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才是如何诞生的? | 毕加索诞辰140周年


与一生穷困潦倒的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的耀眼光芒至今没有衰退。


纪念画家毕加索诞辰140周年


毕加索:天才是如何诞生的?

文 | 郑朝辉

图片 |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来源 | 《艺术品鉴》2019年第25期

小时候妈妈说:“如果你当兵,你将成为将军;如果你当神职,你将成为教皇。”我想成为画家,于是我成为了毕加索!


在西班牙,有一位著名的共产党员,名叫:

巴勃罗·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纳波穆西诺·玛莉亚·狄·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亚诺·狄·拉·圣地西玛·特里尼达·路易斯·毕加索(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Picasso)。

简称:毕加索。

并不是所有的大师都家喻户晓,毕加索成了一个,几乎是唯一的一个,这是有原因的。

虽然他小时候略显呆萌,简单算术题傻傻算不清,幸得父亲笃定地守护他的绘画天分,并支持他走上艺术之路。比如不批评他的学业,只夸赞他的画作;比如亲自给他做模特,鼓励他参加艺术比赛。最终获得如此成就。

毕加索故乡马拉加

与一生穷困潦倒的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的耀眼光芒至今没有衰退。

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画家张大千游历欧洲时拜访毕加索,这位西班牙艺术家曾半开玩笑地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毫不掩饰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尊崇。彼时毕加索75岁,已是声名赫赫的现代艺术领军者。他或许不知道,半个多世纪后,自己的作品将大规模地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2019年6月15日至9月1日,“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展览基于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馆藏,共展出103件涵盖绘画、雕塑以及纸上作品等形式的原作,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具规模的毕加索作品展。这次展览,向我们诠释了天才毕加索是如何炼成的。


天才初长成


或多或少地,我们见过或者听说过的天才儿童和少年,在一阵惊叹和羡慕“别人家孩子”之后,我们似乎再无暇去追踪他们的未来。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事实上他们的未来并不比普通人强多少,大部分也就是普通而已。毕加索就是这样天才的“别人家孩子”,不同的是他的这种天才的与众不同一直伴随到他生命最后时刻。

1889年,毕加索与妹妹

毕加索的父亲何塞在马拉加市的艺术工艺学校当美术教师,最擅长沙龙与室内装饰性壁画,尤其喜绘羽毛、树叶、鹦鹉和紫丁香,鸽子更是他的最爱。毕加索还有两个妹妹。十岁前毕加索都没离开过出生地——马加拉,这样的童年十分枯燥,但也十分必要的。自记事起,他就与画笔为伴,这为他的毕生事业奠定了基础。7岁时,他开始学习正规的学院派油画,并可以毫不费力的画出绘画模特每一个精确的细节。9岁时,他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毕加索《斗牛士》1890年

从现在看到的资料看,那时候毕加索的稚气与大众无异,甚至现在9岁的孩子画的比他好的也不在少数。或许是画面上少了刻意工整的“毕加索画于9岁”的字样,注定他很快摆脱这样的小孩样。

1892年,毕加索进入拉克鲁尼亚美术学院学习,他13岁创作的《古典雕塑石膏像写生习作》是本次展览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幅。画中的雕塑形象取材于古希腊雕刻家菲迪亚斯塑造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躯干雕塑。素描的任意一条线、一处起伏,都充分印证了毕加索的绘画天赋,13岁的年纪,毕加索的绘画功底就超越了多数美院学生。他用碳笔营造出微妙的光影氛围,以表现肌肉受力的紧张激烈。经过精心设计的明暗布局使身体结构的走向、凸起呈现出雕塑般的质感,当我们平视画作的时候,很难将视线从腰椎暗影处的三角区挪开。

1895年,毕加索的父亲受聘于巴塞罗那隆哈美术学校。新学年开始之际,毕加索同家人一起抵达巴塞罗那,踏入了人生旅途的重要一站。只有14岁的毕加索,在父亲的坚持下参加了美术学院的入学会考。他不但在一天中完成了需要一个月准备的作品(包括古典、静物、人体素描及油画),而且作品技巧娴熟、构图精细,被教授们一致推崇为天才。

毕加索称自己年轻的时候从未像儿童那样画画。他立志创作带有严谨结构和写实透视效果的绘画,而不是什么小孩子的信手涂鸦。古典主义的启蒙,为毕加索打下了最扎实的技法基础。

