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勃拉姆斯激起了人们对古典的永久怀念丨聆听百部伟大交响曲(28)

Brahms: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Op.68 - 2. Andante sostenuto 音乐: Bernard Haitink;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 Brahms: The Symphonies
Brahms: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Op.68 - 3. 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音乐: Bernard Haitink;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 Brahms: The Symphonies
Brahms: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 4. Adagio - Piu andante - 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 Piu allegro 音乐: Bernard Haitink;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 Brahms: The Symphonies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里卡尔多·穆蒂/维也纳爱乐)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传统的魅力、孤独的诗意、

忧郁的光泽、怀旧的甜美和黑森林的故事。

勃拉姆斯激起了人们对古典的永久怀念。

——《勃拉姆斯的音乐精神》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推荐阅读:1、解读勃拉姆斯《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2、为何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具有古典品质?3、勃拉姆斯丨我心中的天堂,早已被克拉拉占满……4、论勃拉姆斯丨心中纵然浪高千尺,却总有办法系之于'无形' 5、勃拉姆斯在《c小调第一交响曲》Op.68中的精神表达丨聆听百部伟大交响曲①;6、因为勃拉姆斯的缘故,单簧管永远染上了秋日的怀旧感觉丨室内乐欣赏专题(十九)7、他敲响了德奥古典主义音乐的晚钟丨纪念勃拉姆斯

我一直认为关于音乐的“感受”这个抽象感念是无法用具象文字来表达的,音乐的感受一旦实体化,其伟大便瞬间轰然倒塌。美国哲学家艾柯认为,文字并不能忠实反映我们的思想,我们在写作时,只是在千万个文字中挑选出大概能够正确映射思想的那部分,而音乐的文字表述只是欣赏音乐的现象学,胡塞尔认为我们直接有机会接触的仅仅是我们意识的内容,是现象而不是事物本身。音乐是用耳朵“听”的,能直接与我们的意识发生关系,而文字,在写作时已经经过一次筛选,读者读的时候再反馈成自己的意识,这样又会经过一次筛选,信息量会损失很多,得到的是不完全甚至是错误的“感受”。

Brahms :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Op.68 : I 音乐: Kurt Masur;New York Philharmonic - Brahms : Symphony No.1 & Tragic Overture  -  Apex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丹尼尔·哈丁指挥)

我以前也尝试写一些音乐感受,但实在感到苍白无力,音乐的品种千千万万,而文字里表达事物特点的“形容词”却非常有限,写出来的“感受”总觉得似是而非,不是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而我看杂志上的一些音乐评论,也觉得索然寡味,就那么几个词语的堆砌,甚至几个不同的音乐作品用同样的文字来表述,什么“典雅大方”啊,“宁静如水”啊等等,没有了特点。抽象的“感受”一定要用抽象的手段来表达,比如说画画,画画甚至能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它没有语言有限性的羁绊,信息量损失也很少。

但是这篇论文,终究是要用文字叙述,我也只能结合一些资料作一些程式性的描述,关于感受,我实在没能力正确记录下来。

Brahms :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Op.68 : I 音乐: Edouard Lindenberg - Brahms : Symphonies Nos 1 & 2  -  Apex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卡拉扬指挥)

第二交响曲通常被称为勃拉姆斯的《田园》。静谧、安宁的气氛贯穿了全曲,与被称为勃拉姆斯的《命运》的第一交响曲相比,虽然《第二》在个别地方仍能听到《第一》那悲剧性的遥远的回声,但是它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宁静致远、清新明朗的田园画卷。勃拉姆斯仅仅用了4个月就在依山傍水的奥地利华瑟湖边写下了《第二》,充满了惊人的灵感,这在勃拉姆斯的创作过程中是不多见的。当时(1877年),勃拉姆斯来到安适、宁静的小镇贝尔察赫度假,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再加上统一后的德国局势安定,因此心情格外舒畅,难怪他“下笔如有神”了。

Brahms :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68 : I Un poco sostenuto - Allegro 音乐: Nikolaus Harnoncourt - Brahms : Symphonies Nos 1 - 4

第二交响曲为D大调,共分四个乐章。它的第一乐章是一个奏鸣曲式的快板(Allegronontroppo)乐章。整个乐章充满了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有人形象地喻其为美妙的“落日余辉”,由此可以想象音乐中灿烂又不失温和、明朗又不失抒情的情绪。

音乐从倍大提琴悠远的低吟开始,轻柔、舒缓,似乎就此为整个乐章奠定了感情的基调。开头的那三个音“D-#C-D”组成了全曲的基本动机,后面重要的主题和音乐发展都是从这个基本素材演化而来。紧接着,主部的第一主题随着圆号和大管奏出了一个基于D大调主和弦的优雅柔和的乐句开始了,音响醇厚平和,充满了古典的情趣,随后木管加以应答。这个主部主题正是夕阳落霞的完美写照,绚烂的光芒若隐若现——弦乐声部若有若无的音调恰似轻舞在漫天的幻想之中,让人不禁神往。一连串属功能的分解和弦(包括7级和弦、重属导七)把音乐引向与神秘交织的恍惚思绪中,仿佛想到了从前,那是不是第一交响曲的遥远回声呢?

