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疾解病:喘与哮
呼吸困难和哮喘是历史上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问题之一,这种威胁在2019年持续至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庚子肺疫)中让人闻之色变。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类与喘及哮的搏斗历史无疑是医学史中最华丽的篇章之一,本文介绍中、西方医学对呼吸困难和哮喘认识的历史及相关知识。
一、中医学对喘及哮的认识史
1、咳、哮的文字学考证
(1)喘与息
“喘”由“口”加“耑”而成,“耑”字在甲骨文中为草木初生的样子。战国时期《庄子·大宗师》最早记载“喘喘然将死。”《说文解字》注解“喘”为“疾息也。”《黄帝内经》一书中多篇出现“喘”字,《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

“息”由“自”加“心”而成,“自”字在甲骨文中为鼻的样子。春秋时期的《詩经·大雅·桑柔》就有“如仰疾风,不能息也。”《说文解字》注解“息”为“喘也。”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人之氣急曰喘,舒曰息。……心气必從鼻出,故从心自。”

从上可见,古人描述呼吸有心加鼻构成的“息”字和口加耑构成的“喘”字,后来由于认识的深入和文字分工演化,“息”字用于指代正常的呼吸,而“喘”则专指称病理性的快速呼吸。于“息”字为何由“自”加“心”构成,可能造字者已经发现呼吸与心跳这两个生命体征密切相关,心跳一旦停止,呼吸也可能停止了。
(2)哮与哮喘

“哮”字由“口”加“孝”而成,“孝”又由老及子构成,所以许慎认为“子承老”为“孝”。“哮”字最早见于先秦时的《詩经》,《大雅·常武》有“进厥虎臣,阚如哮虎。”的诗句。《说文解字》注解“哮”为“豕惊声也。”南朝梁顾野王所撰《玉篇》解释“哮”为“大怒也。”北宋《广韵》说哮为“唤也。”《集韵》又说其为“呼也。”可见元以前“哮”字的含义并未确定,元代时期著名中医朱丹溪在《症因脉治》列有“哮病论”篇,认为“喉中如水鸡声者,乃谓之哮。”可见“哮”乃有声之意。
“哮喘”一词首见于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第四·喘》,“因与人治哮喘,只繆(刺)肺俞,不繆他穴”,中医院校本科教材《中医内科学》认为“哮喘”一词元代朱丹溪首创,实乃误人子弟。当代中医熊继柏认为由于哮必兼喘,哮喘往往同时并见,故将“哮”与“喘”名称合并为“哮喘”,此说言之有理。
2、传统中医学对喘与哮的认识
(1)喘症及哮喘概念的演变
《黄帝内经》有多篇文章多次提到“喘”字,考《内经》论“喘”有喘、喘息、喘鸣、喘喝等,论“息”则有喘息、仰息、肩息等,从相关条文来看,《内经》对“喘”和“息”并未给出清晰的定义,其所言“喘”既有单纯的呼吸急促,也包含肺及心脏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素问·阴阳别论》提到喘鸣一症,似即后世所指的哮喘病。
《金匮要略》中除“喘”外,还出现“上气”一词,但仲景并未给出“上气”的具体含义。“上气,面浮肿……不治。”似为心力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显示“上气”与“喘”似又有所区别,从射干麻黄汤主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来看,无论是从临床表现还是后世医家实践来看,无疑是指哮喘病。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一个新的“呷嗽”病名,其云:“呷嗽者,犹是咳嗽也。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这一病名并未得其他医家认同。元代朱丹溪在《症因脉治》一书中分列有“喘症论”、“哮病论”和“短气论”三章,“喉中如水鸡声者,乃谓之哮;但张口气急,不能转息者,谓之喘。”“短气者,气短不能相续,呼吸慢而不流利,较之喘症而无促喝。”应该说,朱丹溪是第一个对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及哮喘进行区分的中医学家。

