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先士卒,忘我战“疫”

为生命接力

——武汉高铁站“头雁党团员突击队”的故事

1月31日,武汉已经封城一周有余。19:53,从北京开往长沙的G503次列车准时驶入武汉高铁站,站台上焦急等待着的是武汉站“头雁党团员突击队”的队员们。原来,在这趟列车上,有即将运往武汉各大医院用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572箱药品,需要他们在几分钟内快速完成卸货。对于队员来说,这是封城后的工作常态。

 

武汉站党委组建“头雁党团员突击队”,组织干部职工骨干积极投身防疫物资运输一线达40多天。图为突击队员正在快速接力搬运支援武汉医疗物资。

1月23日10:00起,武汉高铁站因离汉通道暂时关闭而不再有旅客进站乘车,但42天来,从全国各地、各军区驰援武汉的1/3以上的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都经由高铁抵达武汉,再中转至各医院。武汉高铁站于1月25日组建起的“头雁党团员突击队”主动扛起了为生命接力的大旗,负责人员的引导和物资的接卸工作。

日均到发旅客20余万人次的客运站,一夜之间转变成医疗人员和防疫物资到达最集中的客货双运站;曾经的客运工作者,摇身一变,迅速成为协调员和搬运工。

▐ 专业:“这是救命的物资,一件都不能错、漏、损”

2月1日17:30,载有某军区174名医护人员及大量医疗物资的G4633次专列驶入武汉站。车门一开,突击队就立即行动,利用手递手的“人力传输带”将总体积达70余立方米的700多箱医疗物资全部有序卸下,这个过程,仅仅花费了16分钟。

“虽然时间紧迫,但我们在保证快而有序的基础上还要做到轻拿轻放、文明装卸。这都是救命的物资,不能在我们手里造成一丁点儿损坏。”突击队队员贾青青说。18:10,6辆装满物资的军方货车及5辆满载军医的大巴驶离武汉站,奔向火神山医院。看着远去的车队,贾青青的内心无比激动。

像G4633次这样以专列形式抵达江城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医疗队和防疫物资都是通过在武汉站短暂停留的过路车抵达的,停留时间只有3~10分钟。所以,即使每一单的任务本应花一到两个小时,从车上将物资搬下来的时间却必须控制在短暂的既定停靠时间内。

作为武汉高铁站的值班站长,贾青青每晚还要干一件事——接单。各级防疫指挥部会将第二天的任务单发送给贾青青,医疗队有多少人、携带了多少物资、从何地出发、通过哪趟车次、何时到达、人和物资分别在几号车厢、武汉方面派来接人接物的是哪家医院或哪级防疫指挥部等,一切相关信息,贾青青都要提前了然于心并作出规划。而这样的任务单,每天都有10~20个。

武汉站只有1站台和20站台可以通行机动车。每天,当载着武汉人民希望的列车还未驶入武汉站时,贾青青和她的伙伴们就要提前做好优化,以保证无论人和物从哪个车厢下车,都能从最便捷的通道出站,以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到达接站车辆处。

2月17日是突击队最忙碌的一天。当天,突击队完成了22单任务,共接了605名医护人员,徒手搬运2600余件物资。其中有一单任务,竟然是4个医疗队在同一趟列车上,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突击队分成4个小队分别去接送,各个医疗队分别在哪个车厢不能错,他们携带的物资有哪些不能错,接走他们的是哪个医院或哪级防疫指挥部更不能错。突击队靠着自己的专业和责任感,圆满完成了任务。

▐ 感恩:“他们拿命来救武汉,我们真心感激他们”

2月6日,G503次列车运来了330箱共计16000件防护服。每个箱子都很重、很大。突击队奋力搬起这些庞大纸箱,内心却无比激动,因为他们知道,箱子里装着的是为武汉一线医护人员送去的“盔甲”,这些防护服早一分钟送到医院,就能让一线的英雄们多一分安心。

2月27日,一台即将运送至武汉同济医院的ECMO(人工肺)被分装成了4个部件,“乘坐”高铁抵达了武汉站。其中3个部件约40公斤重,还有1个部件约100公斤重。突击队队员们合力将ECMO的“分身”们抬下列车。放手之后,贾青青累得身体一下子就软掉了,但她顾不得那么多:“ECMO真的太稀有、太珍贵了,即使很重,我们也希望多一些ECMO能运过来。这是救命的东西!”

