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郝景芳对话严艺家:在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本文看点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变得越来越重要。双减之下,教学任务没有变,且对孩子提出了诸如美育、体育等新的要求。面对如此多的挑战,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如何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扰和困难不仅是家长,也是一个全社会的命题。

 周六

视野 🌏

全文共8226字,阅读时间21分钟

🌿🎨🌏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可观看完整视频回放

👇完整音频回放👇

【关键字】:

手机 宠物 内驱力 安全感 孤立 拖延症

【嘉宾介绍】

郝景芳:第74届雨果奖得主,童行书院创始人,芳景科幻创始人。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领航人,继续写作者。希望通过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帮孩子和家长营造温暖的,鼓励自我成长的氛围,通过通识教育和项目制的学习方法带领孩子和家长发现和提高自我。

严艺家:从业12年的资深心理咨询师,重点研究的领域是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曾出版过100多万字的关于心理发展译著。今年出版的给10-16岁孩子看的心理科普漫画《1016成长信箱》,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对父母也带来很大启发。

今天的对话两位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工作经历、育儿经历以及自身的成长经历对当下家庭教育遇到的问题给出了高维度的解答,也提出了不完美的父母造就千姿百态人生的观点。

对话1

关于《1016成长信箱》

景芳:《1016成长信箱》这套书中选题非常的准,一看就会觉得这些就是10-16岁孩子最常有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是怎么选出来的?

艺家:这些问题有四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于这些年咨询工作中遇到的孩子们的困扰。

第二个来源于很多社交媒体上父母共性非常高的提问。

第三个来源于我自己作为一个妈妈的日常体验。

第四个来源也是很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以前身为一名孩子的体验。这四个来源构成了这50个故事。

景芳:这套书在推广出去以后,你们收到了哪些来自于孩子的反馈?这些解答对他们有没有帮助?以及对这些问题孩子们有什么样的阐述?

艺家:大部分的孩子都觉得很好看,就是觉得太薄太少,还想再多看一点。他们从这个书当中找到很多共鸣,同时他们非常有反思的力量,会去思考看完这个书之后想到了什么,会有一些什么新的感受,同时他们又提出了更多的很好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许以后就会变成1016成长信箱的第二集。

景芳:《1016成长邮箱》这套漫画的大人是不是也可以看?

艺家:《1016成长信箱》是我写给10~16岁孩子看的心理自助读物。这本书可以独立阅读,也可以亲子阅读。里面有很多的内容是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自己爸爸妈妈的。有很多爸妈告诉我说,他们看了也挺有启发。

对话2 

新时代的新课题    手机和宠物

艺家:如果爸爸妈妈不给我手机怎么办?爸妈不同意我养宠物怎么办?

可能我觉得五年之前,一个初中生如果问爸妈要手机这个简直就是肯定say no的事情。但是现在是要去讨论,孩子需求到底是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去冷静处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宠物的问题是带有时代特质的问题,疫情导致了一个情感链接的需求。

景芳:这两个问题很有典型性。我家其实就有这个宠物问题。对于手机,家长更多担心是沉迷和看到黄色暴力等不健康内容。我现在也在呼吁给孩子打造一个类似“青少年模式”的环境,让他们在里面可以自由自在又健康安全的学习和社交,而不是简单的隔离。在手机这件事上我一直秉承“堵不如疏”的理念。

对话3

来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问题

景芳:父母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孩子没什么学习动力,怎么让他产生学习的上进心和内驱力?

艺家:也有很多孩子写信来问我非常类似的问题。其实每代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些困扰。为什么我就不爱学习啊?爸妈天天跟我说学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为什么我感觉不到?

我要告诉爸爸妈妈,孩子们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不爱学习。孩子不爱学的可能只是一两个科目,最重要的是陪伴他看到为什么有些东西是爱学的,有些东西是不爱学的,差异是什么?你希望我们做些什么来帮助你爱上这个学科?或者说有些学科你是可以不喜欢的,我们一起想办法把不喜欢的学科混过去,考好试去到你想要的学校。

景芳:我非常同意孩子的爱学习观点。生活里面有很多迹象表明他们是爱学习的。比如说专注地去看一本书,花时间去琢磨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或者花时间去写一些小故事等等。所有的这些,孩子其实是有自发性和愿意去做的。

遇到不喜欢的任务怎么办?理解孩子,跟他站在一起,商量用什么样的方式把它变得简单一点做了。比如任务拆小一点,给点激励,让他能够产生成就感。最重要的还是尽可能的帮助孩子去找到他的兴趣点,然后鼓励他去往前发展。

孩子问到自己的学习问题,他最主要的那种情绪点是什么?在于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比较担忧焦虑呢?还是说在现在班里面受到老师同学的一些压力?还是说来自于可能跟父母的一种对抗?

