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莫扎特丨一朵从忧伤里开出的花

  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聊了很久。

  本打算在听音乐的时候写下感受,发现听着音乐整个人就静不下心来写。应该是莫扎特的这首曲子魅力太大了吧,每每听到那段熟悉的旋律,我都不禁想哼起——“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这紧凑而又悲惋的音调,一个人听的时候难免有种共鸣。

  第一遍听,我想配它一句灵魂的怨歌:那么急切随之又那么舒缓,舒缓轻快的时候让人开始分心,开始思绪飘摇,还没让人歇够,又一段急切的起势随之带来的高音又让人切实感受到了当下的音乐,大约八、九次相似的主部展现之后,最后一声拉长的而又降调的乐音结束了这首音乐。再听一次,拿起笔随意在白纸上画画,记录些一些高潮和一些重复的音段,乐曲被倒带了一遍又一遍,在特定的点上记下时间——抱着一颗研究乐曲的心来听这段音乐,我发现结构安排富有节奏与段落感,即使听似是同一段音乐的重复,但在音调和旋律上又稍有变化。最后闭着眼睛再听,每一个高响度音后面总是一段低响度音,每一段音调上去之后总是又徐徐地下来,连最后三声强音也是以2声升调1声降调结束。且不说g小调略带的忧郁低沉感,乐谱若是能以图画的形式展开,那么其自身应该就是一部不断上升又下降的波形图,这里面是不是就包含着莫扎特一生甚至或者是那个时代的遭遇呢?答案难以否定。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就像诗人创作的诗饱含了诗人的感情,作曲家创作的一段音乐也当是他灵魂的体现。诗和曲子都是可以一气呵成的,灵感固然重要,但这灵感的背后往往是一段长长的摸索寻求。而我想说的是所谓一气呵成往往是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磨得你只剩一丝力气的时候最后才做到的。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在这里先理清莫扎特的短暂的一生:1756年出生,1762年便开始旅行演出,1772年结束漫游生活担任首席乐师,1777年为摆脱大主教控制再次旅行演出,却到处碰壁最后重归家乡,1781毅然辞职去往维也纳,1788作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1791年去世。莫扎特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浮沉,从早年的倍受宠爱的神童再经历被控制被刻薄对待的青年生活,最后经历着贫困潦倒的晚年生活。这就像这首乐曲一样,一段低沉的乐音,接着一段起势的节奏接着便升调,最后又落下。谱曲只是莫扎特一生的片段,而片段里面我们往往能看到一生。

  对于他何时开始思考这首曲子,我觉得从1781年那次与大主教的断离关系开始,莫扎特就已经有意向谱一曲婉转哀愁的乐章。而他抒发独立之人格的音乐我觉得也是从那时候真正得以奏起。因为之前不是旅行演出缺少对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就是被大主教所逼迫而学习创造的权利受限。虽然成为自由作家后还是受到社会的压迫,但他开始慢慢熟悉这个社会——启蒙思想与封建的矛盾,人权与皇权的矛盾,穷人与贵族的矛盾。因为了解,所以伤痛。就像我们再怎么学习也不可能体会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百姓所承受的苦痛,因为没有体验过。所以莫扎特这首曲子主部所揭示的幽怨应该包括了那个时代的穷苦人的幽怨。苦难没有一直存在,但却是穿插他整个人生的,所以主部的旋律也是穿插在整首曲子里。

