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弃答,但也有令考官惊叹的答案

1932年8月5日,当时的国立清华大学正在举行招生考试,而试卷上的第二题--对出“孙行者”的下联却让考生十分头疼。考试结束后出题人陈寅恪开始阅卷,结果发现这道题考生答得是驴唇不对马嘴,甚至多数人直接选择了弃答。

直到陈寅恪看见了一张卷子上的答案写着“胡适之”,这才喜笑颜开,并连连惊叹。为什么“孙行者--胡适之”会被称为千古妙对呢?而作出这个答案的人到底是谁呢?

千古妙对

“孙行者--胡适之”是一个无情对,它后来被许多研究无情对的人称为千古妙对。

“无情对”起源于清朝,讲究词与词之间的严对,但却不需要照顾上下联的意思。即是说,只要对联可以做到字词严对,哪怕内容毫不相关,都算是好对子。

也是因为无情对的两联会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故此无情对一出必定是会逗得在场人哄然大笑并且拍手叫绝。而这种看似无厘头的对法,其实也能考验作答之人在文学和语言之上的造诣。

至于这“孙行者--胡适之”会得到千古妙对之称,一是因为它的字词做到了“严对”:

“孙”对上“胡”,两者都是姓氏。“行”和“适”也是对仗工整,“适”有前往的意思,可以作为一个动词,“行”亦能够做出类似的解释。而“之”和“者”则是两个虚词相对。

其次,“孙行者--胡适之”还可以解答出其他有意思的含义:

两个姓氏“胡”和“孙”一组合,就变成了“胡孙”,是“猢狲”的谐音,也正是孙猴子的另一种叫法。

且孙行者是虚构中的人物,在百姓的心中是个神仙。胡适之则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大活人,两者相对又产生了一丝趣味。

再者,“适”和“行”除了在词义上的相对,还可以把他们当成对两人一生的诠释,孙行者一生行遍天下,跟随着师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到西经。

胡适之虽然是中国新时代文学家的代表人,经常宣传一些新思想。但他又不会过分激进,待人处事更像是在“适应时代”,随波逐流。

非要说“孙行者--胡适之”有什么缺点,大概就是此对联中的上下联均为人名,没有达到无情对那种“内容前后不搭”,却意外和谐的效果。但是因为此后都没有人能对出三个字不是人名的词语,所以它才被列为了“千古妙对”。

如此绝妙的答案,来自于一个18岁的少年,这个少年的名字叫周祖谟。

周祖谟参加考试

周祖谟是1914年生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他,从小就徜徉在书海之中,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周祖谟本人十分聪慧,曾跳级完成学业。

18岁的他决定继续深造,于是参加了国立清华大学的招生考试,当时在考场上,周祖谟看到以“孙行者”为上联,要求对出下联的题目时,也是沉思了片刻,才工工整整地将“胡适之”三个字写在试卷上。

所谓“尽人事”,周祖谟已经尽自己所能,将考卷上的题目都答了出来,剩下的就是等待成绩发下了。而此时的他也不会知道,自己关于无情对的那道题,答案之妙让判卷的老师都赞不绝口。

能想到以无情对为题目,这位出题的老师也必定不是等闲之辈,如果没有他别出心裁,哪里有周祖谟这精妙回答?

那么到底是什么人出了“孙行者”这样一个题目呢?

陈寅恪代替朱自清出题

事实上,当年这份试卷的编纂过程,也很有意思。当时为清华大学出考题的本应该是朱自清,但朱自清此时在国外进行学术交流。而考试临近朱自清却并没有回来,时任清华大学文学系教授的刘文典急得焦头烂额。

他不仅要教清华大学的学生,还要去北大教学。自然没有时间思考关于考题的问题,于是刘文典便找到陈寅恪求他帮忙想一下这次的考题。

陈寅恪犹豫再三后答应了刘文典的请求,他本就在文学方面造诣极深,为清华大学的考生出一道像样的考题是没问题的,于是这第一题就被他定为了《梦游清华园记》,既能考察学生对清华大学的印象和了解,又能挖掘出他们来清华大学求学的目的。

而这第二题陈寅恪是想破了脑袋也不知道该怎么出好,直到看见了自己家摆着的“孙大圣”他才来了灵感。于是第二天陈寅恪便带着两道出好了的考题找到刘文典。

刘文典看到第一题后思索了一番,两人也交流了一下。刘文典觉得这第一题十分不错,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身和展望未来。可这第二题着实把这位文学系的教授也给搞愣住了,第二题赫然只有三个大字--“孙行者。”

刘文典疑惑的问道陈寅恪:“真的要考学生这仅仅有三个字的对子么?”

陈寅恪答道:

“这无情对能考验学生们的变通能力和文学底蕴,属于一道附加题,我们不在这上面设置门槛,主要还是看学生们第一题答得怎么样。

于是刘文典也同意将这两道题定为最终考题,很快便到了考试的日子,各路学子都来到清华大学应试。能来清华大学应试的学子自然都是人中龙凤,在答第一道题的时候都是奋笔疾书,恨不得将自己满腔的志向和热血都挤在这篇纸上。

但看到第二道题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傻了,为什么会有对联这种考题?还是只有三个字的无情对?

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第二题上甚至交了白卷,答了题的学生大多也都答的千奇百怪。甚至连“西游记”“猪八戒”“李闯王”等都跳了出来。

不过刘文典和陈寅恪还是找到了几个可以的答案,比如“韩退之”“秦会之”等,少数几个学子甚至将陈寅恪心中的标准答案--“祖冲之”也写了出来。

当陈寅恪看到“胡适之”这一答案后,更是瞬间兴奋不行,他赶忙对刘文典说道:

“此生绝对是有大才学的,他的才能足够考任何一所大学,他对这个上联的理解比我这个出题人还要精妙。”

陈寅恪马上翻看了卷子上的名字,将“周祖谟”三个字记在心里,准备以后有机会见见这个学子。

陈寅恪后来也确实见到了周祖谟,两人相谈甚欢,还约定将来可以经常一起讨论国学。

周祖谟以“胡适之”这一答案,惊艳了判卷的陈寅恪,同时也体现出了他那优秀的文学运用功底。

新中国成立后,周祖谟成为《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书籍的编委会成员,还担任着北京市语言学会的副会长,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国学和文学大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弃答,此人写下三字令考官惊叹
恪字
清华大学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弃考,仅一人得满分
清华大学出3个字的考题,一半学生看不懂交白卷,只有1人得满分
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弃答,他写下三个字令考官连叹
1932年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只有一人得满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