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涯学院】生涯咨询技术应用之『叙事』

主讲:杜 坚(新精英生涯高级咨询师)

主持人&转播支持:邓海军—V33生涯规划师认证班

整理:高 晶—V33生涯规划师认证班

方译苗—V12生涯规划师认证班

张 岩—V31生涯规划师认证班

新精英生涯学院是新精英生涯规划师认证班毕业学员的在线学习成长平台,每周三晚固定2小时学习时间,内容涵盖生涯规划知识学习与工具应用、职业发展问题指导、各行业/领域信息分享、学员分享与交流等。

叙事疗法是在后现代思潮中兴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生涯咨询中应用叙事疗法,通过咨询者自己的讲述,以故事叙说的方式来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重构自己的生命故事,解决人生主题、自我概念等一系列问题。

主讲嘉宾:杜坚

  • 生涯规划师(CMT)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中澳叙事治疗认证(Dulwich centre)

  • 多年NGO从业经验,任教育NGO项目总监,承担公益项目研发、管理、培训及督导工作。曾参与组织“职场人物研究”及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研发授课及评估。

  • 熟悉公益慈善、心理及职业咨询、教育培训、猎头、互联网等领域。2006年开始学习心理咨询,2011年进入生涯规划领域,通过咨询、教练、培训、团体辅导等方式助人自助。

  • 实战型咨询师,不仅关注职业发展问题也关注个人内在成长。累积生涯发展、心理成长案例上百例,咨询时间近千小时。

本期分享模块简介:

1、叙事的基本理念

2、叙事基本方法

3、叙事在生涯中的运用

4、叙事的学习资源

5、互动答疑

一. 叙事疗法的起源

当我们提到叙事时,用一两个关键词来表达对叙事的感触,那会是什么呢?可能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是故事。叙事疗法的起源,也得从一个故事说起。

上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有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麦克在一家医院心理科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受过很好的家庭治疗和社会工作的训练,他希望成为一个好的咨询师与助人者。

在70年代,来询者可选的治疗手段并不多,麦克能很好的用自己学习到的方法去工作,但他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他希望尝试新的方法,想试试看对自己有效的思考能不能帮助别人。

有一天,有个母亲带着自己7岁的男孩斯宾塞来到麦克的咨询室,告诉麦克,孩子患遗屎症(俗称:大便失禁)试了很多方法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都收效甚微。母亲很沮丧都已经要放弃了,斯宾塞也觉得自己是个问题,无法改变。之前麦克的很资深的同事也表示很头疼,对于麦克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麦克想,既然常规方法都没用,不如试试自己的方法。在他第一次见斯宾塞时,小男孩看起来很沮丧。麦克没有太多和父母沟通,反而直接问斯宾塞:“你对你自己的遗屎症有什么理解?”小男孩很惊讶,这个治疗师居然想听听自己的意见。麦克很肯定地说:“我很清楚这件事,但是这个词很普遍,已经远离了你个人的经验,所以我想听听看你怎么看。”就这样,这个咨询开始了。

麦克希望协助这个家庭,用一种独一无二的、更接近本地经验的方式来把这个困扰他们的现象更加形象地塑造出来,于是就有个这段对话。

麦克:“斯宾塞,苏珊(母亲)你们能告诉我住在遗屎症王国感觉如何?”

母亲:“他有时像倾盆大雨一样真的很麻烦,真的无法掌控。”

麦克:“是吗?斯宾塞”

这时,小男孩看起来轻松了些。

斯宾塞:“对!妈妈。”

麦克:“斯宾塞,那你会怎样形容遗屎症?”

斯宾塞努力去想。

麦克:“他没有收到你们的邀请,却到处破坏你们的生活,你们想对引起这些错误,而让你们无法顺利生活的遗屎症说些什么?”

母亲:“我会说这是搞怪的遗屎症。”

麦克:“斯宾塞,你会怎么说?”

斯宾塞:“我想想,那是搞怪先生!”

麦克:“好的,那他就是‘搞怪先生’!”

