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得体和谐的总体 和而不同的细节 ——访清华大学图书馆“李文正馆”设计者关肇邺院士
4月22日,由关肇邺院士领衔设计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李文正馆”(即图书馆四期)正式开幕,这让我们又有了一次机会走近关先生并了解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百年设计历史。4月20日,我们满怀崇敬之情前往关先生住所,进行关于清华图书馆一至四期建设背景的深入采访。
图书馆一期和二期的设计

图书馆建筑历史分期图

图书馆的“李文正馆”被称作图书馆四期,也就是清华大学图书馆最新落成的部分。一期建于1919年,由美国人Henry Murphy设计,包括一个书库、一个厅,还有阅览室。整体平面布局像一架小飞机。


图书馆一、二期平面图

图书馆一期
到1931年,一期的规模已经不足以满足师生的需求,需要扩建,于是就建图书馆的二期,由杨廷宝先生设计。杨廷宝先生很巧妙地将一期的建筑“复制”了一个,最巧妙的是做了一个斜的连接体将一、二期连接在了一起。二期中间的轴线又呼应了大礼堂中心的轴线。大礼堂也是1919年建的,面积不大,但是比较高。这就是图书馆一期和二期历史,这两期之间差12年,设计做得非常好,使用的材料也非常讲究,使用了很多意大利的大理石。

图书馆二期照片
一期和二期外形做的一模一样,总入口在二期,前方建筑二层,后方建筑四层。两期建筑联合起来又可以很好地衬托大礼堂。
 
二期建成后,抗日战争就开始了,日本人将清华园作为了伤病医院,一二期图书馆是当时最好的房子,里面的书已经被撤走,日本人将其变为病房使用。
注重得体、力求和谐的三期
图书馆三期照片
抗战胜利后,关先生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之后关先生留校任教,期间去美国访问。访问归国,适逢图书馆又需要扩建,于是关先生受命再次扩建图书馆。一期到二期之间相隔12年,二期到三期建成却相隔将近60年。在关先生眼中,这个设计是他的设计生涯中的转折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时受了一二期的影响,关先生相继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为今人服务、为先贤增辉》(1985年第7期)和《重要的是得体,不是豪华与新奇》(1992年第1期)。之前没有人把“得体”这个词用在建筑上。关先生表示,他不希望做奇怪的东西,而是要得体,得体包括和谐、经济、适用,一个图书馆就应该像一个图书馆。整个这个区,建筑的主体应该是大礼堂。三期整个面积要求做到2万平米,一期和二期一共是7700平米。大礼堂只有1000多平米,这就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个2万平米的建筑怎样能不压过这个大礼堂,也不抢过一二期的风头?
图书馆一、二、三期平面图
三期2万平米,体量很大,很容易做成出风头的建筑,但是关先生尽量避免这样。他认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和谐,不只是建筑,整个社会包括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都需要和谐。因此他在整体上要求的是和谐。但是三期从建筑细节看的话,可能与一二期不够“和谐”。因为一二期和三期设计所处时代不同,其中相差将近60年,在人们的观念上和经济条件上、在建筑界的世界潮流上,都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就要“和而不同”。因为面积很大,所以关先生做了一个五层的建筑主体,但是把这个五层的主体藏在里面,在建筑四角上有四个连接体一样的建筑。之所以做成这样,是为了三期建筑的长度与一二期建筑的长度在一个数量级上,在尺度上,让它们统一。
图书馆三期一层平面图
而且因为主体建筑在里面,外侧建筑外面还做了两个“腿”,外围建筑是二层,与一二期一样,五层的高大建筑放在里面。这也是一个建筑设计的经验,虽然前面的建筑挡不住后面的高大建筑,但是在人的视觉感受上,不会有近距离的压迫感。三期图书馆有一个庭院,尺寸为30*60米,在入口处做了四个灯,形成了阙的感觉。庭院内有一个水池和喷泉,起到了引导路线的作用。
 
关于青铜喷泉,还有一个小插曲。1922年毕业留美的校友们捐赠了一个青铜喷泉,放置在一期楼前。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四处搜刮铜,发现了喷泉,想运走,但是运到西门的时候,接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青铜喷泉就被留在了路边的草丛中,后来做三期的时候,又放到了图书馆的庭院内。
特色鲜明的四期
图书馆四期(李文正馆)鸟瞰图
1
四期基地情况
图书馆四期一层平面图
大概在2000年左右,图书馆要再次扩建。现在清华有九个图书馆,这个是总馆。诚斋和立斋本来在现在图书馆四期的位置,因为图书馆总馆已经没有其余的位置再扩建,不得已只能将诚斋和立斋拆了。1931年建设的明斋和其东侧的新斋,在图书馆北馆的对面。图书馆再往东是情人坡,其上有几棵需要保护的园林古树,所以东面也没有多余的地方。因而四期的基地只能是现在这样。
 
