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雨中谒赵执信墓

转自 博山文化研究院 

雨中谒赵执信墓

陈汝洁



山东博山因地扼齐鲁要冲,自宋代以来即为“鲁中重镇”。博山以盛产陶瓷琉璃而闻名于世,更因是清代现实诗人赵执信的故乡而令人神往。

我的家乡桓台县距博山50多公里。1996年秋,我因事赴博山,乘暇匆匆游览了清代诗人赵执信的故居——因园。在故居东厢房的“赵执信生平展室”中,我看到了赵执信墓的照片。我向故居的工作人员询问赵墓离故居远不远,工作人员告诉我墓地离这里较远。这次是我初次到博山,对山城的地理极为陌生,脑海中没有一点方位感,加之时间也不允许,我没能去看赵执信墓。

2003年10月26日,我再次去博山。这次是专门到赵执信故居去,为了搜集点关于诗人家世、生平及著述的资料。在诗人的故居我受到了副馆长李同训先生的热情接待,无偿为我提供了《笼水赵氏世谱》、乾隆因园刻本《饴山堂集》等珍贵资料。我又一次浏览了故居的陈列,再次在诗人墓地照片前驻足良久。或许是“墓地离这里较远”的先入为主观念,又一次阻止了我到诗人墓地去看看的念头。

2005年的“国庆”长假,起先不打算出游的我计划在家里看点书,写点东西。10月5日,在博山工作多年的妻兄要去博山,我那六岁的女儿以从小没见过山为由,嚷着要跟舅舅到博山爬山。于是我和妻子、女儿随妻兄一块乘车去博山。上午10时许,我们到博山。妻兄去工作地,我带领妻子和女儿去了赵执信故居。不巧得很,故居正在整修刷漆,门匾、楹联等都已取下,陈列展柜也弄得非常零乱。我要拜访的李同训先生也恰巧有事,没在故居。我把几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关于赵执信的五六篇文章的复印件托人交给李先生。这次,我在故居的东厢房特意用相机翻拍了几张赵执信墓的照片,考虑既然不能到实地去看看,翻拍几张墓地照片聊作纪念。下午,我们游览了颜文姜祠,晚宿岜山妻兄工作地。

次日上午,我与妻兄、妻子和女儿到石门镇石匣村妻子的姑妈家做客。妻子问我这次博山之行玩得好不好,我以未能到赵执信墓地去看看为憾。妻子建议下午如有时间可去看看。于是,我们匆匆在亲戚家用过午饭,即赶往博山汽车站。我在去博山的时候,随手带了《赵执信全集》、《笼水赵氏世谱》、《博山名山大观》等书籍,以便遇到赵执信诗文中提及的博山名胜可查阅一下。我从《博山名山大观》上知道,赵执信墓在山头镇土门头村村西的山坡上。于是,我们乘坐98路公交车赶往土门头村。大约20分钟,我们到了土门头村村委,下车时天已经下起了小雨。我们到村委传达室询问赵执信墓地的具体位置,值班老者告诉我们,我们已经错过了下车的地点,需往回返一段路程。这时雨越下越大,因为没带任何雨具,附近也没有商店去买,我们只好到村委传达室避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雨却越下越大,让人等得心焦。女儿举出种种要回家的理由,妻子也有点不耐烦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雨终于下得小了一点。我们便告辞老者,冒着蒙蒙细雨拔腿去寻赵执信墓。途中又问了几位行人,我们顺着他们指示的方向一路寻去。约走了1公里的路程,远远的看到一道山脉颇像一把面东而置的太师椅的轮廓,又如人体张开的双臂。在“双臂”中环抱着一个隆起的山头,布满了苍松翠柏,令人顿生肃穆之感。在苍松翠柏之间,掩映着大大小小的坟头和墓碑,没膝的杂草遍布其中,这里原来是一片坟场。

由于坟墓较多,给我们寻找诗人之墓增加了困难。雨也越下越大,我的西装上衣已淋得湿漉漉的,裤腿也被湿草湿透。是妻兄第一个找到了诗人之墓。我内心一阵激动,肃立于墓碑前,向这位长眠于此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深鞠三躬。妻兄折松枝一束,奉献于墓碑前。据说诗人的墓地是他生前亲自选定的。诗人生前对“风水”有精深的研究,写了《千金歌注》、《葬经改注》、《驳正原真》、《删润地学庭训》、《地学解秽》等五部在当时被称为“堪舆学”的著作。然而,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诗人投入这么大的精力研究这样虚妄的学问,未免太浪费精力了,实在是令人可惜。诚然,诗人的世界观中有落后的东西,这当然是以现今的眼光来看待的。“堪舆学”在当时是被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同的,从皇帝到黎庶无不笃信此学。好在诗人不是以“堪舆家”闻名于世,而是以诗作和诗歌理论被称为“国朝六大家”之一。他的诗作《饴山诗集》和诗歌论著《谈龙录》是超越他的时代的。诗人生于康熙元年(1662),卒于乾隆九年(1744),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这样的时代里多的是唱颂歌的诗人。谁敢怀疑“盛世”天子的伟大?谁还关注“盛世”之中的百姓生活?“盛世”中哪里还有盗贼?哪里还有民不聊生?哪里还有暴动?而诗人的诗作中却记录了“盛世”中的盗贼、“盛世”中的民间疾苦、“盛世”中的民众暴动。他的诗迥异于当时诗坛的主流,他把目光投向了民众。也正是这迥异于流俗的“人民性”,使他的诗具有着长久的生命力;也正是这“人民性”,尽显了他的文人风骨。

诗人之墓毁于“文革”,墓碑也在那动乱年代粉身碎骨。眼前这墓碑是已故苏州大学教授、著名清代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书丹的。大字直书“清诗人赵执信之墓”。我立于墓碑前,让妻子给我拍照留念。因为诗人那嶙峋的傲骨、指摘社会时弊的胆识以及超拔的诗才,令我景仰之至。诗人之墓的左侧,是他的弟子仲昰保的墓。墓碑较小,碑阴为赵蔚芝先生撰文。可惜雨下得太密,不能拿出纸、笔抄录。外衣已全部湿透,我们已无法在此多加逗留。

在下山的路上,我门四人索性将湿透的上衣脱下,顶在头上,以抵挡那从天而降的细密的雨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镇江名人墓2
探访诗人徐志摩墓地,逝世34年后被炸开尸骨无存,后来只放了本书
海宁对我讲徐志摩,讲当地名人
【灵璧故事】话说灵璧朝阳赵孟頫墓
几种常用的坟墓判断鉴定法
历史上3大顶级书法家,其中两位墓地壮观,另一位则野草丛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