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央广评论:请还考古发掘应有的尊重


盗墓题材影视剧这一阵子挺火,《寻龙诀》、《九层妖塔》、《盗墓笔记》票房或收视率似乎都不错。考古发掘最近一年也挺火,“2015年六大考古发现”在各种新闻榜单中颇为显眼。尤其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随着内棺被整体打包并吊运至实验室,墓主人身份即将揭晓,社会关注度日渐升高。


2:57 请还考古发掘应有的尊重 来自上下探方五千年

图为考古人员从五六米深的主椁室中通过航吊设备整体打包吊起。中央台记者李竟成摄


然而,“关注度”背后,一些质疑也甚嚣尘上:比如,“盗墓是私盗,考古是官盗;一个在晚上,一个在白天”;又如,“考古是掘他人坟墓,扰祖先亡灵”;还有人发出感慨:“为何盗墓者一再抢占先机,考古人却总是'姗姗来迟'”?


这些声音虽不失反对盗墓和尊重古人的积极意义,但对于考古这门严肃的学科,却有失起码的公允和尊重。


考古行为有公益性,既践行“文物归国家所有”的国法,也尊崇“考古不藏古”的行规,成果为国民乃至世界共享。而影视剧中渲染的充满悬疑的盗墓,现实中却实实在在脱不开私利驱动。一把洛阳铲,粗暴穿破坟墓,径直窃走宝物,甚至为掩饰犯罪痕迹,将墓葬炸掉烧掉。考古专家认为,“文物最大的价值,便是它所在的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关联”。当它已不在原处,信息便荡然无存。盗墓不仅是考古的“公敌”,更是民族文化的“罪人”。

“不主动挖帝陵”是考古界的一条铁律,文物不可再生,挖掘即是破坏。然而现代社会的大兴基建、频繁出没的“摸金校尉”,都对古墓造成威胁,倒逼考古挖掘不得不启动,这也使中国的考古发掘大部分成了“抢救性发掘”,再不发掘就毁了。


考古是门科学。考古人有如断案,从人类物质遗存及它们的空间关系中,反推并挖掘背后的文化历史价值。没有考古学,缺乏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不会展示出自己的魅力,仅凭史书,人们也无法体验与实物对视时的震撼。正是面朝黄土、背负责任的考古人,让真实的历史有了存在的证据,让虚假的过去不再继续伪装。




海昏侯墓内棺开启,一段历史即将穿越2000多年呈现在世人眼前。我们庆幸,迎接它的不是利令智昏的盗墓者,而是挚情似海的考古人。也让我们还考古发掘一份应有的尊重。



作者:丁飞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点 | 考古=盗墓?一副漫画让考古人彻底怒了
盗墓贼疯挖15米深盗洞,只需再挖5公分,10多吨钱币将不复存在
最幸运的古墓, 盗墓贼苦挖15米后放弃, 却离10吨黄金只差5厘米
中国最幸运诸侯墓:盗墓贼苦挖15米放弃,离墓中10吨黄金仅5厘米
海昏侯墓为何能躲过盗墓之劫?
古墓中的“锦鲤”,盗墓贼只差5公分放弃,让墓中一吨黄金得以保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