关先生表示,他在做设计过程中考虑的所有问题,一是要得体,还有就是要和谐,和谐是得体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包括尺度大小、间距空间的比例关系。得体还有它的性质和地位——是主角还是配角。
 
作为设计者,关先生不想将图书馆的四期建筑紧挨着北侧干道,图书馆四期东侧有一个过街楼,四期建筑的主体要将过街楼让出来。南侧就是图书馆三期。三期和四期东侧和西侧各有一个连接体,西侧的连接体是三期和四期最重要的通道。北面是学生群体来的方向,南面是外宾和老师主要来的方向。所以这个廊子非常重要,但是因为三期下面有一些技术用房不能挪动,所以这个廊子不能正对着四期,而是稍微拐了个弯,这是关先生在做图书馆四期中的一个小遗憾。但是他在廊子中做了一个小厅,令空间比较顺畅。
2
地下室和下沉庭院
图书馆四期地下一层平面图
当年在做三期的时候关先生就提倡做地下室,但是甲方反对,因为在一期的地下室几十年来都积了很多水,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所以在他们的观念中地下室并没有用,因而三期没有地下室。四期的基地面积更小,但是使用面积还是要那么大,所以做地下室是必要的。而且现在大家的观念都改变了,都能接受地下室。
 
但是做地下室又有新的问题,一般都是一层地下室,现在要做两层地下室,应该如何利用。地下一层做一般使用,如阅览室、办公室、珍本书库、24小时开放的房间等等。如果地下一层是这样使用的话,就必须要有窗户了,所以关先生将四期西侧的空地挖开了一层,做下沉庭院。这样的下沉庭院但虽然在国内还是比较少,但是在国外其实已经很普遍了。而且现在北京的最高水位已经达到十几米了,所以完全能够满足下沉庭院的需求。
图书馆四期下沉庭院
在庭院的北侧马路对面是明斋,是杨廷宝先生的作品,明斋的入口朝向东南方向,所以关先生在明斋入口对着的地方做了一个亭子,作为下沉广场的入口;在亭子两侧做了楼梯,北侧道路上的行人可以通过这两个楼梯进入下沉庭院 。但是现在看来似乎有些浪费,因为真正会下去利用庭院的人可能会很少。当年理学院的广场也是关先生设想的提供给大家休闲娱乐的地方,但是由于现在理学院北侧道路车流量变多,利用下沉广场的人也比较少。  
从图书馆四期北侧道路看向下沉庭院
关先生虽然不能确定下沉庭院是否能够为人所用,但对地下的采光充满了信心。人们在图书馆四期的地下室向窗外看根本不会感觉自己在地下室。
下沉庭院的亭子和水池
在亭子下面做的水池是为了增加一些趣味。亭子是在两侧下去,在正面可以看景。在明斋和亭子中间保留了几棵大树,所以并不能直接互相看到。关先生本来想在亭子中做靠背椅,但是《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规定必须要有1.05米以上的栏杆,所以这也是个问题:不能再座椅的上面再加1.05米的栏杆。所以现在只是做了1.05米的栏杆,并没有座椅。下沉广场中间是一片草坪,馆长很欣赏这块地方,以后学生可以在这里开会。
 
四期北侧有一条沟,宽度大概有10米左右,是为了给四期的地下室采光的。沟的北侧是斜坡,南侧是垂直的,原本的设想是北侧缓坡是草坪,但是为了适应植物生长的需要避免水土流失,现在可能是梯田。
“和而不同”的设计思想
关先生主要的设计思想就是得体、和谐,与原来的房子要有很好的关系。在外形和体量上,体量大也不显得大,尺度感、轮廓线也都做到和谐。但是在细节上没有追求一致,而是“和而不同”。因为一二期和三期间隔了60年,一期二期做的是拱窗,但是做三期的时候再做拱窗就太过时了,而且也不经济。一期二期做的檐下都有牛腿,做的很讲究,但是不经济,而且当时看来也太老了,所以关先生都改成了一个开间内做三个小窗户,并使用了白色的装饰。
之所以一个开间内做三个窗户,也是有道理的。一期、二期窗户之间的间隔是3.8米,每一个窗户对着一个书桌。但是在设计三期时,教育部验收时觉得3.8米的间距太浪费,那个时候图书馆的规范是一组桌椅和另一组之间的间距是2.5米。但是这个距离对当时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够用,所以关先生将窗户间的间距改成了5米,也符合了规定,一个间距里应该是摆两组桌子。但是这个间距要是按照一期、二期只开一个窗户的话,需要很大的拱,很不美观。开两个窗户也大不美观,所以他将一个开间内做了三个窗户。三期的几个入口处都加了一个拱的符号来表示和一期、二期的关联。
图书馆三期的窗户
图书馆三期逸夫楼入口和喷泉
现在的四期,立面的改变比较大,关先生的学生韩孟臻构思了现在的立面,关先生同意并进行了调整。他现在还比较满意,但就是觉得浪费了一点。现在的立面是两层,里面一层是玻璃,玻璃外有很窄的廊子,但是人不能使用,上面还有很多宽窄不一的柱子。
图书馆四期立面
关先生认为,现在的建筑应该是和谐,但是也要不同,不要硬将不同时代的东西放在同一个时代。南方的建筑元素很多,可以组合配合。但是在北方很难做到这一点,设计师们现在力争做的新一点,但是四期不能做成江南民居,还是要得体,要像一个清华的图书馆。
设计的心得与遗憾
总的来说,不能说没有遗憾,虽然说成就肯定是更大一点,但是还是有无奈的地方。
 