总而言之,元代以前,中医学并未将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肺胀、哮喘等疾病进行严格区分。这种情况直到元代朱丹溪以后才逐渐明晰。但2016年出版的中医院校本科教材《中医内科学》及2019年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将“哮”定名为“哮病”,但“喘”却定名为“喘证”,笔者以为朱丹溪创立“喘症”比“喘证”更接近“喘”为多种疾病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这一事实。
(2)喘症及哮喘的病因与治疗演变
《黄帝内经》对“喘”的论述分散在多篇文章中,表明《内经》对“喘”的认识并未向“咳嗽”和“疼痛”一样已经形成系统,认为“喘”既可因跌仆等外伤引起,惊恐、过劳等内伤也能引发,病位除肺外还与肾、肝、脾、心与骨等有关,《内经》这些认识对后世医家影响不大。《素问·通评虚实论》“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对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并治篇》中显然将“上气”与肺痿、肺痈、咳嗽等病症并列,对肺痿、肺痈两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皆有详细论述,但对“上气”仅有“面浮肿……不治。”及“喘而躁者,属肺胀。”两句,治疗“上气”的方剂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的射干麻黄汤和“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的皂荚丸,治疗“喘”的方剂有“肺痈,喘不得卧”的葶苈大枣泻肺汤,“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的越婢加半夏汤和“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的小青龙加石膏汤。这些方剂至今仍是中医临床治疗呼吸疾病的常用药方。
隋唐及宋代医家对“喘”的认识,基本停留在《黄帝内经》的认识水平和对《金匮要略》相关方剂的注解与发挥上,巢元方认为“呷嗽”治疗与咳嗽大体相同,但应加消痰破饮之药。元代医学大师朱丹溪在《症因脉治》一书中,对“喘症”、“哮病”和“短气”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了完整介绍,并将“喘症”分为外感喘逆和内伤喘逆两大类,他提出“哮病”病因主要是“痰”所致的观点,得到后世医家认同。难得的是,“喘症论”还补充了张仲景所言“肺胀”病的症、因、脉、治和方药。明代张介宾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其所倡导“喘有宿根”遇寒或遇老即发。以后诸医家对喘症及哮喘的认识,基本未超出上述医家范围。
3、现代中医学对喘与哮的认识
(1)喘症与哮病的概念
喘症是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为特征。喘症若持续不解,可发展为喘脱。喘症可见于现代医学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
哮病又称“哮喘”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现代医学所指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以哮喘为主要表现者均属于哮病范畴。
(2)喘症与哮病的临床特征
喘症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哮病典型症状是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其重要的临床特征。
(3)喘症与哮病的病因病机

二、西方医学对喘与哮的认识史
1、呼吸及哮喘的研究简史
(1)心、肺解剖及呼吸生理学研究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在《论心脏》中就描述了心房和心室,认为右心室向肺输送血液,并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而左心室含气不含血,是热与智慧之所在。古罗马名医及解剖学家盖仑(G1en,公元130~201年)过切断脊髓动物发现在第三、第四椎骨间切割脊髓可引起动物呼吸停止,切断第六椎骨以下脊髓可造成胸部肌肉麻痹,这一实验室开启了后世呼吸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先河。
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主张认识和探究大自然及人体本身,这种思潮被称为“人文主义”。近代人体解剖学创始人,比利时医生维萨里(Vesalius,1514~1564年)在《人体的构造》一书中纠正了盖仑解剖学的200余处错误,对心腔及血管进行了详细的记录。1616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医学博士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首次提出血液循环理论,指出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右心室血液通过肺循环流到左心室。15世纪的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年)通过实验证明空气是维持呼吸的必要物质。英国化学家梅猷(Mayow,1641~1679年)提出燃烧和呼吸的概念,认为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过程中有一种物质在发挥作用,这种物质存在空气中。同一时期,显微镜发明者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发现微血管中的血流。
进入18世纪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Lavoisier,1743~1794年)发现氧气及燃烧的原理,他认为呼吸过程同燃烧一样,都要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拉瓦锡的观点为后来的人体新陈代谢研究奠定了基础。法国化学家拉瓦西瓦(Lavoisier)后来证实了人体呼吸中可产生二氧化碳。