在突击队为生命接力的日子里,曾有两名医疗队队员不小心将自己的随身背包落在了车上。列车已经开走了,突击队队员闻讯马上联系列车长,待东西找到后,再通过第二天的过路火车带回武汉,并转送到医疗人员的手里。贾青青说:“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为武汉加速。他们为患者服务,我们就为他们服务。”

突击队的真心也打动了驰援武汉的医疗人员。2月上旬,一位山西的医生瞒着妻儿老小随医疗援助队抵达武汉,面对武汉严峻的疫情,感到有些压力。武汉站到了,贾青青第一时间主动走上前为他送水、提行李,嘱咐他要保护好自己,并真诚地向他表达感谢与敬佩之情。看到在武汉的人们是如此坚强而温暖,并没有被疫情打垮,这位医生的心情也放松了下来。爱,还是比病毒传播得更快!

目送着向医院进发的大巴远去,贾青青对记者说:“我们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接送他们的。他们拿命来救武汉,我们真心感激他们。”

▐ 担当:“我们是共产党员,肯定要冲锋在前”

在防疫指挥部决定组建“头雁党团员突击队”的当天,贾青青第一个递交了请战书,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报名了,其中党员、团员就有百余人。由于要保证每个队员在车站里都有独立的宿舍可以分开住,1月25日,在综合考虑了报名者的思想、体力、年龄、家庭状况等情况后,一支33人的最给力的“头雁党团员突击队”成立了。

直到3月6日,42个日日夜夜过去了,贾青青一次也没见过自己的丈夫和4岁的女儿,24小时坚守在武汉站,从清晨忙到深夜。贾青青说:“我们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减少人员的流动。我们的队伍越稳定,越有利于集中管理、减轻风险,就越能保障自己和援鄂人员的安全。关键时刻,我们不能让自己和别人生病,不能给国家‘找麻烦’。”

这些天里,突击队已顺利完成364单任务,转运6000余名医务人员和28000余件防疫物资,他们没有送错一个人,也没有漏、损一件物资。在源源不断运来的物资中,装着口罩和护目镜的纸箱稍微轻一点,但装着防护服、消毒液、医疗器械的箱子就特别重。其中有一天,突击队徒手搬运了11吨的防疫物资。

除了医护人员,突击队也经常接到携带着沉重拍摄器材的记者和一心扑在疫情分析上的专家。封城后的武汉让许多人唯恐避之不及,但逆行者们却每天都在准时抵达武汉站。这让贾青青和她的战友们无暇去考虑自己的辛苦,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多做一点,再快一点。“我们要铆起劲来搞事!我们越快完成物资的装卸和搬运,这些救命的东西就能越早送到患者面前。”虽然因为疫情突击队只能由她一个人来向记者介绍情况,但她告诉记者,这是所有队员的想法。

防疫的部署一直在朝前推进,从火神山到雷神山再到方舱,从克力芝到ECMO,武汉需要什么,从全国四面八方就运来了什么,这让突击队感到振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一向如此英勇而团结。这一次,为了守护住在病毒肆虐下饱受折磨的荆楚大地,全国各地的能量源源不断汇集到了武汉。

“眼看着武汉最需要的人和物资都是以最快的速度汇集到我们这里。我们感到高兴,更有非常强烈的使命感。”贾青青深情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任何困难来了,共产党员肯定要冲锋在前。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入党誓词中的这一句我一直记得蛮清楚。”

身先士卒,忘我战“疫”

——记华中科大同济医院医疗队队长、党支部书记钟强

钟强教授穿好防护服准备进入金银潭医院ICU病房开始工作。

“无创通气效果相对较好,但一定要从低压开始逐渐提升压力。”1月30日,还处在隔离期的湖北省专家组成员、华中科大同济医院医疗队队长、党支部书记钟强,罗列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急重症患者管理的13条工作体会。“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把管用、好用的治疗经验传递给更多医务人员。”钟强说,“齐心协力,相信我们一定能赢得这场战‘疫’的最后胜利!”

