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才是真正伤害亲子关系的杀招,你一定要避开!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因为深感我自己的父母对我的粗暴式教育的不妥,所以我一直秉持不走自己父母老路的信念,从怀揣老大开始就研读各种养娃秘籍,我家两个孩子基本是按照我所认同的书上的观念和原则来养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很多时候碰到让我抓狂的情况,我都知道有相应的原则来指导我处理这些情况,尽量避免激化跟孩子们的矛盾,恶化他们的情绪。当然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书上说的案例很多时候也仅能供参考,不能生搬硬套,但是大概让我心里有个处理问题的大方向。


而坏处则是,这么些年以来我始终有一种端着做父母的感觉,为了做书里描述的模范父母而最大限度的控制掩饰自己的情绪,凡事先自省,经常有愧对娃的内疚感。对于孩子爸爸不读书不配合不跟我保持一致的育儿理念深恶痛绝甚至有时大打嘴仗。

 

这样真的好吗?我时不时的会觉得当妈怎么这么累,也很困惑这样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为人父母之道。

 

几个月前有朋友推荐我看了《父母效能训练》(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PET)。父母效能训练(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PE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Thomas Gordon 40 多年前创立的,它的目的是向父母传授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循序渐进地提出建议,以解决家庭冲突,实现父母与孩子的双赢。


当我看到第二章时,差点老泪纵横,顿时觉得人生有了新希望,因为这一章的标题是,'父母是人,不是神这样描述有点说笑的意味,但确实正是这个标题切中了我对自己为人父母方式的一大疑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解惑的思路。


以我多年照书养娃的经验和体会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每一本书都不可能是万能灵丹,也不可能适用于每个孩子每个家庭,但凡能够从一本书中领会到一两点对为人父母之道有益的精神或指导方针,我就认为值得了。看完PET,我觉得有不少收获。


1

育儿理念


平等理念


PET的育儿理念认为: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双方都有情绪和愿望,都应该得到尊重。


通常的育儿书籍会强调父母对孩子的平等和尊重,但是父母也是凡人而不是神,人无完人,也不必完美。要想成为一名高效能的家长,不必抛弃或隐藏我们的真情实感。


你可以接受自己作为一个平凡人,对孩子有着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你也不必非要保持一贯性,假装对一个孩子感到接受和爱。


你也不需要对你所有的孩子感到同等程度的爱与接受。


最后,你和你的配偶无需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站在同一战线。


这不是说我们作为家长就可以彻底释放随心所欲的对孩子发脾气,施号法令了。而是,我们必须学会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且不惧怕跟孩子交流自己的这种真实感受。


我之前看的很多书很多文章,都会要求家长对孩子用正面情绪宽容耐心地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甚至错误。导致我很久以来都觉得自己处于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之中,偶尔因为情绪失控而对孩子态度不耐烦不友善之后,会自责很久。


而PET则认为,父母隐藏自己对孩子行为失望不满的情绪,强迫自己以一种所谓理性的态度去宽容容忍孩子的作为,实际上会被孩子敏感的捕捉到,对孩子造成困惑,不理解父母的真实想法,感受不到父母的真诚。长此以往,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之前在网上看到有妈妈很自豪的表示,自己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只要他说的有道理,吸大麻也是可以接受的行为。这样的想法,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对孩子平等尊重,而是对“平等尊重”的完全曲解。


尊重他,将他看成有思考能力的平等的人,就不会害怕把自己对这种行为的担忧和不认可的真实信息传达给孩子,要信任他有理解父母对这种行为不认可的愿望和能力。


冲突应对


这本书也认为父母和孩子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不必痛恨冲突,要积极学习解决冲突的办法



冲突是人际关系的关键,它是危机:危,处理不得当会削弱关系,机,处理得当可以增进关系。


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应该非要有你输我赢的结果。到底应该对孩子严格(父母赢)还是宽容(孩子赢)是造成很多父母困惑的根源。这种导向的结果是必然产生一个输家。即使表面上接受了,输家必然感到委屈,要么不快乐,要么行动不积极不配合,成为下一次冲突的导火索。