很快,小提琴演奏了由三音动机演化而来的旋律把思绪重新拉回到了田园,在管乐的衬托下较先前更为明亮,好象一抹金色迅速划过天际,带来了耀眼的美丽。长笛迅速呼应,通过摸进把音乐带入了更内省和简朴的副部主题。这中间的过渡略有激昂,一系列七和弦的连接使调性在一连串的不稳定后到达了属调(A大调),副部主题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I. Overture - Andante con moto - Allegro 音乐: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 Brahms: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 Schumann: Overture, Scherzo and Finale In E Major, Op. 52

副部主题是一支追忆似水年华的歌,管乐静止了,只有弦乐在那里以二重唱的形式浅吟低唱着。六级和弦的音响给乐句带来了忧郁的气息,是那么地为人熟知,而大提琴的音色又隐伏了阵阵力度。这是一种愿望的力度,充满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却是那么柔软,那么发自肺腑。

结束部开始处的节奏短促而有力,符点连接使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动力,随后弦乐的节奏越来越密集,而管乐几个八度的叠置与之形成对比,为音乐凭添几分英勇的气概,就在这样的威武中,展开部到来。

展开部中随处可见的便是乐章开头的三音动机,他们变幻成各种各样的面目,把音乐撕裂又缝合。摸进变化的手法被运用在各个声部,整个情绪从呈示部中的恬静向激动、震荡冲去。单簧管和双簧管、大号和圆号分别交错演奏三音动机,变化半音和不协和音交织出各种音响色彩,频繁的转调、离调变幻出明暗而呈示部中耀眼的过渡段音调时不时地飘落在重重的矛盾中,好象拨云见日,但却来得美妙,去得也迅疾。

最后,在再现之前,木管又幽幽地吹起了主部主题的音调,在隔了长长的一段展开部后,重新听来,竟不觉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恍惚,好象是重拾昔日的甜美,但更象是梦魇过后的清晨。阳光再次普照下来,清新的感觉重新升起来,田园又回到了眼前,只是这一次,仿佛来得更为安宁,更为坦然。它引导了再现部的到来。

再现部中,呈示部的主要音调一一重现,调性也回到了主调上。勃拉姆斯把最后的美定格在了永恒的自然,充满了难以忘怀的古雅。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尾声中圆号那段气息深长绵延不觉的旋律。它使整个乐章的情怀提高到了新的世界,好象置身事外,又好象永远摆脱不了。

Brahms :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Op.68 : I Un Poco Sostenuto - Allegro 音乐: Daniel Barenboim - Brahms : Symphonies Nos 1-4 & Orchestral Works

虽然以上对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的分析十分简略,但我们从中仍能看到勃拉姆斯在创作上的一些重要特点。

1、 具有古典主义式的均衡

勃拉姆斯的主要创作年代是在50年代到90年代,在这个时期,欧洲浪漫主义已经发展到了高峰,李斯特、瓦格纳在那个年代如日中天,他们所谓的音乐哲学观已经渗透到了欧洲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试想把浪漫主义作为一把刀,切割在古典的面上,“他们把碎片重新熔化,按他们的趣味进行设计”,表现在交响曲的结构上也是如此。他们热心于交响乐队的编制、音色、和形式的改革和发展,致力于用浪漫主义的张扬来构筑交响曲这座大厦。当时已很少有人还遵循着贝多芬时代的曲式原则,重建交响曲年代的古典思维方式。而惟有勃拉姆斯在做着这一切。

从第二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中,我们看到勃拉姆斯在奏鸣曲式的结构上,完全按照贝多芬时代的规则,不论调性还是连接部,都是重建了古典主义的典范。乐队编制也基本保持了舒伯特时代的形式,而绝没有象当时的其他一些交响曲作曲家那样无限制地扩大。

2、 动机延伸

勃拉姆斯是动机发展大师,他有把一个很小动机发展开来并贯穿全曲的能力。这一点我们在第二交响曲中看到了很好的例子。乐曲一开始主部主题的三音动机贯穿了第一乐章,在发展部、尾声中更是有集中的体现。他们发展变化地表现在各个声部和乐器的音色上,表现了勃拉姆斯在动机发展创作中的深思熟虑。

3、 旋律悠长

勃拉姆斯的旋律很有特点,它们通常很悠长,但又不同于俄罗斯人式的,而是具有自己独特旋律风格的。在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主部主题、副部主题都是比较典型的。主部主题有两大句,前一句是8小节,后一句是摸进,但结构大大扩充到14小节。和俄罗斯人(如拉赫玛尼诺夫)不可分句的长旋律不同的是,虽然勃拉姆斯的旋律也往往是不对称的,但是如果要再划分短句也是可以的。如把主部主题仔细划分可写作(4+4)+(4+10),由此也可以看出勃拉姆斯在旋律的创作上并不是无节制的,而仍然保持了谨慎、含蓄的抒情。再看副部主题也可分为两句(4+6),这个主题是带有民歌气质的,气息连贯,但并不拖沓冗长,而是在柔和中隐藏了一份隐隐的渴望。

4、 配器朴实

在第二交响曲中,我们常常看到某些段落的配器极其简洁,虽然同样是抒情,勃拉姆斯则完全屏弃当时流行的伯辽兹式的描绘性管弦乐法,而是遵从着古典的配器原则,使音乐显得更为内省和节制。勃拉姆斯追寻着前朝大师的足迹,寻觅着与自己心灵更为契合的表现手段,沿着古典巨匠的足印走过来。他缓缓走来,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贝多芬交响曲之后的杰出代表——勃拉姆斯交响曲
勃拉姆斯 c小调第一交响曲
【古典音乐】十六首世界著名交响乐
有温度的古典音乐丨海廷克指挥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古典音乐入门30首
“史上最伟大的20部交响曲”排行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