1813年,勒加劳斯(Legallois)用动物切脑实验发现呼吸位于延髓靠近迷走神经的一小个部位,1824年,他又发现破坏进入延髓的迷走神经可引起呼吸停止。1858年,希夫(scihff)发现只破坏一侧不会引起呼吸障碍,因此提出呼吸中枢双侧性支配的理论。1858年,巴奇(Budge)发现吸气中枢与呼气中枢是分别独立存在。1865年,赫宁(Hering)和布鲁尔(Breuer)发现与呼吸节律有关的肺牵张反射。
1923年,拉姆斯登(Lumsden)用脑分段切除法成功地观察到猫呼吸节律的变化,并提出著名的脑桥、脑桥下部及延髓三级呼吸中枢学说。20世纪以来,尽管科学界对呼吸节律的产生和控制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模型和假说,但迄今没有一个学说能完美地说明呼吸节律产生与调节的全部过程。
(2)哮喘及呼吸相关疾病研究
Dyspnea(呼吸困难)一词由前缀Dys-和后缀-pnea构成,Dys-代表不良、困难、障碍,-pnea则表示呼吸。Asthma (哮喘)一词据说是由希波克拉底首创,公元1190年,西班牙医生迈蒙尼德(Maimonides)曾经撰写了第一本哮喘专著《论哮喘》。
公元14到19世纪,希波克拉底创立的四体液学说一直是医学界解释疾病的主流学说,咳嗽、吐痰、咯血等呼吸系统症状被当时的医生们认为是黏液增多所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到意大利解剖学家莫干尼(Morgagni GB,1682~1771年)才有改变,他经过多年的解剖观察后发现,生前咳嗽、吐痰、咯血的患者肺脏会出现病理改变,他在《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书中提出疾病是脏器上出现病变所致,莫干尼因此被称为病理解剖学之父。莫干尼把“病灶”和临床症状联系起来的思想一直影响至今,人体生理学和病理学从此走上现代科学的光辉大道。

2、哮喘及哮喘治疗简史
(1)治疗药物
公元前1554年左右,古埃及最早的药书《埃伯斯伯比书》曾记载将莨菪叶放在砖块上火烤后,让呼吸困难患者吸入烟雾进行治疗的方法。在古印度,当时的梵医们也通过吸入曼陀罗和大麻来给患者治病。公元2世纪时,古罗马医生盖伦(Calen)建议呼吸困难患者到火山脚下吸入含有硫磺的气体治疗。10世纪末的迈蒙尼德在《论哮喘》中也记录了包括吸入经过火烤后草药产生的气体等治疗哮喘的方法。
19世纪初,英国人金特(Gent)将印度人吸入曼陀罗叶的方法介绍到英国,曼陀罗甚至还被收录当时的英国药典。1833年,人们从曼陀罗中发现了阿托品。19世纪60年代,有人尝试通过吸入含有砷剂的烟卷治疗哮喘,1867年法国医生陶瑟在烟卷中加入曼陀罗、鸦片和颠茄。

(2)雾化吸入器
吸入疗法是西方治疗呼吸道疾病的一种古老疗法。史料记载,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经将被醋和油浸泡过的草药及树脂放在一壶形装置内加热,壶盖上开口放置一根芦苇竿,患者经口吸入雾化的草药及树脂治疗疾病,这是人类历史上雾化吸入治疗的雏形。
1654年,英国医生本内特(Bennet)设计出一种治疗肺结核的吸入装置,马奇医生(Mudge)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由锡和蜡制成,外形像一个大啤酒杯,把手上有允许空气进出的孔的马奇吸入器,并将其用于多种药物的吸入治疗,马奇吸入器在西方沿用了将近160多年。
1834年,斯丘达莫尔爵士(Charles Scudamore)提出让肺结核患者吸入碘和毒芹的蒸气治疗方法。1850年,钱伯斯(Chambers)医生将石松子孢子浸泡在硝酸银和硫酸铜溶液中,干燥浓缩后再研磨制成可吸入性粉末,患者口中含一玻璃漏斗,助手将粉末撒入漏斗,患者通过吸入药末用来治疗支气管炎、喉炎及其他疾病。
1858年,法国医生塞尔斯吉洪(Sales- Girons)发明了便携式雾化吸入装置。1864年,德国医生塞格尔(Emil Siegle)研制出新型干粉吸入器。同年,吸人剂被正式列入美国国家药品处方集。1867年时,大英药典首次收录五种吸入剂。