接下来,麦克斯宾塞还有妈妈一起谈论起他们和“搞怪先生”相处的经验,让他们能够为这个问题塑造出更加生动的形象。例如“搞怪先生”做过的那些破坏他们生活的事情。包括它用的计谋策略都得到了澄清,而且“搞怪先生”打算在斯宾塞生活中执行的破坏计划也被他们摊开来解释。这个问题的定义变得和医学上的描述很不一样,而且是特别独特而接近这个家庭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斯宾塞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就算他不知道如何去对待遗屎症,至少他知道了如何发起一次反击。有了妈妈的帮助,斯宾塞决心要从“搞怪先生”那里夺回自己的生活。

再后来麦克在越来越多的个案中运用这种方法。他欣喜地发现,当他用这些方法时候,很多家庭都在这个过程中和自己站在一起,共同面对问题。再再后来,麦克决定要发展他这套方法,他选择了离开那家医院,在阿德雷德创办了一家叫做达力奇中心的心理治疗和社区活动中心。并和好友大卫不断交流、碰撞,将这套方法整合为一个新的疗法,这就是叙事疗法。

这个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案例的时候,充满感动和敬意。在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统治”治疗界的时候,居然还有这么离经叛道的方式,这么充满人情味的治疗式。他并不诊断当事人的问题,他也不把所谓的专业、判断奉为归列。他最大的特点是不把当事人当病人、当作能力欠缺而被治疗的人。而是带着好奇倾听当事人的本地经验,激发当事人自己的力量。叙事是一个真正把人当人的疗法。

叙事认为人是生活在社会脉络中的,我们常常是透过关系和文化来理解我们的生活,来形成我们对自己的认同。那同样,问题也是在这样的脉络中形成的,没有脱离关系、没有脱离文化而存在的问题,问题是被我们以及我们周边生活的人和文化共同建构出来的。这是叙事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社会建构主义。因此人要摆脱问题对自己的控制,不仅仅只是看自己,需要检视问题所处的环境,身边的人秉持的观念以及我们置身其中的情境。

二. 叙事的基本假设

1.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本身都是价值。

我们认识世界时,学习知识时,最常做的就是分类,通过分类让我们在一定的框架、一定的维度去认识这个原本看起来杂乱无章的世界以及千差万别的人。但是有时候这些分类往往过于僵化和固着,让我们似乎看到的眼前这个人、一件事情是他所属的类别而不是他具体的样子(贴标签)。但实际上每个个体会有不同。大多数时候这些理论、框架、维度没有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常模内(主流观点认为的正常不正常)的大多数问题。但是,还有些时候我们面对的是在常模以外的人,这些人往往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但是这个所谓的问题仅仅是所处的环境建构出来的,比如前面的例子,在澳大利亚小孩的遗屎症被当做问题,但是在中国我们就不认为是问题(中国有开裆裤),同样在中国被主流意识认为有问题的孩子,放到美国、欧洲未必是有问题的孩子。

2. 人不等于问题。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这个“问题”包含我们每一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们的关系以及文化。就是因为这样一个系统才产生这个问题。比如一个比较躁狂的人生活在一个人很稀少的地方,你会发现这个人十年二十年可能也会生活的很好。所以就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关系,所以那个问题才慢慢被建构。

3. 没有完全被问题掌控的人。

这个在咨询过程中,非常重要。这是在咨询走到绝境时,能够让我们相信对方,还愿意带着好奇去跟坐在你对面的人继续去探索的最后的信念。

可能有人会说“在咨询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方法都告诉给他,所有的情况都做了详尽的分析,他也都认同,但是他就是不行动被困在那里。”这难道不是被问题掌控吗?

如果你能带着“没有完全被问题掌控的人”的信念,即使遇到那些毫无意愿的人、缺乏行动的人,你依然能够找到可以对话、探索的空间,比如“为什么选择来到这里?他期望离开这里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即使进行到现在没有产生什么效果,那么是什么让他还能继续?”也许他说的只是对你的愤怒,但是他至少给你发出了信号。

4. 来访者才是自己生命问题的专家,而咨询师只是咨询过程的专家。

我们习得的理论往往是帮助我们预判形成思路,形成假设,然后和来询者一起探索的过程。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是源于他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他在生活中找到的资源,我们只是帮他看到并串联到一起。

5. 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治疗方向。

治疗的过程就像是一副展开的地图,那从A点到B点有很多方式,咨询师和来询者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就像两个人在看地图,咨询师更熟悉这张地图的制作过程,于是他和来询者说有N条道路都可以通往你要的那个地方,不知道当你看到这些的时候,你打算走哪条路?那么来询者可能会选择第三条线路,而在咨询师看来第一条是最佳的途径。

