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端砚藏家必备!史上最全面的端砚名坑石品花纹综述(多图)


端砚名坑石品花纹综述


端砚名坑众多,据史料记载,约有70余处,其中绝大多数已枯竭,目前已全部停采。端砚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段:一是西江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即端溪水以东地段,端砚最优质的砚石主要集中在这一带,主要砚坑有老坑(又称水岩、皇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宣德岩、古塔岩、冚罗蕉、绿端。二是西江羚羊峡北岸的羚羊山,主要砚坑有龙尾青、木棉坑、白线岩(内有二格青、红石、青石)、有冻岩。三是肇庆市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统称宋坑,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等。四是鼎湖沙埔斧柯山以东地段,除典水梅花坑、绿端外,统称为斧柯东。五是七星岩的白端,白端石开采于明代,不发墨,常作朱批之用,因七星岩是风景区,历年禁止开采。

在未有先进器具检测分辨端砚坑种之前,人们只能用经验去判断坑种,而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听声、目测、手感和试墨等。也有些老师傅甚至能够在雕刻的过程中通过下凿感觉就能判定坑种。但最常用的方法还是目测,即通过辨色和结合砚材的石品花纹来判断坑种。端砚石品花纹丰富,以前人们喜欢把端砚坑种和端砚的石品花纹分开去论述,但石品花纹是判断坑种的重要依据,所以本文结合了大量的石品花纹图片对各坑种进行细致的描述。

老 坑


老坑,又称水岩,位于西江羚羊峡南岸斧柯山端溪水东边一带,是端砚中石质最好,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砚坑。老坑开采于唐代,被誉为皇坑,历来由当朝皇帝派官员监管开采,洞内可用的砚石只有30CM左右,工人按石脉走向靠手工凿取。老坑洞内原分为两个工作面,一为水归洞,一为大西洞,大西洞全长(斜距)125米,洞口与洞底高度差为25.3米,水归洞全长100米(斜距),高度差为26.87米,洞底在西江河面以下27米,洞口地势低,“不论四时皆为水浸”,“虽大旱未尝涸”,一年之中只有秋冬季枯水期间,将洞内的积水抽干才能开采。


老坑岩需艰辛进入,由于洞内外非常低,不能站立行走需要爬行进入。


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作用,所以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老坑砚石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的缘故,故使老坑砚石如此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效果。

老坑原石

(经打磨,未上蜡)


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质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把“重与轻”,“刚与柔”这两对矛盾统一在一体之中,这是有根据的。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老坑砚石的确质地坚实而又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老坑常见石品花纹有:石眼、 冰纹、金银线、鱼脑冻、蕉叶白、青花、天青、天青冻、翡翠、火捺等。另外还有五彩钉、朱砂钉这些石疵,而五彩钉为老坑特有是鉴定老坑的特有标志。


老坑石品花纹--石眼

端砚石眼其实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石眼的颜色,与坑洞有一定的关系,但同一砚坑各段砚石的石眼颜色亦有不同,甚至在同一块砚石眼出现的几颗石眼的色泽也会有别。所以,要准确分辨端石色泽最好是利用自然光,在室内靠近窗户处观察,因为在阳光下或光灯下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老坑的石眼多为鸲鹄眼(八哥眼):




老坑石品花纹--冰冻和冰纹冻

冰纹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后有少量的坑仔或其它坑也有类似的“冰纹”,但仔细看跟老坑还是有明显区别)。它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与砚石本身融为一体,而不像金银线那样将砚石分割开来,有时更像悬崖 上的瀑布,一泻如注。冰纹有纯洁朴素之感,它是砚石形成后,产生的两组剪切裂隙,被碳酸盐充填而成的花纹,质地细嫩,形态自然。

冰纹冻是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如一幅瀑布倾泻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雾或似披上轻纱幔帐。在外围有火捺环绕的是非常难得的名贵冰纹冻,唯老坑砚石中偶有出现。




老坑石品--金银线

金银线是多见于老坑砚石中的石品花纹( 至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随着坑仔坑道越来越深,越来越靠近老坑坑口,故当时有不少具有天青、金线的坑仔被开采出来。当时金线被作为老坑才有的石品,故当时有不少此类坑仔被冒充成老坑出售。后来逐渐有更多的人知道此石实为坑仔,也就终结了有金线就是老坑的经验之谈。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在偶然情况下也有发现)。