然而神童到17岁,并没有沿着学院派的路子一门心思走下去,他深深感受到就读的皇家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课程的呆板与压抑。于是,他开始不停地跑到普拉多博物馆里探寻西班牙前辈大师们的创作之源。

1898年春天,在巴塞罗那,毕加索结识了一位青年诗人卡萨吉玛斯。这位诗人成了他一生最忠实的朋友。在诗人的介绍下,毕加索加入“四只猫”俱乐部,那里到处弥漫着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现代主义。当时毕加索年仅18岁,无钱无名,经常保持沉默,但一开口说话,总是锋芒毕露,妙语连珠。

毕加索《古代石膏像素描习作》

拉科鲁尼亚  49×31.5cm  1893-1894

纸上炭笔和黑色蜡笔画

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 Picasso2019

1900年2月1日,在朋友们的筹划下,毕加索举办了他在“四只猫”俱乐部的首次展览。他的素描被挂在烟渍累累的墙上,150幅首次公开展出的作品,大部分是关于那些画家、诗人与音乐家朋友们的速写。可惜出师不利,观众反应平平,与119年后北京尤伦斯的这次展览丝毫没有可比性。从商业角度看更是收益甚微,卖出去的画少得可怜、价格也低得可怜。毕大师的“处女展”几近流产。

也是在这一时期,毕加索比任何时候都向往巴黎。巴黎,世界艺术的中心,现代主义的营垒。


蓝色时期:1900-1904


一般来讲,造成毕加索这个时期作品画面偏暗和偏蓝的原因有两个。其一,这是毕加索从西班牙漂浪到法国巴黎的“巴漂”时期,绘画作品不能一下子被大众接受,还得从头被社会审视评估,生活拮据但还需要声色犬马;其二,好友卡萨吉玛斯的自杀给了毕加索相当沉重的打击,雪上加霜的噩耗几乎摧毁了他对缤纷色彩的热爱。

根据毕加索本人的说法,蓝色时期的创作始于1901年2月他的好友卡萨吉玛斯自杀之后。“我想念已经去世的卡萨吉玛斯,于是开始用蓝色来作画。”艺术家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是大量使用阴冷的蓝色调,以忧郁的形象展现当时的社会苦难。他不再模仿后印象派的绘画风格,而是形成了第一个带有标志性的个人风格。出现在尤伦斯展厅的《自画像》(1901年)和《赛乐丝汀娜(患眼翳症的妇人)》(1904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毕加索《自画像》

巴黎  布面油画  81×60cm  1901年末

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 Picasso2019

色彩本身就有着人类所共同认知的情感心理,红色的热情和警告、粉色的可爱和情色、黑色的坚定和绝望、绿色的希望和脆弱、白色的纯洁和空旷、蓝色的深邃和悲伤等等。“巴漂”的艰难,好友离世可能也勾起了自己7岁夭折的小妹妹的悲伤往事的回忆。贫穷的生活从另一方面讲,是人们对生与死的冷静思考的最佳时机,从毕加索蓝色时期(1900-1904)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那种冷静里忧伤。

在蓝色时期,毕加索作品采用苦涩的色调,有时并取用阴沉的题材。他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贫困并非来自农村生活,而是某种“巴黎式的困顿”,混杂了城市边缘人与酗酒、堕落的形象。


粉色时期:1904-1906


在巴黎浪荡几年之后,毕加索终于决定从此定居下来,并在“洗衣舫”这个巴黎贫穷艺术家们集聚的公寓租借了一间简陋的画室。没过多久,在此结识了费尔南多·奥莉薇叶(Fernande Olivier)。

他们在一起纵酒狂欢、恶作剧、吸食鸦片……虽然生活贫困,但毕加索的画风却变得日益明快。开始逐渐从蓝色时期的郁闷窒息中走出来。他的笔法开始轻松了,大量使用了橙色和玫瑰色。

杂耍艺人是其中的重要主题。马戏主题大量出现,成为了粉色时期的标志性特点。毕加索以这个给人传播欢乐和开心的集体和角色,创作了不少与之有关的作品。

本次尤伦斯展出的《兄弟俩》(1906年)是毕加索粉色时期的重要代表作。画面中兄弟俩带着沮丧的面容,站在一片贫瘠的背景之前,整个画面散发着忧郁的气息。尽管不是以该时期常见的杂耍艺人为主题,依然延续了他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画中年长的哥哥摆出对立平衡的站姿,体现了古典传统的影响。