清华园是美国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球最美的14个校园之一,上榜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的过渡非常和谐。关先生一直以来就是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进行。清华的绿化很好,但是他觉得还是可以更好。经历了清华七十年的变化,他觉得树木应该定期修剪。以前二校门后面有两棵百年的柏树,作为二校门的背景非常漂亮,但是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被别的树挡住了。还有大礼堂这个建筑,它在这周围的环境中应该是最重要、最庄重的建筑,按理来说后面的植物应该在它的“肩膀”以下,但是现在修剪也有困难。还有气象台,以前能看到完整的气象台,但是现在的植物已经长得很茂盛遮挡了气象台本身的建筑。
 
图书馆的设计现在也有些缺点,有些不得已,有些没有预见到的情况。比如三期到四期西侧的连接走廊,不能使三、四期建筑直接相对,稍微歪一点,但是实在没办法,这就是一个遗憾。还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外墙。做医学院的时候,贴面砖关先生让人浅色、中色和暗色都拿来看,看完后给出三种颜色的比例,工人先按他说的比例砌一块墙来看,然后再调整比例,这样的做出来立面效果非常好。现在不能用黏土砖做,那样小细柱子就做不出来,只能贴面砖。尽管他表达了这个需求,但是现在的面砖完全是单一的颜色,这跟医学院就不一样,医学院看上去就比较生动。所以这也是关先生无奈的地方。
 
关先生认为,清华园里最美的路是由西校门走进来,在游泳池向北转,西面都是树,非常美,东侧先是小水再是大水,近春园恢复的景色比较好,然后是气象台,而且这条路并不是一条直路,而是一条弧线,这一点非常好。再往北就是医学院和理学院。这些房子都是关先生的作品,都力求做的“和而不同”,而且都是非常有名的建筑作品。因为圆明园的关系,当时设计这两个楼时,规划局要求檐口以下不能超过三层,所以他做成了坡屋顶。最精彩的是医学院,当时要求不能高于12米,但是他在转角处做了一个八角形的门厅并设计了入口,最后规划局通过了关先生的设计,并且这个项目拿到了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金奖。这条路向东拐就是理学院,再往东就是现在的图书馆四期,即李文正馆。这条路每过一段就有一个亮眼的点,所以关先生在四期也做了下沉广场。
 
关先生还表示,盖房子是需要,让他做是他的荣幸。有困难也没问题,尽可能去解决就好。而且他做设计有一个经验,凡是没有环境条件的,设计是难做的;反而是苛刻的环境的地方做设计,能够更好地想到做设计的方法。四期的室内做了四层楼高的玻璃墙,扩大了空间感,而且是斜的墙,就不会有压迫感。像这种就是有难题出来了,看设计者如何解决。

图书馆四期的玻璃幕墙
三十年前做图书馆三期是关先生建筑生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那个时代去过美国的学者很少,对外国的了解也很少。因此,刚从美国回来的关先生就变成了了解国外的标志。1982年他回国并成为了建筑学会的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主任,每年会带大家讨论、参观和学习。遗憾的地方是北京的大院太多,清华虽然做的不错,但是大项目还是比较难接到,都是靠自己拼搏。关先生表示,从现在来看,三期尽管有遗憾,但成就还是比较高的。
关肇邺先生手绘清华大学图书馆总馆效果图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关肇邺院士向我们介绍了图书馆的百年设计历史,对自己设计的图书馆三期和四期,从设计理念到具体的设计细节更是进行认真细致的介绍,采访后关先生还对稿件中的内容进行了认真地批改。身为晚辈,感受到了关先生对建筑一丝不苟的精神、建筑大师的风范,“得体”的设计理念更是贯穿始终。能够亲自听关先生讲解图书馆建设的历史是非常荣幸的,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建设,我们将采访整理成文,希望大家能够从文中感受到老一辈建筑师们做建筑设计的精神,希望对所有建筑同仁们能有所帮助。


采访/编辑:王娟(企划部)  整理:段然(实习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华大学图书馆设计赏析
105年,看清华图书馆的变迁
【NO.62】瞻园的骄傲与放纵——新瞻园的放纵
稳氏三胆出一的改进及守号策略
营口主城区违停67处抓拍点位公布(一期、二期、三期)
关于奥斯博恩淹水的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