婚姻关系是首位


孩子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确实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婚姻关系才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需要跟孩子建立一种更为随意的关系,不要期望孩子来弥补婚姻中缺失的欢乐和满足。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放在了家庭的首位,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却忽略了父母自己作为平等的人的需求,也没有让孩子明白,父母也有他们的需求应该得到满足。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有不知感恩,自私自利这种不良倾向。


2

沟通技巧


这里说的沟通不是平时父母孩子之间闲聊讨论互通信息的沟通,而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或者有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父母怎样跟孩子交流沟通。


我看这本书的重要收获之一,是学习到在跟孩子沟通之前,先要把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类。到底正在发生的问题是属于家长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沟通方式。


属于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不高兴,或感到沮丧,或遇到了麻烦。


例如:孩子被一个朋友拒绝了;孩子发现作业太难;孩子对老师感到气愤;孩子体重超重而不高兴等等。这些是孩子们自己遇到的问题,并非是父母们不可接受的情况,所以孩子应该为这个问题负责任并想办法解决。


属于父母的问题:孩子的行为是父母不可接受的,因为这些行为影响了父母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利。


例如:当父母赶时间时,孩子磨磨蹭蹭;孩子没按时回家吃饭却忘记打电话;孩子把音乐声音开得很大,造成父母连彼此说话声都听不到,等等。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负责解决这些问题,并且有权利去试着改变这个引起问题的行为。


对于这两种情况,PET提供了不同的应对方式。所以在碰到问题试图沟通解决之前,需要先弄清楚问题的归属,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事实上弄清楚问题的归属,在很多时候甚至会立刻改变父母处理问题的态度。如果你认为“当父母赶时间时,孩子磨磨蹭蹭”是孩子的问题,你非常有可能会去责骂孩子;而如果你认识到那是属于自己的问题时,你很可能会采取温和的态度,请孩子帮你个忙。


属于孩子的问题


对属于孩子的问题,要让孩子自己为问题负责,自己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某些问题上,孩子可能确实会需要得到帮助,但是从长远来看,最有效的一类帮助反而就是不提供帮助。

或者换一种说法,这种帮助其实是把寻求解决方案的责任留给孩子,父母需要做的则是倾听倾听时要建立在接受的基础上的。


实际上我看过的很多经典育儿书籍的育儿理论都是建立在一个大同小异的基础论点之上的,那就是,跟孩子交流,父母首先需要真心的接受并认同孩子的感受,并让他们知道或者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同情感”。


这并不是说父母需要接受并认为孩子的感受是对的,而是说理解他们正在经历的情绪情感是有原因的。“Positive Discipline ”《正面管教》(请戳《孩子太难管?影响千万父母的正面管教,你一定要看!》),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and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及怎样倾听孩子才会说》,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父母和孩子之间》, 等等,这些书都是。


父母怎样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情绪体验的接受呢?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不干涉。当孩子正致力于某项活动的时候,放手不管是一种表达接受感的有效方式。比如:孩子正在搭积木,你过去给他意见和建议,会让他感觉到你不相信他有独自搭积木的能力。


被动倾听。当孩子谈论属于他的问题时,使用沉默或者邀请性的语言鼓励他说下去。


作为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一听完孩子的陈述,立刻给他意见和建议,或者对他进行批评和说教。这些都会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不信任,你不相信他有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反,家长可以保持沉默或使用邀请性的语言,比如:“然后呢?”“说说你的看法。”“真有趣!”等,鼓励孩子自己寻求解决方案,并继续说下去。


积极倾听。这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你与孩子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感受这个问题。与被动倾听一样,不包含任何建议、意见和说教。与被动倾听不同的是,积极倾听努力感受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告诉你,他不想上学了。一个比较好的应对是:“看得出来,你对此事很烦恼。”孩子会自然的把不想上学的原因告诉你,知道了原因,你仍然不能做评价,继续关注情绪。“老师很偏心,所以你觉得委屈?”“数学太难,所以你感觉很沮丧?”


