻的朋友,我建議買一本《中國篆刻史》好好看看,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篆刻風格作為切入點,開始學習篆刻或是重新開始學習篆刻。認識臨摹的目的,從傳統中尋出路,找一個真正明白篆刻藝術的老師指導,不要“自殺”,更不要“他殺”,從而進入相對正確的篆刻學習道路上來。

  一談到學習篆刻,大部分人就說:刻漢印吧,漢印是基礎。這是一句不太負責任的話,它不全對,所謂的印宗秦漢是說要以先秦古璽與漢印為宗。漢印不是璽印的基礎,我認為創作什麼印要以什麼印為基礎。取法乎上、取法合理,但合理更重要。篆刻發展史與篆刻技法都得學習,這樣才有利於篆刻審美觀的形成與篆刻技能的提高,技進方可乎道。

  妄談篆刻學習,誠惶誠恐,希望所言對學習篆刻的朋友有所幫助或啟發,向在道上的篆刻朋友致敬!

二○一三年五月廿二日  

吳賢軍於長沙  



▲第九屆全國刻字展獲優秀獎



篆刻作品欣赏

▲近來驚白髮 方解惜青春


▲聞得墨香心自悅

▲以日新為道

▲百年三萬六千日

▲看雲疑是青山動

▲君子懷玉

▲忽如一夜春風來

▲花態柳情山容水意

▲興之所至

▲禪心似月

▲懷古生遠思

▲文且質

▲以為陳跡

▲快然自足

▲亦將有感於斯文

▲山陰道上行

▲鳥歸花影動

▲江動月移石

▲忍無辱

▲心心相應


▲求道和正

▲無曲不文星

▲以閑養心


▲花外琴聲

▲君子成人之美

▲質而不野

▲花不知人瘦

▲善行者窮其難

器小易盈


书画作品欣赏

▲陶淵明《飲酒詩》 篆書中堂 137cmx67cm

▲孟浩然《過故人莊》 篆書条幅 139cmx34cm

▲春華秋實 刻字 90cmx42cmx4cm (第九屆全國刻字展獲獎作品)

▲山水 國畫 134cmx34cm

▲家山夢裡親 国画 46cmx23cm



▲李白《送友人》 篆書團扇 33cmx33cm


作者简介


  吳賢軍,字竹甫,別署竹君、牛石、篆印堂主等,一九六九年出生於湖南平江,二○○四年後定居長沙。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代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藝術研究所客座教授、洞庭印社副社長、長沙市書協刻字委員會主任兼篆刻委員會副主任、岳麓印社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平江書畫院副院長等。擅長書法篆刻與現代刻字,兼修國畫詩詞。出版《中國當代篆刻家——吳賢軍篆刻集》《印壇點將·吳賢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篆刻的过程中需要如何读印?
篆刻宝典
如皋印派之祖——许容
篆刻技法解析——汉印字法篇一
篆法章法与刀法篆刻讲堂十五
视频教学篆刻:方寸艺术、 大千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