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收藏见证历史(6-33)春秋吴越青铜器精品,鑑、錞于、钩鑃、兵器
存意 2017-09-23 19:34

接上文《收藏见证历史》(6-32)

---吴王光鑑(jian),春秋晚期,安徽寿县城西门蔡侯墓出土,高35,口径60公分

鑑是吴越及百越地区常见高规格青铜器物,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看其形,基本类似今日的大水盆。

此器有两兽耳衔环,纹饰很明显有印纹硬陶的风格。很有趣的是其腹内嵌铸四小环,学界推测为放置冰块所用。此器出土时共有一对,每件里有一只瓢形小匜和一只尊缶,匜为水器,尊缶为酒器,这从逻辑上也验证了鑑的盛放冰块的可能性,以冰冰酒,冰融化成水,以匜舀之。

此器内有铭文52字,叙述了这是吴王光嫁女至蔡的陪嫁品,春秋列国互相联姻是常态,因此吴器出现在蔡国墓地,实属正常。

---人面纹錞(dun)于,春秋晚期,江苏丹徒出土,高43公分

錞于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吴越及百越地区较为多见的乐器,普遍被认为是重要的军中乐器,和鼓搭配,指挥军队攻防。但有錞于上的铭文铸刻祭祀语,佑护后世等,所以不能简单归结为纯军事乐器。

錞于的形体形成应该与中原流行的匏壶类似,都为仿植物形体而就。此件錞于上粗下细,瓜体,整体倾斜,并不对称规范,其他墓地所出錞于形体类似,但弯曲角度等并无固定模式。此墓共出三件,大、中、小号,应为一套。

此器上纹饰也很有特色,虎钮,是錞于常见装饰,和军乐器相匹配;而此器颈部有一人面,则较为少见。商人常有虎吃人图等的装饰,在后母戊鼎、虎食人卣等都有表现,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这种表现是否融入了商人遗民文化的传承?

---配儿钩鑃(diao),春秋晚期,浙江绍兴狗头山出土,高40公分

钩鑃被认为是春秋时期吴越自名的乐器,主要出土地点为吴越地区,楚地,徐国地区也有少量。绍兴曾经出土有一套十一件青瓷钩鑃,可以被认为是全套的数量。和中原地区流行的钟不同,钩鑃为下执柄,上敲击,总体器型类似商乐器鐃(nao),而春秋同期,百越地区鐃仍然是重要的乐器礼器,甚至因为这些鐃的出土很多是窖藏,关于他们属于商代还是春秋,学界多有争论。但一个明确的事实,河南安阳商墓出鐃,西周各墓不出,因此春秋鐃,包括类似鐃的钩鑃,明确传承商文化,是可以认同的结论。

吴越青铜器最著名的非兵器莫属,几乎所有吴越墓地都有兵器出土,而很多楚国及中原贵族墓地也多发现吴越兵器,吴越兵器可以说是春秋时期兵器的经典,无出其右者。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湖北江陵望山出土,长55.7,宽4.6,柄长8.4公分

其剑之美不用赘述,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其真正的特点在复合剑身,用两种不同的铜合金铸成,剑身用含锡较低的青铜,故延展性强;剑刃用含锡较高的青铜,故坚硬锋利。由于两种材质颜色不同,故常被称作双色剑或者插心剑。这类复合剑身铸造方式技术含量极高,春秋时期,只吴越地区可以做到。

这件剑的另一高技术是剑格的错石镶嵌,一面镶嵌琉璃,一面为绿松纹饰。

---王子(于欠)戈,春秋晚期,山西万荣后土庙出土,援长16,胡长9.5,内长8公分

由于不是出于持器人的墓葬,此器的主人有争议,或为吴王僚,或为夫差即位前所拥有,器主地位显赫是很明确的。

此器的看点在细线鸟形错金铭文,体现了错金工艺在春秋时期的运用,以及吴越错金铭文独特的如鸟形一样的字体。

未完,待续。下一篇继续鉴赏春秋艺术精品。

随时收看原创历史文化收藏系列文章,请关注作者“存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究 | 从《吴越春秋阁》藏品谈青铜兵器的发展轨迹
考古发现颠覆了文献记载:“吴钩”原来不是兵器,只是种生活用具
吴王夫差剑回归故里
勾践与夫差这对春秋小冤家,是如何相爱相杀的……
考古珍品1
千年古剑,出土时竟“滴血认主”,神奇的古代科技现在还无法破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