毕加索《自画像》

巴黎  1906年秋  布面油画  65×54cm

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 Picasso2019

另一幅展出的作品《自画像》(1906年)则继承了粉色时期的肉粉色调与柔和氛围,然而与之前的作品相比,画中人僵硬而不自然的表情令人联想到古希腊的青年男子雕像。这一转变预示着毕加索创作的全新阶段——立体主义成型期或原始主义时期的到来。


立体主义时期:1907-1919


1907年,毕加索创作了他的成名之作《阿维尼翁的少女》,这是一幅大画,布面油彩,长243cm,宽234cm,这幅名画现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陈列厅中。他仅向周围亲近的朋友展示了这件作品。

毕加索《朵拉·玛尔像》

1937年  92×65cm

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习作蹲下的女子头像》

巴黎  1907年6月至7月  纸上水粉画  63×48cm

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 Picasso2019

毕加索《习作》

1920  布面油画  100×81cm

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 Picasso 2019

毕加索《恋人》

巴黎  1919年  布面油画  185×140 cm

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 Picasso 2019

毕加索《小提琴与乐谱》

巴黎  1912年秋  纸板纸质拼贴画  78×63.5 cm

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 Picasso2019

作品取材于巴塞罗那的一家妓院。从那时起,毕加索摈弃了模仿现实的手法,采用全新的表现语言:组合连接基本形状,运用紧密影线,将色彩搭配限制在赭色调之中。《阿维尼翁的少女》一举突破了之前所有焦点,透视和光影的束缚,充分发挥了画面结构的力量,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线、面和绘画中的颜色,在二维平面上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新空间,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奠基之作与现代艺术的革新之作。

本次尤伦斯展出了毕加索为创作这幅作品绘制的众多习作,其中这幅《〈阿维尼翁的少女〉习作蹲下的女子头像》对应的是最终画作中右下方女子的头像,这一女子形象经常被认为体现了毕加索对女性的恐惧,她扭曲而不对称的面孔或许暗示着当时妓院中普遍流行的疾病对皮肤的损害。这种恐惧同时也体现在画面中男性形象的缺失。

《弹曼陀林的男子》(1911年)是分析立体主义发展至顶峰时期的作品。画面由一系列密集的三角形和新月形组成,画布底部附近的某些图案让人想起弦乐器上的凸花细工装饰,而圆形线条则让人想起乐器的轮廓曲线和音孔。画作上半部分似乎展现了一位曼陀林演奏者,毕加索通过一系列类似躯干和头部的三角形来传达他的形象。如果不看标题,很难辨认出这幅画的主题。

毕加索 《弹曼陀林的男子》

1911年  162 x 71 cm

国立巴黎毕加索美术馆©Succession Picasso2019

《恋人》(1919年)是立体派后期,也就是被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作。这个时期的作品色彩更为明亮大胆,对主题的表现也没有那么抽象。然而,两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有着相同的基本原理,毕加索都试图将物体从多个视角分裂成二维平面。

这位“现代艺术史上最大胆、最具原创性、最为多产的天才”对自身创作中多变的风格却不以为然:

从根本上看,我也许是一个没有风格的画家。风格这种东西,通常将艺术家年复一年,有时甚至是一辈子,限定在同一个视角、技术与程式里……我变化与移动得太快。你看到的是此刻的我,而这个我已经改变了,去到了别的地方。我从不停留在一个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我没有风格。

古典时期:1917-1924


1917年2月,毕加索游学至意大利。随后在一战时期,毕加索创作了一系列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当时许多艺术家极力推崇回归秩序,其中包括安德烈·德兰、乔治·德·基里科、吉诺·塞维里尼、尚·梅金杰。毕加索此时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安格尔与拉斐尔的回应。类似的作品《坐在扶手椅上的奥尔加》(1918年)使人回想起安格尔在卢浮宫的那幅作品《里维埃小姐》(1805年)。

毕加索运用新古典的风格进行作品创作可以从1919年算起,但是他的作品里早在两年前的1917年就在立体主义的间隙,为了爱情而创作过这样古典的作品——《穿披肩的奥尔加·柯克洛娃》。1917年,毕加索为舞剧《游行》设计布景时认识了俄罗斯著名芭蕾演员奥尔加,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在1918年结婚。奥尔加热衷上流社会生活,毕加索陪她频繁出入各种沙龙活动使毕加索画风大变,逐渐滞缓了立体主义创作,不顾一切地转向新古典的风格创作。

