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合
 古人提到山水画时,说画面可作“三叠两段”的处理。所谓“三叠”,就是“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所谓“两段”,就是指“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三叠两段”是古代山水画中的一种构图程式,但它不是必须遵守的法则,所以画家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会,灵活运用,不可硬套。    所谓开合,开即放,是起或生发的意思,一般是指把景物铺开。合即收,是讫或结尾的意思,为了防止景开得乱而散,就要把过散的点聚起来,然后突出主体,使其集中,这就是“合”。开是展开,合是归结。王瑛元认为开是创造矛盾,合是统一矛盾。矛盾制造得尖锐而又统一得好,画就越有气势,艺术感染力就越强。    开合是画形的进一步具体化,却必须体现气势的升降出入。    居高而视下,是开于上,合于下,是国画深远的章法是降;自近景而望远山,开于外而合于前,是平远法,是入,如刘松年的《春季图》,前面的杨树与后面屋的杨树林是一对开合,前面的杨树叶是笔墨勾勒的,而后面的树叶却是墨直接点的,实际中两者是一样的,画法不一样就显现出了它们的层次。同时观摩的人也可以从“开”处了解“合”处的细腻结构,从“合”处了解“开”处的整体结构。    如果开于画中,合于画外,是出,如刘松年诸画,远近景都以顶为界,近景现出左侧景致,则远景就现出右侧的景物,便是互为开合。至于开合中有开合,开合旁有开合,更是千变万化,气势磅礴,气象万千。开合的大小、多少是可数的。
摘要 目的:探讨中国山水画理论对陶瓷绘画创作的指导。方法:通过对中国山水画论中开合、繁简、疏密、奇正、虚实、动静等理论的探讨,归纳出生命律、矛盾律、可度律、机变律、均衡律等国画山水创作的形象思维规律,用于指导陶瓷美术的创作。结论:中国山水画论是有着千百年传承、反复实践证明的、可定性定量的、完整的思维科学体系,对指导陶瓷美术创作依然可行。 
中国论文网 /7/view-4376996.htm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陶瓷绘画 创作规律 
  笔者分析认为,当今景德镇工艺美术瓷山水绘画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得益于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相通。 
  一、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1、墨分五彩 古人认为“墨即是色”,指以水调节墨之所以得到浓淡表现事物的五色之相。尽管各家对“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但是道理是一样的,即要求黑色有丰富的变化,犹如红、黄、蓝、白、黑等诸多颜色一样,描绘出物体气韵生动的本象。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缤纷的色彩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阶相代替。自从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多宗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就是这个道理。 
  景德镇的青花瓷,以及纯粹用矾红、海碧等颜色绘画的传统绘法,都根源于此。 
  2、散点透视 中国画的透视法不同于西画的“焦点透视法”,中国画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界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陶瓷器型千变万化,且多曲面,如果采取“焦点透视法”,很多时候将无法表达画面的意境。正因为景德镇陶瓷采取的是中国画的“散点透视”的方法,才有了陶瓷绘画的长足进步。 
  二、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和创作规律 
  遍览景德镇陶瓷市场的艺术绘画,创作生动的作品固然不少,但临摹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依然很多,原因就在于对中国画理论和中国画的创作规律研究过少的缘故,从而形成不了自我创造的素养。那么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和规律有哪些呢,笔者归纳如下: 
  1、生命律 生命在画中的表现就是生气,古人认为是元气运动的体现,生命律也就是表现物质运动勃勃生机的创作规律。生命律的具体表现就是指要体现出物质的活力,有活力就有气势,即气的运动之势,或是祥和之气,或是磅礴之气,如《孙子兵法》说:“置千均(之石)于万仞(高山)之上谓之势”;同时要体现物质的运动规律,也就是有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的机理。 
  陶瓷除却瓷板、镶器和一些斗方外,均是浑然一体的器型,表现画面的生气较之平面的国画,既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又有设计创作的难度。 
  2、矛盾律(或叫阴阳律) 道家认为:“独阴不生,孤阳不长”,即无阴就无所谓阳,无上则无所谓下,无左就无所谓右,无前也无所谓后,只有对比才能分辨物质的具体,描述其形态。国画中就把绘画内容的形势、开合、繁简、疏密、奇正、虚实、动静等矛盾作为形象思维的构架元素,陶瓷美术创作亦在此例。 
  潘天寿《听天阁画谈》说:“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气分阴阳,阴阳斗争则产生气势、气机,国画或说源于书法,多用线条,线条始末便是笔气的走势,笔势转折穿插便形成了气机的升降出入;而墨的渲染的浓淡、大小、节律等在对比中就产生了韵律,没有对比就没有韵律的产生。形势的设定,开合、繁简、疏密、奇正、虚实、动静的配置,都是在矛盾对立中寻求统一的。 
