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格律(二): 平仄和对仗
userphoto

2024.04.04 湖南

关注

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 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所谓“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能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所谓“平仄和谐”便是“声调铿锵”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的交错规则可以概括为: (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 (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以毛主席《长征》诗第五六句为例: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何辨别平仄呢?尤其是基于普通话,如何辨别平仄呢?上节我们讲到,古代四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而如今普通话四声却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的平声在现代汉语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普通话的一二声; 古代汉语的上声一部分仍是上声,即普通话的第三声,一部分则演化为去声; 古代汉语的去声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普通话的第四声;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则不复存在了,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去了。由此可见,一般地,在现代汉语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入声问题则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只有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两两相对,这便是这个术语的来历。所谓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和“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则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其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实际上,名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即“工对”。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其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诗和散文中都可能出现对偶修辞。例如《易经》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然而,上面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不符合律诗对仗的标准,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里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他们的平仄则相对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丨细说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王力《诗词格律》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古诗词谱
细嚼慢咽学诗词(三)对仗
【古典诗歌简明常识】(增补) | 原创文学 - 新文化论坛
漫话《诗词格律》(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