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百八十八、五脏虚实寒热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五脏虚实寒热
【治病策略】
一般虚热的人呢都是喜欢喝热的,实热的人都是喜欢喝冰的;虚热的脸红是粉色的,实热的脸是红色的。
下焦:
1、小腹虚寒:小建中汤
2、肠寒:附子粳米汤
3、寒实:大黄附子细辛汤(便秘)
4、肾寒(全身疼痛):附子汤
5、热实:大承气汤(便秘)
中焦:
1、中焦的重寒:大建中汤
2、胸中寒:乌头赤石脂丸
3、胃中寒:吴茱萸汤
4、中焦寒实:甘草干姜汤
上焦:
1、肺虚寒:甘草干姜汤
2、寒实:三物小白散
恶寒:
1、脉浮数:表热证
2、脉沉小:表寒证
3、脉浮迟而恶寒发热:真寒假热,里寒证
表寒:
1、表寒实:麻黄汤,葛根汤
2、表寒虚:桂枝汤
3、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
4、表寒里寒:小青龙汤
5、表寒腹寒:乌头桂枝汤
6、表寒证:麻黄附子甘草汤
表虚:
1、黄芪系列
里证:
1、里证:腹满、腹痛、身重、便秘或腹泻、排尿异常、口渴、潮热、谵语,沉脉
2、内热实证:大承气汤
3、里热实证:白虎汤
4、里寒实证:大黄附子汤、桂枝加芍药大黄汤
5、里寒虚证:四逆汤
半表半里:
1、热实证:小柴胡汤
2、热虚证:栀子豉汤
3、寒实证:瓜蒂散
4、寒虚证:乌梅丸
肾虚:
1、先喘不咳,动则喘甚,是病在肾,肾虚不能纳气,吸而复出,故作喘
2、耳鸣
3、尿浊
4、寸脉摸不到,太溪穴的脉跳摸不到,皮肤冰凉;而且一捏太溪和昆仑,薄如蚕翼,就是两片皮了,这人虚到家了。那里厚的妇女,绝对能生育的人。薄,绝对子宫壁也很薄,怀不了孕或者怀了也坐不住的人。所以是肾气虚,或者肾精不足。
5、身重
肾寒:
1、肾寒:全身疼痛,附子汤证
2、肾寒湿:小便不利,口渴,身重、腹重,五苓散、真武汤
3、肾湿(肾着):小便自利,不口渴,身重、腹重,甘姜苓术汤。
肝虚
1、目不能视。胆虚致耳鸣
2、头晕且痛,眼黑而昏,闭目不能视物
3、身重
脾虚
1、稍进油腻,尿浊、下痢。此乃脾虛气弱,精微下注
2、流涎
3、身重
脾热
1、舌头红肿
2、舌头生疮、溃烂
肠寒
1、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血虚、补血
1、四物汤、当归四逆汤,当归黄芪(1:2)
2、当归生姜羊肉汤:因为寒而产生的血虚
脉诊
1、左手脉小是血虚,右手脉小是气虚
一般认为气虚可导致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其次阳虚导致脏府机能活动的衰退,同样可出现内脏下垂。其次,气虚的临床症状可单独出现,而阳虚者必兼有气虚诸证。善治气虚者可先温其阳,阳旺气自生。故用温中祛寒法而奏效。
【辩证诊断】
1、
总则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善瘛(痉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心虚则悲不已,心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前,善悲,是眩仆(晕眩跌倒),视有余不足崦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脾实则腹满,殓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
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绵调其三里。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
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 [寐];
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视有余者尽取之。
2、五脏风寒证状及死候表
肺脏
中风
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腹胀
中寒
吐浊涕
死脏
脉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
肝脏
中风
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嗜甘
中寒
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
死脏
脉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
心脏
中风
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中寒
心中苦如啖蒜状,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如蛊注,脉浮
死脏
脉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
脾脏
中风
翕翕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短气
中寒
原文缺
死脏
脉浮之大坚,按之如覆盃,状如摇
肾脏
中风
原文缺
中寒
原文缺
死脏
脉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下人尺中
3、寒热之表里:
热在表者,为发热头痛,为丹肿斑黄,为揭去衣被,为诸痛疮疡;
热在里者,为胀满瞀闷,为烦渴痞结,或喘急叫吼,或躁扰狂越;
热在上者,为头疼目赤,为牙痛喉疮,为诸逆冲上,为喜冷舌黑;
热在下者,为腰足肿痛,二便闭涩,或茎痛遗精,或尿赤便浊。
寒在表者,恶寒身痛,浮肿肤疼,及容颜青惨,四肢寒厥;
寒在里者,恶心呕吐,冷咽肠鸣,及心腹疼痛,喜热胃冷。
寒在上膈,吞酸嗳腐,噎塞反胃,及饮食不化,喘腹呃哕。
寒在下焦,清浊不分,腹痛飧泄,及阳痿遗精,膝胫寒冷。