咨询不同的流派就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咨询师可能就带着来询者从第一条线路走了,也到了来询者想要的了。在整个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帮助来询者增强个人决策能力和自我效能。好的治疗方向来源于咨询师和来询者共同的探索。

带着这样的基本假设,一个叙事治疗师在面对来询者时,一般会很小心他自己的理论、工具、一些惯用的方法对自己的束缚。这些方法虽然会帮他形成假设,但是他也要保持开放、保持好奇的态度去面对来询者。因为有时候当我们先入为主的去判断,我们就会带着来询者去到我们要去的方向,去走那条我们规划好的路。叙事强调保持开放性,保持好奇的态度去工作,当我们对来询者有个一个判断后,我们还要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举例:一位心理治疗师去西部苗族聚集区工作,得知这个地区在过去十年艾滋病的比例提升很多。当大家听到艾滋病的时候,大家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当我听到艾滋病的时候我脑子里想到的是“坏名声,不检点,淫秽,毒品”很自然的联系在一起。这位治疗师的第一反应是很惨,特别同情当地人,因为当地苗族人的收入非常的低,根本负担不起治疗艾滋病的费用。,所以特别想帮助这些得艾滋病的当地人去面对艾滋病。结果一件事情让这位治疗师大吃一惊,当他和那些感染艾滋病的苗族人在一起聊到艾滋病的时候,这些苗族人一点点的悲伤感都没有,反而觉得国家政策挺好的啊,得艾滋病的人每个月可以领到400元的补贴,而且让人震惊的是有很多当地人是自己主动感染艾滋病的,他们会用针头自己注射。这位咨询师特别的震惊,问到“难道你们不知道艾滋病是没有药可以治疗的吗?”当从这个角度打开对话的空间后,这位咨询师了解到,当地苗族人的人均每年只有1000元,那些没有感染艾滋病的人生活的很贫困,但是国家政策是艾滋病感染者每月补贴400元,而且有很多免费治疗,但是这些感染者拒绝去治疗,他们拿着这些补贴生活改善了。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当我们觉得他们是弱者的时候(当然这样的方式未必可取),我们往往会同情,会想帮助他们,带着他们去做我们觉得好的事情,我们会觉得他们被问题控制,缺少资源等等,但是从叙事的角度会去看,在这样贫困的环境下,他用这样的方式帮自己去获得更好的生活,也许他的方法不够好,但叙事治疗师会和他一起看,当你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一点的时候,会给你,给你周围的人,给你所在的苗族地区的人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你可以承受吗?如果对方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我觉得现在就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办法,这些影响我可以承受,如果是这样,作为叙事治疗师会帮他去看当你带着这个艾滋病继续生活可以怎么和他保持一个更好的关系。当你强迫这些人去治疗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都不配合,当我们认为用我们觉得好的方式对待他们的时候,其实对于对方来说未必是好的。后来政府得知后投入大量资金避免当地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改善生活。

如果当你没有能力给来询者提供新的路径时,治疗师能做的只是,结合他的当下,如何更好的生活。通常我们会觉得我们看的比来访者要多,很多时候他是有效的。但有些时候,也可能是限制,限制我们对他更深入的理解,限制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 叙事基本方法(外化-解构-改写

外化

外化是叙事的最基本方法,来源于几个基本假设:人不等于问题、人不是问题 、问题才是问题,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相对应的,一个人在文化和周围的关系中以及自己建构起来的问题里,会慢慢的认为那个问题就是自己,这个情况我们称之为内化。

有些人在工作中老是失败,能力很差,有人就会说你怎么做这个也做不好,做那个也做不好。慢慢地那个声音就越来越强大,就变成他对自己的看法中唯一重要的声音,问题就来了。开始他会把外界的声音慢慢地内化成自己的声音,他就会认定我是一个失败者,那我这个失败者去做一些新的、有挑战的事情我就做不好,于是开始怀疑自己、开始恐惧、紧张、开始不行动,甚至他就觉得自己没救了。这就是内化。而外化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些曾经是外界的声音,是对一个人有很多种描述的声音,让它可以共同展现出来,展现更多的可能性,把被内化的声音、被问题化的声音拿出来,和人分开,将人和问题分离来看。

外化是叙事的基本技术方法,同时也是一个思路,一个贯穿于叙事咨询中的态度,用外化的方式与来询者对话。当我们说你是习得性无助、你现在是能力的问题等等,其实本身这样的描述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咨询中这样的方式,有可能会让他把这些声音内化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其实他会听到很多外界的声音,但如果他只记住这样的声音,这对他来说就是问题了。

例1:

如果来询者说:“我是一个忧虑型的人,我哪里都不想去。”

我可能会问:“听起来,是忧虑让你很难走出去。”

你有注意到这两句话的差异吗?