艺家:我读到的比较普遍的情感是内疚,他们会觉得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很高,我也很想做好,但是为什么我没有做好?我知道我得好好做作业,可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

关于学习,我其实特别想跟父母说三个点:

第一点,内驱力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仅仅存在于学习这一件事情上。

第二点,学习的困难可能没有被识别出来。如有没有被识别,没有被周围的人支持着慢慢改善,孩子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

第三点: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激发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信赖权威和认为自己可以被改造是一个人学习的前提。在家庭中家长尽量要建立一个安全“权威”的环境,让孩子去信赖而不是抵触“权威”,同时帮助孩子不断取得成就感,给他们一种“我可以通过学习”变得更好的确认感。

景芳:我觉得这三点非常重要,尤其是你后面提到的这个关系问题。实际上包含两种。一种是这孩子和成年人的关系问题,另一种是他和自己的关系问题。

艺家:孩子不想学习的原因,一个可能是他内心稳定感的缺失。无法或者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错误,以为错误会唤起他们内在的匮乏感。建议家长花式彩虹的夸奖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建立或者修复自己的人格安全感。

还有一种可能是融入新群体的需要。

孩子到了9-10岁或10-11岁,为了“完整”自己,喜欢交一些跟自己特质相反的朋友。很爱学习的孩子,去跟一群皮大王混在一起,需要“表演”自己不那么爱学习以便融入一个新的同伴群体。这个时候家长更多的是需要去倾听,他跟同伴交往的压力是怎样的?然后帮助他去面对这个人生的新议题。

景芳:确实有很多不自信孩子有很强烈的变好意愿。对刚上小学的父母,他们怎么做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呢?

艺家:有两个建议:

一是帮助孩子建立内心安全感。安全感除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外,更重要的在于一种自我的确认感。家长不去否认而是陪伴孩子真诚面对自己的情绪,逐步建立自我的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孩子在遭遇有“毒”的关系的时候,他会坚信自己没错。

第二个建议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情绪的调节能力。认识到孩子吵闹的时候,也是学习如何去调节他们情绪的重要机会。

景芳:这个内在自我其实就是要确认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孩子也有他自己的内在的感受,有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他自己的一些理解。处理孩子跟父母冲突的时候,守住安全底线即可

父母的安全感宽度不同,父母的感受、孩子的感受要在一起相互调节,对于父母来讲也是一种考验。家长在承认孩子内在的感受和确认自己感受的前提下,通过“微冲突”的方式将情绪表达出来,实现情绪的交流,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你自己也是一个妈妈,在带小孩和帮助到其他孩子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独特的感受吗?

艺家:开玩笑说,因为从事心理,常常会对自己说“孩子没那么好也没关系”,所以很难养出学霸。其实我和大家一样,需要不断反思,不断在很多动态之间寻找平衡点

同时养育孩子的过程也带给我很多灵感。因为自己曾经历生育,现在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所以对很多来咨询的妈妈,可以更天然的靠近他们,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苛责“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

景芳:很多父母感觉到自己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是不完美的,那自己应该如何养育孩子呢?

艺家:首先,这些父母觉察到了自己的不完美,这种觉察是非常宝贵的。其次父母要接纳自己,放弃对“完美父母”的幻想。有缺点的我们才是真实的我们,“真实”永远比“正确”重要。而且因为我们的不完美,给孩子留出了一部分空间去超越我们自己。当然我们也要面对自己,通过学习心理书籍或者咨询心理医生等方式去实现更多的自我成长。

同时,一群人朝前走很重要。大家如果想体验到社群支持的话,一定要关注郝景芳和她的童行书院。因为他们那里有一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你会发现很多你自己很头疼的问题,大家都有。其实一群人在一起,可能也就没有那么焦虑。

景芳:我建立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因为成年人也是有矛盾、困惑和焦虑的,也需要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去互相说一说,相互支持和排解。社群本身可以给人带来很多的东西,这个也是我蛮希望去跟大家一起去建设的一个场域。