它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称金线,白色者称银线。


老坑石品花纹--鱼脑冻、蕉叶白

鱼脑冻是端溪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端溪砚史。描述:“一种生气团团,如澄 潭月漾者曰鱼脑冻。”又认为“冻”是“水肪之所凝也”。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 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刻砚艺人一般者把有鱼胖子冻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那么嫩滑,一般情况下,在鱼脑冻的外围都有胭脂火捺“包围”着,这种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为名贵,其色泽鲜艳,紫中带红。而在鱼脑冻中一般都有青花,大多数是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蚂蚁脚青花,还有玫瑰紫青花等。

鱼脑冻的形态,具体说来应分为三种:一是浮云冻,恰如晴天的一朵或几朵白云(最佳的色是天青作地色),并有浮去轻飘、风吹松散的感觉。二是圆形或 椭圆形的鱼脑冻,外围是胭脂火捺,这种鱼脑冻似天地之间一团浮云和水气运转,有如“浑沌初开”的气势,三是鱼脑碎冻,即不是完整的,更不是圆形或椭圆形 的,而是错落疏散,有时像花生米或蚕豆般大小,零零碎碎地错落分散在砚堂中。

此外还有一种砚工称之为“荡”,它没有冻那样轮廓清晰和完整,也没有“白如晴云”,“松如棉絮”。这种“荡”好像神话中描写的仙女,披着白色轻纱,若隐若现,也像晨曦中飘浮水边的薄雾。它的色泽是白中带黄,并模糊地透出砚石的地色。可以说是未成熟的鱼脑冻。

鱼脑冻只有在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砚石中出现,它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因它与发墨有直接的关系。鱼脑冻是产在含铁质 水云母页岩中,夹有极细的泥质扁豆体,经过成岩作用过程,发生铁质的迁移和聚集。在这种极细的扁豆体边缘,铁质被质扁豆体的粘土矿物吸附,使之有大量的赤 铁矿分布其间成火捺花纹。泥质扁豆体经变质作用后,泥质重结晶为云母类矿物体合体,不含欣质的以云母类为主的粘土矿物扁豆体,称之为鱼脑冻。


老坑石品花纹--蕉叶白

端砚中,色调一片娇嫩,如蕉叶初展,白中略带青黄的即为蕉叶白,又称蕉白,以幼嫩之蕉叶喻端砚之石质,取其浅白、娇嫩之意。
  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蕉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其一片纯洁,微有青花。”又云:“如秋云绵密,或如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于水中乃见。”
  在蕉叶白的外围往往有火捺,而蕉叶白内则有青花或几点玫瑰紫青花。色调白中略带黄或青,以质地细润颜色浅白者为佳,光洁一片泛青者次之,焦黄者为下。三大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常见蕉叶白,冚罗蕉岩、有冻岩偶见。
  蕉叶白与鱼脑冻相近,却不尽相同。从外形看鱼脑冻是半圆的、圆的或椭圆的,似在晴空飘拂的一层薄薄的白云;而蕉叶白则是成片的,白底略带青绿,并有微量黄色渗透,有娇嫩的感觉。
  蕉叶白的颜色随基底变化,有泛白娇嫩一片者,有泛青如淡淡的天青者;泛青者,容易与天青中的浅青混淆,成了鉴别的误区。两相比较,天青一般较纯净,常有鱼脑冻出现其中。蕉叶白中则多青花。


老坑石品花纹--青花

不识端砚者,常将青花误作杂质看。青花是一种难得的、十分名贵的石品花纹,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是由微粒赤铁矿和磁铁矿等矿物细小斑点形成,因成份的不同、分布的疏密,青花的颜色有深浅变化、斑点有粗细之分,以形细、色活、隐约可见为佳,粗而显者次之。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是优质砚石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人评青花为石之精华所在,石质细润才有青花。《宝砚堂研辨》说:“鉴别端石,以青花为最佳。青花,石之细纹也。”古人曾说,青花是砚石中的精华,这是有根据的。《砚赋》:“占领滴青花一语,以证古砚青花子石,然只云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古人对青花早有评价:“青花细者佳,粗者次之;活者佳,枯者次之;沉者佳,露者次之。”所谓:“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破。”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无可否认,有青花的端砚石确实质细腻,幼嫩,滋润,青花是砚石之精华,是实用与欣赏的统一体。

  青花常寄身于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等三大名品之中,也是三大名品造就了青花。青花按其特征又分为许多种类,请见附表。