倾听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只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至于解决问题,那是以后的事情,只有在孩子自行解决不了,向父母求助时,父母才可以给他们建议。

一些时候,孩子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一些时候,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即使父母不评判和说教,他也会去改正。


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孩子迟早要学会自己解决所有的问题,早点起步也不是坏事。


如果你仔细看前面讲的几个例子,你会注意到,在倾听的时候,和孩子进行简单交流的语言对话应该要传递的是一种“你”信息。用“你”开头的话来客观描述孩子的感受,引导他产生共鸣,愿意继续交流并坦陈他有这种情绪的真实原因。


属于父母的问题


如果在分析归类之后,认为面临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那么这种时候,积极倾听就不适用了,需要父母采取另外的一种应对方式,来达到帮助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的目的。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自己,改变环境,或者改变孩子。


PET书里主要讨论的是第三种方法,怎样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对抗孩子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并达到改变孩子的目的。我们在不经意之间经常会犯的错误是,要么直接传递给孩子一个拒绝或者批评的信息,要么是直接给孩子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例如:你上了一天班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孩子却吵着让你陪他玩,很可能你就会直接拒绝,或者用自以为很婉转的方式让他到别的地方去玩。


或者,你发现他穿着鞋踩新沙发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警告他不要再踩了?


直接提供解决方案,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他不喜欢这个方案,他会抗拒,他会认为你的需求比他的重要,会认为你不相信他自己能找到办法。


正确的,建设性的表达方法是,先描述自己不能接受的孩子的行为事实,再谈论感受,最后明确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也就是具体的传达给孩子自己不能接受这种行为的原因。而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把问题留给孩子去解决。


比如:我上了一天班,很累了,不想玩。我很担心沙发会被你踩坏。


从另一个角度想,这就类似于把孩子和父母的角色转换一下,让自己成为倾诉者,而孩子这是成了倾听者。


在倾听的时候,父母只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而在表述自己的时候,父母只需要陈述孩子的行为,它对你的影响,以及你的感受。引导孩子站在你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让他感受到你遇到的一个麻烦,并很需要他的帮助。这种表达方式同样也适用于赞扬孩子。


比如:孩子帮你干了家务,不要笼统地夸奖孩子说“你真棒”,而是要具体的描述孩子的行为,你对这个行为的感受,以及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你帮忙倒了垃圾(孩子的行为),这其实是我的工作(对你的影响),我非常感激(你的感受)!


把“你真棒”变成“我非常感激”,效果立刻不一样了,因为“你真棒”是描述孩子的,孩子很可能不这样认为,而“我非常感激”是描述你自己的感受,孩子当然乐于接受。同时,对帮忙倒垃圾这个具体行为的描述,也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表扬是真实具体发自内心的,不是敷衍。


相对于倾听时使用的“你”信息语言,这里需要使用的则是“我”信息语言。用“我”开头的句子来陈述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孩子接受家长作为一个真实平等的人的真实情感感受。这样不太容易激起孩子的抵抗和叛逆。


3

解决冲突


有的时候,即使我们已经实施了积极倾听或有效表达之后,孩子还是拒绝改变自己的行为,继续作出影响父母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的需求产生了冲突。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概率并不小,毕竟真实的生活不是教科书,不是几个指导原则就能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


很多时候,家庭冲突都是以一种你输我赢的方式收场的。要么父母以权威命令孩子接受自己的解决方案,父母赢孩子输;要么是父母放弃屈服于孩子决定的解决反感,孩子赢父母输。


这两种方式都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在父母权威压迫下长大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缺乏自己思考选择合理的解决问题方式的机会,依赖于权威,多多少少地丧失自律精神,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责任感。


而总能被父母容忍让步的孩子,会习惯于把自己当成宇宙中心,更多的索取,缺乏合作精神和对他人的理解尊重。


更常见的现象是,父母在这两种方式之间来回摇摆,处理不同情况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毕竟大部分家长都不是极端的强势或者溺爱孩子。