注: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数有力。
【辩证治则】
1、阳明与太阴,只辨一个寒热虚实。实者从阳明治,虚者从太阴治,热者从阳明治,寒者从太阴治。故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脏寒当温者,宜四逆,大实痛者,加大黄。
2、
寒实
虚寒
热实
上焦
三物小白散
甘草干姜汤、乌头赤石脂丸
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中焦
甘草干姜汤、大陷胸汤
人参汤(偏虚)、大建中汤(偏寒)、附子粳米汤(偏水湿)
大黄甘草汤、调胃承气汤
下焦
大黄附子细辛汤
小建中汤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辩证比较】
1、(1)气虚者,用六君子汤、四君子汤。
(2)血虚者,用四物汤。
(3)肾虚无火者,用肾气丸;肾虚有火者,用六味地黄丸。
(4)肺虚者,用生脉散。
(5)心虚者,用归脾汤或天王补心丹。
(6)肝虚者,用建中汤(小建中汤)。
(7)胃虚者,用四君子汤。
(8)脾虚者,用补中益气汤。
(9)郁症,用消遥散。
(10)伤风,用小柴胡汤或参苏饮。
(11)有热者,用二黄汤。
(12)胃热甚者,用竹叶石膏汤。
2、心:
(1)心血不足,则神烦;心火不足,则神怯;风痰入心,则神昏也。心火不宣,则小肠之糟粕不化,是生飧泄;心火太甚,则移热小肠之膜油中为热所蒸,饮水从油膜中过,则被蒸为黄赤。色痢证糟粕不化,垢腻脓血,全是心移热于小肠之病。
(2)心火太甚,则肺燥;心火不足则肺寒。心火太过,则(肺)气有余,而上逆下注;心火不足,则下泄,上为饮咳,皆不得其治节之故也。
肝:
(1)肝主血,而内含阳气,是之谓魂。昼则魂游于目而为视,夜则魂归于肝而为寐。魂不安者梦多,魂不强者虚怯。
(2)肝寒则胆汁不能化物,肝热则胆汁化物太过而发中消等症。肝木之阳不升,则为泻泄;肝寒则腹痛霍乱;肝火郁为痢,亦是肝病累脾。肝气横者,敢为狂乱,肝气虚者,每存惧怯。
脾:
(1)脾寒者。其涎清冷;脾热者,其涎稠粘。
(2)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则记忆多忘。纳谷少者胃阳虚,纳谷多而不化者,脾阴虚。膈食病,粪如羊屎,即是脾阴虚,无濡润之气,故燥结不化。脾阴不足,则中焦不能受盛,膈食便结;三焦相火不足,不能熏化水谷,则为糖泻。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知母、石膏,反能开胃。脾阳虚则肉浮,脾阴虚则肉消。
(3)脾不统摄肾水,则遗精;脾不制水,则肾水泛而为痰饮。
肺:
(1)凡大肠之病,皆从肺来,故大肠燥结,须润肺;大肠痢症,发于秋金之时,亦是肺金遗热于大肠。
(2)大肠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
(3)金不能平木,则肝火上升,为痰咳、虚痨、失血等证。
(4)若(肺)津液上,则口渴气喘,痈痿咳嗽,水源不清,而小便涩。遗热大肠,而大便难。
肾:
(1)反心火阳光,如照相之镜也,脑髓阴汁,如留影之药也,光照于阳,而形附于阴,与心神一照,而事记髓中同义。
(2)老人肾竭,所以发白。
(3)髓不足者力不强,精不足者智不多。
(4)老人溺多,化气少而水质多;壮者溺少,化气多而水质少也。
(5)听音者肾精,而辨语者心神也。
(6)肾液充腴,则肛门不结,肾气充摄,则不脱肛。
热:
(1)肝热筋灼,惊痫瘛疭;肺热咳嗽,气上口渴;脾热肉消,便秘潮热;肾热骨蒸,精枯髓竭。
(2)上焦热,则心烦口渴,头咽目痛;中焦热则饮食减少,肿胀痢疾;下焦热则小便不利,大便失调。
相通:
(1)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
(2)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如痢证、肠风秘结、便毒),宜平肝经为主;
(3)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如痢及秘结,阑门不开,膈食)宜润脾为主。脾病多是小肠之火蒸动湿气,发肿胀作泻满,小便浑浊,故当泻小肠。
(4)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
(5)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妇科、男科:
(1)女子督脉葵水之阳不足,则经迟经滞;冲任之阴血不足,则经淡经枯。
(2)男子精清者血不足,精不射者气不足,精少者,气血均不足。
(3)男子精薄,则为血虚;女子经病,则为气滞
其它:
(1)凡呕逆自汗等,皆阳明不能主盍之过。
(2)腋所以生毛者,三阴皆出腋下,厥阴少阴之血从太阴肺气之化,泄出于腋故生毛也。
(3)老人中风、小儿惊风,一切风湿麻木瘙痒痉痫,盖无一不当治肝,即无一不当养血。
(4)欠者阴引阳入,故哈欠至而欲寐,嚏者阳引阴出,故喷嚏出而人醒,二者皆根于气海,故肾病则见此二证。
(5)先天不足,宜补肾,六味丸肾气丸二仙胶之类是也;后天不足,宜补脾,四君子归脾汤、补中汤之类是也;
(6)气弱者宜补肺,人参是也;血弱者宜补肝,当归是也;神弱者宜补心,枣仁是也,再审阴阳轻重治之。
(7)怒气逆,宜生铁落饮、芦荟丸、滚痰丸之类;虚气浮,宜安神丸之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的五脏都有寒热之分心寒、肺寒、脾寒,还是肝寒、肾寒
学一点中医概念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寓真阴,为三焦之源,故“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
钱乙话儿科
中医诊断:问诊歌诀,学会了你也是个小中医,建议收藏
陈明:《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9、五行的相生相克,“附子泻心汤”治心肾不交寒热错杂症(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