玫瑰紫青花
玫瑰紫青花 是一种紫蓝色的圆形斑点,它不像石眼那样碧绿有晕,而是一种体形比较大些(绿豆般大小)的圆形青花。它也不像别的青花那样密集地积聚一起,而是大小疏落分散,往往与其它青花混在一起,最好的玫瑰紫青花是圆形内侧像割开的玫瑰,外侧为胭脂火捺围住。如果在其它青花中相混出现玫瑰紫青花,就会形成粗细对比,色泽。深浅相衬,显得斑斓多彩,更加美观。古人对玫瑰紫青花赋予吉祥如意的象征。

鹅毛氄青花
鹅毛氄青花必须在阳光下,以水湿石方能辨别,它是一种极细而短小成条纹状,由上而下垂的有如雏鹅脱壳而出时的胎毛,沉水后看上去似一丛茸茸的细毛在水中浮动。有这种鹅毛氄青花的砚石,石质极其细腻和娇嫩。



老坑石品花纹--天青

天青是优质砚石中呈现蓝黑色的石品。端石中的天青较为少见、难得。古人所谓“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即上品天青。 
  在端砚石中色青而微带苍灰,纯洁无瑕者谓天青,即恰如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色。又分深青与浅青,特征如暗夜晴空。以宝蓝一片、莹洁通透的深青为佳。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间,由于各种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故说天青是非常难得,罕见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细腻、幼嫩、滋润之处。名贵的浮云冻往往在天青的位置出现,即以天青作地色,这样的浮云冻就显得更名贵。
  天青中常有鱼脑冻,精彩者如蓝天白云。偶有细微的蚁脚青花、微尘青花隐身其中。历来评端砚石色,以天青为贵。有天青的部位,石质纯净、致密、坚实,有“下墨快、发墨好”的优点,是集实用与观赏优点于一身的名品。
  一般来说只有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以及坑仔岩才有天青的出现(旧古塔岩偶尔会出现天青,但是微乎其微的现象)。天青以老坑及麻子坑为佳。 
  老坑天青偏蓝,佳者呈现一种通透、立体的效果。坑仔岩天青,佳者近似老坑,而以浅青居多。麻子坑天青微偏绿,质地细润,调均匀,但没有老坑天青的通透感。


老坑石品花纹--翡翠、翡翠带

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如呈条状,即称为翡翠带。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石品。

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

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老坑石品花纹--金银线

火捺又称“火烙”,古人称“紫气奔而回礴谓之火捺”,“聚而为轮谓之金线”。就是说在端砚石中有些部分出现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者。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无能泽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火捺的类别又分为:胭脂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马尾纹火捺、铁捺、火焰青等。



老坑石品花纹--五彩钉
五彩钉(有称五彩斑)唯老坑独有的花纹,白质地色中夹杂绿色,墨绿色、黄色、赭石色、青蓝色、紫色的结晶斑块状,犹如镶嵌在砚石中,十分坚硬,拒刀凿。不过五彩班虽然是石疵,但可作为辨别老坑砚石的特征之一,有时也可以在创作设计中派上用场。




老坑石品花纹--硃砂钉(又称朱砂斑)

硃砂斑(有称朱砂钉)应该称之为朱砂点更为适宜,偶尔在老坑砚石中出现,象黄豆般大小,最大的直径也不超过1厘米,呈朱砂色,质比砚石稍硬,但无碍于研墨,如果位置得当,还会起到点缀作用。



坑仔岩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它位于老坑以南半山这上,距老坑洞约二百余米。坑仔岩开坑采石历史较长。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治平年间开坑采石以来,历代均有开采。相传咸丰九年采砚石时洞内曾大塌方,造成伤亡。在坑仔岩旧洞口旁不远处还立一石碑镌上“坑土地之神”以志,故有人称坑仔岩为土地坑。

坑仔原洞(咸丰年间塌方后自然封闭)


坑仔岩新洞口,2000年封坑停采,曾被炸开偷采。

采砚石的工人


坑仔岩原石(有眼)

坑仔岩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在端砚名坑中仅次于老坑,但坑仔岩砚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样层次分明。坑仔岩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花纹均匀,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斓。


坑仔岩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天青、青花、玫瑰紫、火捺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


