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纺轮转出人类文明

陶纺轮转出人类的文明

中国是养蚕织帛最早的国家,据史学家考证,在4700年前,不仅能养蚕,还能缫丝并能织出最原始的帛。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常见陶纺轮就是纺线用具,灰陶或红陶制作,略成圆饼形或凸圆形,中有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可以捻线,陶纺轮使用时,在圆心孔上插入一支细竹棒,组合成纺锤。妇女将几条细麻丝扭成一股后,缠绕于纺锤棒上,一手提拉纺锤,一手抽放麻丝,经过纺锤的拉转,才能将麻丝拉紧,纺成织布用的线。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纺轮底部还留有编制物痕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禾本植物的叶和茎编结的,以叶为经,以植物茎为纬。另一种是用绳子编结成的。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这里发现了荨麻科花粉,可能是苎麻属的一种;同层出土物中亦有陶纺轮,这说明古人已经开始种麻纺线织布,纺织的历史似可追溯到5000多年之前。

  另外,新密境内多处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还佐证了伏羲在新密境内“化蚕为丝”的传说。据专家对这些山川、丘陵的树种标本检测,从古代开始,这里就存在桑、槲、栎、栗等树木,其叶都可以养蚕,而且,新密境内流传下来的以桑、栗树种命名的地名多达37处,如桑地滩、栗树岗等。特别是伏羲山、具茨山,桑栗树林密布。

  伏羲在浮戏山一带化育蚕桑,不仅流传着大量伏羲女娲向玉仙圣母求教植桑养蚕的动人传说,而且还修建有众多的玉仙圣母庙,如米村镇米村村的玉仙圣母祠、牛店镇牛店村的玉仙观、北召村的玉仙行宫等。

  《皇图要览》说:“伏羲化蚕为丝。”《纲鉴易知录》说:“伏羲化蚕桑为惠帛。”传说伏羲派两名大臣田野子、郁华子到浮戏山养蚕制丝、织绸,黄帝时期,也派他的妻子嫘祖到伏羲山学习养蚕制丝。《通鉴外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陶纺轮是目前沿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原始纺织工具。我们必须运用一下想象力:在陶纺轮中心小圆孔中插一根两头尖的直杆,便有了一只纺锤,将野生麻、葛剥出的一层层纤维连续不断地添续到正在转动的纺轮上,一根根纱条便产生了,这种纱条合并捻制成的线可以制衣、结网、系罐乃至建房。一只只陶纺轮就这么在我们想象中转动起来,旋转的陶纺轮又引起了我们更多的想象—— 这种原始的手工艺竟沿用了数千年,陶质的、石质的、玉质的、骨质的、瓷质的、金属的,乃至传到我们老祖母手中,其中最简单的是用几枚铜钱叠起来,钱孔中插一根筷子,纺锤就行成了。

经过多年的考证,发现古代常州金坛三星村人的“蚕崇拜”,并揭开了古代常州人的养蚕之谜,金坛三星村是我国养蚕缫丝的起源地之一,是中国丝绸文明的故乡。它的惊世发现将我国丝绸文化的历史上推了1000多年,即从现在的5000年左右上溯到6500至6000年左右。在三星村同时期的遗存中,找到有关蚕的考古证据。其一是蚕成虫期的形象物,在一陶纺轮上刻有一蚕蛾,头部羽状耸立,圆弧形的双翅舒展劲舞,翅上前、后室各有一对圆形斑纹,翅缘满饰横条纹,整体形象粗犷朴素;其二,在另一陶尊上,圈足部位镂刻有一蚕蛾的剪纸图形,寥寥四笔,符号般地准确勾勒出蚕蛾的触角、双翅及燕尾;其三,出土的骨簪,其纹饰高度图案化,其原形应取自华丽的蝶或蛾,骨簪端部象征蚕蛾的头部,头下沿中心直线刻槽两侧为翅膀,翅上刻有蚕蛾中最常见的眼状斑纹和小圆点斑纹,左右对称排列;其四,骨针、针筒可作佐证。三星村同时出土有骨针97件,针筒21件,骨针针眼很细,当不是穿麻之用。很显然,这些骨针的作用就是为了穿丝。在那样遥远的时代,三星村的先民就具备了如此先进的制丝技术,足以使今天的人们惊叹不已。

纺轮的出现表明我们先民们的衣着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以纺织物取代兽皮树皮用来保暖遮羞,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文明曙光出现的标志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大全(试题及答案)
养蚕(下)(童年趣事)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随课作业
蚕蛾
金坛三星村发现权杖,图案却充满谜团,刑侦专家认为它是这种动物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