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节选‖黑曜石两面尖状器实验研究及废片分析(二)

一、实验原料准备

本文选择黑曜石作为实验原料,主要因为和龙大洞遗址中石制品的原料为黑曜石,另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1、优质黑曜石物理性质非常适合剥片。

黑曜石是一种火山岩浆快速冷却时形成的黑色的、具有玻璃质的岩石,莫氏硬度接近。但是并非所有的黑曜石都适合制作工具,只有其中一部分质地非常均匀、纯净、没有解理的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优质黑曜石。这样的石料具有贝壳状断口,刃口锋利,且容易剥片,对硬锤锤击、软锤锤击和压制的效果有很强的表现力,因此,就成了史前人的宠物。

黑曜石原料

2、古代遗址中常见黑曜石原料,而且古人也热衷于对该种原料资源的追寻。

 黑曜石是古代遗址中常见的石器原料,古代人类对这种原料依赖性较强。例如:黑曜石作为一种优质石料,早在10万年之前,就被非洲人类开采制作手斧了。东部安那托里亚凡湖附近也曾发现过少量属旧石器中期的黑曜石器,但最早的地层材料得自于伊拉克北部沙尼达洞穴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地层,根据光谱分析,该地黑曜石分别采自约300公里以外的那鲁特,达克和约500公里远的卡尔斯矿地。在南部安那托里亚、安塔利亚的卡兰和库齐尼等中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亦发现了西夫特利黑曜石,估计最长路程约为350公里。

1965年科林·伦福儒等研究表明,公元前六七千年新石器时代的希腊人航海去米洛斯获取大量黑曜石原料。希腊罗布奔尼萨半岛发廊契特洞穴中中石器地层中出土的黑曜石也来自其东南部海上的米洛斯岛。

“美洲印第安人所用之石器,概为黑曜石所制”。危地马拉城附近的埃查亚尔(EIChayal)是最主要的产地,据研究,玛雅文化兴盛时期,北方高地地区的玛雅统治者就曾在此建立卡米纳尔湖尤(Kami-naljiuyu)城,以控制这里的黑曜石资源。

在东北亚,我国的长白山和日本的北海道是盛产黑曜石的两大地区。早在距今3万年前,北海道的黑曜石便开始向外传播到了距今1.9-1.8万年,北海道白滝的黑曜石就已经远播到了萨哈林岛,直线距离约250—300公里。到了新石器时代,北海道的黑曜石传播距离更远至约1000-1200公里的地方。萨哈林岛上到处的新石器遗址中都能发现来自北海道白滝的黑曜石。千岛群岛南部的黑曜石遗存来自北海道,中部和北部岛屿上的黑曜石遗存则来自于堪察加半岛。

俄罗斯滨海地区,发现来自我国长白山地区的黑曜石就有14处,以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晚期为主,直线距离长白山天池约250-700公里。

以上是黑曜石研究者依据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火山喷发形成的黑曜石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应用黑曜石的主微元素组成等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得出的论断。这不仅可以证明黑曜石遗存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分布的广度,也证明了人类史前时代对黑曜石这种优质原料制品的高度依赖。尤其在环日本海的东北亚地区,来自堪察加、北海道和长白山的黑曜石原料成就了这一区域高度发达的石器制造技术。这种原料的开采、运输和远距离的传递,必然会促进人群间的互动和文化的交流,多种石器制作技术在东北亚地区的普遍存在,就是文化交流的明显体现。

3、此前的一些石器实验研究也采用了这种原料作为实验用材。

黑曜石是和燧石并列的两大实验用原料,一些欧美的石器实验研究者选择燧石作为实验原料进行两面器的实验,如Ahler, S. A. (1986),Behm, J. A. (1983),Kalin, J. (1981),Mauldin, R. P., and Amick,D. S. (1989), Patterson, L. W. (1982),Odell, G. H. (1989),也有一些研究者,如Baumler与Downum(1989),Bruce等(1983),Fladmark(1982),和Towner 与Warburton(1990)等的实验研究中选用了黑曜石作为制作两面器、进行石核剥片和制作单面工具的原料。