PET模型提出的解决冲突的方法是追求双赢的,也就是尽力寻找满足双方需求,达成双方共识的方案。它包括一个准备阶段和六个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明确告知孩子有个问题需要解决,明确告知孩子你希望跟他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并约定一个双方都有空的时间开始。


发现和定义冲突。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发生冲突,一定是父母或者孩子有一方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一定要明确双方的需求是什么。这里尤其要注意父母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解决方案当作需求提出来。


比如,“我需要一辆车”,这是需求还是解决方案呢?先问个问题“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呢?”答案可能是:“我上班更加方便了。”那么,需求是上班方便,一辆车则是解决方案。


产生可能的备选方案。鼓励孩子提出备选方案,自己稍后再提。尤其要注意的是,当孩子提出方案时,不要评价,即便方案很好,因为这很可能造成其它方案不好的印象。尽可能的多想一些备选方案。


评估备选方案。鼓励孩子提出想法,并且父母也要毫无保留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先排除不可能的方案。


决定最好的可接受方案。如果前面4步做得好,这一步应该没有难度。仍然可以用问题测试孩子对余下其它方案的想法,并明确告诉孩子这个决定目前看起来不错,但也不是不可改变的,鼓励双方先试试。如果实施方案有要点,要记录下来,明确了解每个人都同意执行,并承诺遵守约定。


执行决定。制定详细步骤,尽可能细致。明确规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如果需要提前购买和准备物品,也要明确责任人和准备期限。


对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定期检查执行效果及各方的满意程度,发现新问题需再次沟通。


PET模型的步骤比父母单纯使用权威或者放任孩子要负责得多,但是它的好处也是毋庸置疑的。最重要的是,孩子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和尊重。同时,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参与感,和思考能力。另外,因为孩子是政策的参与制定者,他执行起来就会有动力,不需要强制执行。


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家庭得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同。例如,关于孩子房间很乱的问题,孩子A选择每周打扫两次房间;而孩子B选择请妈妈帮助打扫房间,作为交换他帮妈妈洗碗。但是,对每个孩子而言,都是最优解。


如果找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怎么办?父母可以尝试其他的办法:


继续谈话,提出更多的方案;

暂停讨论,换一个时间重新开始;

再次审视冲突,寻找阻碍共识的“隐藏因素”。


如果孩子没有遵守约定怎么办?最好避免惩罚,而是用“我”信息来表达自己对孩子违约的失望或不高兴,给孩子机会去解决问题。


父母不要动不动提醒孩子他们的承诺,因为长远的看这样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自我责任感


前面提到过,PET的其中一个理念是,父母两人不是一定要永远是站在同一立场的。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也可以参照前面描述的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以及双方(甚至和孩子三方)一起来寻找最佳解决反感,实现共赢。


书里也提到一个我们作为父母很关心的问题,就是,那么难道说我们就不能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了吗?


当然不是,但是不要通过命令说教的方式强制推销,而是要身教重于言传,让孩子通过日常行为感受体会到父母对这种价值观的贯彻和珍视,成为孩子的榜样。


如果孩子不认可父母的价值观,可以把自己放在一个咨询者的位置上,跟孩子即时的分享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意见和建议,但不强迫孩子遵循自己的设定,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足够的自由和思考空间去决定他自己的人生道路。


4

后记


就象我开篇提到的,没有一本育儿书是会适用于每种情况,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比如PET这本书提到的积极倾听原则,依我的实践经验实事求是地说,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常不容易,对父母是个很大的挑战。


首先,需要做好耗时的心理准备;其次,怎样正确的回应孩子的情绪并以简单直接的语言去戳中要点,至少对我来说比较难;再者,有些时候孩子确实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或做法。

 

所以介绍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尝试摸索更有效的为人父母之道。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为父母,我们为什么总想吼孩子?
完整表达/双赢处理的5W2H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法
引导孩子和同伴友好相处
“当局者清”的聪明育儿法|PET父母效能训练实操(一)
孩子如何处理和别人的冲突?如何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