对话4

关于大环境的压力问题

景芳:家长常常会夹在教育大环境压力大如何应对孩子问题的冲突之间,无所适从,请问艺家是怎么看待这种教育大环境对于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

艺家:父母有时间可以去看《美丽人生》这部电影,看看在如此高压的大环境下,父母是如何帮助孩子活下来并且绽放成长。大环境压力大是需要承认的,我们也要学会和大环境的压力相处。孩子在感觉压力大的时候,父母要真切的共情孩子难受的部分,要和他们站在一条船上,让他们去释放自己的压力,然后看孩子怎么办,孩子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再给解决方法。

景芳:孩子有不喜欢的人和老师,有负面情绪家长不必担心,可以跟孩子一起去认可他的感受,不逼着他喜欢任何人。同时在文明的规则下,让他想办法和不喜欢的人相处,这样将来孩子就会具有在社会里和各种各样人相处的能力。

艺家:我们经常会很害怕孩子体内的攻击性。其实攻击性是生命的活力,在攻击性用对情况下,是可以创造出很多东西来的。比如青春期孩子的攻击性转化经常和体育艺术写作有关。如果孩子向你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首先在孩子这里你是安全的,你们的关系很不错。其次这个孩子是一个可以体会到爱恨情仇的健康个体。最后家长也要不断“修炼”做好表率,让孩子看到攻击性如何通过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创作有三大动力:

第一个是内疚,我们都会有内疚的部分,觉得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第二是关切,我们一定是带着很多的关切在创作。

第三是我们想要去修复一些东西。这些看上去都是一些负面的感受,反而让我们激活了生命的活力,创造出很多东西来。

景芳:把攻击性和对抗性转化为自己的动力的一个源泉,这个其实是很重要,这个在心理学上应该是叫升华的,这种艺术表达还经常是很有力量的。

对话5

关于青春期孩子恋爱

景芳:青春期是一个生理变化的时期,如果孩子有恋爱的问题,从心理的角度来讲,如何去给处理?

艺家:我注意到你没用“早恋”两个字。我觉得这两个字本身是很奇怪的一个俗语。

一个身心发展健康的孩子在青春期一定会把爸爸妈妈从心里推出去,然后让一些新的人进来。这个新的人呢?有可能是一个恋爱对象?但是也有可能是一个偶像,甚至不是个人。我觉得对于爸爸妈妈来说,可能担心的是孩子的身心安全、担心孩子学习会不会痛苦、担心学习(成绩)退步。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上海现在有一些重点中学的老师非常有经验,他们在高三的时候会让谈恋爱的同学坐同桌,以促进彼此的成绩。所以我觉得其实时代不同了,不像我们过去说非得要棒打鸳鸯。其实这是一个你没有办法回溯的过程,他真的喜欢谁,你没办法制止。

谈恋爱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当一个孩子在青春期阶段情窦初开的时候,如果你们本身已经有个特别良好的沟通基础。你擅长去倾听孩子的感受,可以给他支持。父母不用太担心这个事情。

我作为妈妈,我自己的底线就是身心安全。身体安全不用讲了,心理的安全也很重要。其实爸爸妈妈,你们想想,你们家孩子要是跟他的同班同学谈恋爱,这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谈恋爱吗?总比跟一个多远的陌生人谈恋爱,要安全多了。

我前两天去一个中学做讲座,有父母提出孩子失恋了,应该怎么安慰?这是现在比较进步的一个部分。在这个框架下,我觉得恋爱和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一样。在青春期,一个孩子谈恋爱从身心发展角度来说,非常正常。另一方面呢,每个家庭的价值观不一样,标准也不同。所以就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吧。家长要尽到责任,但是又不必太过紧张。

景芳:当然了,同时我们也需要告诉孩子这几点:

第一、保证身体安全,不要在青春期时让自己的身体受损。

第二、两人之间是相互尊重的,个体之间要有良好的关系。

第三、家长最担心的往往是学习。其实在这个事情上越自然的处理,对孩子学习的影响会越小一点。不要把这件事情变成一个对抗性行为。

对话6

探索人生的意义

景芳:一个六年级的小孩,他觉得什么都没意义。就是人生没有意义,学习也没有意义,就是什么都没意义。艺家,这种感受你怎么看?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蛮典型的问题。

