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霍洛维茨缠绕一生的“梦幻曲”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听古典音乐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听什么?是旋律么,是和声么,还是音色或配器?


当然,这些都是我们要听的元素,也是构成音乐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千万不要忽略,那就是曲子的结构



交响曲之所以是古典音乐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形式,许多作曲家穷极一生就是为了写几部好的交响曲,临到了结还留下一部“未完成交响曲”,抱憾终身,是因为交响曲有着古典音乐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结构。


交响曲的结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伟大的古典主义作曲家手里出神入化,达到形式与内涵——二者前所未有的均衡。


▼斯卡拉蒂《E大调奏鸣曲》

▼莫扎特《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正如上世纪初两位伟大的作曲家——西贝柳斯和马勒的那场对话,西贝柳斯是古典主义精神的捍卫者,他崇尚严谨的结构,认为主题之间应该有内在关联的紧密逻辑。而马勒认为,交响曲应该是“整个世界”。


当然,这并不是说马勒的作品没有结构可言,而是无法以传统的结构理解。其实,任何一支完整的、非片段式的曲子都有结构:一个乐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每个乐句是怎样行进的,以及各个乐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就是曲子的结构。


▼舒曼《C大调幻想曲》

 

演奏家想要呈现清晰的结构,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每个乐句的方向要明确,二是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关系要厘得清。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就是这方面的高手,这也是他能够被称为大师的重要原因之一。


 

霍洛维茨的音乐,每个音符被清晰地呈现、合理地归类,即使是演奏《伊斯拉美》这样的曲子,音乐结构也是一目了然,哦不,一“耳”了然。



因此,听霍洛维茨的音乐,即使是从未听过的曲子,也总能清晰简洁地了解它的结构,第一时间获得知识上的优越感——你会认为,这首曲子你真的听“懂”了。然后,你还会再听第二遍、第三遍,直到真正爱上这首曲子和霍洛维茨的演奏。


这一点,在霍洛维茨演奏的《梦幻曲》中体现得很明显。



这首曲子并不复杂,很容易弹得平平无奇。但是,霍洛维茨就是有能力让乐谱上的一颗颗音符流动起来,然后串联在一起,成为美的化身。正如小提琴家Viktor Seginov评价的:“它是如此的简单,可是,你感觉自己正在被带向天堂。



霍洛维茨经常把其他钢琴家不屑于演奏的曲目拿来,用他的妙手点石成金,将其演绎成伟大的作品。《梦幻曲》就是其中一例。


“它虽然在乐谱上看起来简单,但它是一首杰作。”霍洛维茨说,“慢速的、抒情的音乐容易演奏,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


 

《梦幻曲》选自舒曼的套曲《童年情景》,它不仅是霍洛维茨的标志性曲目,也是他最常演奏的“安可”曲目之一。


在霍洛维茨复出之后为数不多的音乐会中,他几乎每次都以这首曲子结束演出。而且,在霍洛维茨几个人生的重要时刻,这首曲子都曾经出现。


1965年5月9日,霍洛维茨在告别舞台12年后重新复出,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独奏音乐会,这场演出被媒体称为“世纪之复出”(Historic Return)。音乐会上,霍洛维茨演奏了《梦幻曲》作为整场演出的结束曲。


 

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下了整场音乐会,一经发行立即成为经典,后来又经补发,在音乐会现场三轨录音带的基础上重新混音,没有经过任何后期编辑。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收听、收藏专辑)

 

1987年,即重回俄罗斯演出后的第二年,霍洛维茨在阔别维也纳53年后重回维也纳举行独奏音乐会,演奏了《童年情景》全集。从视频上看,尽管已是83岁的高龄,霍洛维茨还是一脸孩子般天真、拘谨的笑容。


这是他标志性的脸。相信任何人看到这张脸,都会对“大师”这一头衔的内涵有重新的思考。


▼ 霍洛维茨在维也纳演奏《童年情景》,1987

 


霍洛维茨22岁离开苏联,曾经发誓再也不回到祖国。1986年4月20日,在阔别苏联60年后,霍洛维茨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独奏会,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



音乐厅近1800个座位,有1400个预留给了政府官员、音乐家、外国大使等苏联贵宾,只有不到400张门票公开出售。


音乐会当天,买不到票的人们冒着雨站在外面,即使听不到任何声音,他们还是站在音乐厅外不肯离去。现场的安保人员维持着秩序,几百名学生突破警戒线,跳上音乐厅的阳台,扒着头往里面看,任谁也驱散不开。


这些人知道,霍洛维茨在钢琴上弹奏出来的音符,自己一个也听不到,他们仅仅是为了今后能对别人说,这一天,他们也在那里。


演奏会上,舒曼的《梦幻曲》作为加演曲目再一次出现。在一颗颗音符透过霍洛维茨的指尖缓缓流动的时候,许多观众都毫不掩饰地哭了起来。



对于苏联或今天的俄罗斯观众来说,舒曼的《梦幻曲》并不陌生。他们在许多场合都能听到这首曲子,这甚至成为他们的一项传统,比如在战争公墓纪念亡人时,经常响起它的旋律。而且据说,在斯大林的葬礼上,播放的就是这首音乐。


当时,美苏关系正在紧张时期,美国空军刚刚轰炸了利比亚,引发了苏联的强烈抗议,电视屏幕里到处是战争形象。


而现在,突然之间,屏幕上出现了一位美裔苏联钢琴家,为苏联观众演奏这样一首他们耳熟能详又如此柔情的音乐,现场观众心里的感受一定十分的复杂。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收听、收藏专辑)

 

 

后来,这场音乐会被制作成了纪录片(文末视频),但是现场有一幕,影片没有记录下来。

 

加演完三首曲目之后,观众还是不依不饶,82岁的霍洛维茨不得不一次次重返舞台,谢了六次幕。最后一次谢幕,霍洛维茨靠在钢琴上休息,用手指着已经流到眉头的汗,摇了摇头,表示他不能再演奏了。



1989年11月5日,“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在纽约去世。死后,他被安葬在米兰托斯卡尼尼的家族墓园,紧挨着女儿索妮亚,下葬时放的背景音乐就是《童年情景》


▼ 纪录片《霍洛维茨在莫斯科》,1986




你喜欢霍洛维茨演奏的《梦幻曲》么?


《童年情景》描绘的是舒曼成年后的童年回忆。时隔60年回到祖国,霍洛维茨在舞台上弹奏《童年情景》,他说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母亲、父亲和姐姐,想起午餐后烧起俄式茶饮,邻居们到我家来喝茶吃点心。我父亲是个智慧潇洒的人,邻居们都喜欢和他说话。”


这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如果主角儿换作一位年轻人,他在回忆自己几年、十几年前的童年时,想必会是另一番面貌吧


🎹

7月28日

旅美青年钢琴家陈思亮

将在北京音乐厅演奏《童年情景》全集


这是一场专门为孩子准备的音乐会

将上演多首适合小朋友的经典名曲

由《给孩子的音乐》的作者

最受孩子喜爱的“音乐故事王”雪枫叔叔

在陈思亮的演奏中配以详实风趣的音乐讲解


和孩子一起聆听世界最美声音

完成宝贝快乐的音乐启蒙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霍洛维茨的钢琴音乐世界【音频】
霍洛维茨在莫斯科 Horowitz in Moscow
霍洛维茨1986年莫斯科音乐会
正在准备去听新年音乐会?这里送你一份古典音乐入门指南
【欧美经典音乐】《舒曼-梦幻曲》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霍洛维茨钢琴独奏音乐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