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万里夏夜难眠写下一首诗,结尾七字境界很高,千百年来令人费解
userphoto

2024.06.05 河北

关注

夏夜苦热,外出取凉,这是古代诗人经常描写的题材。

在炎热的夏夜,去寻一抹难得的清凉,慰风尘,慰灵魂。如此,才是人间清凉。

下面杨万里的这首《夏夜追凉》,在炎炎夏夜里,在皎皎月光下,即使没有风,也能从心里感受到清凉,做到“心静自然凉”。

《夏夜追凉》

杨万里〔宋代〕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这首诗的大意是:

想不到夜晚还是跟白天中午一样热,打开门,到皎皎月光下去站一会儿。

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鸣叫声,不时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风。

全诗仅四句二十八字,该诗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

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当然,还有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首句貌似平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所以迫切需要取凉。

次句写诗人月下独立的形象,似乎在室外明月之下才可以取凉。

“开门”,二字可知诗人原在室内,由于室内闷热难受,坐立不宁,于是开门出来。

只在门前“小立”,可见这里也不是最好的纳凉之处,且月明,虽然夏月不象“夏日可畏”,但见其光也觉得热。

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

环境影响心境,心静而凉自生,诗人从竹深树密之处,安谧宁静的心间,觅取了凉。

结句是这首诗的精妙之处。这一句诗境界很高,一直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无风会觉得凉呢?

“不是风”,三字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

杨万里诗活泼而灵秀,意新而多趣,往往从平凡中见其警策、机趣,令人玩味无穷。

《夏夜追凉》不循常规写揽风取凉,而写因静生凉,这就与众不同;而前二句以热写凉,第三句写得凉之境,于是“人静自凉”之理暗寓其中。

陈衍《石遗室诗话》指出: “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及至第四句明说“不是风”,才悟出是凉从静来,诗否定了凉从风来,正突出了静中生凉的意趣。

如此化熟为生、变直为曲、变化新生、机颖清妙的绝句,正是诚斋外师自然、内师心源,熟参了悟的结果,也反映出诚斋诗风的特色。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杨万里的一首诗,淡淡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
杨万里《夏夜追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一首七言小诗,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在夏夜纳凉时的独特感悟
【央视荐诗】6月29日:“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充满趣味的一首夏夜诗
杨万里一首诗,短短4句,送你清凉一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