4、日本北海道地区的白滝遗迹群中出土了大量的以黑曜石为原料的两面尖状器,这为本文的打制实验提供了丰富的对比材料。

5、本文实验者有幸获得了一批产自长白山地区的黑曜石原料,个体呈不规则的块状,重量在几千克到上百千克不等,总重量达几千千克,其物理性状与该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的黑曜石相同。

黑曜石原料

国内进行石器打制实验研究的案例不多,其中的一方面原因就是优质原料不易获得,数量有限,实验操作者缺少提升打片技能的锻炼机会。这次实验黑曜石原料供给充足,不但使原料数量有所保障,还能保证实验者在较长时间内经过打制实验练习来提高技术熟练程度。

二、实验技术准备

实验技术准备:实验操作者赵海龙,从事旧石器考古工作十余年,跟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陈全家教授学习石器打制,熟练掌握人工打制石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丰富的对燧石和黑曜石石制品的分析经验。曾于2002至2005年,对细石叶工艺进行模拟实验,应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成功的从细石核上剥离细石叶,并撰写相关研究论文。此后,通过钻研国外实验研究论文和实验视频资料,学习了解两面技术,并应用该技术成功制作了黑曜石两面尖状器若干。因此,该实验操作者具备制作两面器的技术能力,如果把旧石器时代制作梭鲁特和克洛维斯尖状器的工匠比定为高级水平,再参考旧石器晚期亚洲地区出土的绝大部分两面尖状器的形态特征,该操作者应处于中级水平,即能够制作出与考古出土的大多数两面尖状器形态特征相同的器物。

三、实验工具及其他准备

实验工具包括主要工具和辅助设备。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接近原始情境,参照国外石器实验研究者的工作本次实验工具主要包括锤击工具、中介物、垫护备品等。

硬锤和软锤:本次实验用的硬锤和软锤分别是卵石和鹿角。石锤分中型和小型两种,中型石锤用来从石料原材上剥下大块的石片或石叶,小型石锤用来修理毛坯。软锤分成大型角锤和小型角锤,用来生产打薄石片。

打制实验用的硬锤和软锤工具

辅助设备:

影像采集设备,影像采集包括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的记录,利用数码照相机(机身配合普通镜头和微距镜头)、数码摄像机和静物摄影平台。

标本测量设备:度量衡测量设备,包括数显游标卡尺、数显电子天平、数显万能量角器等。

此外,辅助设备还包括桶装模型漆(蓝色和红色)、标本袋、记号笔、样品分选筛、切磨机等。其中模型漆用于毛坯表面喷涂来模拟石皮,切磨机是用来切割和打磨鹿角(鉴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磨制骨器的技术已经产生,并在考古遗址中出土鹿角等锤击工具,为了明确本次实验的主要对象与内容,减少制作和修理骨角工具所浪费的功时并避免舍本逐末,遂应用现代工具加工鹿角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绝对不会因现代工具的使用而影响最终数据的产生)。

四、剥片阶段设计

1.确定剥片阶段的划分

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争议:两面器制作的剥片阶段是否真的存在于石器制造者的脑海中?或者这仅仅是考古学器物分类过程中的主观臆造?须知两面器的整个剥片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从以往的研究经验来看,在剥片的过程中不但要更换锤击工具,变换打片方法和修理方式,还要不断的调整两面器核体的边缘。关于两面器尖状器制作顺序的研究较多,尤其北美地区CLOVIS 式两面器的剥片顺序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Sharrock(1966)把Pine Springs,Wyoming制作精良的两面器区分了5个剥片阶段。1.初期修边;2.初级打薄阶段;3.二次打薄阶段;4.修型阶段;5.缩小器型。