坑仔岩石品花纹--石眼

坑仔的石眼非常漂亮,且有许多是八哥眼,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级砚材。





坑仔岩石品花纹--蕉叶白



坑仔岩石品花纹--鱼脑冻


坑仔岩石品花纹--天青




坑仔岩石品花纹--青花



坑仔岩石品花纹--玫瑰紫


坑仔岩石品花纹--火捺:(火捺通常伴随蕉叶白、鱼脑冻等一起出现)



坑仔岩石品花纹--翡翠


仔岩石品花纹--黄龙纹



坑仔岩石品花纹--金线



麻子坑

麻子位于老坑之南约4公里外,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脚端溪水约600m。该处山坡陡峭,山道崎岖险峻,攀登不易,上落困难。麻子坑开采于清代乾隆年间,相传为一位脸上长有麻子的采石砚工发现,并冒险开采,为了纪念这位开拓者,人们将他发现的砚坑取名麻子坑。麻子坑有水坑和旱岩之分,水坑终年浸水,历来亦有“泉生石中”之说。

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麻坑石如不认真细看,容易与老坑混同。石品中有鱼脑冻、蕉叶白、天青、天青冻、青花、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金银线、石眼等石品花纹。其石眼尤佳,多碧绿,有瞳子,眼中有晕数层,名贵的有鸲鹆眼,鹦哥眼等。石质润泽,石色青紫略带蓝色,以水涂湿观察,色彩丰富斑斓,是制砚的高档砚石。





麻子坑石品花纹--石眼

麻子坑的石眼与坑仔岩比稍有逊色,多为翠绿,很有特色。





麻子坑石品花纹--鱼脑冻




麻子坑石品花纹--蕉叶白




麻子坑石品花纹--天青、天青冻




麻子坑石品花纹--青花



麻子坑石品花纹—翡翠



麻子坑石品花纹--黄龙纹



麻子坑石品花纹--火捺


麻子坑石品花纹--虫蛀



宋 坑

宋坑因在宋代被发现而开坑采石,故取名宋坑。但宋坑非指某一采石坑洞,而是拥有好几处岩洞;盘古坑、陈坑、伍坑、蕉园坑等,均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后面的北岭山一带,西起三榕峡,东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将军岭下有将军坑,产砚石,前人也有称宋坑为将军坑。将军坑开采时间最早,石质最优良,被称为老宋坑(将军坑和盘古坑)。将军坑早已砚石枯竭,无开采价值,盘古坑也停采多年。

比较集中开采,砚石产量较大的是伍坑,其次是陈坑和蕉园坑(蕉园坑砚石紫色偏青黄,色泽不够油润,但多石眼,人们干脆称它为有眼宋坑);蕉园坑因在鼎湖风景区内,开采受到严格限制。

北岭山脉宋坑产地




老宋坑砚石色泽紫如猪肝,石色凝重而浑厚。苏轼在《孙莘老寄墨诗》中就有'端石琢马肝'的诗名,也有人称猪肝色,其表面还有所谓“金星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优质宋坑砚石还有火捺(或称火烙),特级优质的含有猪肝冻或金钱火捺。上乘的宋坑砚石石质致密坚实、润滑细腻,下墨快,发墨好,可作高中档的雕花砚材。

由于宋坑砚坑众多,所以石质石色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宋坑砚石色紫红如猪肝,石质致密、润滑、坚实。高档的宋坑砚石有火捺(或称火烙)、金星点(在阳光下砚石闪闪发光)等石品,特级优质的宋坑砚石还有猪肝冻(即金钱火捺)石品花式。

宋坑砚石具有独特的风格,以发墨快而著称,研磨出来的墨汁,特别适宜书写流畅、奔放、笔力劲健的大字。宋坑砚石一般供高、中档雕花砚用,较次一点的砚石可制顺水淌池、单打、斗方及走水砚。






宋坑的主要石品花纹有:石眼、火捺、翡翠、彩带等;








梅花坑

梅花坑的开坑采石始自宋代,原出自岭羊峡以东的高要沙浦典水村附近,故古人称典水梅花坑。后来多在肇庆市北郊北岭山的九龙坑开采,据说与宋坑砚石同出一脉。梅花坑洞较深,洞内石分三格,上下格石粗不能作砚材,只有中间一格如无裂缝则可采用。

梅花坑石以多眼为主要特点,呈苍灰白微带青黄色,其中有梅花点者为佳,石质近似宋坑,下墨亦快,但石质与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相比略为粗糙。然而,仍不失为端溪砚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砚石之一。典水梅花坑采出的砚石多眼,眼中有点,大而晕重不分明;九龙坑的梅花坑砚石色苍灰微带褐黄,眼多而无睛(无瞳子),眼呈米黄色。


