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宗达讲《说文》:说说古代的“行李”

编者按:从这周起,“名家讲坛”栏目将推送一组陆宗达先生讲《说文解字》和古代典籍的文章。陆宗达先生早年师从国学大师黄侃,学习以《说文》为核心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他熟悉《说文》和古代文献材料,对训诂理论及《说文》的内在规律,都有深入的见解,他的《训诂简论》《说文解字通论》等著作,在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长期在北师大任教,培养了一批熟悉语言文字学的弟子,推动了训诂学在当代的复兴,发展了章太炎黄季刚先生的语言文字学。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陆先生选取了一批常用词而不是生僻词作实例,综合运用查本推源、系词联义、较同辨异等方法,用透辟的语言讲解古代文献的词义。这里,我们陆续选择其中的文章,以飨读者。

  • 说说古代的“行李”

  • 文/陆宗达

《左传》常说“一介行李”、“行李之往来”,杜预说:“行李,使人也。”“行李”为什么是使官?这问题要从文字上解决。

古“史”、“吏”、“事”、“使”为一字,追寻它们字形的发展:

可以看出,这四个字在甲骨文时完全是一个字,笔划略有繁简之别,在金文中也仍是繁简之分。“中”是书册,是它的繁文。“史”和“吏”都是以又持中之形,又代表着手,史的本义,指的是掌管国家典策的人。金文“事”字从“中”上有游,也是繁文。以后,分化为三词三义,字形也有了分化:

(一)典策谓之史,《说文》:“史,记事者也”;

(二)从事的职务谓之事,《说文》:“事,职也”;

(三)掌事之人谓之吏。《说文》“吏”训“治人者”,是“史”义的分化。

(四)出使的官也叫“吏”,后再加人旁,分化作“使”,这也是我们今天跟外交有关的“大使”、“使馆”等词的意义来源。这四个字音义相通,是同源词,在小篆中才有了明显的区别。

在古籍中,“吏”(“史”、“使”)常借“李”为之(这些字在古音中均是之部字,声纽相近):老子李耳本为“柱下史”,即掌史策之官,柱下史即“柱下吏”。所以老子以李为氏,“吏”假“李”为之,“李”实是他的官称,“耳”是他的名。《管子·法法》:“皋陶为李。”“李”即“吏”。

“吏”又可借为“里”或“理”,《左传》“史克”又作“里革”。《汉书·王莽传》:“夫吏者理也。”《礼记·月令》:“命理瞻伤。”注:“治狱官也。”《国语·周语》:“行理以节逆之。”注:“理,吏也。”《离骚》:“吾令蹇修以为理”、“理弱而媒拙兮”,“理”皆是“使”之借。

明确了“史”、“吏”、“使”、“事”这四个字的关系及它们与“李”、“理”的关系,便容易明白:《左传》的“行李”即是“行使”,也就是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

孔颖达疏引《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节”是旄,也就是出使的标志,“李”是“使”的借字。贾逵注:“理,吏也,小行人也。”所以,“一介行李”也就是“一个外交使节”。


文章作者:陆宗达(1905~1988),字颖明,浙江省慈溪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1926年起,追随国学大师黄季刚先生,学习文字、声韵、训诂等传统语言文字学。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预科、辅仁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著有《训诂简论》《说文解字通论》《训诂方法论》等。

栏目主持人: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从事训诂学、《说文》学研究,章黄国学主编。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文”谈“字”
王宁老师: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
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叫“训诂”
什么是经学与小学?
王宁教授讲汉字:每个字都有“理”,中小学生汉字学习的路线图
【荐读】《说文解字》入门读物:《说文解字通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