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节奏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内容摘要: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节奏训练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节奏型进行分类,掌握节奏型的名称,并配合节奏简写法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节奏型的能力;同时,有必要了解记忆的本质、过程及其规律,以强化节奏记忆能力。此外,重视休止符节奏的训练,是节奏训练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关 键 词:视唱练耳 节奏训练 记忆 休止符
节奏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发展学生的节拍感、节奏感、速度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节奏训练中,掌握基本节奏型是基础也是关键,但在实际的学习中,由于节奏形态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一些学生往往理不清头绪,不得要领,在节奏的听、说、读、写方面难以取得明显的进步。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忽略休止符的表现作用,不重视对休止符节奏的训练。本文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个人观点,并提出相应的训练思路和方法。
一、节奏训练的重要性
节奏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均匀地进行。广义来说,节奏一词的含义指事物均匀、规整的交替进行。四季的轮回,昼夜的更替,都可称为节奏,就是人体本身也是有节奏的,如心跳、脉搏、呼吸等,都属于人体内固有的生理节奏,这也是人类理解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狭义来说,音乐中的节奏是指组织起来的、包括多种时值的音的长短与强弱关系,它涉及了音乐中与时间有关的所有因素。由于节奏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时间的概念,因此有人称节奏为“音乐的时间形式”①。节奏与节拍、重音、时值、休止、小节、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密切相关。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它不仅将乐音有机地进行组织,推动乐音运动,形成有序发展的音乐,更赋予了音乐强大的生命力,音乐没有节奏就失去了表达音乐思维的能力。从音乐发展的历史来看,“节奏是音乐中最早出现的要素,原始部落的音乐除节奏外,几乎没有其他要素。节奏亦可脱离其他要素而独立存在。” ②在很多近现代音乐中,节奏的功能与作用已远超过了音高,尤其是一些打击乐作品,已经不再像传统音乐那样受到拍号、小节线的限制,而是使用复杂、充满新意甚至怪异、多变的节奏来体现作品的构思和魅力。
节奏训练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③因此,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节奏训练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节拍感、节奏感、速度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音乐表现与音乐思维能力。对各种节奏的准确把握及其表现,是成功表现音乐的首要因素,也是衡量学生音乐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单纯从视唱练耳这门课程的学习来说,如果节奏部分没有掌握好,必定会影响到对旋律的听觉分析,因为旋律中就综合了节奏因素。从音乐表演实践来说,节拍感差,不能准
确表现节奏,就会影响到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所以,应该高度重视节奏训练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基本节奏型的掌握
1.节奏型分类
节奏有着千变万化的组织形态,各种不同长短时值的乐音有机地进行结合,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节奏型。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认知不同的节奏型,并且能够方便记忆,就需要将节奏型按其组合规律进行分类。
常见的节奏型有平均型、附点型、切分型、连音型等,各种节奏型在不同的节拍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组织形式。首先要掌握单位拍为四分音符的节奏型,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一拍和两拍的基本节奏型,看见符号就能反应出读法和名称,听到音响或名称就能反应出符号,达到从音响到符号、从符号到音响的快速转换。单位拍为八分音符的节奏是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很多学生对3/8、6/8等节拍的节奏听辨——尤其是听写存在障碍。掌握这类节奏型首先要搞清楚单位拍的变化,表示单位拍的音符改变,其他音符所表示的时值也随之改变。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四分音符就是两拍,附点四分音符就是三拍,十六分音符就是半拍,三十二分音符就是1/4拍。清楚了每一种音符所表示的时值,才能掌握好节奏型。实际上,很多复杂的节奏型是在简单的基本节奏型上经过颠倒、分裂、加入附点、休止符或连线而派生出来的,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节奏型,再加以变通,其他复杂的节奏型也就能够迎刃而解。
2.掌握节奏型的名称
在节奏训练中,听、读、写节奏是学生习惯运用的练习方式,但说节奏名称的练习方式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对节奏进行命名时应尽量简洁明确,以便于记忆。基本音符可简称为全(全音符)、二(二分音符)、四(四分音符)、八(八分音符)、十六(十六分音符)、三十二(三十二分音符)等。一些常见的基本节奏型可命名为:二八(一拍两个八分音符)、八十六(前八后十六)、十六八(前十六后八)、四十六(一拍四个十六分)、小附点(一拍的附点)、小后附点(一拍的后附点)、大附点(两拍的附点)、大后附点(两拍的后附点)、小切分(一拍的切分)、大切分(两拍的切分)、三切分(三拍的连续切分)、四切分(四拍的连续切分)、小三(一拍的三连音)、大三(两拍的三连音),等等。节奏型千变万化,名称也多种多样,这里不可能详尽,只是列举一些常用的名称。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最基本的节奏型名称,在不方便或不需要书写的情况下,能够以说名称的方式进行节奏练习。
3.节奏简写法的使用
在节奏训练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是能听、能说、能读节奏,但不能快速准确地听写节奏。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熟练掌握各种节奏型的书写形态以外,还要重视节奏简写法的使用,以加快记谱速度,提高记谱效率。
以书写一拍四个十六分音符为例,如果完整地将符头、符杆、符杠写出来,需要十笔,或者将符杆与符头连成一笔写,也需要六笔。但如果用两条横线(也就是符杠)来代替四个十六分音符,则只需要两笔。这就是简写法的优势,可以极大地缩减书写时间,加快记谱速度。对于用八分及以上音符所构成的节奏型,都可以采用简写法,先用符杠记下节奏形态,最后再填充符杆、符头。此外,也可以用点符头的方式进行简写,先将听到的节奏按适当的距离点出符头,最后再填充符杆、符尾。简写法对于听写较为密集的节奏最能体现其优势。教学实践证明,熟练掌握了各种节奏型,并且能够使用简写法的学生,在听写节奏时,能够与老师的弹奏同步完成。这其中,简写法对于加快书写速度、提高记谱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节奏的记忆
在节奏训练中,模仿和听写节奏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节奏的记忆能力。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模仿或写出听到的节奏。首先必须要记住,这其中记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按照信息加工理论,记忆的过程可以分为编码、存储、提取三个阶段。记忆以表象的形式保留在大脑中,又以表象的形式再现出来。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觉表象等。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内容。④