艺家:对,非常典型。其实《1016成长信箱》这套书里面单独有一篇关于无意义感的(内容)。我觉得当一个孩子意识到无意义感的时候,当爸妈的千万不要害怕。这并不代表他打算离开这个世界,恰恰相反,这是他和这个世界建立关系特别重要的一步。

因为小婴儿是不会去思考意义的,甚至于孩子到了6、7岁的时候,也很少(去思考意义),他只会去思考生死。他很少思考为什么我要去学校。当一个孩子,他真的开始思考,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其实是他在慢慢地养成哲学思辨思维的开始。

他开始思考要不要和这个世界去建立一个关系。这是他从家庭走向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必然会经过的一个思考过程。

我们不能指望他一夜之间就找到答案,而是要去了解他的这种无意义感意味着什么。不要去假设孩子的无意义感是什么内容,我觉得去倾听,让他自己讲反而是非常重要的。

青春期孩子有一个很典型的思维方式就是非黑既白,他们觉得要么这个事情非常有趣,要么就是完全无意义。但是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发展过程,一部分就是为了帮助他去形成一个思维,可以接受灰度。

首先,父母通过合理引导,可以避免他们陷入一种一元的思维当中。通过形成这种辩证的思考,父母帮助孩子们从无意感中稍微解脱出来一点。

其次,就是去帮助看到他们自己的价值。青春期孩子的心是很野的,但同时又觉得自己很渺小。这就需要父母去积极引导孩子,把大的目标分解成小的目标。这样他的无意义感也会稍微的被消减一些。因为他发现只要他保持行动,这种无意义感和这个行动是并存的,甚至于会被消减。

再有,在合适的情况下,一定要让青春期孩子去体验服务他人的感觉。因为这是青春期孩子和这个世界建立价值感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同时这样做也会帮助他们增强很多现实感,而不是生活在手机里,有助于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景芳:孩子的无意义感可能跟他们这段时间感受力非常丰富,但生活异常单调有很多关系。

首先,如果在青春期时,能让他们在学习考试之余,做一些真正喜欢的实践。他心里的踏实感就会多很多,他的意义感也会逐渐地产生。

其次,有一些感受可以转换为一些小的行动。孩子看到自己做了一个小的行动,产生了一个小的结果之后,他这个心里的确认感就会很强。他可能会在后来慢慢自己去找到一些意义,因为这些意义都是都不是别人给塞的,只能是在成长过程中从自己身体内部成长出来的。我们强加给他的所有意义都是我们认为的意义,这个阶段的孩子很难接受。

艺家: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当你开始思考无意义感的时候就要恭喜你

对话7

如何面对孩子被孤立

景芳: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面被孤立,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

艺家:我首先会去看一下的这个孩子,有没有我们之前没有识别出来的特别部分。比如说我们要先去看这个孩子,是从小到大一直被孤立,还是最近突然被孤立

一直被孤立的情况需要我们先去排查,他是不是有一些我们未知的特殊需求。比如说一些ADHD的孩子,他们的一些特质会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上遭遇很大的压力,但周围人并没有把这些特质和ADHD联系到一起。因此对这样的孩子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是很重要的。还有一种小众的就是阿斯伯格(类似孤独症)孩子,这种状态也很容易在一个集体当中长期被孤立。

如果只是这一两个月没有交到朋友,我会去看这个孩子除了被孤立,有没有其他变化?有些孩子最近正好是抑郁、焦虑,这样也会被孤立。

在排除了这些可能性之后呢,当然不排除有一类孤立,就是纯粹的霸凌。针对霸凌式的孤立,我觉得需要家长该出手时就出手,老师也应该去提醒孩子们看到彼此身上那些好的、爱的、有感情的部分,这是消除孩子对彼此攻击性和敌意的最重要的一个元素。

那同样的这个原理呢,也适用于一些多胎家庭。所以,其实在一个集体当中,孩子彼此之间的攻击性,就是要用爱去调和的。

还有一种被孤立的孩子,需要去评估他在家庭当中的状态。他是不是从小到大在家庭中都处于被忽略,被虐待的状态。虐待很多时候可能是隐形的,比如说被忽略也是一种隐形虐待。这样的孩子可能形成了一种关系模式,让周围人来忽略、欺负他。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就需要从家庭环境下手,帮助他、滋养他,协助他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景芳:所以我觉得,如果一个孩子孤立的话,有很多种可能性,还是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个问题其实能够引起我自己的很多的回忆。如果孩子被孤立,我给父母一个小的建议,就是你们可以在孩子周围去找找相对比较友好的孩子,来帮助自己的孩子

