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018期:被光线束缚的表演

文|华冶夫


上世纪30年代开始,电影工业在美国蓬勃发展,明星演员成为电影公司最重要的资产。电影照明工作的核心,就是用尽各种手段把演员拍漂亮,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60年代。


为了让演员在银幕上看起来精神焕发,无论拍摄何种场景,首先考虑的就是让演员的脸部曝光正确,完全不在乎人物和环境间的亮度平衡,如上图中的例子。


先看美女,嗯,坐在画框右侧黄金分割线的位置,脸部细腻红润,不错!再看看窗外的风景,发现问题了,女演员的脸居然比窗外的天空还亮。


合理吗?这在当时是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只要和明星演员同场,天空算什么,太阳也得暗下去! 


这种任性的观念统治了电影界相当长一段时间,电影银幕舞台犹如戏剧舞台的重现,为了演员的光辉,一切背景必须谦卑地暗淡下去。


好吧,演员漂亮了,场景气氛呢?请看下图:


这个场景来自惊险片《西北偏北》,这场戏是深陷危机的男主角(左)和间谍见面,现场气氛颇为紧张。


画面为了人物曝光充分,场景被打得满堂亮。50年代的彩色胶片不过iso25左右,可以想象,拍这个场景需要耗费多少灯光。


明亮的场景冲淡了惊险的戏剧气氛,让画面变得索然无味。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种照明设计真是费力不讨好!


再看看上图,三位主角被光线包裹,主光、副光、轮廓光一应俱全,完全脱离了环境。


当时的电影照明中,造型光被无节制的滥用。通常情况下,明星很享受这种待遇,谁不想看起来更漂亮呢? 但为了漂亮,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为了获得“完美”的光线效果,灯光打好后,只能呆在指定的位置表演,不能自由运动,在特写镜头中,甚至连头都不能随便扭动,彻底沦为灯光的俘虏。


举个例子,电影《罗马假日》中小公主准备睡觉的场景。


开始!小公主准备上床睡觉觉了。


公主坐下,造型光早已恭候在此,人物脸部的主光是一丝不苟的45度照明,阴影反差控制得体贴入微。更令人惊奇的是,如此狭小的空间里也煞费苦心打上了轮廓光(瞧瞧赫本头发上神采奕奕的光斑)为了漂亮,真是用心良苦。


然后是赫本的正面特写,脸蛋漂亮,光线完美。



公主开始跟女仆对话,谈着谈着,居然扭头了,眼看即将出现侧光效果,这还了得?


镜头立刻切换,拯救了赫本的完美形象。


不知赫本对这场戏的表演作何评价,反正我是感觉演得怪僵硬的,被限定了位置,限制了动作,完全没有发挥余地。不过话说回来,观众看这部片子就是来看脸的,谁在乎表演本身呢?


在那个时代,也有敢于挑战陈规的牛人,例如《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


奥逊.威尔斯曾是一名广播剧导演,《公民凯恩》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由于缺乏电影界的经历,他对电影摄影的理解摆脱了时代的藩篱,使这部作品的视觉风格十分前卫,令人耳目一新。


上图中的场面在以往的好莱坞电影中是绝不会出现的,因为室内低角度摄影,必然会拍到天花板,而在以往的好莱坞电影中,天花板是藏灯的位置,禁止出现在镜头中。


威尔斯不管那么多,为了获取人物在仰拍中的造型气势,就这么拍了。灯光则采取脚光照明,这又是一个破坏陈规的大胆举措,管他什么人物造型光,一切以服从场景气氛为主。


再看这个镜头,人物在窗前,脸部黑得一塌糊涂,破坏了把演员打亮、把环境压暗的教条,挑衅感十足。


这个场景跟当今一些文艺片的照明设计不谋而合,那就是以环境光为主导,不再单独考虑演员光效了。演员在真实的场景光线中表演,该亮就亮,该暗就暗,无所谓。


问题是,当时的观众习惯了造型光包围下的俊男靓女,这部电影的前卫照明设计不合观众口味,导致票房惨败,人们若干年后才认识到它的杰出价值。


当然,电影照明观念的发展不完全依靠某些天才人物的探索,更多时候是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


下期聊聊大光圈镜头和高感光度胶片给电影摄影带来的变化。


欢迎读者点击阅读原文,领取《影视编导高考:从入门到精通》课程100元优惠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篇文章说清楚,电影摄影的百年历史
微电影拍摄时怎么布光
布光干货|如何制作 DIY 高架反射灯
如何用“伦勃朗光”拍摄人像
人像摄影中的特殊用光法
灯光|好莱坞电影灯光布置流程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