当听完一段节奏后,听觉感受到的音响虽然停止了,但节奏的音响在大脑中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听觉表象的形式保留一定的时间,这样就形成了对节奏的记忆。
记忆的前提是识记。按照识记时的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例如,日常生活中在无意识状态下所听到的音乐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有意识记是有预定目的、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节奏听写过程中的记忆就属于有意识记,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的对所听到的节奏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从记忆的效果来看,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⑤因此,在听写节奏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听写的目的和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对听写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明确的学习动机一方面能够强化脑神经对音响感知的深度,是提高记忆效率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能使人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识记对象上去,并采取各种方法实现它。科学研究表明:人对外界的感受,8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触觉等其他感觉,其中主要是听觉。通过视觉获取信息更为直接,信息量更大。“实验证明,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词的材料效果好,识记视觉性质的材料比识记听觉性质的材料效果好。”⑥所以,节奏的学习过程,可以先从直观、形象的视觉符号认识开始,即先进行视谱读节奏的练习,通过视觉记忆加听觉辅助记忆,形成对节奏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进行说和写的练习,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指刺激停止作用后,其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一分钟左右的记忆。节奏模仿与听写过程中的记忆就属于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储存特点有两点:一是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组块是指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并加以组织的记忆单位,它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组数字、短语或一个句子;二是其编码方式主要以听觉为主。⑦如果把一个节奏型看作一个组块,从短时记忆的容量来看,节奏记忆的容量大约为5—9个节奏型。如果以一拍的节奏型为例,就应该是5—9拍,约合2/4拍的2—5个小节。如果以两拍的节奏型为例,就应该是10—18拍,约合2/4拍的5—9个小节。根据这一计算结果,在节奏学习的初期,可以从四拍的节奏记忆开始,由少到多,循序渐进,慢慢增加到6拍、8拍、10拍……最多不超过18拍。如果以2/4拍为例,节奏练习最好不超过9小节。
四、重视对休止符节奏的训练
休止符又称“默符”或“无声的音符”,用来表示音的时值的停顿。在音乐中,休止符一般起句读作用,表明乐句的分句、换气,但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表达音乐情绪、塑造音乐形象。休止符在音乐中的出现及其长短都是经过创作者精心安排的,它具有特定的表现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可长可短的,我们不应把休止符简单理解为声音的停顿,“而应看作具有一定情感的、内部饱和的沉寂瞬间。”⑧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诗来形容休止符的作用最为恰当,那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忽略休止符的存在,视唱时或者不休止,或者不按照乐谱上标明的休止符时值准确进行休止。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违背了创作者的意图,改变了作品应有的面貌,不忠实于原作。反映在节奏训练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学生遇到有休止符的节奏就抓瞎。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理解休止符在音乐中存在的意义,分析带有休止符的节奏训练中出现问题的原因,重视和加强对休止符节奏的训练。
节拍与节奏是两个紧密相联但又有着区别的概念。节拍指的是音的强弱规律的循环重复,节奏则是在某种节拍基础上的音的时值长短方面千变万化的组织形态。音乐中出现休止符只意味着声音的停顿,但节拍并没有停止,依然在规律地循环往复,这一点是必须要强调的。有些学生之所以在节奏训练中不能准确听辨带有休止符的节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区分开节拍和节奏的概念,把二者混为一谈,遇到休止的时候节拍也跟着停顿,势必会造成混乱。另一个原因是人们通常习惯了音乐是有声音的,而当音乐的声音停顿(出现休止)时,会造成内心的期待感,听觉上会感到不适应,内心的节拍感也停顿,当音乐的声音再次响起时,又重新起拍,这样也会造成节奏听辨的混乱。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解决。首先,在节奏训练中,老师应要求学生必须打着节拍进行练习,节拍要打得平稳、清晰、准确,以一下一上为一拍,前半拍与后半拍的拍点要打清楚,以便准确判断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当节奏中出现声音的停顿时,不能慌乱,要意识到这是休止,节拍不能停,继续平稳准确地打下去,根据节拍来判断休止符的时值。其次,在掌握了不带休止符的各种节奏型后,可以在任何位置用相同时值的休止符代替音符进行节奏训练,使学生在听觉上适应并习惯休止符的出现。练习中休止符的使用应注意由长到短、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此外,休止符节奏的学习还要注意与视唱结合,与音乐作品结合,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结语
综上所述,节奏训练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掌握好这一环节,需要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要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思路与方法,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此外,节奏训练中的一些细节,如休止符的表现作用及其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在深刻理解节奏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和意义的基础上,全面、多途径地对节奏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索,才能在节奏训练中不断取得进步。
注释:
①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 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③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④⑤⑥⑦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⑧薛明镜.视唱练耳基础训练及应试指导[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你弹奏的时候总是忽快忽慢?常见的几种节奏型训练!
你唱歌跟不了音乐节奏吗?非常实用简单的节奏节拍训练
节奏的基本训拣
教你如何看乐谱(建议收藏)
干货丨常见的基本节奏型和训练方法
吉他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乐理小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