艺家:当一个环境当中,有霸凌产生的时候,真正的受害者并不只是受霸凌者本人,所有旁边围观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受到心理上的冲击,而且会延续很多年,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如果说一个环境当中本身,它的权威有一些施虐性在里面,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也都是会产生心理冲击的。

同时作为父母,我们也是下一代舆论的营造者,教育孩子尊重他人,这一点还是挺重要的。

对话8

关于拖延症的探讨

景芳:有家长说他自己有拖延症,但是他看到孩子拖拖拉拉的,他就很焦虑。所以呢,就像这种问题。该如何处理?

艺家:我之前在自己的公众号“艺家心理”里面发过一篇文章,叫《千百种拖延症的心理动力》。里面就分析了很多我们意识不到的,跟拖延有关的感觉。拖延背后的动力,其实每个人都不一样

有的人拖延是出于一种自恋,比如“老子就享受最后一刻交稿的感觉。”

还有一种是对于成功的恐惧,也会导致拖延症。这个听起来非常反直觉,怎么会有人害怕成功?对他来说,成功唤起的不是愉悦和满足。而是更多的要求, 那他干什么要成功呢?他们就会去拖延,不要去成功,这样就不会去面对更多的要求。如果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呢?你可以去看看你家孩子,有没有真的享受那一部分成功。

有些拖延可能是被动攻击。他对周围人不满,但表达不出来,只能通过拖延的方式让对方不爽。这也是我们有些时候对待领导的那种方式。

每个孩子在拖延的时候,都需要查看他独特的动力是什么,否则我们没有办法切实地去帮助他改善这个拖延行为。

有时拖延并没有真的搞坏什么事,无伤大雅,保持点症状,也可以活得很健康。

当你用享受的感觉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做事情的生产力会顺畅很多。

对话9

如何面对老师的苛责

景芳:在学校,老师给了孩子一些不好的评价或苛责,孩子不喜欢这个老师,也不喜欢这个学科。你有没有好的建议,去让孩子更好地面对这样的情况?

艺家:首先,我们无法去改变老师短期内对待孩子的态度,但得想个地方能让孩子去安放那些恨(的情绪),他才有空间让一些新的东西进来

其次,当孩子特别不喜欢一个老师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老师和他(所教)学科去切割开来看待。让他认识到我不讨厌这个学科,只是讨厌某个特定的老师而已。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听听孩子自己怎么说。这种时候你要尊重他,尊重他面对这样局面的尝试和努力。如果他说,没办法继续听这个老师上的课了。作为父母,也千万别去劝他,想办法去提供一些新的资源就好。

景芳:我也觉得其实讨厌一个人是挺正常的,但是我们最终要学会跟这个世界相处。这个世界由你喜欢的人、你讨厌的人和一些喜欢你的人和一些讨厌你的人组成的。我们最终是要学会跟这四种人都能够和谐相处,这才是更加长久稳定的社会化的生存模式。

📣童行读书月系列直播-景芳对话大咖📣

请锁定郝景芳视频号

景芳老师对话俞敏洪、老喻、严艺家、古典、邱志杰、李一诺、三川玲、樊登、吴恺及神秘嘉宾重量级大咖,深度解析2021年教育热点。

10场直播,不同主题和角度,为您解答您最关注的当下教育问题!


每场直播均会整理后
在童行书院公众号发布文字版

互动话题

你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出现过以上这些问题吗?你又是解决的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拓展阅读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童行书院
童行书院,由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以可持续的公益教育为己任,助力中国教育发展。涵盖科学、人文、艺术、社会4大学习领域,以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式的项目制学习(PBL)为主要方式,立足中国,面向未来,培养有能力、有担当、有文化热爱的创新型人才。
125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不爱分享、攻击性强,当孩子没朋友时,也许是父母的错_家长
胡盼:别人家的孩子(1)
家长自测:你管教孩子够严厉吗?
如何养出一个不被欺负的孩子?
一位老教师的20条忠告:家有中学生的父母,值得你一看再看!
教育孩子的三大误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