梅花坑料


梅花坑的主要石品有石眼、翡翠、彩带。







古塔岩

古塔岩位于坑仔岩之南,屏风背附近。古塔岩石色凝重,紫色稍带赤,有些部位带紫红,或玫瑰红,色彩有变化,不单调,且看上去油润生辉;石质娇嫩、坚实、滋润;间中会发现石眼,并且有佳眼,但甚少有火捺、蕉叶白等。古塔岩砚石一般可作雕花砚材,有些特别好的甚至可作高档砚材。


朝天岩

朝天岩位于宣德岩附近,始开采于清康熙年间,由端溪水拾步登麻子坑,朝天岩是必经之地,且两边距离相当。朝天岩洞不深,洞内宽敞,因洞口大且朝天而开,故名曰朝天岩。朝天岩砚石质地较细腻,砚石呈紫蓝色,有青苔斑点,这是朝天岩独有的。



宣德岩

宣德岩开坑采石于明宣德年间,故得此名。其石色以猪肝色为基调,略带紫蓝、苍灰,石质也较细腻,幼嫩,仅次于坑仔岩和麻子坑,宣德岩之佳石与麻子坑、坑仔岩砚石不相伯仲。但宣德岩砚石多断脉。较难采,佳石亦不多,故目前基本上停止开采。



白线岩

白线岩位于羚羊峡以西、以北的山岭上,岩洞内分三层,第一层石皮青带翠绿色,质优者可作雕花砚材;第二层叫二格青,多作低档的顺水淌池砚;第三层是青石,质优之青石时有火捺,亦可作砚材。质优的白线岩砚石多有白筋暗浮石面上,乍看有点象散碎的冰纹。




斧柯东诸坑

斧柯东砚坑位于斧柯山东麓一带,从宋朝开始就有开采,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同一脉,故有“新坑仔”、“新麻坑”之称。斧柯东品种繁多,不乏优质砚石。石质与石色变化很大,好的砚石特征很像老坑坑、仔岩、麻仔坑三大名坑,也有鱼脑冻、蕉叶白、石眼、火捺、青花、翡翠等石品花纹,但斧柯东砚石较坚硬,敲之有金玉之声。



绿 端

绿端采石始于北宋,关于砚坑的地点,据《高要县志》云:“绿端石出北岭及小湘江峡(即现在的三榕峡),鼎湖山、皆旱坑。” 绿端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是事实,可能因砚石枯竭,人们就终止于此开采,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附近开采,之后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

绿端石色青绿微带土黄色,石质细腻、幼嫩、润滑,最佳者为翠绿色,纯浑无瑕,晶莹油润,别具一格。史料的记载中很少谈及绿端的下墨与发墨之事,只有提到绿端水坑润而发墨(绿端坑洞原有水坑和旱坑之分),旱坑则没有谈及。近年沙浦苏一村附近亦发现绿端石砚材。





白 端

白端砚石色洁白如雪,莹润如玉,在以紫色为主调的端砚家族中,别具一格,卓然不群,令收藏家们梦寐以求。但因为它产自肇庆端州自古著名的风景区七星岩,历代禁采岩石,故琢制极少,传世极稀。

白端是肇庆七星岩独有的特产,其中又以七岩排列榜首的玉屏岩所产称冠,玉屏岩就是以岩中白石如玉故名。至今玉屏岩山上山下尚存古人采凿白端的遗址,如山上玉皇殿北侧的叮咚井和双珠迳,山下登马鞍亭石径西侧大如厅堂的岩洞等处。而又以叮咚井的白端最为上乘,驰名清代的端州干粉即以此白端所制,所琢白端砚台也较同岩他处最显白润,更比景区内他岩远胜一筹。只是叮咚井仅为宽约一米多,长数米,深约十米的狭坑,古人采石有限,所琢砚台难得一见,当视为珍中之珍。




端砚,是上天赐给肇庆人民的宝贵资源。但端砚资源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在感叹天地造化神奇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有限资源。让端砚文化一代一代永远传承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端砚各种坑鉴别(附图)
四宝之首——端砚知识100问答
端砚的鉴赏
中国端砚
端砚:割得紫云千年韵
端砚的鉴别(肇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