毕加索《乡村舞蹈》

巴黎  1922年  布面固定色粉与油彩画  139.5×85.5cm

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Picasso 2019

毕加索《海边母子》

143×162cm  布面油彩  1921

1921年毕加索和奥尔加的第一个孩子儿子保罗问世,毕加索在1921-1923年间为此题材创作了12幅作品。这幅《海边母子》里一个婴儿坐在母亲的膝上,伸手去摸她。母亲穿着希腊长袍,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的孩子。在他们的后面是一个简单的沙、水和天空的背景。毕加索对母亲和孩子的处理不是感性的,但人物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一种平静和稳定,这也是他当时生活的特点。

出现在尤伦斯展厅的这幅《乡村舞蹈》(1922)也是毕加索“古典时期”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超现实主义时期:1925-1932


毕加索的伟大之处绝不仅限于开创了一个画派,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对新的艺术风格的探索,他的作品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1925年,超现实主义作家兼诗人安德烈·布雷东(Andre Breton)在他发表于《超现实主义革命》(Revolutionsurrealiste)上的文章《超现实主义与艺术》(Le Surrealisme et la peinture)中宣称毕加索是“我们的一份子”。

在宣言中他给超现实主义下了定义: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头或文字或其他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他认为,超现实主义就是要“化解向来存在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而达于一种绝对的真实,一种超越的真实”。其理论依据来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潜意识。

这一时期毕加索创作特点是将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统一起来,具有神秘、恐怖、怪诞的气氛。代表作有《哭泣的女人》《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雕塑家》以及尤伦斯本次展出的作品《阅读》等。

《阅读》出自毕加索1932年为玛丽·特蕾莎·沃尔特创作的一系列标志性肖像画,画中的沃尔特被塑造成一位有着淡紫色肌肤、略显慵懒的圣母形象。她的脸分成两半,一缕头发优雅地垂在半边脸的一侧,此时,艺术家与妻子奥尔加的关系越发紧张,创作这些充满情欲色彩的沃尔特的肖像画,成为了艺术家感情的宣泄口。

毕加索为他一生中的许多女人画了许多肖像画。1925年前后,玛丽·特蕾莎·沃尔特进入了这位艺术家的生活。尽管比她大28岁,毕加索还是被迷住了,开始在他的作品中偷偷提到她的金发、宽阔的五官和丰满的身体。

毕加索《拿着花篮的女孩》

1905年  布面油彩  154.8×66.1cm

纽约佳士得2018年5月8日


战争时期:1932-1945


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格尔尼卡》被设计成西班牙馆的一部分。毕加索在这部伟大作品中描绘这一场景的动机,是关于德国空袭巴斯克镇的消息。有关其背后的经典桥段被演绎了无数次:

“这是你的作品?”纳粹军官问道。

毕加索《阅读》

波格鲁  1932年1月2日  布面油画  130 x 97.5cm

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Succession Picasso2019

“这是你们的作品。”毕加索说完就继续画画了。这幅作品以巴斯克镇命名。

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报告和最后的报告都没有一处提到具体的事件,而是对战争的野蛮和恐怖行为提出一般性的辩护。

格尔尼卡学者安东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分析了这幅画中的肖像,将金字塔结构的主人公分成两组,第一组由三只动物组成:公牛、受伤的马和有翅膀的鸟可以在左边的背景中辨认出来。第二组由人类组成的死去的士兵和许多女人:画面中部,一个人身体从窗口中探出,手中举着一盏灯;下方的母亲抱着她死去的孩子哀号;画面最右端,一个人站在被烧毁的房子前举起双臂向天哭诉。

1935年冬天,毕加索遇见了超现实主义摄影师朵拉·马尔(Dora Maar)。在经历了西班牙内战的动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之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他们一直是恋人。除了参与超现实主义圈子,马尔还积极参与左翼政治事业。她反复无常的性格是众所周知的,毕加索称她为“哭泣的女人”。作为摄影家的朵拉,用相机记录了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全过程,也创作和反映了毕加索工作、生活的点滴,这算作是朵拉极富价值的作品。