“我是一个忧虑型的人,我哪里都不想去。”

“听起来,是忧虑让你很难走出去。”

这两句话里面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开头的故事中,麦克对史宾塞做的事情就是外化,为什么斯宾塞会慢慢显得有活力,其实跟这里有很相通的地方,当来询者说,“我是一个忧虑型的人,我哪里都不想去”的时候,他是把他和忧虑等同起来,他就是忧虑,忧虑就是他,他就是问题,问题就是他。这不是玩文字游戏,当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述说的时候,其实内在发生的也是我们在这样看自己,我们认为我们是自己不想出去。

如果当一个人这样看自己的时候,我们用任何的策略都很难让他改变,因为他不想出去,你又如何能够改变得了,但是其实每个人一定不是完全被问题掌控,他一定不会甘于如此,否则他不会来找你。忧郁过度的人而不求助的人,也许早已经不在世上。他来就说明他内在有改变的动力,而且他没有完全被问题控制。但是这种说法往往让他看不到他做过些什么、他想改变的意图。

而当我们说是忧虑让你很难走出去,其实仅仅只是这个不同的表述,人和问题就开始有了空间,因为好像是那个忧虑对你做了些什么,而你很难走出去,这个背后就为那个你想走出去,开启了对话空间。很重要的是当他用第一人称的时候,对他是有很大的负面认同的。但是当这么去看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跟他谈,忧虑对你做了什么,忧虑什么时候控制不到你,你还可以走出来。比如今天你是怎么走到咨询室的。

外化的意义

就在于,当人把问题等同于自己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以及没有价值的人,他就很难看到自己的意愿和力量,而用外化的方式去聊其实是课题化了。

当我和来询者站在一起去谈一个目光所及的第三个事物,很容易在咨询过程中形成一个场,我和我的来询者是同盟,我们在共同面对那个问题,而且当我们在一起谈那个外化出来的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开始有力量。这就是为什么麦克对斯宾塞工作的时候,史宾塞并没有放弃,很愿意去跟他谈。

例2

来询者:“我想尝试新事物的时候,我总是很焦虑,总是把事情搞砸。”

我:“你是说,焦虑总是试图阻止你尝试新事情,搞砸它。”

外化的三个技巧:

1.中文表述是:我是一个忧虑型的人,当我们描述问题的时候,主语就是问题。外化最简单的方式,在你跟他对话的时候,把自己从主语的位置挖出来,放在宾语的位置上。

2.当我们描述问题的时候,在问题前面加一个前缀“那个问题,这个问题”怎么样,用指代词的时候就好像指代的东西是一个个体,从视觉或感觉上也好,就好像我们在谈论一个你和我之外的东西,这个过程是非常好的把来询者和问题拉开来,可以让他可以喘一口气,可以有空间跟你谈他那些不被问题控制的思考。

3.问题拟人化。当麦克在跟史宾塞工作的时候,那个过程就是拟人化。让问题也具有性格。

解构

当我们和来询者有了可以谈话的空间之后,当来询者可以自己审视他面临的这些问题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解构。叙事的哲学观起点是建构主义,他认为人是生活在脉络中的。

所有的故事也是在脉络中形成的,那个问题也会有他的历史,也会有助长他的一些人、信念、知识、甚至是习俗。当我们要找到怎么去翻盘,怎么去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需要让我们和来询者一起看到:这个故事在什么时候大,什么时候小,什么时候形成。

解构要做的事情就是这样,邀请当事人一起来探索他面临的这个问题的历史、影响力,以及跟当事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使当事人了解到这个问题是如何一步步被建构起来的,这个过程有哪些点是没有被控制的。

解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找到没有被问题控制的部分。这个方法也是基于假设:没有被问题完全控制的人。

解构的常见方法

【解构1:追溯问题历史与影响】

问题的形成会有一段时间,在形成过程中在来询者的生活产生影响,当我们看到这些过程的时候,来询者面对问题的态度、行动、困扰、无助,以及他在里面的不容易,就都能展现出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追溯问题历史和影响:

1、长度:代表问题的时间脉络;

2、广度:代表问题影响的范围;

3、深度:代表问题在不同时刻、不同范围下的强度。

长度:

那个“麻烦”是什么时候来到你的生活中的?

