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大儒沈曾植的书法强调以心性去书写,而非简单的书家之字

前言:

王国维很少赞誉什么人,沈曾植病逝后,王国维更是在挽联中写道:“是大诗人,是大学人,更是大哲人,四照炯心光,岂谓微言绝今日;为家孝子,为国纯臣,为世界先觉,一哀感知己,要为天下哭先生。”中国大儒沈曾植被称为“中国文化之典型”、“中国之完人”。时势弄人,时间往后推移不久,除了王国维、陈寅恪、王遽常等时不时念叨他以外,沈曾植的经世之才,因其不合时宜,逐渐被学术史渐渐遗忘。沈曾植学贯中西,无论天文地理,经史子集,亦或音律书画,别说你听过的学问,就算你没听过的学问,他都懂。沈曾植的书法强调的是以心性去书写,而非简单的书家之字

沈曾植就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刑部工作时,他通读古今律法;在他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时,为跟俄罗斯打交道,把辽金元史读了个底朝天。

在清朝末年,当大多书家在学碑而贬帖之时,沈曾植却熔碑帖于一炉。正如胡小石所评价的:“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而来,而能发展古人;后不同于来者,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

沈曾植书法,常体现出汉碑的生拙顿挫,线条浑厚,宽博自在,在“不稳”中显得到位,这种到位,如曾熙所说:“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沈曾植是“帖学”的殿军人物,他已经把“书学的奥秘豁然贯通”。

沈曾植的书风演变分为两个阶段:六十岁之前“为孙隘庭临《郑文公碑》,绝少变化”;六十岁之后,“真积力久,一旦顿悟,遂一空依傍,变化不可方物”。在书法评论家眼中,书学家的字求法,画家的字求趣,学者的字得书卷味,碑学书家有金石气,帖学书家有滋润丰膄肌理。但唯有沈曾植的字兼而有之,独擅其美。

辛亥革命之后,沈曾植对政治上的失意,开始隐居到上海,潜心研究各类学问,沈曾植,作为清末书坛巨匠,于碑学草书有开宗立派之功,这得益于他对诸多学科的精深研究。从沈曾植的身上可以窥见,今天书家局限于书法技巧的学习和探索,而忽视了学养以及其它学科的钻研。为书法而书法,致使今日之书家都缺乏内心的豁达和人格的高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今天沈增植不应被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人说,沈曾植是三百年来第一人,就晚清三十年来看,说他为学问场中第一人却无过誉之嫌。沈曾植为清同治二年举人,光绪六年进士。一生浸淫官场,是地道的达官贵人。初任刑部,后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54岁时外放为知府,而道台,而提学,终于安徽布政使。如此的仕途履历,至少使他可保衣食无虞,同时还有相当精力进行学术研究活动。

沈曾植既然这样去劝康有为,想必也是这样自视,于是另一个也许根据不足的判断则是:即使沈曾植晚年走投无路,甘心以书法终老,但他的目的也还是“借”书法以完整人格,书法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这使他作为一个书坛宗师带有极浓郁的传奇色彩:他是在一个无目的的历史条件下无目的地登上了领袖的宝座。

结语:

我们当然不能苛求于沈曾植,对民国前后的书家,又是在清朝的官场与学问中浸淫了许多年,能有如此书法观也属正常,,他身上已经有了新时代的曙光,但更多的则是旧时代习以为常的那一套。沈曾植之无意为书家而终至成为书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法、有趣、有书卷味、有金石气,“中国大儒”沈曾植书法赏析
看看这位中国大儒的书法!游龙舞凤,奇趣横生!
被遗忘的“江南大儒”钱名山,他的书法随性自然
蜚振中外的“中国大儒”——沈增植书法作品20幅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沈曾植:“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