▐ “病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我要上前线了。”1月11日,钟强接到紧急通知,担任同济医院第一批医疗队队长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钟强的妻子也是同济医院的工作人员,她告诉记者,“我知道他一定会去,我只有支持他”。

“病人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这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在钟强的感召下,其他成员也都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上了前线:心外科副主任医师汪源是ECMO(人工肺)专家,2003年曾经为参加非典写下了请战书,这次接到电话就简单地跟妻子话别;心内科的两名党员段全炉、费宇杰原本分别从下乡三周的红安县、同济医院一直对口支援的“医疗扶贫点”巴东县人民医院回来休整,但收到紧急通知就立即入队;急诊内科临床护士李欢,原定于农历正月初四回老家黄冈举办婚礼,得知人员紧张,毅然在“封城”之前坐上了开往武汉的末班车……

经过国家医疗组专家建议及统筹安排,钟强所带领的同济医院医疗队被分配与金银潭重症ICU吴文娟教授团队一起负责金银潭医院南7楼一层楼重症ICU病区的救治任务。而这一层的病人的病情都是最重的。

病房里已有6位急危重的病人,他们年纪普遍较大,基本在50岁以上,基础病较多。有4位已经上了ECMO,其中3位还同时需要透析。尽管如此,指氧饱和度仍然不是特别理想。面对复杂的病情和高强度的工作,还要警惕可能出现的感染,大家的压力不言而喻。

作为负责人,连续12天,每天24小时待命,他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影响疾病的进程。钟强也感到心力交瘁,“病情面前我们总是‘健忘’的,忘记恐惧,忘记劳累,这个时候最考验共产党员和医生的责任感!”钟强说。

▐ 不让一位医务人员倒下

作为医疗组的队长,钟强要求年轻的队员们一定要注重细节,对病房内的每一个操作都要严格把关,因为任何一个操作都有可能是生死之别。

“这是一个开放的医疗操作,有风险!”同济医院重症ICU护士刘伟权回忆,他与钟强在金银潭医院重症ICU第一次查房时,看到很多重症病人都已经上了呼吸机。于是他们立即想到,如果进行吸痰护理操作时,是需要将呼吸管路跟气管插管断开,再进行吸痰。特别是当病人有较强的自主呼吸时,咳嗽反射比较强,那么带病毒的痰液会顺着气管插管喷射出来。这时,即使医务人员都已做好了必要防护,但仍可能防不胜防!痰液会喷溅到床单上、仪器上,甚至周围的空气里。

在同济医院,很多其他病毒性肺炎重症患者、多重耐药菌重症患者都使用密闭性吸痰管,有效防止交叉感染。“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与医护人员的安全,我只是一个‘同济经验’的传递者!”

金银潭医院很重视他们的建议,并迅速购置医疗器械。第二天,钟强就让刘伟权将所有的呼吸机安装上了密闭吸痰管,同时协助培训所有的护士掌握操作技术。同时,他还参与了诊疗指南的制定,为“气胸并发症处理”“呼吸机的使用规范”两部分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

直到同济医院第一批支援医疗队离开,金银潭医院没有一位护士因被感染而倒下。

▐ 战中练 练为战

突如其来的疫情就像一场突然打响的战斗,考验着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从接收病房开始,钟强就要求医生们必须对自己的每一个病人了如指掌。

“病人每天大量的注射,有很多的‘入量’,但‘出量’相对少一些,如尿液、痰液、大便等,这两个量值不对等。”钟强带领医疗组查看病人历史资料时发现,有的病人入量明显高于出量,病人身体里囤积了大量的液体,对呼吸影响很大,对脏器的负荷也很大。

大家马上做起了数学统计、计算,将全部手写数据,一项项核算、汇总、统计,做成一个电子表格的电子版。“虽然数据多,统计量大,但不可漏缺,这都是重要的临床资料。”

战中练,练为战。在这次应对疫情的大考面前,医务人员养成了很多好习惯,相互之间的配合也更为默契。病房有了更详细的电子“日报表”,患者的年龄、性别、主诊断、发热、给氧、动脉血气、药物、治疗、入量、出量及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一目了然。

“人的治疗、管理是一个整体,必须综合考虑。”钟强说。也正是这样的理念,让青年医生们对患者的每一份资料都烂熟于心。逐渐,病房里的其他医生都会主动要一份日报表看一看,治疗配合上也更顺畅了。