“纠结”这个家伙多久会在你生活中出现一次?

“我很没用”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

【长度话术解读】

外化其实一种可以贯穿始终的态度。

三句话的表述都是在问时间,什么时候来的,多久出现一次,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怎么建构出来的。都是外化的姿态,都是在说那个问题,而不是说那个人。

广度:

那个问题只停留在公司吗,还是它会跟你到家里?

它在所有时间都会影响你对自己的看法,还是只有在 XX时候?

和谁在一起的时候它会 /不容易跑出来?

“暴躁先生”是如何影响你和同事关系的?

【广度话术解读】

不要受这些问题的束缚,想想那些范围只要是跟来询者有关的范围都可以问。但凡你觉得可能能从中找到不被问题控制的空间,能够让他有所想有所行动,有过一些资源进来的时候,这些都是可以问的,目的是要打开空间。

深度:

“犹豫不决”什么时候最容易被你控制,什么时候它又会得逞?

“那个坏脾气”是变强大了还是变弱了?

如果10代表它完全控制了你的生活,0代表毫无影响,现在是什么情况?

【深度话术解读】

这个就非常重要,问强度。其实就是找到他可以影响问题的关键部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变化,当然不是说都是他做了什么,也许有时候环境变了,也许有时候有人帮到他了,有时候只是他无意中做了什么事情,这些都是可以成为我们跟来询者谈的素材。比如为什么有时候他很弱,因为谁出现了,改变了,也许这个人就是他的资源,就是可以支持他共同面对问题的亲近的人。那如果说没有其他人,可能就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所以永远就可以问他那是你做了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当出现新的事情,你就可以继续跟下去,那里面可能就有我们解决问题的钥匙。

【解构2:拆解故事元素】

当我们如果能从这些关于强度的对话中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追问下去。这就开始第二个纬度,要做的是让这个新出现的故事线索丰富起来。

当我们讲故事的时候,我们都讲什么?

1. 时间线

问时间纬度,比如说是一个人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能够帮他减少问题的出现,我们可以问:“他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2. 事件以及事件之间的顺序与联系

发生了什么事情,当问题减少时是因为发生了什么?可能会有很多事件连在一起。这里要避免的是我们进行脑补,我们自己建构联系,甚至自己给他做解读,这里要带着开放好奇的态度,问他怎么赋予这些事件的含义、以及事件间的联系。

3. 重要情节

(凭着直觉,感觉某个人做了什么,这件事情可能推动更多素材出来,那要去抓住这些细节。)

4. 主人公的具体行动

如果我们希望主人公看到自己的力量,要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以及他希望是什么样子。

一定要关注主人公的行动,他不一定要做什么,他的眼神、他想的、他内心感受的等。只要有事情就会撩动我们的内心,内心动就会有思考、有感触,甚至会有行动。

5. 行动背后的意义

身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我们会对自己的行动做出自己的诠释、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这些赋予往往是他内心最看重的,是他自己做出的决策。

所以一定要问“当时你怎么想到要那样做?这些想法是怎么来?”这些素材都可以牵扯出很多的方向,也许其中的某些方向就会带来一些转机。

当我们这些事件中呈现的那些意义点,慢慢的被串出来的时候就像一颗颗珍珠被串成项链。当他完整的被诠释的时候,一个人可能就会对他过往的生活产生积极的看法,这些积极的看法就会赋予他能量,让他在面对之前说的不行动、有阻抗、面对恐惧、害怕的时候就会行动。

改写

【案例背景信息】

小豪第一份工作做促销员半年不理想跳槽到一个科技公司做电话销售。如今三年业绩不理想经常挂零,无法完全独立成单。喜欢心理学但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领域,就想做最喜欢和擅长的领域。曾有职业规划培训师建议他先做好当下工作。

在咨询信息表中,小豪写道:我现在心态浮躁,急于成功但又不愿意投入,害怕投入了也做不好,浪费时间。越来越觉得不适合做销售,特别郁闷。

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常规思路会认为他是职业适应问题,从职业定位入手可避免阻抗。第一次从此思路出发被卡住,小豪看不到能发展为职业的兴趣,也反复谈及害怕出错不敢投入。我决定放掉熟悉的理论工具,以叙事立场聆听小豪对自己生活意义的理解。因此留了个小任务:回忆成长中令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考虑是否能发展为工作,写出故事。

几天以后,我收到了7个关于兴趣的故事:看心理学书、喜欢动漫一直无法戒掉、空间分享自己的日志、写作、唱歌、看电影电视剧、打篮球和羽毛球……

第二次咨询:

咨:看到你写了那么多的经历,自己在写的过程中有什么感触?