这个时期,毕加索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最后时期:1950-1973


《阿尔及尔的女人(在她们的公寓里)》,是尤金·德拉克罗瓦1834年的一幅布面油画。它位于法国巴黎卢浮宫。这幅画首先在沙龙展出,受到了普遍的赞赏。路易-菲力浦国王买下了它,并把它赠送给卢森堡博物馆。1874年这位艺术家去世后,这幅画被搬到了卢浮宫。这幅画以其性暗示而闻名,描绘了阿尔及利亚后宫的妃子们,她们用水烟管抽大麻或鸦片。在19世纪,该作品以其性内容和东方主义而闻名。这幅画为后来的印象派画家提供了灵感来源。1954年,毕加索创作了一系列15幅画作和大量画作。

老人与年轻裸女是毕加索晚年主要的创作母题,这应该就是他和杰奎琳的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毕加索与杰奎琳·洛克于1953年在马杜拉陶器店相识,当时杰奎琳26岁,毕加索72岁。他用粉笔在她的房子上画了一只鸽子,然后每天送她一朵玫瑰,直到六个月后她同意和他约会。1961年3月2日,他们在瓦劳瑞斯结婚,毕加索的这次婚姻算是给主动离开他的弗朗索瓦的报复。雅克琳·洛克的形象于1954年5月开始出现在毕加索的画作中。

毕加索一生有过两个妻子和五个主要的情人,一直在一群女人的呵护中成长。从13岁开始,一直到近80岁时与他的第二任妻子雅克琳·洛克结婚,毕加索一生的创作无不是在异性给予的灵感中进行。似乎一旦得到了女性的溺爱,毕加索就能把自己的潜能奇妙地通过绘画发挥出来。

毕加索《阿尔及利亚女人》

1955年  布面油彩

毕加索《格尔尼卡》

1937年

1956年著名明星碧姬·芭铎和毕加索,当时碧姬21岁,毕加索74岁

女人是毕加索创作的缪斯,她们给了他不同的创作灵感。毕加索一生“阅”女人无数,每个女人都给他带来了一次画风的改变。而每每更换一个女人,他的整个生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住所、家具、摆设,甚至宠物也不例外。情深意浓时,毕加索能让身边的女人在画中魅力四射;关系恶化时,他又会让她们丑陋无比,甚至可以在画中把她们变成形象可怕的怪物。女人造就了毕加索的艺术。

如此事业、爱情、名利大丰收,身心愉悦、无比自负的毕加索活到了93岁高龄。

他曾预言:我死的时候,将像海难一样。一艘巨轮下沉,周围许多人会和它一起沉没。果然,多位亲人和情人因他而自杀离世。

好似魔鬼的诅咒。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在派对上突发疾病死亡,享年93岁。

从天才少年到亲自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卢浮宫等全球各大艺术馆典藏,开创并领导一个被同时代认可、被后人仰慕和借鉴的艺术流派,作为艺术家的毕加索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和神话。

毕加索为杰奎琳调整项链,这条项链是毕加索亲手做成的,照片大约拍摄于1957年


毕加索的艺术观念


关于绘画

绘画不是用来装饰房间的。它是与敌人战斗的武器。

绘画不是审美的行为;它是我们与身边充满敌意的世界之间进行交流的某种魔法。

有一些画家可以把太阳转换成黄色的小点,但是,更有其他的画家通过他们的艺术和智慧将黄色的小点变成太阳。
关于模仿

成功很危险。模仿自己比模仿他人更加危险。

好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窃取。
关于女性

对我来说有两种女人——女神,以及女奴。
关于艺术教育

关于美的学术训练是一场骗局。我们都被欺骗了……关于帕台农神殿、维纳斯、仙女、睡莲的美,都是谎言。艺术不是美的载体,而是人脑本能性的超越载体而领悟到的世界。
关于美学取向

没有红色的时候,我用蓝色。

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怎么看不懂?”

毕加索说:“听过鸟叫吗?”

“听过。”“好听吗?”

“好听。”

“你听得懂吗?”


THE END

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育丨被误读的“儿童画”
毕加索作品 毕加索作品赏析 用画来诠释人生
毕加索(Pablo.Picasso)画传(二)
亦师亦友亦对手
全面解析曾梵志作品背后的故事:最令人着迷的艺术家
用色彩简化世界的复杂 | 胡安·米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