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秋辅弼 七彩同安】之一《石马骑山入梦来》

石马骑山入梦来

文〡邵永裕

永泰“九山带水一分田”,山多且高,千米以上山峰77座,同安镇境内就有4座,其中海拔1005米的石马寨,就屹立在我家乡。

▲丹洋石马寨 (摄影∣邵永裕)


乍听“石马寨”,像一个寨名,其实是一座以寨为名的山。石马寨山历经万年,愈发生机,成为村里人最稳当的“靠山”。可为什么把一座山冠以寨的名称?其实,此山名正是由“石马”和“寨”拼而得之。
此山半腰处有一巨石,形似一匹骏马,静伫在山谷中,远远望去,有静候主人跃马扬鞭似动非动的姿态。山顶有座寨。二者相得益彰,都成了山的标志性元素。不知谁概其为名,“石马寨”山名流传至今。
小时候,我随大人到石马寨捡柴割莽,忙里偷闲,常约伴登顶。俯瞰四周,山下房屋星星点点,仿佛天河的隐约。极目远眺,感觉层层叠叠的山峦莽莽苍苍,“一望无际”的意境,就是从那时开始感受到的。

▲石马寨极目远眺 (摄影∣邵永裕)

山下皆为村庄:北有大洋镇旗东村,东有同安镇文漈村,西、南两面被丹洋村半包围着,从村头到村尾绵延五公里。山下蛰伏的民居,像虔诚的信士,簇拥着山膜拜了600多年。
丹洋原为丹阳。“丹”,红的意思;“洋”,即平洋。居住在山间盆地的先祖,内心向往着更大、更广阔的地方,无奈山高谷窄,只好把美好的愿望寄托给了地名,希望辟土拓基的小盆地、小山谷,就是内心希冀的“洋”。以此为起点,安居乐业,人丁兴旺,创出红红火火的新天地,故名“丹洋”。
丹洋行政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丹洋、隔下、长垅。俯瞰村形,恰似一串葫芦,由一根线拴在一起。这根线就是213省道,贯穿全村。村域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人(迁居在外600多人)。村里以邵氏为主,连氏1户。邵氏于1404年(明永乐2年)拓荒置户于此,其过程冥冥之中带着天意,充满戏剧性。

▲石马寨脚下的丹洋自然村 (摄影∣邵永裕)

邵氏入闽始祖邵楚苌,唐时避安史之乱,由河南安阳迁福州邵岐。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多,居住地由城外向城内靠拢。福州城的新塔街邵氏祠堂,便是当时城内居住中心。明永乐年间,随着全国人口大迁徙,福州城各族姓也开始向外迁徙。1404年(明永乐二年),永泰各乡村开始拨屯拓荒。居住在新塔街的邵氏,往哪里安家?这成了萦绕他们心头的关切。一天晚上,邵氏第26世伯垣公做了个梦,梦见自己骑着一匹黑黝黝的骏马,站在山上,俯瞰山下村庄,指点着脚下的山川溪流。恍惚间,黑马又没入了一个满眼苍翠的地方。
依着梦境,他在拨屯分地中,找到了永泰丹阳(丹洋)这地方:踏着荒草,在长满树木的山沟谷底,观察着自己未来的家园。走进树木蔽日的盆地,前面的山挡住了视野,抬头一看,山是如此高大,几乎望不到顶。透过枝叶缝隙,山腰处一酷似骏马的巨石映入眼帘,他恍若梦醒,脑子闪过一道灵光,梦境寓意全然顿悟。于是,他不再彷徨,认定梦中的家园就在眼前。

▲石马寨山顶 (摄影∣邵永裕)

如果说,这是“跑马圈地”,先祖邵伯垣顶多算是一个圈地者和见证者,真正的经营者,应是出现在几十年后了。
邵伯垣生有铜、鏐、钝三子。长子铜,明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历官湖广道监察御史,巡视京城内外。总督两浙盐课,以弹劾曹吉祥、石亨,谪寿光知县,调博罗知县。成化二年(1466年)擢温州府知府,升都运司运使致仕。生有洸、瀛、漳、涛、嘗、洋六子。
洋次子邵材,生二子。长子名畴,字以蔚,号神宝,担任军中旗甲;次子名畊,字以举,又字宗礼,号琪山,又号历山,援例升太学,官罗源知县、浙江龙泉知县。畴从福州鳌峰新塔街迁永(福)文藻下迁,后移丹洋燕窝刑吉地。畊徙连江潘渡。现马尾胐山、连江石头、潘渡、福州城内、永泰丹洋等邵氏子孙皆为同祖后裔。
据族谱记载,真正安家丹洋邵氏始祖是第三十世邵畴。由其繁衍拓村,字行从第四十世排起至七十三世:典则师宣圣、文章学孟贤、远能承泽、同庆发祥、祖训应履、家声自扬、秉彝积善、业葆宏煌。由于畴、畊分支时,前者本代排行为第一世,后者为零世的不同,造成永泰丹洋与连江潘渡邵氏排行代差一代。邵氏祖出博陵(东陵),丹洋邵氏门第联为:“博陵(东陵)绵世泽,北斗振家声”。为何门第联首句有人书“博陵”或“东陵”?这得从其先祖经历说起。