  3、可度律 国画用的透视法是散点透视,如一幅万里长江图,从三峡而下直画到吴淞口,绝对从任何一个点都无法看到,这就是国画的特色。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准则呢?不是,虽然绘画时根据气势需要,山石、树木、花卉甚至人物都可以变形夸张,但不能乱来,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形象思维中的具象物体是有一定比例、可度量的。这就是唐志契的“气度”。度者,量也。 
  国画的气度,具体体现在气势与开合、繁简、疏密的关系上。 
  ① 开合 开即放,是起或生发的意思;合即收,是讫或结尾的意思。开是展开,合是归结。开合是画形的进一步具体化,是体现气势的升降出入。居下而视上,是开于下,合于上,是国画高远的章法,是气机的升的趋势,如傅尧笙的《黄果树瀑布》;居高而视下,是开于上,合于下,是国画深远的章法,是气机的降的趋势,如张松茂的壁画《含鄱口》;自近景而望远山,开于外而合于前,是平远法,是入的气机,如陆俨少的《井冈五哨口图卷》;展开于画中,意境归结于画外,是气机的出,如陈达的《大渡河上》。至于开合中有开合,开合旁有开合,更是千变万化,气象万千。但开合的大小、多少是可以数量化的。 
  ②繁简、疏密 
  繁密茂盛,呈现出丰富,可以是山水、树木的皴法,也可以是人物局部或服饰纹理,花卉枝叶,鱼虫鸟兽,这些景物的较详细、较集中的描绘;简与疏,那是相对繁与密而言的,比较简单、疏散,这样的铺陈,并不是表示它本身就是这样,而只是一种简略和示意,一方面正表现了繁茂的连续和幽深无穷,另一方面通过与繁密的相间,体现一种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下面将详述)。正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形断意不断。 
  借助于现代数学、物理学,我们可以看到繁简、疏密关系也是可度量的:墨有浓淡,色有色阶,蓝色为重,红色次之,黄色最轻,黄加蓝配出的是绿,绿的色阶与红色相当,也就是说色与黑都是可以量化的。不妨设想一下利用力学中力的分解方法,可以测量出画中各色块的量,根据画中重心偏侧,看出图画的趋势感,即气势。当然不是气势越大越好,它还必须符合均衡律的准则,才能给人一种美感。 
  在陶瓷绘画设计中,处理气势与开合、繁简、疏密关系就要难得多,因为陶瓷的器型决定了画面的循环无端。这些通景的画面衔接不仅要求景物相连,更要求气势贯通,没有断裂的感觉。当然,自古至今很多画家选择的就是开斗方,或断开画面,问以题款,以字相连。自然,无论斗方的边角花纹还是题款,也是作为画面的实体,以气相连的,景物间断,而气机不断。   4、机变律 “机者,要也,变化之所由出也。”也就是取舍、变化的问题,是中国书画的造形与虚实、奇正的关系。《经法》云:“神明者,处于度之内,可见于度之外者也。”宋人袁文说:“形者,其形体也。”所造形体(无论书画),都有有形之形与无形之形之分。机变律是有形与无形、可度量与不可度量的辩证统一。 
  ①虚实 有形为实,无形为虚。有形无形,取决于气势的经营。清·华琳《南宗抉秘》中说:“于通幅之留空白,尤当审慎。……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过寂寥,毋重复排牙,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潘天寿说:“气势节奏在其中,而气韵自然成矣。画中两线相接,不在线接而在气接,换言之,即两线不接之接。两线相让,须在让而不让,不让而让。”虚虚实实,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物体形态的多变,使画面有节奏感而不至于平淡,空灵而不窒息,是神韵的恰好处理。就如上述的陶瓷斗方的边角图案都必须达到这些要求。 
  ②动静 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山是静物,云雾与鸟飞益显其静;急流是动,礁石兀峙愈见其动,动静相对而形,便展现出画面的气势。《经法》说:“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动而静而不移,动而不化故日神。”开与合的交替使用,使气势绵延不尽,运动不止,使可度可阅的静物产生意想不到的神韵,这是动感的效应。 
  ③奇正 正为常规,反正为奇,不用常规方法表达的做法就是奇。宋·黄休复说:“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这便是奇。画最忌平,打破常规,置局布势,才能出奇制胜。人言潘天寿先生绘画布局,擅能造险,还能破险,有隐有现,迂回曲折,扣人心弦,绝处逢生。充分运用虚实、动静的对照,以气势产生气韵,不求形似,如八大山人画荷画鸟,王成之绘制大瓶上的松树,这便是中国文人画的特色。 
  5、均衡律 
  指形势的均衡,荆浩说:“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形态为具体的结构,形态的分布决定了气势的走向和生机,荆浩的学说就使形势更形象有序了。无论国画和陶瓷美术创作,墨色的分布是不能求其平衡的,否则影响气势的生成。但又不能失衡,比如题款、印章的使用,就是画面布局形成了一定气势的情况下,修饰之以达到画面的均衡。只有达到了均衡,一幅作品的所有元素才能统一起来,成为和谐的整体。 
  三、结语 
  中国画墨分五色,使用散点透视,使“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为陶瓷美术创作提供了方便。必须巧妙运用形势的设定,以及开合、繁简、疏密、奇正、虚实、动静等创作元素,凸显画面的气势,突出作品的主题,而又使画面达到均衡,才能创作出好的陶瓷美术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张论在山水画中对“气、韵、景、思、笔、墨”新的解读和运用
关山月国画《漓江渔筏》,繁简有致,气息淳朴
国画名家|张松的大山水画,局部也精微!
山水画用水技法分析
荷风课堂 | 100幅孩子需要认识的国宝级中国画系列(二)
好画有“三贵”——谈大新先生国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意》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