  出走后7年,经历了沉浮,尝尽了世间冷暖后,莫扎特已是穷愁潦倒,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有时候还需临时补贴。在此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那些灰暗的思绪如此频繁敲击我,我曾作出巨大努力来驱走这些思绪。”那么在这里什么是灰暗的思绪呢?我想一是对社会不公的幽怨,莫扎特的才华当是与年龄成正比的,而人们只是相对在意他的儿童时期,导致后来他再次旅行出演的碰壁,再加上大主教的压迫,使他因为幽怨离开家乡最后又因为那个时代而再次回到家乡回到幽怨。再者,我想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怀疑,真正名垂千古的大家往往在他活着的时候是抑郁不得志的。想想那个时代真正热爱音乐懂他肯去赏析他音乐的有多少人呢,倘若一直是对牛弹琴,没有人们的褒或贬的声音,自己又怎么能去定义自己的作品的等级高低呢?因为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得以全部释放自己的才华,莫扎特难免会想到自己技艺不过如此的灰暗的思绪。还有一点,从人情生活的角度看,人情冷漠这灰暗的思想他总想挥去,但在得不到朋友的救济或者救济太少的时候他不得不去猜忌人际关系。这些灰暗的思绪,他”曾作出巨大努力来驱走”,这努力,我想一是不断的去适应去改变现况,所以在去往维也纳之前有段折腾;再者是不断的改变提升自己,他只有不停地去思考,去作曲才能摆脱对自己的怀疑,创作的过程能让人摆脱创作完成后的空虚;第三,他情愿天真地去相信别人,相信自己能够维持生活的进行,1784年他还参加了共济会,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有着强烈共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莫扎特的这种带着悲悯的音乐风格绝对不是偶然,正是因为他有这样一颗追求平等博爱,追求自由独立的心,才能体会到社会上种种的不自由,才能促成悲悯的情怀转化为谱写音乐的动力。与其说是他看重了g小调所带的忧郁音调,不如说是他赋予了g小调忧郁音调的优美。是音乐成就了莫扎特,反过来莫扎特也成就了音乐。时代矛盾与个人精神的碰撞下,时代给予了他这么一个创造的机会(即使是伤痛的),他赠与了那个时代所能奏出的最强音。

  乐曲6分30秒左右开始变得欢快明朗,在7分10顿时就变成沉寂舒缓,是他离开大主教后内心的欣喜吗?在社会压力下又带着浅浅的压抑?乐曲8分23到8分29的一段是一气呵成的上升的音调,是想解释他人生最后几年时光里一气呵成的3部交响曲吗?那么华丽的上升,最终的结果不过是像g小调的降下,莫扎特把狂热的抑郁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一个英雄为了国家而牺牲最终却没有得到所需求的满足,音乐就是他的国家,维持生活就是他所要的一丁点儿的满足。据说莫扎特在去世前的前一个早上还在演奏这首自己喜爱的乐曲,足以见得这首曲子灌注着他多少的心血。

  最后一段时光的莫扎特其实已经开始摆脱穷困了,因为他的歌剧《魔笛》已经开始上演了,这意味着荣誉,财富,社会人士的认可都将接踵而来,就像乐曲的最后第三,第二两声升调,最后一声应当是更高音才对,但曲子仿佛暗示他的命运,最后一声降调,宛如他躺在冷冷清清的病榻上,喃喃自语地想象着《魔笛》的演出:第一幕结束了…….现在开始夜后的咏叹调……然后悄悄地阖上了双眼。

 毫无疑问,莫扎特是天才,天才和疯子至少有一点相同,他们都难以被常人理解。所以莫扎特把这份压抑交托了给了音乐——谱曲治愈,奏曲致郁,忧伤的废墟里开出欢乐的花朵,我想这才是超越时间的音乐芳香所在。  

 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莫扎特的经典里面又能折射出多多少少的听者的心。指挥家瓦尔特曾经说:“当我决心指挥莫差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时,我已经50岁了。” 我想这并不是因为曲谱的难以理解,而是真正要理解这部曲子来展现它丰富的含意是需要经历过坎坷沉浮的,也只有共鸣的心才能奏出让人共鸣的音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土耳其进行曲
莫扎特(Mozart):D大调第六小夜曲(SerenadeNo.6in&nb...
莫扎特​《第四十一号交响曲》(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丨聆听百部伟大交响曲(19)​
【世界古典音乐名著】开启孩子智慧的源泉
世界十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旋律恒久远,一曲永留传:聆听十个最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乐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