▲石马寨石屋 (摄影∣邵永裕)

东陵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至临潼县之间。“秦东陵”为秦始皇父祖几代的陵园。相传召平(邵)守秦东陵有功,被封为“东陵侯”,后裔以“东陵”作为门第上联,为记先祖源脉。
“博陵”原是公元146年建的东汉质帝之陵墓,位于今河北蠡县东南,因远离汉都长安,在“京畿”之外,为后世帝王祭扫方便,依汉制改蠡县为“博陵县”,所在郡也命名为“博陵郡”。东汉至隋唐,邵氏与崔、阳、濮四氏成为当地望族,均以“博陵”作“郡望”。由此开枝散叶的邵氏衍脉,又称“博陵绵世泽”来记载发祖地。
经论证“东陵”比“博陵”早了约350年。博陵的望族,应是东陵侯十七八代以后的子孙了。由此可见,邵氏门第联的上联,不管是“东陵”或“博陵”,都缘于邵氏后裔对先祖栖息地的缅怀。

▲盘古帝倾圮的石碑 (摄影∣邵永裕)

“北斗振家声”的“北斗”,按楹联的表达和寓意应为迁徙地的地名。丹洋祖厝地叫北斗?还是北斗与丹洋邵氏另有渊源?还有待考究。
1404年,邵伯垣领受丹洋拨屯地后,其家族长期在福州鳌峰新塔街生活。据传,他只派了10个士兵据守经营:分别是倪、刘、张、柯、安、马、王、潘等。又一说法,这10个随带士兵,系其曾孙邵畴带来,被分兵把守到村域各边界。村里地名“倪厝里”“刘氏窝”“柯厝”“张泰墘”“安门隔”“马精坑”“双王墘”等的由来,皆因在这造房驻扎地的十姓士兵。
邵姓,《姓源韵谱》说是“周召公奭后”。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奭西周初的大臣,“与周同姓, 姓姬氏”,即为周之支族,因采邑在召(音邵,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邵伯。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国,但他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周成王时,召公任太保,是周朝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以西,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据《通志·氏族略》载,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召公别受采邑于王屋。王屋今属河南济源市邵源乡,位于王屋山西南麓。召公的后代散居于今陕西、河南的许多地方。春秋时期,他们以采邑为姓氏,就是召氏;至战国时期,住在今河南的汝南、安阳一带的召氏,因避事在召字旁加“耳”,形成邵氏。此即《氏族博考》所云:“召与邵, 春秋本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丹洋秋色 (摄影∣邵永裕)

迁居丹洋邵氏,受邵铜文化影响最大。邵铜,明甲戌孙贤榜进士,任监察御史,巡视京城,总督两浙盐课,弹劾昏官。他除了为官清正廉洁外,亦重视文化传承,著有《户册易见图》《湖重山人集》《鸣盛集》等。有道是:“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600多年来,丹洋村耕读文化蔚然成风,走近邵氏祠堂,厅堂挂满了文魁牌匾,其中有邵锷、则扬、师董、师煜、宣华、文祯、文奎、文趾、文品等,此辈由明至清皆有。丹洋邵氏崇尚读书风气传为佳话,清乾隆年间,苏知县巡察全县众多村落,走到丹洋村,了解到小小村庄竟有如此多的举人,甚至进士,大为震惊。震撼之余,命人拿来笔墨纸砚,欣然题写“士林模楷”,授挂祠堂。牌匾犹在,黑底金字依然闪耀着先祖荣光。
邵氏后辈不忘传承读书家风,倡导“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理念,鼓励子孙读书成才。从1952年新中国实行高考制度后,村里先后有人考上大学,在那大学生稀缺的年代,丹洋邵氏连出大学生成为佳话。邵永祥于1960年考上西安交通大学,邵永基于1964年考上南京土木工程学院。此后还不断辈出。这现象,引发周围乡村的啧叹和羡慕。

▲石马寨山顶 (摄影∣邵永裕)

丹洋武文化远近闻名。清朝时,邵师严武术精湛,比武成绩斩获“武魁”称号。解放后,邵氏重视武文化传承,三个自然村,上起丹洋、中至隔下、下至长垅,豹拳、杖法等武种,以房、队(生产队)为单位,习拳练武成为时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
邵氏注重修堡筑寨,安家立命。丹洋村域狭长,三个自然村由三个小盆地构成,不规则隆起的山峦或山峰,成为修筑寨堡的理想场所,也是躲匪避难的最佳选择。寨堡主要分布在丹洋自然村,此村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重要建筑也在此。于是,丹洋成了行政村的名字。

▲丹洋村 (摄影∣邵永裕)