来:呃……痛并快乐着。

咨:怎么讲痛并快乐着?

来:痛是这些都只能作为兴趣(还不能成为职业),快乐是觉得自己兴趣还蛮多。

咨:噢。那你从这么多兴趣中看到什么共同之处?比如动漫、看书、写空间……

来:呃……我觉得是在暂时逃避现实的痛苦。

咨:我看到你写自己很享受这些过程,怎么是逃避?

来:因为我身边的朋友会说,这么大的人了还沉迷动漫。因为看动漫耽误了许多事,但我戒不掉。

咨:这里面有什么东西吸引你?

来:动漫展示的世界太美好太有意思了,现实无法满足的事情在动漫中都可以跟主人公一起体验。我曾想过以后要是从事动漫相关的工作,又能衣食无忧,该多好啊!

咨:那怎么是逃避?也许我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考虑别人,你会怎么评价这些兴趣?

来:……

咨:我不觉得成年人爱动漫就一定是逃避。或许还有别的说法。

来:……

咨:我身边依然有朋友很爱动漫,如今圣斗士又出新故事了。

来:我觉得这些兴趣中都有我向往的东西,另外也享受被关注。(终于感受到我不是试探而是真的认同)

咨:都有你向往的东西?那是什么?

来: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咨: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来:自信、了不起。就是那种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

咨:听起来不错。多说说看。

来:就是能力的实现,自信,做到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就是创作出比较特别的事情。

咨:兴趣满足你什么样的期待?

来:……(似乎不太理解)

咨:这些兴趣在说什么?希望你达成什么?

来:希望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咨:嗯。

来:自信面对,有能力改变自己的不足和不满意的东西。

咨:比如说?

来:比如之前我就觉得我们的教育很不好,让我们只会应试不适应社会。我就想过希望改变它。虽然我没有能力改变整体的状况,但我可以当老师,改变自己班的小环境。

……

咨:嗯,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你的这些故事中所传递的意义,你会怎么说?

来:……

咨:就好像我们在这个关于小豪的故事中,为它找到一个中心思想,你觉得是什么?

来:我想想看……(沉默很久)还是想不到一个合适的。

咨:如果我是这个故事的读者,我体会到一种掌控感,好像很独立、很自信。你怎么看?有没有更好的说法?

来:我觉得你说的独立、自信地面对比较符合。

咨:你还会有什么补充?

来:就是很独立,很自信的面对人生。

咨:追求一种独立自信地面对和改变生活的人生状态?

来:对对!这么说太好了。

……

当这个“独立而自信的面对和改变生活”的生涯主题被突显出来以后,小豪不再以一个“能力不够、害怕失败”的眼光看待自己。我们一起通过对目标管理方法的学习,试着将一个大目标细化成更小的目标,提升小豪对目标的“掌控感”,从而让小豪从被卡住中可以自己启动……小豪因此觉得咨询已经可以结束在这里。

咨询结束后,小豪写来反馈——表示“独立而自信的面对和改变生活”这一主题让他特别受触动,并终于明白自己要如何开始自己的行动。

互动答疑

【提问1】

做了任何事情都可以倾诉,会不会让说故事的人觉得任何事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或者说做任何事都可以给自己找个理由。那么会不会让说故事的人不断犯错不断给自己找理由呢?

【回答】

叙事把来访者的问题外化出来之后并不是说来访者不用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是外化出来之后去重新去解构,赋予它意义。整个过程就是要让来访者看到所有的行动都有来访者的参与;如何看待外化出来的事情、如何去做都是有来访者自己决定的,他要承担责任。

当外化出来之后,咨询师会询问来访者:“你觉得这件事情对你来说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这对你来说是好是坏,对你的家人来说你怎么看,对你身边的朋友你怎么看,对于你的上司你怎么看。”所以要解构整件事的影响。

注意:叙事不是仅仅找到来访者积极正向的部分,而是帮助来访者看到他与问题的关系,他希望的结果。

举个极端的例子:

如果来访者说,“我想杀人,我对这个人没有一点好感,在工作中和这个人各种冲突”,叙事疗法依然相信这个“我想杀人”的念头背后依然有可以和来访者探讨的点,这就是叙事很重要的理念: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有完善自己、不断摆脱问题的意愿和能力,所以才没有完全被问题控制。咨询师会问来访者“这个想法带个你的影响是什么?是什么让你这么痛恨一个人你依然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呢?我想这个是不容易的,我想听你说说看”,所以在这里开启空间就是要让他看到更多可能,看到他自己行为的影响以及看到他到底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提问2】

叙事更适用于哪种生涯课题,不适用于哪种生涯课题?

【回答】

叙事对以下几种情况有很好的疗效:

1. 对未来很迷茫,需要探索愿景;

2. 在职场的人际关系有问题,有过创伤,不需要做心理治疗,但是这创伤又干扰了他在生涯问题的解决;

3. 会有非常多负面的信念和自我认同;

不适用的情况:

1. 定位问题,如果来访者什么都没有的时候

2. 对职场特别不了解,来访者的表达又特别弱的时候

这种情况下需要结合一些其他的工具和方法一起使用,这个时候不是说一定要坚持叙事的取向,而是用带有叙事这样的一个视角。当你拥有叙事的视角时,你用任何的方法都可以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并且反思每种理论、方法背后可能给来访者带来的限制是什么,这样就够了。

对叙事的误解:当你用叙事(这么开放)的时候,传统的方法都是不可用的、有问题的,因为传统的方法用问题的取向去看人,把人和问题放在一起,其实叙事并非要取代其他的方法,这点大家要特别注意。叙事是保持开放性,反思性。

【提问3】

1. 如果说来询者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怎么办?

2. 叙事针对什么类型的对象最有效呢?

【回答】

1. 保持叙事的精神和理念,借助工具和其他方法。

举例:一位来访者极度不自信,没有背景,没读多少书,既然语言不容易推进,就借助其他的工具和方法—用工具卡和来访者进行沟通。在卡片使用的过程中,来访者产生行动,咨询师不断去询问来访者为什么要这样摆卡片,当你去问对方一些很容易的问题时,对方就会回应,看到对方有回应就知道对方不是在抗拒你,而是可能来访者在咨询中需要一些空间。所以在第一次咨询完后通过邮件的方式把一些遗憾、问题、想法传达给来访者。作为咨询师你要相信“一个人走进咨询室,他一定有跟你分享的意愿,只是我们要去找和来询者相同的频道”。来访者在邮件里面开始写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并且在邮件中将咨询师的问题都做了回答。我们都会认为咨询发生改变的部分是发生在咨询室,但实际上咨询改变发生可以在任何一点。

2. 自我效能特别低,对自己有太多负面认同,非常自卑,受过创伤,有心智问题的这些用叙事方法,见效特别快。

【提问4】

五个假设是咨询师应秉持的观念。与来访者共同找到事件背后的原因是前提,解决问题是目的,可否这样理解?

【回答】

叙事不是说一定要找原因。传统的心理咨询的思路是:诊断问题的形成,针对原因对症下药。打个比方:当来询者在山下峡谷的时候,能看到的视野是有限的,恐惧的,被很多的山峰包裹。叙事要做的是带来询者一起爬到山顶,俯视全局,看到山的背后是什么?看到来询者恐惧的那些是什么?先让来询者看到全局,有了全局的观念后,再去重新看困扰自己的那个问题。所以是让来询者看到问题形成的脉络和过程,看到全局后,重新再来理解他之前的那些部分。这个和找原因是有差别的。叙事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发现原因,但是这个原因是自然而然发现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有针对性的去找的。

最终要帮助来询者去解决他面临的问题发生改变,但是要小心的是:当我们说到解决问题的时候,并不是说一定要给这个问题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在叙事的核心部分是要重新建构,以来访者的需要为中心,

【提问5】

是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叙事?

【回答】

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判断。

有严重精神疾患的需要用药的,或者思维意志有些病理上的变化,这些要以精神治疗为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景淑:你不需要造船,你只需要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通过书信的往来交流——是心理治疗的辅助方法
我曾经的来询者们,你们在哪里?I miss you
清华脱产还是在职读研:如何面对你的选择纠结?
揭秘 | 如何解读“测评报告”?
智涯师资培训回顾|在生涯中同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