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0,70年代很火农村老手艺,从泥土到砖坯烧制,现在已消失不见

今天,不知道怎么了,特别缅怀,回忆起小时候,依稀记得有个一直陪伴着我们长大的手艺。每天放学或者休息的时候,我们就会到泥砖排里玩耍,捉迷藏。却不知这些其实是农村特有的手艺,而且每家基本都会用上的。

一座楼房要用多少块砖,我不知道,至少很多吧。但是要告诉你这每一个块砖都是自己手工做得出来!你知道吗?

从记事起,我们那还保留很多的土砖盖的房子,虽然很多已经被雨水冲击不成样子,但那一道道印记承载是其历史光阴。

土房

那时候家里如果要盖新房,砖都得自己手艺去做,虽然那时好像有砖厂,但是买不起。还是的自己烧制土红砖。

选土和泥

记忆里,每一次看到父亲或者村里人开始挖土时候,就特别兴奋。因为我知道我们又有东西玩了。其实烧制土砖对于泥土还是有些要求的。都会见到父亲在房屋周围选取哪个地方泥土质量好点。在南方泥土都是红黄色的。选好点后,父母开始挖土,挖出来的土要打碎,并要拣去里面的石头瓦片树根等所有杂质,堆成土堆后,就可加水,进行和泥,这正是砖瓦的第一道工序和泥。等水渗透后,父亲就赤着脚走上土堆,开始踩踏,边踏边用铁锨翻反复踏。让泥土和水充分混合,形成泥巴块(其实和我们和面粉一样的意思),让其有很好的粘稠和韧性。这个环节是最吃力的,你要和很多的。为了不让父亲辛苦,有时候我们也会拖了鞋,光着小脚丫进去踩,虽然没有什么用。但是也非常开心。时不时被父亲喊着出去玩,别在这捣乱了。

制作砖坯

第二道工序是做砖坯。那时每家每户基本都有这么个模具。做砖坯的工具是一个用厚木板做的木案板(平台)和一个砖模子,每个地方还有不一样的叫法,我们那时叫“砖斗子”。砖模子是长方形的木盒子,有2种,一种是只有装一块,另外一种可装两块砖泥,就是一次可以“倒”两块砖。

砖模子

刮板,底下有根绳子。用来切开泥砖

等泥巴和的差不多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制作砖坯了。那时候我记得父亲每次都把泥巴高高的举起然后用力砸进砖模里。然后用力压平,依稀记得还有用木板拍平。让泥在砖模中充分填实,不中空。上面一层多余的父亲会用刮板工具给刮平。老家管这种场面叫“扮砖”。这个“扮”,按方言的理解,有点甩的意思。

图实在找不到,从网上找了个,供参考

刮平后,父亲就端着砖斗子走到早已平整好并撒了草木灰的平场上,弯下腰,垂直着把砖斗子往下一扣,一块方方正正砖坯就轻轻地摆在地上了。这个时候全凭的技术和手劲。扣时用手重了,砖坯掉在地上就会变形;手轻了又一次倒不下来。倒不下来就麻烦了,就要端回去铲下来回笼重新做。这里体现了前面和泥的重要性了。

一块,两块......

就这样父亲重复下来,一排排的砖坯就整整齐齐地摆在平场上了。在摆放的同时,还记得父亲会稻草盖在上面,后来长大点问才知道刚做出来的砖坯不能暴晒,暴晒砖坯会裂口子。在等砖坯慢慢阴干。时间大概多长已经记得不清。当砖坯阴干后,父亲才会把砖坯一块块集中起来码成一人多高。

砖坯晒干

这个阶段,你会发现在泥转排中,经常会出现小孩子们的打闹声,捉迷藏等。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个。这一排排的砖坯墙正好是天然的遮挡物。在进行下一步的时候需要等砖坯晒干水分,这样砖的才可以保证使用寿命长。

烧制砖窑

如果说前面都是力气活。这个烧制砖窑可是技术活了。

回忆中有点模糊,记得那次烧窑,父亲请了村里的人来帮忙建设砖窑。这个一般人是不会的,前期要是建设不好,后面的烧制的砖都是不行。

在家旁边的选取一款平整的空地,先用土砖围好一个圆圈,然后一层一层加煤饼、一层一层加砖,最底下层留很多直通中间空口,是后面烧制的时候使用。再用铁丝捆绑紧,以免烧砖时,发生危险。直到差不多到5米高,才算搭完。光搭建砖窑都用几天功夫。具体砖窑里面的放置内容实在是有点不记得了。从远处看着就和一座胖得圆形柱。

都码完后才算建设完成,剩下就是烧制了。

农村遗留的砖窑

父母会安排人在预留好的空口洞添柴加火,每人烧几口,所有的洞口一起开烧,我记得一口砖窑有20多口洞。每个洞口都要保持不灭。当时这么好玩的事,我也是参与了,烧的自己的脸蛋红扑扑的,还烧了些头发。被一顿取笑。记得那晚烧到很晚,一直是父亲在看着。待砖窑中煤炭火分布均匀,全部燃烧,才不用父亲守着。直至熄灭,这期间多次看见父亲会去查看烧制的情况,往砖窑上面加水。

之后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是非常神奇,慢慢那些一个个泥砖,开始慢慢变红。越来越来坚固。

其中,也有非常好玩的,在烧制后,我们会在底下加些红薯。让其慢慢烤熟。味道想想都是非常......

那时烧累了,躺在妈妈怀里,看着那烧旺的窑火,做着那甜甜的梦。

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烧砖关键是火候。火太大就把烧成“铁砖”,又硬又重,打都打不碎。主要问题是走了形,又弯又扭,根本就用不成了;火太小,又会烧成生砖,掏出来轻轻地一碰就散了。

加水的目的主要是降温、定型,这一道工序必不可少,砖瓦颜色好不好、耐用不耐用也在这一道工序上。

几天后,一砖窑就出炉了。砖的成色很好,父亲也高兴。有了砖才可以盖新房,住新家。这是全家的幸福憧憬~而我也在那时光中慢慢长大。

如今随时间的过往,那时盖的房子也成了旧房子,每次回家看着那泥砖都很回忆,它记载了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和回忆。一砖一瓦都是我儿时的见证,一砖一瓦都是我们亲手制作。

现在科技技术的发展,在自己动手去做手工砖已经几乎没有了。但这些画面,将是我永远的记忆。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陂洋人的回忆:原始打砖头,你见过吗?
韩湛海‖ 父亲的高度
高州农村的泥砖房你见过,但你不一定不知道泥砖是怎么制作的
村北那座古老的砖窑
老屋(散文)
侯平威:父亲的牵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