Errett Callahan (1979),经过复制CLOVIS尖状器的多次实验,完善了一套贯穿整个复制实验的且可供利用的剥片阶段模式。他的模式主要还是源自他在打片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对石器材料的把握的广度和多年来对各种剥片策略的钻研。Callahan制作CLOVIS尖状器的模式有九个剥片阶段构成:1.获得毛坯;2.初期修边;3.初级打薄阶段;4.二次打薄阶段;5.修型阶段;6—8.底部修槽阶段;9.再次修理边缘。

Whittaker认为两面器的制作过程是连续的,但是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变化,如使用工具的变换,打击力度的变化、废片尺寸的变化等等。史前的石器制造者可能也会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划分两面器的制作阶段实际上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一连续的制作过程的。他将制作过程分成了5个阶段:0.原料和毛坯;1.毛坯修边;2.粗坯形成;3.加工完善;4.完成阶段。

    FOLSOM两面尖状器的制作过程

综合上述的实验研究经验,可知一件两面尖状器的制作基本经过:选料制坯——修边修型——打薄——再度打薄兼修型——定型完成的过程。

因此,本次两面尖状器实验打制过程的阶段划分为:

第一阶段(Stage 1):选料、获取毛坯;

第二阶段(Stage 2):修边、修型;

第三阶段(Stage 3):初步两面打薄;

第四阶段(Stage 4):再次打薄兼修型;

第五阶段(Stage 5):定型、完成。

国外两面器制作阶段复原示意图

2.明确划分阶段原则

在这一基础上划分的制作阶段是发展、渐变的关系,绝对不能用具体的数字式量化来加以区分,比如按剥片数量比例区分剥片阶段。任何打制石器的制作都具有不可逆性,整个过程都处在逐渐缩减的状态,尤其像两面器这样工序复杂的石器更需要石器制造者对剥片顺序有很好的把握,不论对现代的石器模拟制造者还是史前的石器制造者来说,这是一种客观要求。因此,实验操作者首先必须在脑海里描绘所要制作石器的最终形态,然后通过制定多个阶段性目标,并逐个完成,层层递进,才能达到最终目的。而确认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的标准既有模糊的一面又有具体的一面,例如:当某一阶段目标是实现某一基本形态,而或多或少的几次剥片动作都不会影响这一基本形态的时候,这一标准就是模糊的,即达到预想的效果便视为完成(限定石器形态的数据如长款指数,宽厚指数,角度等虽然都有可供参考的数值变化范围,但与其硬性套入这些数字模式中还不如经验所致“差不多就好”的效果。更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变化指数有的是通过对考古遗存数据统计分析反向推理的结果,有的是模拟实验数据分析经验总结的结果,本身就具有主观性);当某一阶段目标是实现某一必备的技术要素,而或多或少的几次甚至一次剥片动作都会影响这一目标的时候,这个标准就是具体的,且可能会具体到某个动作。石器缩减过程中一般特征和必备要素相结合的剥片理念左右了石器制造者的阶段性目标的设定和完成。例如,细石叶技术中有一种楔形细石核类型,在细石核开始剥下第一片细石叶之前的修理工作都属于预制阶段,预制阶段的必备要素包括:适当的台面角、楔状缘和剥片脊,只有这些要素都具备了,细石核才能开始剥离细石叶;其他如勒瓦娄哇技术也是同样的道理。


图文皆引自赵海龙:《黑曜石两面尖状器实验研究及废片分析》,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相关链接:

石器技法与技术——两面器技术20180531(黑曜石)

石器技法与技术——两面器技术20180403

石器技法与技术——两面器技术20180405

石器技法与技术——两面器技术20180412

石器技法与技术——两面器技术20180417

石器技法与技术——两面器技术20180419

石器技法与技术——两面器技术20180424

“两面器技术”源流小考

美洲最早人类文化的技术构成及其与旧大陆的关系

20180201——双面器打制实验

20180118——双面器打制实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民族考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及其文化意义
苏州五峰北遗址磨制石器的“操作链”及“生命史”研究
沈阳苇子沟白虎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器研究
研究揭示10万年左右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的复杂性
中国机械发展史————远古机械发展史
史前石器制作工艺的活化石——至今使用石器的朗达人部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