丹洋村有四个寨,分别是新寨、旧寨、矮寨、石马寨。新寨与旧寨建于清朝年间,早建的叫旧寨,后建的为新寨,建造年间不详。90岁老人邵长荣说,10岁时(1942年)他还在旧寨嬉戏玩耍过。寨堡规制完整,分为上下落,石墙把整座山头围的固若金汤,矗立在山峦的最高处。民国7年(1918年)土匪吴焕山打村劫舍、放火烧房时,全村男女老幼都躲在旧寨里,安全无虞。那时,旧寨里还住着邵孟桃、邵孟进等家人。解放前后,寨里人陆续往外盖房,旧寨房屋逐渐倾圮。
新寨建在旧寨斜对面的山头上,是邵宣华举人于1837年建成。我读小学时,邵庆国同学住在寨上,常去找他玩。上去要爬一道长长的岭,接近岭的顶端,种菜的园坪,依山势逐级提升,然后过渡到宅院。瓜果飘香季节,这片园坪郁郁葱葱,还有许多让人垂涎的水果,仿佛世外桃源。新寨三落建制,规模宏大,加上周围园地开阔,风景迷人,我常流连忘返。

▲丹洋茶山(摄影∣邵永裕)

1983年,住腻的人们,纷纷往外建房,由于缺钱少料,新寨被拆除当做建材,或变卖为钱,按人口份额分掉。厅廊铺设的一条长约6米,宽近1米的大石板条,全部按石板材卖给了大洋公社,作为新建办公楼压廊使用。矗立山头146年的寨就这样消失了。
丹洋的四个寨,依石马寨山势逐级布局。旧寨地势最低,新寨其次,矮寨位于石马寨山腰,石马寨处于峰顶。为何如此选址?据说主要用于防匪,作为避难撤退路径来谋划的。
矮寨位于新寨与石马寨间的一座山仑上。此寨比新寨早,但未建成。据传,建矮寨的主人为宣华祖父名则仁,准备动建时,由于建寨的位置,处于风水学上的龙脉,村里另一房头担心斩断龙筋,精通诗书文人邵则进,写了“太平世界非纷乱天下私起营寨邵则仁”16字言上书官府,则仁被治罪进狱至死,留下矮寨空址的悲叹。
石马寨位于丹洋村的顶峰。山顶面积约5000平方米,遗留1座石屋,1个碑址。寨墙被莽草覆盖,只有寨门的垒石可见其出没。据说,石马寨建成时,绕着寨墙有一进深的房屋,村里遇有匪乱,曾发挥过作用。后来风雨侵蚀,倾圮殆尽。如今除了一圈石头垒成的围墙,还有一座石屋昂首屹立。石屋楹联写着:帝功开宇宙,王泽荫闾阁。横批:石马寨。上题款:道光己巳年孟冬立,下落款刻:信士弟子邵、朱、连仝立。在石屋的附近,留有“盘古帝殿”石碑遗址。据说,在清朝、民国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猎人,狩猎后都会登山来此祭拜,以求平安。盘古大帝是山脚下民众的保护神,自从伫立山头,始终俯视山下,察看苍生,与悠悠天地共存。

▲丹洋积善堂 (摄影∣邵永裕)

丹洋村四周环山,蜿蜒豁间的道路,打通了与外面世界的联系。村里人很朴素,信仰佛道文化,尊奉天地神明。在村头的位置,建有积善堂,供奉“古溪大王”。每年正月初三,抬出八顶大轿,巡游全村。所过之处,家家户户鸣炮迎接,这项活动,年年举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八顶大轿造于清代,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已成文物贵宠。在村尾的地方,盖有供奉“泗州佛”的亭子,祈望村人进出能够平安顺意。
村里重视文化保护和文化生活。2004年,村民集资重修邵氏祠堂,由于建构完整,功能齐全,形貌有仪,被福建省列为永泰县同安镇五大名祠之一。近年来新修并扩建了积善堂、二祖厝。除了传承信仰文化,还把现代文明融进村民精神追求。积善堂和二祖厝,增添了舞台和观众席,成为村里文化活动聚集地,一台台戏剧和文艺表演,不断丰富村民娱乐生活。
丹洋红色文化闪耀。在解放战争时期,村里许多壮劳力参加了闽中游击队。邵瑞琛当队长,领导的游击队员300多人,其中邵家子弟就有30多人。成为一支最可靠和最有战斗力的队伍,为新中国解放做出了贡献。
丹洋虽说不上耀眼,但溯其邵氏繁衍史,却散发着对安居乐业不懈追求的历史况味:从石马骑山,到拓荒栖身;从建寨避匪,到供神祈安;从守道勤耕,到“士林模楷”;从红色游击,到戏院赏剧……我们似乎看到一个族群、一个村庄进化演绎的过程。
形似葫芦串的村庄,究其装着什么?我觉得是浓浓的乡愁和过往人事的感悟。葫芦里倒出的点点滴滴,让人缅怀记忆,葫芦里珍藏的民俗风情,令人向往。

编辑:林丽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落寞的古村——崇岗镇下邵村
《富平有个千年古村叫"盖村"》一文补遗
沛县安国镇邵庄村:行走其间真温暖,看到第一张我就热泪盈眶!
焦石邵氏:恩荣永铸 孝子村规
赣州风水在安微大行其道
溧阳各姓氏家谱资料简介(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