1911年,Pick报道雾化吸入肾上腺素成功治疗2名哮喘患者,手持雾化器吸入肾上腺素成为治疗哮喘的标准疗法。1963年,Roger Altounyan医生发明了旋转式吸入器,1967年,色甘酸钠被应用在这种吸入器上。1972年,倍氯米松作为第一款吸入激素上市。1980年,英国阿斯立康公司将一种新型多剂量干粉吸入器应用在支气管舒张剂布地奈德上,该吸入器将药品置于一个特制的储槽中,每次定量释放。
3、氧气吸入治疗的历史
尽管人类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呼吸空气中的氧气,直到18世纪才认识到氧气的存在。1773年,瑞典药剂师威尔海姆·舍勒(Wilhelm Scheele)在将氧化汞、软锰矿加热后获得一种气体,他将其称为“火空气”;1774年,英国牧师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加热氧化汞制备出一种能使蜡烛燃烧得更旺,还能让老鼠感到愉悦的气体,他称这种气体为“脱燃素空气”;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Lavoisier)将汞的化合物加热后得到一种能使蜡烛燃烧更剧烈的气体,并将其命名为“氧气”,拉瓦锡由此创立氧化学说。

氧气发现后,人们慢慢认识到氧在生命运动中的机理,氧气逐渐被利用到各种疾病的治疗中。1783年,法国医生Caillens用吸氧给一位肺结核患者治疗。1798年,英国医生贝多斯(Beddoes)在英格兰创办“气体吸入治疗研究所”,用氧疗治疗肺结核、哮喘、瘫痪、积水等普通疗法无法治愈的疾病,该研究所还发明了氧气吸入面罩、口含嘴及大量制造气体的方法,其中还发现了氧化亚氮(笑气) 及其麻醉性。
19世纪时,氧疗在欧美已经非常普及,甚至被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四处兜售。许多医生探索通过经胃给氧以促进病人复苏, 经尿道给氧以治疗炎症性疾病, 经肠道给氧以治疗胆石症。有些学者甚至倡导人们通过食用氧合面包和氧合水来提高身体中氧的储备量。1890年,阿尔伯特·布洛杰特(Albert Blodget)报告一位濒死的肺炎患者通过持续吸氧治疗后病情好转的病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系毕业的约翰·斯科特·霍尔丹(John Scott Haldane)用氧气被光气袭击的士兵, 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之后,霍尔丹还发明了由加压氧气筒、压力调节器和附着于其上的储气袋及面罩组成的给氧设备,他将吸氧用来治疗肺水肿、急性化脓性支气管炎、严重出血以及各种外伤。1917年,霍尔丹发表《有效的氧气疗法》一文,氧疗被正式确立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军光,崔军;喘证古文献研究概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第24卷第4期。

2、孙丽英;哮喘溯源;中医药学报;1995年第23卷第5期。

3、姚雯,严季澜,林毅;哮病的古代内科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201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论文集。 

4、蔡彦,陈创荣,钟亮环;浅析《黄帝内经》哮喘发病思想;中国中医急症;2014年第09期。

5、郑海英,鞠宝兆;喘病的名义源流;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第07期。

6、刘奉立;呼吸节律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菏泽医专学报;1990年第2卷第1期。

7、白澎,孙永昌;吸入疗法的历史;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年第07期。

8、王斌全,赵晓云;氧气治疗的发展史;护理研究;2007年第21卷第07期。

9、郑敏麟;西方医学简史;知乎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雾化吸入天天做 用鼻吸还是用嘴吸?
吸入剂的合理使用
慢阻肺:我和哮喘真的不一样
哮喘病
儿童哮喘如何应用激素?
雾化吸入怎么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