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莞城记忆--仁和二甲
2017/10/09

  与莞城的许多老街老巷的名称一样,"仁和二甲"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不知道这个名字始用何时,但至少在清代的莞城简图上已见它的出现。

仁和二甲应算是"街"或是"巷"?单从字面上没有被明确定义。从当今的城市格局看,仁和二甲确实算是一条小巷。但若放在古时,它应视为街,因为与它相连接的县正街初始时也不过数米见宽,而且坊间一直都有"街头"、"街尾"的称谓。

仁和二甲的街面原来用麻石条横向铺设,其地势较低,比起东正街和县正街足足低了一大截。街头的入口处便是一个颇具角度的斜坡,骑着单车从坡顶往下冲,若不收掣,可一气冲到街尾。街尾处有一组台阶上落,落差过人高,步上阶台,便是莞城旧城墙的遗址所在。由于地处低洼,有时遇上大雨,整条街巷顿成水涌。

我们家曾经的居所就在仁和二甲接近街尾段,大约在五十年代后期入住这里,八十年代中期迁离。因在此居住超过二十五年,说是旧故也不为过。

我们居住的房屋是一处院子,同住在院子里的还有朱家。据说该居宅是原业主建于1949年,解放后由政府托管。该院子主屋一堂两室,屋宽共有多少桁瓦已记不清楚了。屋墙用红砖砌切,砖间以水泥纹缝,沿缝以白色描线。大堂正门装有趟拢,门前有个数平方大小的水磨平台。院子周围以围墙围拢,主屋四环留有通道。主屋之外还有一列辅房,有厨房、备用房、冲凉房,另外还有单独的柴间。

院子带有前后花园,前园左右对称各种有一棵丹桂,高度过墙,花开时清香扑鼻。靠墙处种有一丛茉莉花,一朝釆花过百。

后园处有一口水井,水源充足,用水无忧。后园里果木成林,令人舒怀:那棵桑果树高过屋顶,成熟时果挂满枝,亨用不尽,散落一地,无法避足,周邻无不垂涎;两棵龙眼树复荫全园,隅有收成;一丛青竹,枝数过百,取之复出,用之不尽。整个院子有如一个植物园,春时芳香满盈,夏秋果硕满枝,即便足不出户,也能感知四季更替,享受天然馈赠。

后因居住空间不敷使用,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在院子内加建房子,之后又陆续进行了多次扩建和新建,至此,院子已不复旧日模样了。

如今走进仁和二甲,所见与三十多年前变化不大,只是地面已填高与东正街及县正街平齐,水泥街面代替了麻石条。但住在这里的人显然稀少,许多家宅大门紧闭,偶尔见有老者蹒跚而过或坐在屋角摇扇纳凉。可惜无法进入旧居,以致不能一睹它今时的真容。

仁和二甲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记忆!



 

自莞城成为东莞县治所在地之时【唐朝至徳二年(757年)】起,至东莞升格为地级市时止,这里一直是东莞县署所在地,计有一千二百多年,堪称千年县署。

县正街是县署大门口正对着的街道,古已有之。

从县正街看,仁和二甲街口隐身于两楼房之间,不怎显眼。

仁和二甲北端(街头)正对着县正街,视线的尽头,便是县署。街头与县正街平齐,往日的斜坡消失了。

仁和二甲北往南望全街景

画面近前的一列平房,至少自六十年代至今没有改动过,依然是久远前的样貌。

门牌为8号的屋宅,加装的铁闸门已锈迹斑斑,看上许久没有打开过了。

门牌号为9号的屋宅,红砂岩(红粉石)砌地基及门框,青砖筑墙,褐瓦盖顶,对开大木门,还有趟拢,看来至少是民国年代的建筑了。

门牌号为11号的屋宅,也是古韵深厚。据【东莞城迹】(作者李培军、李翠薇)记叙,这里便是贵源书院旧址,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据说那组用玻璃框镶嵌着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对,依然悬挂在大堂的中央。小时见过那组诗对,但不明白诗的意思。

在街的中段位置往南望

在街的中段位置往北望

门牌号为14号的屋宅,门口处有明显的凹位,可见街面填高了不少。

门牌号为16号的屋宅颇具气势,不仅屋面宽阔,而且两侧对称的屋檐均为砖雕斗拱,格调非同。据【东莞城迹】记叙,这是一座进士第。如此计来它应是清代建筑,即使在莞城范围也不多见。

重叠的白灰水遮盖了进士第的本色,也掩盖了进士第的故事,却隐约可见门楣上有个"忠"字。

仁和二甲主街与横巷交会处,这一角度可览进士第的正、侧面,果然不同一般,它应算是全街巷现存最具历史价值的建筑了。

仁和二甲横巷静谧幽深,岁月留痕。但见屋檐下凉晒着衣服,说明依然有人居住。

乍见一位老者步履蹒跚地走向横巷的深处,这里或许就是她不舍的家园。

阳光透进老巷深处、明暗对分。

进士第侧面的这个门口不知是何时堵上的

门牌号为21号的屋宅是朱家的旧居,该房子建于八十年代初。

红色的小楼涂上白色腰线,为深褐色的老巷注入了暖调。

仁和二甲23号,旧居也。门坊上的铁皮门、信报箱、电铃按钮等,正是我们当年使用的原件。风雨冲刷,岁月痕深,墙体已见风蚀。

想当年,后园龙眼挂果时的场景与画面相似。当年的场景只能存于记忆中,眼前只是借景寄意罢了。

这才是旧居初始时的样貌

从这个角度看,21号和23号同用一幅外墙,原来就是一个院子,是后来才分隔为两户独立屋宅。

仁和二甲街尾位置,右边便是排序最后的房屋。

街尾端的整组台阶原来超过人高,现在只剩几个台阶了。跨越台阶,便是老莞城的古城墙遗址,后来上面建满了房屋。

仁和二甲街尾南侧与花园巷交会。

仁和二甲街尾东侧与下水巷交会。

重返仁和二甲,只为寻找久违的记忆。而对于有的人而言,这里是他们坚守的家园。看,几个小孩子玩得多么投入!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仁和进士—柴望
【麒麟合创】百媚千红的东莞城内小巷
神奇的老街|你记不住每幢建筑的门牌号,却能记住它曾经的主人
中国文状元浙江绍兴市杭州市为第四、五名:共23人
水仓巷12号的故事(1)
先棉祠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