1月29日,一位被感染的临床医生陆某恢复顺利,情况稳定,核酸检测已转阴,从金银潭医院转回同济医院继续做肺部的康复治疗。

1月24日,由于超负荷工作,钟强的身体也发出“警告”信号,他不得不暂时结束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工作,开始自我隔离。在隔离病房的他并没有闲着,总结自己处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患者的经验,给科室压力大的青年职工打气加油,在线回答患者的咨询,给医院发热病房改造提合理化建议……“我随时准备重返战场!”隔离病房中的钟强坚定地说。

致敬!一家仨党员齐守抗疫一线

一家六口人,半数是党员。疫情来临,这家的三位党员齐上一线,为门头沟抗疫书写出彩一笔。孙华是门头沟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党支部书记、产业发展部主任,自疫情战役打响以来,他积极帮助辖区小微企业联系贷款事宜,度过复工,招工难关。与此同时,身为医护人员的党员妻子和近30年党龄的老父亲也战斗在抗疫一线。

 

门头沟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党支部书记、产业发展部主任孙华。

辖区某公司年前刚刚签订2100平方米厂房租赁合同并支付了高额租金,原计划于春节后开工装修,3月初开始营业。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所有项目全部暂停延期,极大影响公司的正常业务开展,资金链吃紧严重,整体运营陷入了困境。

眼瞧着刚刚有点起色的企业陷入困境,孙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利用休息时间,主动联系文创协会对接北京银行门头沟支行联合推出“门诚贷——门头沟文旅产业专项金融服务方案”,为受困企业制定专项融资方案。

“一想到不能开业带来的损失,愁的睡不着觉,现在好了,我们已经提交了‘门诚贷’的贷款申请,预计能申请到80万的融资贷款,真是雪中送炭。”企业负责人表示。

孙华父亲战斗在抗疫一线。

在门头沟区,像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目前,通过孙华的努力,已有5家文旅企业对接成功,享受到了该方案的优惠政策。

每天下班后,孙华摇身一变,又成为了社区值守的急先锋,作为首批下沉的机关干部,他从2月7日至今已完成了三轮值守任务。而他的妻子张庆庆,也已经十天没有回家。

“你们两个小家伙今天乖不乖?妈妈过两天就能回家啦!一定要听奶奶话啊……”正在和孩子进行视频通话正是张庆庆,虽然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两个小家伙还是很快的认出了妈妈,“妈妈、妈妈……”不停的叫着,3岁的小儿子还迫不及待的向妈妈展示着手里的玩具。

孙华妻子战斗在抗疫一线。

自从疫情来临,作为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科的一名医护人员,孙华的妻子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烧伤门诊每天要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烧伤患者,不但要做好治疗还要为患者换药,复杂的工作环境大大增加了传染几率,一想到家里有老人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张庆庆只能尽量减少回家的次数。

“哪有妈妈不想孩子的呢?婆婆身体不好,还要一个人带两个孩子,真的很辛苦!我们一家人每天只能通过微信互问安好,只希望家里老人和孩子都能好好的,等疫情过去我们好能团聚”。她说。

爸爸妈妈在一线,爷爷又去哪了呢?原来,孙华的父亲孙德良是一名有着近30年党龄的老党员,看到大家都在为抗击疫情做努力,他主动找到街道和社区,报名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就这样,孙大爷每天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居民和车辆登记、测量体温,管控外来人员和车辆,在社区防控第一线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一家六口人,一半奋战在抗疫一线。为人父的孙华也犹豫过。不过,一想到家里抗疫的三口人都是党员,他的心顿时坚定起来。

“我们都是党员!再苦再累,在疫情面前也不能退缩,同时也希望能够以实际行动给孩子们做个榜样,告诉他们什么叫做责任与担当。”孙华说。


来源:共产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贾青青:“女汉子”徒手搬运10多吨物资
聚焦武铁抗疫一线
“支援”和“驰援”的不同
“国家医疗队”整建制接管重症病区,瑞金医院开启攻坚战
“战疫”中的郑州青年白衣战士图鉴
接力驰援武汉!高校“白衣战士”再出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